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贷”风险规避探析

 2023-08-23 02:08

论文总字数:13730字

摘 要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校园贷”现象在高校蔓延。“校园贷”在给一部分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很多问题。近几年,国家严厉打击不良“校园贷”行为,然而继“裸贷”之后,校园贷又穿上了新的外衣卷土从来、屡禁不止。不良“校园贷”存在利率陷阱、个人信息泄露、影响个人征信、破坏人际关系、危害大学生人身安全及未来等风险,必须通过国家、高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整治“校园贷”乱象,规避“校园贷”存在的风险,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贷,风险,规避措施

Analysis on risk aversion of " campus loa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Yue

(School of Marxism,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finance, the phenomenon of "campus loan" is spread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le "campus loan" brings convenience to some college students, it also brings many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has severely cracked down on bad "campus loans". However, after the "naked loans", campus loans have come back in a new coa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risks of the "campus loan" chao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avoid risks.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state, universities, families and society, the chaos of "campus loans" will be rectified, a good social atmosphere will be created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guided to establish a correct view of consumptio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promoted.

Key Words: Campus credit,College students,Risk,Evasive measures

2009年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用卡业务的通知》,禁止银行向未成年学生发放信用卡,为已成年的大学生提供贷款服务需要父母出面证明,致使银行放弃了大学生市场。然而随着电子金融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在电子购物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使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看到了潜在的巨大市场,也使不法分子钻了空子,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导致大学生陷入其害事件频发。“校园贷”究竟有什么套路让学生背负沉重负担呢? “校园贷”背后隐藏着哪些风险?为何在国家明令禁止后“校园贷”事件仍层出不穷?如何有效规避“校园贷”风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校园贷”概述

(一) “校园贷”的蔓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概念的兴起,我国互联网产品日新月异,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突飞猛进。[1]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新生事物,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高,喜欢尝试各种新产品。大学生体验到互联网发展对生活各方面带来便利的同时,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提高,消费需求随之增加,扩大了消费市场。大批互联网金融企业将目光锁向大学生,针对大学生推出了一些分期消费和贷款平台,“校园贷”在高校迅速蔓延,为大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一大学生小郑冒用同学身份信息从多个网贷平台上贷款,贷款金额高达五十万,最终无力还款、跳楼自杀。[2]2016年6月,曝出“裸贷”事件,不法分子以裸照为“借条”借款给女大学生,当学生违约还款时,以公布裸照等形式胁迫女大学生联系父母或从事色情交易活动还款。2016年8月,吉林高校曝出一学生伙同校园贷款平台人员找学生“刷单”致使学生负债百万。2017年4月,一名厦门华夏学院大二女生,在多个校园网贷平台累计借款257笔,仅“今借到”平台金额高达56万,最终在泉州一宾馆烧炭自杀。[3]随着“校园贷”事件的不断爆发,“校园贷”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二)“校园贷”种类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款的行为。“校园贷”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淘宝、京东、支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二是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或创业的p2p贷款平台,如名校贷;三是便于大学生日常消费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任分期等,部分平台还提供小额现金服务;四是银行机构面向大学生提供的金融服务,如中国建设银行的“金蜜蜂校园快贷”;五是民间放贷机构或放贷人的私贷。”[4]

前四类“校园贷”以合法的形式在缓解大学生消费、学习、创业等短期经济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五类“校园贷”则采取虚假宣传、非法交易、暴力催款等手段给大学生带来严重伤害。这类“校园贷”属于不良“校园贷”,风险性极高,通常就是指高利贷,也是我们如今所严厉打击的“校园贷”。目前其伪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培训贷

“培训贷”是一种隐蔽性极高的贷款形式,通常藏于教育培训机构。学生教育需求的增长使得教育培训成为一种暴利行业,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费高达数万。2018年11月,一名大学生在华尔街英语报课背上了十几万的“培训费”。起初小陈由于难以一次承担高昂的培训费用,华尔街英语工作人员便向其推荐教育分期服务,并承诺可以给她做担保办理分期贷款。当小陈在贷款办理下来后发现学费高达十几万,感到经济上难以承受想要退课时却被告知无法退课。[5] “培训贷”不仅瞄向有教育需求的学生,同时也将魔爪伸向有求职需求的学生,利用学生想要获得高薪工作的心理诱导其先缴纳一笔职前培训费用,并承诺实习期结束可以为其安排转正。如若学生无力承担职前培训费用,工作人员就会推出公司或合作平台贷款服务,然而当学生办理贷款后,公司承诺的高薪工作成为一场空,又欠下了数万元贷款。

