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汉语亲属称谓语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2024-02-05 09:02

论文总字数:12701字

摘 要

:亲属称谓语是语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正确使用汉语亲属称谓语,可以给留学生的日常交际过程带来积极作用。本文在简要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统计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亲属称谓语使用的情况,分析亲属称谓语的偏误类型,总结出现偏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外汉语亲属称谓语教学策略及建议,以使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亲属称谓语。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偏误分析;教学策略

Abstract: Kinship appellations,as an essential part of language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And the correct use of Chinese kinship appellations has positive effect on overseas students in daily communication.Based on a brief summary of previous research,this paper counts the use cases of kinship appellations in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se of kinship appellations between overseas students.Last,in order to better teaching Chinese kinship appellations and grasping of Chinese kinship ter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related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Key words: kinship appellations; error analysi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一、引言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必然会与这个社会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亲属关系作为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联系,也一直是各门学科研究、分析的重点。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当人们进行交流时,对交流对象如何称呼也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相应地,称谓语也成了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称谓语可以分为社会称谓语和亲属称谓语。而汉语亲属称谓语因其特有的细致、繁琐而成为汉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对这一部分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作为最重要的称谓系统,亲属称谓语也因其必然存在性而变得尤为重要。另外,在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不仅只是表示对对方的礼貌性称呼,其更多的潜在意义也是汉语学习者应该掌握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亲属称谓语的情况的统计,对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现偏误的原因,进而引导留学生正确理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深刻内涵及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并且正确使用汉语亲属称谓语。

二、对外汉语亲属称谓语研究综述

虽然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关于亲属称谓语的定义不计其数,各有侧重,但是综合考虑,笔者引用赵钟淑在《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中给出的定义: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家庭或社会关系中的特定的身份(包括辈分)、家族地位、性别等而得出来的,反映了人们的家族关系的一套名称[1]。总的来说,亲属称谓语就是用来称呼跟有自己血缘或婚姻等关系的语言符号工具。

《尔雅·释亲》中把亲属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妻党和婚姻。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语沿袭了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姻系称谓[2]。关于亲属称谓语的分类不在少数,而这种分类只是其中一种。

李香林在《汉韩亲属称谓对比研究》中认为,所谓亲属称谓系统,是指各种亲属称谓语的总和及从属关系,它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是泛指一切人类社会中各种亲属称谓语所形成的语言—文化体系;狭义的是指现代人类社会中某些特定的亲属称谓语所形成的语言—文化体系[3]。赵钟淑在《汉韩亲属称谓语研究》中提出,亲属称谓语的运用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即面称、背称、敬称、谦称,其中,最常用的是两类——面称和背称[4]

目前关于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文献资料不在少数,从早先的冯汉冀的《汉语亲属系统》(1937)到后来的陈月明的《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系统以及文化印记》(1990),再到现在不计其数的关于中英、中韩、中日、中泰等亲属称谓语对比研究文献,都可以体现出汉语亲属称谓语研究已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研究的重点。近些年,关于对外汉语中亲属称谓语教学的研究也有所增加,1995年丁夏的《称谓与文化——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汉语称谓词语》,崔希亮的《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周锦国的《汉语亲属称谓词泛化现象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思考》等论文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亲属称谓语的教学。但就目前来看,研究的重心还是在亲属称谓上,而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教授亲属称谓语,如何让留学生更容易接受并掌握亲属称谓语,如何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在亲属称谓方面出现的偏误类型及如何解释并解决出现的偏误问题。因此,关于对外汉语亲属称谓研究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研究。

三、汉语亲属称谓语面称使用情况统计

因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并不能切实反映留学生使用背称的真实情况,所以本文只统计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汉语亲属称谓中面称的使用情况。

