周恩来日本留学时期的思想探析

 2023-07-27 09:07

论文总字数:8364字

摘 要

: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一生。但周恩来同志最初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却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东渡日本在他早期思想的发展中是一个转折点,是他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开端。本文拟通过对周恩来同志留学日本的背景、周恩来同志在日本接触的新思想和实践活动,周恩来同志在旅日时期社会改造观念的变化三个方面来对周恩来同志留学日本时期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进行探析。

关键词:周恩来 留学日本 拒约运动 思想发展

Zhou enlai analysis study in the Japanese period

Hou yatao

(Institute of marxism,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Comrade zhou enlai was a great marxist.His life is a life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 a life of an outstanding communist fighter.But comrade zhou enlai first come into contact with the marxism but not in China, but in Japan.Developing of dongdu Japan in his early thought is a turning point, is the beginning of he developed into communist fighter.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studying in Japan, comrade zhou enlai comrade zhou enlai contact with new ideas and practice in Japan, the change of the idea about social transformation during a woeful comrade zhou enlai comrade zhou enlai three aspects to study in Japan period idea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for analysis

Key Words: Zhou enlai Studying in Japan From about sports The thought development

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生,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一生。但周恩来同志最初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却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东渡日本在他早期思想的发展中是一个转折点,是他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开端。

一、周恩来赴日本留学的原因分析

周恩来在南开学校度过了他四年的中学生活,中学毕业后他决定赴日本留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赴日前夕,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表达了自己济世救国的决心。

(一)南开学校时期的周恩来

周恩来于1913年8月考入南开学校,编入一年级己三班(后改丁二班),开始了他四年的中学学习生活。南开学校是一所仿照欧美近代教育制度于1904年建立的私立学校。它的创办人严范孙(严孙)原是清朝翰林,学部侍郎,是一位有爱国思想的开明人士,主张教育救国。校长张伯苓(寿春),是现代中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当时南开学术空气比较浓厚、自由,教学风气比较民主,学生的课业抓得很紧,管理严格,办学很有特色。通过在南开学校的学习,周恩来得到了全面锻炼,具有了很强的组织能力和聪明才干,为他日后在中国政治大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赴日本留学的原因

1917年6月,周恩来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在南开学校结束了中学时代。周恩来中学毕业后怎么办?他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他想继续深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过一番思考,选定了毕业后的去向——到日本留学。

笔者认为周恩来之所以选择去日本留学,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人留学的热点转向了日本。这与日本1868年成功地实现了“明治维新”,迅速走向国家富强之路和源远流长的中日文化交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特别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引起了中国人的困惑和惊奇。日本为什么会强大起来?这个问题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共同关注。1896年清廷派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揭开了近代中国人留学日本的序幕。因此,当时留学日本的热潮对周恩来决定赴日本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南开留日校友的影响

1915年8月30日,南开学校原出版的校刊《南开星期报》改名为《校风》周刊,《校风》创刊后经常报道南开学生留学日本的消息。周恩来的同班同学张瑞峰和张鸿诰中学未毕业也于1916年暑假后东渡日本。先期抵达日本的吴瀚涛还以《留日漫录》为题,介绍在日本的观感。随着留日南开学校同学的增多,“1917年1月1日,留日新旧同学全体组成同学会,定名留日南开同学会”[1],留日南开学校同学会成立后和南开学校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校风》中记载的关于南开学生留日的内容,正是周恩来在学并担任《校风》社主要负责人之一期间,对周恩来必然会产生较大影响。

3.经济因素

周恩来在南开接受的是英美式的教育制度,按理说去欧美继续深造对他来说更适应些,校长张伯苓也劝他到美国留学。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对去欧美留学只能望洋兴叹。而这时正值日本政府与清政府订立的由日本代培中国留学生协定尚未期满。根据这个协定,凡是中国自费留学生,能考上日本指定的学校之一的,就由中国政府给予官费生待遇,直至学成归国。同时在日本也有许多南开学校毕业的校友,万一周恩来在经济上发生困难,能从留日南开校友那里得到一些帮助。这是周恩来选择去日本留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赴日本留学的准备

赴日本留学行前,周恩来回沈阳探望了正在沈阳任职的四伯父周贻赓,还回到他曾经求过学的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同老师和同学话别。他还为同学郭思宇题写了临别赠言:“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1917年9月初,周恩来从天津登上东渡的轮船远行。登轮前夕,他写下了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这首感奋人心的壮丽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首充满英风豪气的诗句,再次表现了周恩来青年时代的凌云壮志和救国济世的决心。

虽然本文是对周恩来留学日本时期的思想进行探析,但对周恩来赴日本留学之前在南开学校学习生活的这段经历的阐述仍很有必要,了解周恩来的这段人生经历,对我们进一步了解青年周恩来的那份爱国心,那份热爱祖国的赤子情怀具有重要作用,就像他在那首七言绝句里所要表达的那样,周恩来赴日本留学,就是要以专心致志,不屈不挠的精神,去寻找救国之道来解救濒临危亡的祖国,为了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1. 留日时期的新思想对周恩来的影响及其社会实践

