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典故词语初探

 2024-02-05 08:02

论文总字数:12104字

摘 要

:典故词语作为词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表现形式、构词方式等都极具研究价值。动物类典故词语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赋予的典故意义。本文对《中华典故大全集》收录的动物类典故词语形成过程和构词方式作具体研究,揭示其独特的语言意义。

关键词:动物,典故词语,形成过程,构词方式

Abstract: Allusion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vocabulary words, its origin, form, word formation, etc have great value of researching.Allusions of animal carr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terary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 we will study the animal allusions’formation process and word formation included in 《Allusions Daquan》specificly, reveals its unique language meaning.

Key words: Animal,Allusion word,Formation process,Word formation

前言

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经典语句和寓言故事等成为传承几千年文明的载体,也成了中国独特的典故文化发展源泉。《中华典故大全集》将中华典故编排为天文,地理,动物,植物,九流,伦类,器用,人事,人体,人物,文明11个大类,每一大类中又细分为若干部分,从而将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物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所积淀的典故精细、完整呈现出来。《中华典故大全集》中将天文一类分为时令、气象、天体三部分,将人体一类分为头面、肢体、其他三部分,将动物一类分为虫豸、飞禽、走兽、鳞介四部分。本文将就《中华典故大全集》的动物类典故词语作具体介绍,并结合语言学的理论对这一类典故语词的形成过程和构词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展现动物类典故词语的这一特殊词汇群的语言特点。

  1. 动物类典故词语的形成过程

动物类典故是中国典故文化中的一支,动物类典故词语则因其所包含的动物意象而独树一帜。从含有动物的典故中形成的词语大多带有明显的修辞色彩,因此更加的形象生动,动物典故词以其独特的语言义成为典故文化的代言。

  1. 从动物个体到动物典故

《中华典故大全集》[[1]]将动物类典故分成了虫豸、飞禽、走兽、鳞介四部分。其中,虫豸部分涵盖了与蜂、蝶、蚁、蝇等,收录约14个相关词汇;飞禽部分包括了与鹰、雁、鹤、鹅等,收录约78个词汇;走兽部分收入了与虎、猿、牛、马、羊等,收录月95个词汇;鳞介部分包含了与鱼、龟、蛇、蟹等,收录约50个相关的典故词语。同时还有少数古代传说中存在的一些动物典型,如麒麟、龙、凤、青蚨等。这些动物广泛存在于我国的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一些历史书上或文学作品中,或是佛经、圣经等宗教书上。当它们所在的故事或诗文被后世人广泛使用的时候,它们就成为了带有浓厚中国历史文化色彩的典故。

典故,最初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谦见,辄与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膏其意义为典制掌故”,指前代的典制和成例。在后来的发展中,它的解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辞海》[[2]]的解释:“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成为学术界一致认同的定义。因而就动物类典故而言,仅单独的虎、燕、鱼、蝉等是无法成为典故的。如虎这一意象,本身并不可以成为典故,但是在《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射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石矣”中,“虎”因存在于与李广有关的历史故事中,而成为“射虎”这一与虎有关的动物类典故词的来源。

  1. 从动物典故到典故词语

典故词语不是因典故的存在一蹴而就的。丌文香在《汉语典故词语研究》[[3]]中说:“典故词语来源于典故,是从典故中通过截取、提取、整合等各种手法形成的一类特殊词汇。”典故词语,不仅要通过对典故的进行概括、提炼、改造,由松散的语言单位变为固定的词汇单位,经过人们的长期反复使用,约定俗成了,才能成为在形式结构和意义上都固定的词或短语。因此典故词语的形成是历史的也是社会的。

在典故词语形成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涉及到一个词语———用典。用典,是典故成为典故词语的动态化过程,是典故成为固定化、泛化典故词语的过程,它是典故词语形成的直接原因。在用典过程中,使用者将含有典故的故事压缩,或是将含有典故的句子进行提炼,用简洁凝练的一个词或是短语来提示这个故事或这个句子。在重新利用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话语、或者是特别的人物的时,出于语用心理的不同,语言规则的要求以及具体语境的特点,使得单一、具体的典源呈现出多种形式的典面,同时也呈现出不同深度和范围的典义。与原典故的意义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相近的,也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因而,包含各种动物并成为典故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诗文名言的典源,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典面形式和各有侧重的典故意义。典面的多样性是典故词语构成语素差异性的体现。同一典源提炼、整合出的典故词语可以由不同语素组成的词或者短语组成,它们在提示典源信息方面都具有同等的效用。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军被围困在垓下,闻四面楚歌,“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一典故是展现霸王别姬的悲壮场面,被用来歌咏生离死别。由此典故形成的典故词有:“楚亡骓”、“拔山曲”、“虞姬”、“拔山志”。