2.回租贷

“回租贷”是贷款公司将“借贷”伪装成“租赁”的一种贷款形式,实则仍是高利贷。贷款公司以“抵押”手机的形式借款给学生,不转移手机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但要求获取学生手机通讯录,从而掌握其隐私信息。在学生无法偿还债款或逾期还款时诱导学生通过其他平台以贷还贷,当学生最后无法填补无底窟窿时接着通过学生的通讯录对其家人、朋友进行骚扰来达到催款的目的。去年四川一名大学生小陈就陷入了“回租贷”套路中,借2000元“滚”到了10000元。起初小陈为了买部手机向同学借了钱,原想攒够钱再还给同学,不料同学提前要小陈还钱,由于小陈手头现钱不够,同学向他推荐了一款“回租贷”的app,把手机“抵押”就能换一笔钱,并且可以以“回租”的形式继续使用手机,只不过每周要交一些“租金”。小陈按照平台流程办好手续,签合同前以为只是还本金,签合同后被追加利息、手续费等,从此小陈就被这所谓的借款合同牢牢的把控住。[6]借款平台以七天为一个“回租”租期,收取30%的利息,如果出现不能按时还的情况就要求受害人付高额的逾期费。短短3个月,当初的2000元“滚”到了10000元。

3.美容贷

“美容贷”主要瞄准爱美却缺钱的女大学生,由于美容机构和金融平台存在合作关系,当学生无力支付手术费用时,美容咨询师会推荐学生使用信用贷款或分期付款的形式,并以不收取任何手续费和零利息等怂恿学生贷款,贷款发放过程比较随意,其中暗藏风险。一学生小朱暑假期间去南京旅游,在地铁站出站口遇到一个扫码领奖品的活动,被活动工作人员热情介绍。工作人员在聊天过程中了解到小朱即将入大学的情况,向小朱推销暑假免费医美咨询活动,并向其推荐优惠套餐。对自身外貌有些自卑的小朱在工作人员的怂恿下心动了,随后跟其来到南京珠江路的一家美容医院。作为学生,小朱无力一次性支付手术费用,这时工作人员便向她推荐一款名为“么么钱包”的贷款平台app,仅用十分钟便通过贷款手续,获得18个月连本带息总计39600元贷款金额。[7]然而这笔贷款并不是直接给小朱,而是转到美容医院账户上。美容机构和贷款平台或中介里应外合不仅为美容医院带来客源、增加业绩,同时给贷款平台和中介带来高额提成,因此,美容医院与贷款平台和中介互相勾结,采取非常规手段诱导缺乏社会阅历的学生超前消费。

4.刷单贷

“刷单贷”一般是利用学生想要通过兼职获得生活补贴的心理,以帮助员工提高业绩或为淘宝店铺提高销量、好评等为幌子来诱骗学生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申请贷款,将贷款转到指定账户的新型诈骗。诈骗分子在前几期时会按时还贷并支付小额佣金作为报酬以取得学生信任,之后继续诱导学生贷款,最后拿着放款的钱跑路,未还贷款需学生自己偿还。2017年9月曝出一起诈骗金额高达300万,受害人多达246人的案件。案中诈骗人王某利用大学生身份从事贷款业务,进行非法集资,通过各种方式散播大学生兼职信息,要求前来应聘的学生帮助自己办理贷款业务,承诺每单给予一定佣金作为报酬。学生因为求职心理加上前期王某按时还贷并支付佣金卸下了防备。之后,多名学生遭到贷款平台催款才发现王某未按时还款,这时王某以资金暂时难以周转为由继续哄骗学生通过其他平台办理新的贷款,最后跑路致使学生背负贷款。[8]