周恩来同志在日本接触到了吉野作造的“民本主义”思想,河上肇的思想包括初步接触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新思想,这些新思想对周恩来的思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实践活动主要论述他在日本曾投入很大精力参加的著名爱国运动——“拒约运动”

(一)周恩来与吉野作造的民本主义

周恩来留学时期的日本正处于由明治向大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作“大正德谟克拉西”(民主主义化),大致始于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止于1925年普选政策的实施,共约20年时间,主要是指日本的政治、社会、文化等诸方面出现的民主主义倾向。[2]

1916年(大正五年)1月号的《中央公论》杂志上,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教授吉野作造,在卷首发表了《论宪法之本义兼论其善始善终之途径》的论文,在日本首次开始提倡民本主义。在上述论文中,吉野抛开主权论,在否定天皇主权制下国民的“民主主义”的基础上,提出政治的目的在于为一般民众谋福利,其政策的决定也应该由代表一般民众意向的议会来承担等思想主张。

关于吉野作造与周恩来的关系,此前不太有人关注。但“旅日日记”中有记载称,在报考东京帝国大学的前后,即1918年6月21日和7月5日,周恩来同两位友人曾拜访过吉野作造,但未能如愿。周恩来在6月21日的日记中记载:“下午……往访吉野博士,未遇,归。”[3]7月5日的日记说:“下午铁卿、东美来,与访吉野博士未遇。”[3]吉野在这一时期正热心与来自朝鲜、中国的留学生交流,很多学生都拜访了他。周恩来大概也是通过留学生朋友和出版物了解到吉野的为人及思想,很想见到吉野。虽然周恩来想要与吉野见面的愿望未能实现,但作为大正民主运动的旗手,吉野所倡导的民主主义无疑对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周恩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接触到了当时进步的新思想,这对想要探寻救国之路的周恩来无疑产生了积极地影响,使他更加坚定了要努力学习新思想,以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愿望的决心。

(二)周恩来受河上肇思想影响的考察

不少著作中都提到,留学日本时,周恩来受到了当时在日本极受注目的经济学者河上肇著作的影响,如一海知义说:“在1964年住谷悦治访问中国和参加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见时,周恩来曾说在青年时代经常拜读河上先生的著作,尤其常读《贫困物语》、《社会组织和社会革命》。”[4]

周恩来在日本深受河上肇经济思想的影响,并且拜读了他的许多著作。但当时执笔《贫困物语》时,河上的思想还未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这也正是后来他自动绝版该书的主要原因。河上开始真正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1919年的《社会问题研究》,其后,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同时也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者,加入了日本共产党,后曾被捕、入狱。周恩来是《社会问题研究》的热心读者,正是透过河上肇的《社会问题研究》,周恩来开始了解关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和理论体系。从这时开始,之后经过五四运动等社会实践和留学欧洲的经历,周恩来一步步确定了自己毕生追求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日本对以后周恩来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周恩来与拒约运动

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周恩来,并不仅仅把自己的视野局限于书本上,除了学习日文和复习以前学习的知识以准备考试,他也用心观察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扩展自己的视野,同时他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经历。1918年,正在日本留学的周恩来,就以很大精力投入到了由中国留学生发起、随后震动中日各界的著名爱国运动——被史家称为“五四运动”前奏的“拒约运动”之中。

1918年春,日本军国主义在中日两国“共同防御”俄国十月革命的名义下,与中国段祺瑞政府秘密谈判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以使中国军队充当它反对苏俄的附庸军。日本帝国主义的目标,是试图取代沙俄在中国东北的地位,并进而图谋俄国的西伯利亚。这激起了中国留日学生的强烈反抗,随后中国国内广大青年学生和各界人士相继奋起抗争。这场群众运动,史称“拒约运动”。

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热血青年,周恩来同广大留学生一样,通过自身的努力同加紧侵略中国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进行了积极斗争。他在日记中几乎逐日记载了留日学生罢学归国、进行拒约的种种情况,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他参加各种集会,积极支持罢学归国的行动,并参与策划和拟订《中华民国留日学生救国团组织方法》,成为“拒约运动”的实际发起人之一。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周恩来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斗争经验,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对北洋政府的懦弱腐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他以后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具有深远影响。

三、人生目标的确定和社会改造观念的变化

留学日本时期,周恩来在人生目标的定夺上曾有一次较大的转折,他的社会改造观念,尤其是对改造国家和社会的途径与模式的认识,也曾发生过较大的转折。

  1. 人生目标的的定夺

青年时代,是每一个人选择人生道路,确定人生目标的重要时期。在留学日本时期,周恩来实现了自己人生目标的确定,这对以后周恩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周恩来在幼年时期,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图大志,从国内启程赴日本留学时也曾写下了那首振奋人心的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但这些仅可视为年轻人激励自己发愤图强的的内心坦露,尚难看成是人生具体目标的确切表达。周恩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经历了一个过程,

