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3-08-09 09:08

论文总字数:14108字

摘 要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是顺应当前新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益尝试。本文从思维导图概念的界定出发,分析了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必要性。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辅助工具,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以及对教师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思维导图;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用

Application of mind map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ao Jiang-l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The introduction of mind map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useful attempt to fully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new curriculum reform. Starting from the definition of mind mapp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mind mapping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s an auxiliary tool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mind map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system and the understanding, memory and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quality.

Key Words: mind map,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application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1],在学习当中,高中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即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较差,对知识缺乏系统的认知结构,知识比较零散。造成这种学习方面的不足的主要原因无疑是由于学生的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较差、知识迁移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所造成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实施,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传统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可能完成新课标的学习任务,学生也应当从自身做起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能够将知识进行系统化表述,同时将这种系统化的知识以形象、直观的形式来获得认知,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思想政治课这样一门理论性、系统性强的科目来说,使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将复杂的理论体系进行有效的梳理,更能够使学生加强对思想政治知识结构的认知,从而拥有强大的知识应用能力,是培养知识实践型人才的重要工具。

一、思维导图概念的界定

自从思维导图被引入中国,很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思维导图展开了研究,关于思维导图的概念界定,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但都只是在思维导图原始概念的基础上,越来越细化了思维导图的功能。在这里列举了思维导图创始人东尼·博赞以及我国两位有关思维导图的权威专家对于思维导图内涵的解释。

(一)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内涵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是在20 世纪 60 年代,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的。东尼·博赞最初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线性的思考和笔记工具,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符合人脑的天然功能。它有 5 个基本特征:“(1)焦点集中——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2)主干发散——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3)层次分明——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写在相关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4)各节点相连——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5)使用颜色、形状、代码等。”[2]

(二)赵国庆博士的思维导图内涵

赵国庆博士认为: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促进思维激发和思维整理为目的的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 [2]赵国庆博士在东尼·博赞的思想基础上又细化了思维导图的本质,对他的理解可以概括为:思维可视化是将本来模糊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出来,即思维整理再现的过程,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思维激发是在联想和想象的基础上思维的发散过程;思维整理是把信息加工,从无序变有序,目的是理清层级和顺序的关系。

(三)杨艳君老师的思维导图内涵

杨艳君老师钻研思维导图已经近 20 年的时间,她认为:“思维导图是能够整理和激发人的思维、促进思维的聚合和发散,具有点、线、图、彩的特点,是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她认为,广义的思维导图更强调包容性。“点”是中心,是主题;“ 线”是联系,是联想;“面”是整体、结构、系统;“图”是可以用图像展现情景,可以是符号标记重点,可以是代码注明关键;“彩”则是指用色彩来表现感情。[3]

对思维导图的理解,无论是东尼·博赞的、赵国庆博士的还是杨艳君老师的理解,都是以联想和想象为核心,用“图”导“思维”,力图用图示的直观系统的特点,再用代表主题的图像、弯曲的线条、鲜艳的色彩、简洁的关键词等装饰品去激发思维的再造与想象,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四)本文对思维导图内涵的界定

综合上述内容,笔者将本论文的核心概念界定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线性的、可视化的思维发散工具。在其自身鲜明的中心主题、多彩的弯曲线条和简明清晰的关键词的衬托下,思维导图可以整理和激发人的思维,增强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人的理解力与记忆力。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它将单调的信息转换成色彩丰富和高度组织化的图式,使人的思维不再局限于整齐又繁冗的文字中,更形象、更具体地表现出内在的联系。[4]思维导图利用人的左脑和右脑不同的功能特点相结合的优势,即通过材料对大脑的刺激,左脑的逻辑与右脑的图示相互联结的方式,把知识用图示的视觉表征形式呈现在眼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清晰的映入眼帘,不仅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还有助于加深记忆。所以,将其用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思维导图对教师的价值

1、恰当把握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教学,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而新课程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5]在学科教学中,课程标准具有指导性作用,它对课程性质、目标、内容等提出了指导性的评价和建议。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只有把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研究透彻,深入理解教学理念,明确课程总目标与分目标,才可以收放自如的应对教学任务、灵活巧妙的安排课堂活动,正确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四部分内容浓缩在一张图中,如若需要,再将每个分支的内容以关键词的形式添加上去。相对于复杂的文字纸张,这张简洁明了的可视化的图示信息却很容易映入脑海,思维也会顺着图示自然而然的去回忆相关内容,具有很强的参考性。如图 1:

图1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维导图

教学活动是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展开的。关于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点与搜集来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加工,把静态的文字与直观的材料设计成适合学生掌握的、适合教学活动开展的组织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修改与预设,处理大量的文字信息。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优化整个教学过程。在课前,关于各个模块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系统的了解一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又或者,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图示进行预习,并针对每个人所画的思维导图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从而可以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笔记都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完成,不仅节约了教师书写文字的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再次利用思维导图,带动学生一起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同学们再次系统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强化记忆。如此,思维导图不仅可以节省冗长的文字呈现,同时还可以减少教师的内心焦虑,根据备课时绘制的知识网络来把握整堂课的知识主线,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2、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师生互动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师天马行空的讲,学生昏昏欲睡的听,在课堂上,学生没有主体地位而言,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的思维缺乏自由与选择,没有深入体会教学丰富内涵的兴趣,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形式单一化。而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要“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恰当的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6]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出现,教师的教学手段逐渐变得丰富多彩,高中思想政治课也不再是传统的一言堂形式,各种各样的视频、资料、图片进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让同学们眼前一亮,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课后再回忆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却很苦恼。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点,如果没有恰当的方式去引导,同学们学起来很容易感到疲惫,思维导图的到来相信给很多教师同学带来了福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总体的认识反馈情况,对某一主题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将中心主题呈现在黑板上,让同学自由发挥想象,将学生的答案添加到主题下面,像一棵树开枝散叶般出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再共同探讨进行修剪,这样,让枯燥的知识动起来,学生也能因为自己的不断创新而汇集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增进课堂的互动。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到总结阶段,都可以让同学们参与进来,师生共同勾勒一节课的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共同驾驭课堂,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加工与学习,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了学习热情,师生之间可以畅快的进行沟通和交流,轻松的课堂氛围,印象深刻又容易记忆。思维导图这种独特的思维工具将教师与学生联系在一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自身专业成长,促进教学反思

我们常说:“教育,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仅伴随课程改革的始终,也伴随着一名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要想持续发展,除了职前培训、上岗培训之外,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教学反思。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对本学科的所有知识点有系统的把握,了解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模块的目标定位并对教材的框架进行解读,在解读过程中如果运用大量的文字来呈现,势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将一本书、四个单元的内容全部整理出稿确实是一项大工程,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把整本教材每一单元的框架都系统的画出来,逻辑顺序清晰明了,看着比文字心情舒畅,所有单元的知识框架体系也能熟记于心。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仅吃透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内容需要一定要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各种时事热点、视频、文本、图片应有尽有,教师要尽可能的搜集,在汲取的同时变“教”为“学”,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导图就像一棵棵结满果实的树,中心主题是树干,相同知识点的资料布满各个分支,每个分支就像一条条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让教师想办法去开启,发散思维、不断创新的去准备一堂课。人们常说,教师身上要装满一桶水,才能给学生分得一杯水。一桶水是一杯杯水汇聚而成的,而每一杯水正是每一名教师不断积累与提高的成果,只有不断的进步,才能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7]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可以把教师的思维、想法显性化,利用在教学评价之中,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思维导图隐含了很多内容,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理念、热点掌握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学术性、导向性、前瞻性。在教学中用思维导图,各个教师之间可以互相评价好处与不足,从中获得灵感与启发,反省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的缺陷,从而达到改进教学的目的。