无论“校园贷”穿上了何种马甲,其实质都是通过一定手段使学生背负上高额债款的“高利贷”。诱骗借款人上套仅仅是骗术的第一招,接下来贷款平台还会想方设法垒高债务让学生还不起,在学生还不起的情况下就会通过别人或其他平台借这笔钱给他,帮借款学生平这个账。抓住学生对社会了解不多,胆子小,因害怕不敢求助他人的特点,借贷公司会找来多家放贷公司给欠款学生继续借钱还账,此时借款人到手的现金又会大打折扣,通过拆东墙补西墙、借新还旧、新增债务的方式让学生背负巨额债款,越来越还不上债款。一些不法放款人还胁迫学生签下空白借条甚至通过一笔借款打几个借条的方式来垒高债款,而学生一旦还不起钱,催债的目的就开始了,[9]贷款平台的目的就是在学生还不起钱的情况下便于向学生的家长催收,由于有孩子的信息、手印等,很多家长都会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还款。

二、“校园贷”屡禁不止原因

近年来,国家、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连续下发了一系列文件。“校园贷”治理取得一些成效,热度渐退,但“校园贷”仍然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国家严厉打击的同时,“校园贷”恶性事件依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为何国家高压之下,不法分子依然铤而走险?

(一)不法平台利益驱使虚假泛滥宣传

不良“校园贷”往往以“低利息”、“无风险”、“快速到账”等宣传方式迷惑大学生,其背后隐藏着高利息、各种高额费用和违约金,放款人可以从中获得暴利。行业所产生的高额利润是“校园贷”案件频发的根本原因。一些不法平台为了追求利益大肆宣传,将大学生作为业务目标,到处宣传、引起学生注意。我们在高校的信息墙、宿舍、食堂、教室到处都能看到宣传单,以低门槛、零利息、免担保等虚假和诱导性的宣传吸引学生。一方面,不法平台通过泛滥宣传引起学生注意,大肆宣扬其放贷快、手续简单、操作便捷、零利息或低利息等好处来鼓动大学生贷款消费;另一方面,对服务费、手续费具体利息等细节刻意隐藏,在签订合同时使大学生很难注意到。然而事实上,“零利息”的背后是高额的服务费,且利率不明。不法平台甚至故意诱导大学生借贷之后逾期还款,逾期后利滚利,演变成高利贷,使大学生陷入贷款深渊。虽然目前银监会出台了“校园贷”禁令,明确禁止贷款平台进入高校,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不法贷款平台重新伪装,利用监管、法律等漏洞,披着新的“马甲”继续开展校园业务,隐藏于学生身边。

(二)大学生购买欲望与经济能力的矛盾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改变,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有着新的追求。除了简单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大学生还十分注重精神娱乐享受,在学习、娱乐、人际交往、旅游等方面的费用支出不断增长。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消费形式和消费习惯都更加丰富化、多样化,消费欲望不断增强。大学生购买欲望旺盛与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使其在小额贷款消费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致使不法分子瞄向大学生。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影响

高校相当于一个小社会,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状况差异更加明显,大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突出,喜欢通过消费来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境优越的大学生生活水平较高,无论是从消费质量方面考虑,还是出于一种炫耀心态,他们在消费上更加倾向于品牌消费。大学生的虚荣心也不断增强,会产生一种“他有的我也要有”的心理,有的学生不考虑自身经济能力,宁可不吃不喝甚至贷款也要买比同学更好的东西,其他同学不甘落后,这样你追我赶、互相攀比,导致消费热度持续增加、恶性循环。[10]有的大学生追求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不惜重金也要把自己打造成与众不同的人。然而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

(四)国家法律缺失,监管不到位

“校园贷”是近些年出现的新生事物,数目繁多、花样百出,其自身发展规律存在着复杂特点。“校园贷”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等弊端,国家难以及时制定相关处理措施。首先,在立法方面,难以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没有明确的适用法律,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国家各部门在打击“校园贷”违法行为及处理相关案件时无法可依;其次,在执法方面,“校园贷”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权责分工不清、互相推诿,容易出现混乱或没人管现象,难以落实工作。最后,在监管方面,未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一方面,“校园贷”手续通过网络办理,借贷平台鱼龙混杂,有的采用网络运营模式,有的发展线下合作,只要借贷双方达成一致就能进行交易,政府的监管力量就被削弱,难以有效监督。另一方面,外部及社会各界监管意识淡薄,主要靠国家内部监管,“校园贷”问题难以及时察觉。