  1. 首先他认真思考了改革国家、社会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当他确定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能为国家、为社会的发展有所贡献而绝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这种意念的时候,这带动了他对一系列相关重大问题的看法发生变化。他认为,实际上事事都可以用求学的眼光来看,并从中学到真知,由此出发,他把求学之途,不再仅限于课本,而是十分关注天下大事、社会变迁,同时,这也使他对平时爱读的报章杂志的选择发生了变化。
  2. 确定了他在思想、行动、求学上的“主义”和方针。1918年的农历春节,周恩来屡经反思,将其确定为三个方面:“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5]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周恩来打消了到日本后一度存在的“无生”主义,也否定了“达摩面壁”的意念,明确了要“随着进化的轨道,去做那最新最近于大同理想的事情。”[7]
  3. “重生”之后的具体目标。在一次演讲中,他把自己的思想变化概括成为追求一个“新”字,认为只要人人心中都存着这个“新”字,中国才有希望,并认为,为了求新,必须具有“哲学的思想,科学的能力”

为了“大同理想”而求新,为了能够求新而造就“哲学的思想,科学的能力”,以与“恶劣的社会交战”,成为指导周恩来今后行动的主导思想。

(二)社会改造观念的变化

革新国家和社会,是周恩来从中学时代和旅日初期即已树立的远大理想和抱负。留学日本时期,他的社会改造观念,尤其是对改造国家和社会的途径和模式的认识,曾发生过较大的转折,其重要表现之一,是放弃了一度曾经认为不可不行的军国主义的观念,而开始初步接受社会主义的理念与模式。

周恩来希望改变专制、落后的中国的爱国、救国之心十分强烈,渴求民主的意念十分强烈。这突出表现在他对民主共和制政体的拥护及对不合民主共和体制要求的国民心理、社会现象的严厉抨击上。以前他认为,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政权,被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武人”所控制,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改造社会,改良国家,很不容易从他们手里去替他们管理政事。在这样的情势下,为便于社会的革新,势必就只能寄希望于用武力把军阀统治者推翻。基于这样一种想法,就使周恩来在头脑中,不能不走“军国主义”的念头一度曾经非常坚固。

促使周恩来抛弃军国主义的主要因素有:

  1. 他认识到军国主义奉行“扩张领土”、“有强权无公理”,是侵略之源,他国之害,不合于“二十世纪的进化潮流。”[6]周恩来通过对日本社会的观察,尤其是经过拒约运动的实践,使他进一步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从而导致他抛弃了用军国主义来改造中国的观念。
  2. 军国主义剥削压迫劳苦大众。日本国内1918年春夏发生了“米骚动”事件,在这场波及日本全国范围的穷人“抢米暴动”中,参加者达千万人之众。这一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使他从日本社会结构的内层看到其所包含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看到这种社会中内含的贫富不均和不平等,从而破灭了对日本式“富国强兵”军国主义模式的迷幻。
  3. 可以说,军国主义用镇压日本劳苦大众的斑斑血迹和侵略他国的无耻行径,擦亮了青年周恩来的眼睛,使他不可能再设想把号称“富国强兵”实则对外扩张,对内压迫的军国主义作为可以考虑的追求目标了。
  4. 其后,周恩来通过《露西亚评论》等日文报章杂志,较具体的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从他在日记中所写下的感受中可以看出,他已能紧紧抓住这场革命所追求的社会制度实质及其制胜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了。在思想观念上,他对苏俄式的改变人类社会的不平等状况是持赞同态度的。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旅日时期的周恩来,通过对日本社会,通过对俄国十月革命的考察和了解,已经明确地放弃了走日本式军国主义的“富国强兵”的意念,而开始把目光转向寻求另外的改造社会的观念和模式,在其社会改造观念和模式的思考中,俄国十月革命式的社会改造观念和模式,开始成为他正在思考和可能选择的一种观念与模式。

这种改造社会的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其俄国十月革命式的社会改造观念和模式的思考与选择,对于其后周恩来的思想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

  1. 结语

1917年9月至1919年4月,周恩来留学日本,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留学日本这段时期,他在日本接触到了新的思想,首先是吉野作造的民本主义,其后通过阅读河上肇的《社会问题研究》,接触到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思潮,这对周恩来来说意义重大,是他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开端;同时他在日本参加了著名的“拒约运动”,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周恩来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丰富自己的斗争经验,也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对北洋政府的懦弱腐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对他以后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具有深远影响;另外,在日本,周恩来的社会改造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通过对日本社会的观察,他对日本军国主义式的富国强兵之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也促使他果断放弃了军国主义道路,其后,通过阅读《露西亚评论》等日文报章杂志,周恩来较具体地了解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情况,并开始思考用俄式道路改造中国的可能性,这对以后周恩来的思想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总之,留学日本这段时期在周恩来的人生经历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研究周恩来留学日本时期的思想发展和变化,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校风》第56期,1917年2月28日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36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