汉语亲属称谓语面称的统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笔者根据李香林《汉韩亲属称谓语研究》[6]把汉语亲属称谓语面称进行了总结,包括:爷爷、奶奶、姥爷、外公、姥姥、外婆、大爷、大伯、伯伯、大妈、大娘、叔叔、叔父、大婶、婶子、姑妈、姑姑、姑爷、姑父、舅舅、舅妈、姨妈、姨父、爸爸 、妈妈、老公、老伴、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弟弟、弟妹、弟媳、妹妹、妹夫、堂哥、堂姐、堂弟、堂妹、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媳妇、弟媳妇、女儿、闺女、儿子、孩子。

在这些亲属称谓语中,直系宗亲面称包括:爷爷、奶奶、爸爸 、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女儿、闺女、孩子、儿子;旁系宗亲面称包括:伯伯、大伯、叔父、叔父、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外亲面称包括:外公、姥爷、外婆、姥姥、舅舅、舅妈、姨妈、姨父、表哥、表姐、表弟、表妹;姻系面称包括:大妈、大娘、婶子、婶、姑父、姑夫、姨夫、姨父、舅妈、嫂子、姐夫、弟妹、妹夫、媳妇、姑爷。

下面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汉语亲属称谓语面称使用情况进行统计。

表一 汉语直系宗亲面称使用情况表

与称呼人关系

被称呼人

出现条数

所占百分比

出现错误条数

所占百分比

父亲的父亲

爷爷

570

2.60%

50

8.76%

父亲的母亲

奶奶

578

2.64%

12

2.10%

父亲

爸爸、爸

6732

30.75%

66

11.56%

母亲

妈妈、妈

7991

36.50%

411

71.98%

同胞且年长于自己的男子

哥哥、哥

1108

5.06%

9

1.58%

同胞且年长于自己的女子

姐姐、姐

1307

5.97%

19

3.33%

同胞且年幼于自己的男子

弟弟、直呼名

1484

6.78%

20

3.50%

同胞且年幼于自己的女子

妹妹、直呼名

1066

4.87%

12

2.10%

儿子

儿子、直呼名

359

1.64%

3

0.53%

女儿

女儿、闺女、丫头、直呼名

699

3.19%

19

3.33%

总计

21894

100%

571

100%

注:因晚辈可以直呼其名,所以除了几个特殊称谓语以外,如女儿等,其他不多做说明。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直系宗亲面称使用的数量很高,特别是“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几个亲属称谓语。而这一结果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这几个称谓不管是留学生,还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最多。因为他们都是与自己拥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共同成长的最亲的人。但是,在错误词条中,“爸爸”、“妈妈”这两个称谓也是出现错误最多的,说明即使是最基础、使用频率最高的亲属称谓语也会出现错误,留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还是需要不断培养。

表二 汉语旁系宗亲面称使用情况表

与被称呼人关系

被称呼人

出现条数

所占百分比

出现错误条数

所占百分比

父亲的兄

伯伯、大伯、伯父

37

25.84%

1

16.67%

父亲的弟

叔叔、叔父

44

49.44%

5

83.33%

伯父叔父所生年长于自己的男子

堂哥

10

11.24%

0

0%

伯父叔父所生年长于自己的女子

堂姐

4

4.50%

0

0%

伯父叔父所生年幼于自己的男子

堂弟、直呼名

3

3.37%

0

0%

伯父叔父所生年幼于自己的女子

堂妹、直呼名

5

5.62%

0

0%

总计

89

100%

6

100%

表二统计了旁系宗亲面称的使用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在旁系宗亲面称中,“伯伯”、“叔叔”这两种称谓出现次数最多,并且错误比例也最高。我们可以解释为:汉语亲属称谓语存在泛化现象,“伯伯”、“叔叔”不仅可以称呼父亲的亲哥哥、亲弟弟,还可以称呼与父亲年龄相仿的无血缘关系的男性。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留学生在处理汉语亲属关系泛化的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而这种误区,应该引起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重视。