《吕氏春秋·举难》:“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命后车载之。”归,任之以事。这一典故叙述了宁戚怀才不遇,后经齐桓公赏识做官的故事,来咏怀才不遇,自荐求官,表示进入仕途的心境。由此形成的典故词有:“饭牛歌”、“舍牛相齐”、“宁戚饭牛”、“牛下歌”、“宁戚歌”、“叩角行歌”等。

“冯谖客孟尝君”的典故,《历代典故辞典》就收了“冯谖弹铗⋯食无鱼⋯‘孟尝鱼”等46个典词。这些典故词语标识的典源是相同的,但是在具体运用中会因作者表达立场多样而有所不同,是典故词语的不同形体的变化,即不同的典形。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同一典源可以产生各种形式的典故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可以作为提示典源的“信息码”。《中华典故大全集》正是以典源为核心,将不同形式的典故词语分门别类,这样同一典源产生的典故词语就可以因语言词汇的丰富性而存在了。如《史记·项羽本纪》一例,“楚亡骓”则因核心语素“骓”(即“马”)被归入动物类,”“拔山曲”被收入“文明部·礼乐”部,“虞姬”则被归入“人物部·妇女”部、“拔山志”被纳入“人事部·志趣”部。

综上,动物类典故词语经历从含有动物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经典语句和寓言故事,经过人们的使用,再经由时代和社会因素的改造,从典源情节变为具有固定形式和符号的典故词语的过程。本文就单一、具体的典源,撇开他源成词因素形成的典故词语,选取动物为核心语素的动物类典故词语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动物类典故词语的构成特色及其独特的意义。

  1. 动物类典故词语的构成方式

张永言先生说:“语言的词汇是不断发展的,词汇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创造新词,而新词的创造又是在已有的语言材料和构词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新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关系就往往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形成的。”本文也将具体分析动物类典故词语的音节形式,及其构词特征。

  1. 动物类典故词语的音节形式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音节的组合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在音节形式上,可以变现为单音节、双音节以上的多音节词语。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已经约定俗称的将“雁、鱼、狐”等单音节词赋予了各自典故意义,但是目前并未有相关辞典将单音节典故词收入其中,而且大多学者认为单音节形式过于单薄,难以承载蕴含深厚含义的典故内容,因而《中华典故大全集》也中并未收录这些带有典故色彩的单音节词语,而是从它们所在典故中,提炼、整合出以这些动物名称为核心语素,或与之相关的语素组合成典故词语。因而动物类典故词语也是多音节词语占主要地位的一种典故词语典型。

本文对《中华典故大全集》中的动物类典故词语的音节形式,主要是双音节词语以及部分的多音节词语做了数量上的统计和形式上的分析。《中华典故大全集》中收录了237个典故词语,其中双音节词语占了超过50%,三音节词语站立近35%,而四音节词语占据约10%,以及收录的几个五音节词语。丁金国先生(2007)在研究汉语的特质时指出,汉语音步通常是由两个音节构成,因文体或语气的需要,构成音步的音节数也会有别,但双音节是核心。本文以占了动物类典故词语的很大比重的双音节和三音节的典故词语为研究的重点。

  1. 双音节

词是有声音和意义组成的语法单位。双音节词语一般分为联绵词、外来词和专有名词三类,然而成为典故词语的动物类词语据此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1. 由动物名词形成双音节形式

其一,是由两种动物名称联合而形成的典故词语。这种类型的典故词较少。如:飞禽类中有“蚌鹬”,走兽类中的“狐鼠”、“马鹿”。

其二,有动物身体部位名词或与此种动物相关的具体名词,如飞禽类中的“乌头”、“鸡肋”、“白凤”、“鸳雏”、“白鸡”、“家鸡”、“子鹅”,走兽类中“白猿”、“老罴”、“白马”、“老马”、“骊黄”、“骢马”、“马角”、“马革”、“瞎马”、“白豕”、“黄犬”、“白兔”、“腐鼠”,鳞介类中“鳌足”和“蜗角”。