三、“校园贷”中存在的风险

“校园贷”的确为在校大学生创业和完成学业提供了资金的帮助,为尚未具备收入自足能力的大学生,打开了一扇“经济解困”的窗。但是,“校园贷”也使一些学生产生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消费需求,其负面效应和金融风险也日益暴露出来,乱象蔓延之势愈演愈烈,风波不断,问题重重。

(一)存在利率陷阱

当我们打开“校园贷”网络平台,通常会弹出这样的广告:“0手续费、快速完成办理、即日放款”。[11] 平台贷款流程只需要大学生填写相关证件信息,并通过拍照将照片上传的方式,无需学生本人到达现场审核,只要有一部电脑或者手机完成简单的操作,无论什么消费理由都能通过审查轻松贷到款。面对这种简单便捷的操作方式以及零利息或低利息的吸引,许多大学生遇到资金困难时便难以抗拒诱惑。实际上,这些平台在短期内是符合宣传上的利息,但超过合同期限之后的利率就变成了高额利率。然而,这些平台在宣传的时候只放大前期的“零利率”或“低利率”,隐藏后期实际的高额利率,使大学生在初期放松了警惕心,诱导大学生还款逾期,从而背负上高额债务。如报道出来的“千元贷款滚至26万”、“800贷款半月滚至20万”,这些案件仅仅是冰山一角。

(二)危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及未来

在“校园贷”中,大学生贷款后不能如期还款,催收机构会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精神施压,甚至对借款人采取骚扰、威胁、跟踪、拘禁、殴打等方式来达到催收目的,严重危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对于“裸贷”行为,借款人在网上公布其裸照威胁大学生还款,甚至对于无偿还能力的女大学生通过诱导或强迫其进行性交易来偿还债款,更是涉及到刑事犯罪,严重侵犯个人隐私及人身安全。为了还清贷款,大学生会选择某种方式。首先寻求亲人帮助,但会有来自家庭的压力,增加家庭负担。有的学生甚至在家庭帮助还清贷款后依然认识不到风险,继续选择这种方式来获取资金,形成不良的消费习惯。有些大学生不想背负来自家庭的压力,往往会自己想办法赚钱,有的会因为赚钱放弃自己的大学生涯而毁了自己的前途,甚至因此沾染社会恶习,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2017年李某因陷入“校园贷”还款压力中,走上了贩卖毒品的道路,最终被判有期徒刑十年。[12] 面对暴力催收的侮辱、骚扰和恐吓,每个受害者都会有负面情绪,而自我检讨过程中的自责悔恨又会发酵这种负面情绪,有些内心脆弱的人承受不住压力,轻者可能造成抑郁,严重的可能轻生逃避,在家庭和债务压力下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一生,给自己及家庭带来毁灭性伤害。

(三)个人信息泄露

学生在贷款时,不管是用自己的身份信息贷款,还是盗用别人的,都极易造成信息泄露。湖南有一位学生莫名其妙地被多家贷款平台催款,通过报警发现自己的身份信息被别人冒用。由于贷款平台放款条件极其宽松,只需要身份信息就能贷款,导致个人信息安全存在极大隐患。有些借贷平台会向外出售个人信息,非法牟利,一旦信息泄露,遭到不法分子的利用,轻者会接收短信、电话等形式的产品推销,不胜其烦。重者会遭受到不法分子的诈骗,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容易受骗,极易使个人的人身及金融财产安全受到损害。贷款平台在向大学生提供贷款服务时,通常需要获取学生的姓名、身份证、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隐私信息,2017年4月,厦门华厦学院的大二女生便因为裸照被公布,难以承受各种威胁、骚扰而选择自杀。由于在填写资料时,不仅填写了个人信息,还涉及了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人信息,一旦信息泄露,不仅对自身造成影响,也给他人带来麻烦,形成连环危害。