表三 汉语外亲面称使用情况统计

与称呼人关系

被称呼人

出现条数

所占百分比

出现错误条数

所占百分比

母亲的父亲

外公、姥爷

113

25.74%

1

20%

母亲的母亲

外婆、姥姥

159

36.22%

0

0%

母亲的兄弟

舅舅

15

3.42%

1

20%

母亲的姐妹

姨妈、姨

93

21.18 %

2

40%

表兄

表哥

24

05.47%

0

0%

表姐

表姐

18

4.10%

0

0%

表弟

表弟、直呼名

9

2.05%

0

0%

表妹

表妹、直呼名

8

1.82%

1

20%

总计

439

100%

5

100%

表三统计的是语料库中外亲面称的使用情况。同样的,“外公”、“姥爷”、“外婆”、“姥姥”是用得最多的外亲面称。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语料库中外亲面称使用错误的情况少之又少,说明在所检索到的语料范围内,留学生还是很好地掌握了外亲面称的使用方法。

表四 汉语姻亲面称使用情况统计

与称呼人关系

被称呼人

出现条数

所占百分比

出现错误条数

所占百分比

伯父的妻子

大妈、大娘

1

0.88%

0

0%

叔父的妻子

婶子、婶

13

1.40%

6

85.71%

姑母的丈夫

姑父、姑夫

0

0%

0

0%

姨母的丈夫

姨父、姨夫

2

1.75%

0

0%

舅父的妻子

舅妈

0

0%

0

0%

兄的妻子

嫂子

4

3.51%

0

0%

姐的丈夫

姐夫

10

8.77%

0

0%

弟的妻子

直呼名、弟妹

53

46.50%

0

0%

妹的丈夫

直呼名、妹夫

1

0.88%

0

0%

儿子的妻子

直呼名、媳妇

30

26.32%

1

14.29%

女儿的丈夫

直呼名、姑爷

0

0%

0

0%

总计

114

100%

7

100%

据上表统计,姻亲面称中“弟妹”出现次数最多,“媳妇”次之。但是从语料库中可以观察到,有些留学生把“弟弟妹妹”缩写为“弟妹”,并且这种错误出现多次,可能这是该表中“弟妹”出现次数最多的原因之一。而“婶”这一称谓错误比例较高。同样的,“婶”这一称谓也出现了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不仅可以称呼叔父的妻子,还可以称呼与母亲年龄相仿的女性。当然,这一称谓口语特征较强,一般情况下,称呼与母亲年龄相仿的女性为“阿姨”。

表五 汉语夫妻系的亲属称谓语

与被称呼人关系

被称呼人

丈夫的父亲

爸爸、爸

丈夫的母亲

妈妈、妈

丈夫的哥哥

哥哥、哥

丈夫的弟弟

弟弟、弟

丈夫的姐姐

姐姐、姐

丈夫的妹妹

妹妹、直呼名

丈夫的嫂子

嫂子

丈夫的弟媳妇

直呼名、弟妹、弟媳妇

丈夫的姐夫

姐夫

丈夫的妹夫

妹夫、直呼名

妻子的父亲

爸爸、爸

妻子的母亲

妈妈、妈

妻子的哥哥

哥哥、哥

妻子的姐姐

姐姐、姐

妻子的弟弟

弟弟、直呼名

妻子的妹妹

妹妹、直呼名

妻子的姐夫

姐夫

妻子的妹夫

妹夫、直呼名

妻子的嫂子

嫂子

妻子的弟妹

弟妹、弟媳妇、直呼名

丈夫

直呼名、老公、老伴、亲爱的、孩他爸

妻子

直呼名、老婆、老伴、亲爱的、孩他妈

注:因该表中亲属称谓语与直系宗亲面称相似,所以不做统计。

四、不同国别留学生汉语亲属称谓语偏误使用情况统计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使用情况的统计只能反映留学生整体的使用情况,无法反映不同国别留学生的使用情况,所以本文在HSK动态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国别留学生汉语亲属称谓语偏误使用情况的统计。特别说明的是,因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语料庞大,并且有些语料数量庞大,且无法进行查看,所以不能对不同国别留学生汉语亲属称谓语使用情况进行整体统计。因此本文只进行不同国别留学生汉语亲属称谓语偏误使用情况的统计。