  1. 由数词与动物联合形成的双音节词。如飞禽类“九乌”,鳞介类中“二龙”、“六龙”、“双鲤”,虫豸类中“三尸”、走兽类中“八骏”。
  2. 专有名词形成的双音节词语。

其一,包括以动物名称这类专有名词作为典故词,如飞禽类中“苍鹰”,虫豸类中的“青蚨”,飞禽类中“青鸟”,鳞介类中“麒麟”、“鲈鱼”、“骊龙”、“官蛙”、“短狐”。

其二,以含有动物语素组成的双音节词作为地名人名的双音节词语,如“金牛”指的是古川陕间栈道名,“五羖”是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名字,“为羊”是传说中的仙人黄初平的名字。

  1. 由典源中提炼出的其它类型的典故词语。这些词语带有不同的词性以及特定的语法意义。如:“把蟹”、“钓鱼”、“虎拙”、“亡羊”、“黔驴”等。
  2. 三音节

三音节词在《中华典故大全集》的动物了典故词语的所占比例较大,所以这里单独对其作一定的分析。三音节词语一般存在“1 2”、“2 1”、“1 1 1”三种情形,而在动物类典故词语中,动物名作为核心语素大多在三音节词语中处于“1”的地位,承担语义重心。

占据较大份额的“2 1”模式的,如走兽部的“鲁郊麟”、“断肠猿”、“楚沐猴”、“楚亡骓”等,约21个,飞禽部的“吴宫燕”、“雕陵鹊”、“青陵乌”等,约30个,虫豸部的“读书萤”、“床下蚁”、“釜中鱼”,鳞介部的“云间龙”、“玉祥鲤”、“支床龟”“惠子鱼”等,约9个。

“1 2”形式的三音节词语也占有一定的份额。如“鱼缘木”、“鱼跳波”、“龟藏六”、“乌攫肉”等。

“1 1 1”形式在动物类典故词语中尤其独特之处。首尾两个“1”的位置在动物类典故词语中占据了语义重心的地位。如“马是鹿”、“螳捕蝉”、“凤求凰”、“龙为鱼”、“狗续貂”。

  1. 其它多音节

四音节、五音节等多音节词语在动物类典故词语中虽然不多,但是也都有其存在的语言意义。肖科见先生在《典故词语意义研究》[[4]]中说:“典故词语既包括已凝固定型了的典故词,又包括其他定型的成语、谚语等(如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还包括一些结构相对松散的短语,如“东郭履"、“钓鳌客”、“悬枯鱼”等。因而在多音节动物类典故词语的研究中,必然会涉及到与四字成语和短语概念的混淆。但是作为具有固定性、凝练性的典故词语的语素,为典故成语及其它一些熟语都提供了构词的核心语素。如:

【管中窥豹】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由此典故提炼出来的典故词语“管中窥豹”,后来也被直接引用成为四字的成语,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所见到的并不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君子徒为鹤】此典故词语和“虫沙”以及“虫沙猿鹤”都来自同一典源,即《太平御览》卷九一六引《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从为虫为沙。”后以此指代阵亡的将士或者死于战乱的人民。

  1. 动物典故词语的构词方法

上文已经提到典故词语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用典”。典源以及具体语用环境的存在,加上“用典”这一修辞手法的催化作用,经过人们反复使用,词义普及泛化之后,典故词语便以凝练、固定的语言单位。但是用什么样的典,即选取什么样的构词语素,采取何种方法决定了典故词语的最终呈现形式,也就是典故词语的典面。

词是由语素构成,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本文所研究的典故词语的构成方式是以动物名称为核心语素的典故词语,就研究材料来看,所收录的动物类典故词语大多都含有动物名称的语素。如“二龙”、“前鱼”、“斩蛇”、“水中蟹”等,都将“龙”、“鱼”、“蛇”、“蟹”这些动物名称纳入其中,作典源信息的提示。当然也包括少数与动物典故密切相关的他源语素。如某些动物的他称:“杜宇”是“杜鹃鸟”,“骊黄”指“马”、“觳觫”是“牛”的称谓等。在这些构词语素的基础上,动物类典故词语的构词方式大致有如下几种:

  1. 意合法

意合法是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所含典故内容和情节加以概括提炼,选取代表性的语素组合成词语,从而表达典故的某一方面的意义。这种方法可以选取材料中的个别字词进行概括,也可以利用原材料的意思结合个别材料语素进行概括引申。但是构成的典故词语必须能够起到提示典源的作用。这种构词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加之动物类典故大多是事典,因而意合法被广泛应用于构造动物类典故词。由此构成的典故词语有:

类别

举例

总比例

走兽类

鲁郊麟、断肠猿、三人成虎、不畏虎、虎威狐假、管中窥豹、牛渚犀、山公马、仗前暗马、白马来、华阳逸骥、不分牛、牛喘、火牛、幸可饮牛、殷牛、龚牛、孳犊、亡羊、看羊、白豕、狐狸何足道、夜犬、兔藏三窟等。

37.87%

飞禽类

戏五禽、鲁禽、祝鸟、凤采珠实、吞彩凤、楚郊凤、乘鸾、镜中鸾、君子徒为鹤、放鹤、梅家鹤、河鹊、雕陵鹊、钗上燕、湘雁、忘机鸥鸟、闻弓雁、寄书雁、衔芦雁、荐鹗、乌攫肉、御史乌、陈仓雉、尸乡鸡、夜半闻鸡、舞山鸡、双鹅飞、半夜鹅、换鹅、冲天翼、垂天翼等。

鳞介类

云间龙、未掘双龙、葛坡龙、冯谖有鱼、龙为鱼、府丞鱼、琴高赤鲤鱼、泥龟、钓鳌、汉高偶试、灵蛇、斩蛇、蛇有足、水中蟹、鹬蚌相持等。

虫豸类

伯奇掇蜂、螳捕蝉、读书萤、床下蚁、扪虱、釜中鱼等。

具体如下:

【伯奇掇蜂】语出《太平御览》卷九引汉刘向《列女传》:“尹吉甫子伯奇至孝事后母。母取蜂去毒,系于衣上,伯奇前欲去之,母便大呼曰:‘伯奇牵我。’吉甫见疑之,伯奇自死。”

“伯奇”是典故中的主人公,“掇蜂”是对故事情节的简短概括,也是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伯奇掇蜂”正是概括提炼的结果。后因以“掇蜂”为离间骨肉之典。指受人诬陷,父子反目。

【读书萤】语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典故的主要内容是车胤以囊盛“萤”读书,以动物“萤”为核心语素,加之典故情节的提取词“读书”概括而成。由此故事将典故用以比喻勤学苦读。

【虎拙】《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也。”

典故词语以“虎”为核心语素,添加一“拙”自来概括典故情节,“虎拙”也就用来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伦不类。

  1. 缩略法

缩略法就是在保证典故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典进行简化、压缩,选择原文中有代

表性的并且能够提示典源和引发联想意义的词或语素连在一起,以代表原典的意义。在以动物名称作为核心语素的基础上,由此法构成的动物类典故词语如:

类别

举例

总比例

走兽类

八骏、伯乐识、塞马、功臣狗、丧家狗、周玉郑鼠、狐鼠等。

10.72%

飞禽类

白凤、九万鹏、上蔡苍鹰、吊鹤、吴宫燕、蚌鹬、换鹅等。

鳞介类

叶龙、斩蛟、龙为鱼、涸鱼、涸鲋、春蚓秋蛇、蜗角等。

虫豸类

三尸

具体如下:

【涸鱼】源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将典故内容压缩成双音节词语“涸鱼”,提示原典,喻处境困窘或相互救助。唐白居易《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即事咏怀题于石上》:“倦鸟得茂树,涸鱼返清源。”正是引用此典。

【题凤】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康兄)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凤’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凤’字,凡鸟也。”

此典选取“题”、“凤”,为成词语素,后以“题凤”为访友的典故。

【上蔡苍鹰】秦李斯专权,为赵高所陷,下狱。伏诛前,顾其子曰:欲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后因以“上蔡苍鹰”为典,指不知激流勇退,以致罹祸而悔恨莫及。唐李白《行路难》诗之三:“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1. 截取法

截取法是不改变典故中原有的词语的基础上,根据语义的需要截取典源材料中的具有相对完整的意义的部分,用作典词,从而向人们提示典源,在内容上给人联想,给予解释。根据动物类典故词语的这一特性,截取的典故词语大多以动物语素为主,因而含有动物名词的典故词语便由此而成。它们有的是某些动物的名称,有些则是代有动物状态特征的词语。截取的动物名称的词语有:

类别

举例

总比例

走兽类

麒麟、白猿、老罴、马角、白额驹、老马、款段、骢马、瞎马、牛喘、金牛、乌龙、狗盗、黄犬、黄耳犬、屠狗、腐鼠等。

25.68%

飞禽类

鸳雏、苍鹰、杜宇、彩燕、九乌、三足乌、乌头、木鸡、白鸡、鸡肋、鸡鸣、秦鸡、子鹅等。

鳞介类

二龙、六龙、骊龙、鲈鱼、鳌足、蟾蜍、短狐、鲛人等。

虫豸类

三尸、青蚨、春蚓等。

具体如下:

【青鸟】源于《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截取“青鸟”一词来作信使的代称,同时本身也作为传说中动物的名称。

【白凤】相传汉扬雄著《太玄经》时梦吐白凤,见《西京杂记·卷二》: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白凤”后因以比喻出众的才华或才华出众之士。

【骢马】青白色相杂的马,指御史所乘之马或借指御史。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诗之二:“见君乘骢马,知上太行道。”“骢马”作为一种特征化马。

【吴牛】吴地之牛。《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见月则喘;使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

后来将吴牛用作典故,形容酷热难当,也比喻因疑似而惧怕。截取动物状态特征的词语如:

【鳌足】传说中女娲用作天柱的大龟四足。《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把蟹】手持蟹螯。谓饮酒吃蟹。宋苏轼《和周正孺坠马伤手》:“书空渐觉新诗健,把蟹行看乐事全。”

【鸳雏】传说中的凤属之鸟,常用以比喻高贤之人。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已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

  1. 换序法

换序法是指含有两个语素的典故词语,它的典面形式正好与构成语素在典源材料中的顺序相反。这种变换是在后人的使用中,使用者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进行的。有时候不仅典形,意义重点也会发生变化有:“马鹿”、“章台马”、“眠牛”、“乌头白”、“龙屠”等。这类构词法所占比例较少,约占3.48%。具体如下:

【屠龙】——【龙屠】

源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后因以指高超的技艺或高超而无用的技艺。唐温庭筠在引用时将其顺序调换使用:《开成五年秋书怀一百韵》:“虎拙休言画,龙希莫学屠。”

【牛眠】——【眠牛】

源于《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牛而不知所在。遇一老父,谓曰:‘前冈见一牛眠山污中,其地若葬,位极人臣矣。’”后因以“眠牛”喻指风水好或风水好的葬地。唐司空图《蒲帅燕国太夫人石氏墓志》:“眠牛胜地,兆永继于公侯。”

【虫沙】——【沙虫】

源出《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皆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虫沙”截取自典源材料,此词的另一典形是“沙虫”,李白《古风》第二十八首:“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

  1. 割裂借代法

所谓割裂式借代,就是从原典故中任意截取几个音节构成典故词语,在截取过程中不考虑几个语素是否表示语义重心,这个语素组合是否有理据性,是否可以解释。关于割裂借代与割裂构词法,很多学者参与了讨论。王希杰先生在其《修辞学新论》[[5]]中把这些词形成的手法归入“借代”,并称之为“割裂式借代”,认为是消极的现象。赵克勤先生认为“‘割裂’在实质上也是一种代称。……割裂则是摘取词语的一部分来表示借代,这种‘借代’常常比被代替的事物更抽象、更难理解。”[[6]]但是针对动物类典故词语来看,动物意象的孤立及单义性只有被赋予替代意义的时候,才会具有文学性和文化意义。这种方法构造“陌生化”的词语来曲折地表现语义,在构成动物类典故词语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类典故词语有、等。

类别

举例

总比例

飞禽类

秦凤、楚郊凤、贾鹏、辽东鹤、扬州鹤、梅家鹤、嵇鹤、吴宫燕、湘燕、雕陵鹊、陈仓雉、御史乌、青陵乌、武城鸡、淮南鸡、轩鹤、凫飞、罗雀等。

22.25%

走兽类

射虎、隐豹、渭川熊、牛渚犀、山公马、燕骏、宁戚牛、殷牛、龚牛、吴牛、看羊、黔驴、灞桥驴、葛坡龙等。

鳞介类

葛坡龙、鼎湖龙、北冥鱼、惠子鱼、涸鱼、涸鲋、鱼跳波、前鱼、龟顾、两部蛙等。

虫豸类

韩蝶、庄蝶、曹蝇等。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地名加动物名词

【扬州鹤】语出《渊鉴类函·鸟·鹤三》引南朝梁殷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后以“扬州鹤”形容如意之事。

【鼎湖龙】古代传说黄帝在鼎湖乘龙升天。唐李商隐《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之二:“始巢阿阁凤,旋驾鼎湖龙。”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10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