(四)影响个人征信

贷款存在信用风险。随着个人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个人信用对于日后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大学生涉世未深,心思单纯,难以体会个人信用对日后的影响,甚至认为短期还款逾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只要能够还清贷款就行。大学生风险意识薄弱,只看到眼前利益,盲目贷款满足当前资金需要,不考虑还款能力,大学生作为消费群体一般没有固定资产和资金来源,常常导致借款后无法及时还款,最终违约的大学生被列入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的黑名单。广西某学院学生周某因为迷恋赌博从网络借款平台借了3000元,后因无力还款被平台上告法院,最终周某被列入了失信黑名单,这使其还未踏出校门便有了信用污点,由于这一信用污点,求职时被原本看上他的公司拒绝录用。网络贷款实质上也是信用贷款,大学生金融信用意识较弱,容易在小额资金上忽视个人信用的影响,在眼前的微小利益下失去了信用。当踏入社会在需要各种贷款时,由于银行个人信用缺失会导致处处碰壁,难以获取资金,影响未来生活,因小失大。

(五)破坏人际关系

大学生一旦卷入“校园贷”危机中,不仅使自身陷入深渊,还会危及周围人。大学生在进行贷款时留下了家人信息,还款遇到困难,催收机构便会想尽一切办法催款,迫使家人承担相应债务,高额的债务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毁灭性的灾难,不仅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更影响家庭和睦,破坏家庭关系。另外,有些学生在贷款时借用或偷用朋友、同学的身份证,直到还款逾期,催收平台找上门来,其朋友、同学才发现自己“被贷款”。前文中提到的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小郑便是通过班长的职务之便,利用28名同学的身份信息为自己在多个贷款平台贷款,导致多名同学被贷款平台催收债款,这无疑会使同学之间产生隔阂、矛盾,甚至关系破裂。“校园贷”平台为了拓展业务,积极发展学生代理,甚至发展成“传销贷”模式,学生发展代理多从身边同学、朋友下手,使学生之间纯粹的同学关系变了质,演变成了债务关系或上下线关系,影响学生之间的正常人际交往。

四、“校园贷”风险规避措施

“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治“校园贷”问题;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管理“校园贷”的相关文件,并发声:任何网贷机构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放贷;2018年2月28日,广东金融办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自3月26日起实施,有效期三年。”[13]2018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为打好“三大攻坚战”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对“校园贷”严打严抓。从上述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正在加大力度整治“校园贷”违法行为,“校园贷”乱象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为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促进大学生发展,国家各部门,社会各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通力合作、保护、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远离风险。

(一)国家层面

1.增设“非法放贷罪”、纳入刑法,完善相关立法

首先,国家应完善相关立法、提高“校园贷”平台准入门槛,明确准入资格,严格审查从业资格,加强对不合法平台的打击力度。其次,启动刑法修改,将“非法放贷罪”纳入刑法,定罪从严、量刑从严,确保打击“校园贷”违法行为有法可依,提高违法成本,增强依法打击暴力催收、违法放贷等行为力度。最后,政府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各司其职,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平台严加处罚,增加违法成本,提高行业责任心。

2.加强监管,建立联动监管体系

首先,强化网络贷款审批流程,对于贷款业务进行严格审查,明确利率、业务对象,杜绝凭借几个证件就能贷款的行为;其次,完善征信体系,落实实名制,统一监督管理,在信用制度约束下规范交易行为,避免多平台重复贷款,并建立有效的失信惩罚监管机制,提高大学生对于信用的重视度,增强警惕心,避免不良贷款;再次,健全社会监督举报体系,加强国家与高校、家庭、社会各界的联系,使不良“校园贷”无处遁形。最后,还应建立联动监管体系,使立法、司法和执法各部门之间协调统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形成预警、监控、处置一体化机制,有效预防问题、及时发现问题、严格处理问题。

3.鼓励商业银行提供大学生贷款

2009年,银监会发文禁止银行向未满十八岁的学生提供信用卡服务,已满十八岁的学生办理信用卡需要父母的书面同意,因此,银行放弃了对大学生的业务市场,这给互联网金融平台向大学生提供贷款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银行不应该完全放弃大学生消费市场,政府应引导商业银行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相关业务,开发消费、培训、教育、创业等金融产品。[14] 制定针对大学生的信贷额度和合理利率,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借贷服务,满足大学生的合理需求,使大学生能够在正规平台进行贷款,从而提高贷款平台准入门槛,促进贷款平台正规化,使手续不全的违法平台难以存活下去,壮大正规平台,提高贷款安全保障。

(二)高校层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73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