通过统计HSK动态语料库中汉语亲属称谓语偏误语料,可以发现偏误语料来自于以下国家及地区:马来西亚、日本、泰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缅甸、韩国、中国、蒙古国、瑞士、新加坡、意大利、菲律宾、美国、柬埔寨、喀麦隆、越南、香港地区。并且,有些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出现频率太低,所以并没有相关的偏误语料,包括:闺女、丫头、伯伯、大伯、伯父、堂哥、堂姐、堂弟、堂妹、外婆、姥姥、表哥、表姐、表弟、大妈、大娘、姑父、姑夫、姨夫、姨父、舅妈、嫂子、姐夫、弟妹、妹夫、姑爷。可以进行偏误使用情况统计的汉语亲属称谓语包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姐、弟、妹、儿子、女儿、外公、舅父、姨、表妹、婶、媳妇、

下面进行偏误称谓使用情况的统计。

国别

称谓

马来

日本

泰国

英国

澳大

加拿

印尼

缅甸

韩国

中国

蒙古国

瑞典

新加坡

意大利

美国

菲律宾

柬埔寨

越南

喀麦隆

葡萄牙

香港地区

爷爷

10

10

10

28

12

10

4

2

8

4

2

0

0

0

0

0

0

0

0

0

0

奶奶

0

42

8

0

0

0

8

0

25

0

8

8

0

0

0

0

0

0

3

0

0

0

29

9

0

0

2

0

0

50

0

2

0

0

0

0

0

0

3

0

0

0

1

0.1

1

0

0

0

0

0

2

4

0

0

1

0

0

10

0

0

0

5

0

0

33

0

0

0

0

33

0

33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1

5

11

0

0

26

0

26

0

0

0

0

0

0

0

0

0

0

0

5

5

20

25

0

0

10

10

0

15

0

0

0

5

5

0

0

0

0

0

0

0

8

33

0

0

0

0

8

0

42

0

0

0

0

8

0

0

0

0

0

0

0

儿子

0

0

0

0

0

0

0

0

1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女儿

0

11

53

0

0

0

11

0

26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外公

0

0

0

0

0

0

1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舅父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0

0

0

0

0

0

50

0

0

0

0

0

0

表妹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0

0

0

0

0

0

0

0婶

0

0

0

0

0

0

0

0

17

17

0

0

33

0

0

0

33

0

0

0

0

媳妇

0

0

0

0

0

0

10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纵观全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称谓作为最常用的称谓,也是最容易出错的称谓。并且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作为汉语学习人数最多的国家,出错频率也居高不下。本文认为,这并不跟特定国家有关,相反,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共同身处亚洲文化圈,更应该比西方等国家准确运用汉语词汇。所以这一统计,并不能准确体现汉语亲属称谓语在不同国家留学生中的使用偏误情况。

五、汉语亲属称谓语偏误类型分析

1.亲属称谓语中AA 式与A式的误用情况

统计发现,在语料中,因不了解AA式与A式的使用情况,这种偏误类型普遍存在,也是汉语学习者最容易出错的地方。

(1)妈妈还跟我们说:“你们爸是很辛苦的,你们不要让爸爸生气,烦恼。”

(2)反而从我小时候就代替身体不好的我的妈照顾我们。

(3)我和弟会说说我们在学校怎么样,说我的老师朋友等等。

(4)以前我的爷爷和奶生病了,后来住过在医院一段时间。

在以上例句中,“你们爸”与“你们爸爸”、“我的妈”与“我的妈妈”、“我和弟”与“我和弟弟”、“爷爷和奶”与“爷爷和奶奶”都是在语料中出现的偏误现象。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者可能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及中介语的干扰,从而在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同样的,在汉语亲属称谓语习得过程中,由于受到母语中亲属称谓语体系的影响,留学生会对汉语亲属称谓语产生很多不解与困惑。在上面的例句中,主要是汉语称谓语中的AA式与A式的偏误。以“爸爸”与“爸”为例,首先两者多用于口语,我们平时称呼自己的父亲可以是“爸爸”,也可以是“爸”,根据个人习惯,没有固定要求。但是两者又有些不同。首先,“爸”这个称谓只在口语中出现,只是一种习惯性称谓,可以看成是“爸爸”的简称。另外,在表示所属时,即“我的XX”时,不能用“我的爸”,而应该是“我的爸爸”。在上面的例句中,都是“你们爸”、“我们妈”等等,并没有正确运用亲属称谓语。而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爸爸”、“妈妈”、“姐姐”、“哥哥”这几种称谓都可以在口语中简称“爸”、“妈”、“哥”、“姐”,但是“爷爷”、“奶奶”、“弟弟”、“妹妹”这几种称谓,在口语中并不可以说成“爷”、“奶”、“弟”、“妹”,比如例句(3)和(4),“我和弟”应改为“我和弟弟”,“我的爷爷和奶”中的“奶”,也应该与“爷爷”保持对应,改为“奶奶”。关于AA式与A式的区分,应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所强调及正确引导。

2.亲属称谓语中ABB式与AB式的误用情况

在语料中,有一种偏误现象,即亲属称谓语中ABB式与AB式的偏误现象。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称谓语的过程中,会受到AA式称谓语的影响,产生ABB式偏误现象。

(1)因为我的堂妹妹,她得了白血病。

(2)我个人很讨厌抽烟,可能是因为我爷爷和表哥哥都死于抽烟引起的疾病的原因吧。

在上述的例子中,“堂妹妹”与“表哥哥”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应改为“堂妹”与“表哥”。虽然使用习惯因人而异,有些人在称呼堂妹或表哥时会因双方关系亲密而使用“堂妹妹”或“表哥哥”,以显得更加亲切。但是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留学生在亲属称谓语的使用上受到固定格式AA式亲属称谓语的影响,从而导致偏误现象出现。“堂妹”与“表哥”是固定的名词,不受“妹妹”与“哥哥”的影响,不能改为“堂妹妹”或“表哥哥”。这种类似称谓还包括“姑妈”、“外婆”、“姨妈”等。

3.亲属称谓语的偏误使用

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可以发现,亲属称谓语使用偏误情况比比皆是。这就说明,留学生对汉语亲属称谓语不管是词义方面,还是运用方面,都存在误区与不足。

(1)那时,我们家里不富有,因为大、二哥也是刚刚毕业出来的,还没有什么好工作。

(2)记得当我小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栽培我和我的八个弟妹,抚养我们,不怕吃苦耐劳地工作。

(3)那张脸,是满脸皱纹的一个大娘子的脸,就是我的妈妈。

在上述例句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亲属称谓使用偏误的现象。例(1)中,“大、二哥”这种说法在汉语中是不符合使用规范的。在汉语中,虽然有些事物按次数同时出现时,是可以省略一些部分的,比如“一次、两次”可以省略写成“一两次”,这多数情况是用在量词中。但是“大哥、二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是固定称谓,不可以把省略用在人的称呼上,所以这里的“大、二哥”是不符合汉语使用规范的。例(2)中则是典型地由对汉语亲属称谓语含义的偏误理解而导致的偏误现象。“弟妹”在汉语中指的是弟弟的妻子,而此处想表达的是八个弟弟妹妹,把“弟弟妹妹”省略写成“弟妹”则是完全曲解了词汇的含义。如果只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汉语亲属称谓语就会出现严重的偏误。所以教授留学生正确的汉语亲属称谓的意义也是对外汉语的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工作。例(3)中出现的偏误的汉语亲属称谓语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娘子”指的是对一定年龄段的女性的称谓,但是该词具有一定的口语化倾向,且语体色彩方面具有一定的轻浮意味,所以很少用于书面语中,在庄重的气氛下更不可以对女性使用这一称谓。但是在此例句中,该考生想表达的是对母亲衰老面容的形容,说明对象是母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不可以用“大娘子”这一称谓,而应改为“那张脸,是满脸皱纹的一位妇女的脸,是我的妈妈”。留学生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用语习惯不太了解,导致在使用汉语亲属称谓语的过程中,会对亲属称谓语所蕴含的感情色彩及语体色彩甚至是词性方面产生偏误理解,从而导致偏误甚至是偏误现象的产生。

六、汉语亲属称谓语偏误原因分析

通过语料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留学生使用亲属称谓语不只是出现错字、漏字、繁体字代替简体字等偏误,还包括使用亲属称谓语而出现的偏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包括多方面的原因。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中总结了偏误产生来源,包括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文化因素负迁移、学习策略与交际策略的影响、学习环境的影响[8]。本文着重分析汉语自身原因、母语负迁移和学习环境三方面。

1.亲属称谓语泛化而出现偏误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古老的,重视血缘关系、强调集体与人情的传统国家。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偏爱用亲属称谓语去称呼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这样既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又可以创造更好的交流氛围,这就是一种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当然,亲属称谓泛化现象不是中国所独有的语言特征,其他国家或多或少也有这一现象。对比中韩亲属称谓语,就可以发现韩国的亲属称谓泛化现象也很普遍。

例如,在韩语中,男生称呼自己的亲哥哥为형,女生称呼自己的亲哥哥为오빠。同样的,韩语中男生称呼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叫형,女生称呼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还是叫오빠,二者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有在特别说明这是自己亲哥哥的时候才强调说是친형、친오빠。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可以准确理解这种泛化现象并掌握相应的亲属称谓语的。据调查,某些留学生会因与女老师关系亲密而称呼其“大姐”,其实“大姐”这一称谓具有一定的年龄要求,并且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而老师毕竟是老师,不管年龄与自己相差多大,都应该算是自己的长辈,用“大姐”这一称谓来称呼女老师还是不太恰当的。

用亲属称谓语去称呼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即亲属称谓泛化现象也给留学生,特别是来自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带来诸多疑惑与不便,因此,正确引导留学生掌握亲属称谓语也成了对外汉语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工作。

2.汉语亲属称谓语自身特点造成偏误

赵钟淑在《汉韩亲属称谓语研究》中指出,亲属称谓语除了在意义上表现出普通词语的意义所具有的客观性、概括性、社会性、主观性、发展性和民族性等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个性化的特点,即系统性、稳固性、发展性、色彩义内容丰富的特点[5]。这也是笔者所赞同的观点。不管是汉语,还是韩语、日语、英语、俄语等等,都有自己的亲属称谓系统,各个系统共性与个性并存。

语言具有民族性,相应地,亲属称谓语也有其民族性。以中西为例,汉语的亲属称谓语强调长幼有序,长辈可以称呼晚辈的全名或昵称,而晚辈则绝对不可以对长辈直呼其名,以下犯上。儿子必须称父亲的哥哥叫伯父或伯伯,必须称母亲的哥哥叫舅舅或舅父。虽然某些晚辈会因关系亲密无间而用昵称代替固有的亲属称谓,但这都是特殊现象,最本质的亲属称谓语并没有因此改变,所以在此不做特殊说明。每一层亲属关系都有固定且详细的亲属称谓语,这都是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的文化结果,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而在西方国家,因其长久以来追求自由与平等,在亲属称谓语中也相应地有所体现。以英文为例,汉语中的伯父、叔父、舅父、姨夫,在英文中,都只用uncle一个单词称呼,显然在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并没有汉语划分得细致,并且从西方国家的家庭交往方式中就可以观察到西方国家中的晚辈可以对长辈直呼其名,而长辈并没有因此勃然大怒,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事。由此可以看出亲属称谓语的民族性。汉语亲属称谓语因其划分的周密与细致等特点,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

汉语亲属称谓也因其色彩义丰富而具有一定的特色。正如面称与背称,敬称与谦称,或是因为关系亲密而用各种不同的昵称,虽只是临时借用,但是却具有丰富的色彩义。并且因其感情色彩丰富,往往成为留学生不好掌握的难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70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