4、时刻紧跟改革步伐,完善教学评价

如今各科教学都走在改革发展的行列,高中思想政治课也由原来的注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向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改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是慢慢积累起来的,所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发展的观点上,用一个动态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否有提高。思维导图不是评价手段,但却可以激发兴趣,开阔思路,促使学生被动变主动,从侧面帮助教学评价顺利进行。教学评价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用思维导图带动学生,以兴趣促兴趣,不断提高。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可以多用过程性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比如:在课前预习,根据学生的思维导图展示情况教师可以判断出每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发散程度,并在课前对预习好的同学提出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长此以往,就会了解学生个体发展情况并做到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某一问题让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相关知识的建构与联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将讨论成果展示出来,再经过探讨、交流、评价,教师就能从中发现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完善此处的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把思维导图带入课堂评价机制中,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兴趣,培养思维的发散与创新,让同学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并提高自己,真正实现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二)应用思维导图对学生的价值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8]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思维导图是拓宽思路的思维工具,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提供机会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内容等等都可以从不同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而在这些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方便。学生通过亲自绘制思维导图,对问题从多角度思考,从一个中心主题无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只要不偏离主题,都是学生思维创造力的表现。每个学生手里都备有彩色的铅笔,他们可以随时利用不同的色彩修饰思维导图,以使自己的思维呈现的条理清晰,不同色彩相互结合使用,往往更能刺激大脑的想象。东尼·博赞提出:“思维导图是你自己放射性思维的外部镜子,它使你能够进入这个广大无边的思维发电站”。[9]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克服自己头脑中设置的某种僵化的思维框架,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从别样的角度来思索问题。这也是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2、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能力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授之以鱼”,而新课程强调在其基础上还要“授之以渔”。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课上讲的知识,学生都能消化,需要考察的知识也都按要求背会了,但真正到了考查的时候,学生反而没有思路,答不出来;或者当老师稍稍给出一个提示的时候,学生如恍然大悟般拍桌叫道“啊,原来如此”。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在知识考查过程中,学生学习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第一,话到嘴边说不出来;第二,概念原理背的很熟,但不会用;第三,即使知道怎么用了,一遇到开放式的问题就又没了思路。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背诵的能力,而是思考的能力。对于已经背的很熟的知识点,他们缺少一个从思维中提取加工的工具,而硬生生的想出来往往都是不可行的。对于这一问题,思维导图能优先解决。思维导图用节点将主题与各个分支连接起来,把关键词插进去,就相当于把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张知识网络,学生从复杂的文字苦海中挣脱出来,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清晰的知识结构映入眼帘。学生在建构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同一主题的新知识与旧知识被联系在一张图示中,这不仅仅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还需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些都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慢慢的锻炼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

3、提高学生识记、理解能力

心理学中指出:“记忆是对头脑中过去的经验和事情保持和再现的过程。”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心是由拥有一种由加工(贮存、提取、转换和使用)信息的各种成分和使用这些成分的程序构成的结构。”[1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中,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多半是通过记课堂笔记完成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背诵水平,教师经常督促学生抄记板书,而教师的板书通常是以提纲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抄写下来形成笔记,一个学期下来,空白的笔记本上就会填满密密麻麻的文字。这种线性的笔记通常由文字、数字、直线、箭头等组成,偶尔用红笔做标记,看起来似乎条理很清楚。但依据脑科学理论,用这种方式做的笔记,左右脑不能平衡使用,不宜对大脑形成刺激,所以记忆的效果就不佳。思维导图则不然,用它做笔记不仅避开了复杂的文字信息,同学们还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线条、图片等去修饰思维导图,增强对大脑的感官刺激,促使信息能长时间的保存在大脑里。1885 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其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的,且具有不均衡性。但被理解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可以在记忆中长期贮存,并在需要时很快的提取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理解,学会建立多方面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学习不仅仅是靠大脑,让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四种活动相互配合,在头脑中构成神经联系,不经意间就能形成记忆的痕迹。

4、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育心理学中指出:“问题解决是由一定问题情景引起的,需要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11]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只有在被发现的时候,才能引起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12]而能否发现有价值的问题首先取决于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才能从细微的情境中发现关键性的问题。比如:在《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投资理财的选择”这一课中有这样一道情境题:

对于这样的一道分析题,同学们给出的答案大多数是 A 或C,而正确答案是 D 选项。因为仔细分析会发现,王先生拿出的 8000 元钱投资保险是给妻子和女儿的,没有他本人的。如果经常应用思维导图的同学在看到这样一道题目后,脑海里会瞬间产生一个思维导图图示,而不会盲目的选择无关选项,原来学生在开始阅读材料时看见“王先生的家”就形成了心理定势,所以造成了选错的后果,可见心理定势影响问题的解决。为了克服这种心理因素影响,学生需要带着活跃的思维来思考问题,利用思维导图分析材料,找出情境中的中心主题,然后找出支持主要观点的部分,将其联系起来,整个材料的关系脉络跃然纸上,思路清晰,问题迎刃而解。如图2:

图2 分析材料思维导图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教学准备环节的应用

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构建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高质量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尤其对于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更是如此,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必不可少。在他们的备课笔记中,常常会出现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提问问题的方式、语气,学生回答问题的所有情形以及应对措施等等文字描述,四十分钟的一节课,竟要备出好几千字。但是,真正的课堂是没有预期性的,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未知性,所以在某些环节教师无法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去展开,这样对于一些教师来讲,就会扰乱已有的思路。如果教师心中有一张清晰的知识网络架构图,可以让教师自由的在每一个主题下面添加辅助知识,那么即使在课堂中出现非预期性的情形,教师也能迅速找准位置,在自己的知识脉络中给出学生准确的答案,而不至于造成失控与混乱的局面。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构建,不仅有助于理清教学思路,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上遇见未知的焦虑。

以必修三《文化生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例,见图3:

图3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知识构建

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设计

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首先要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开始,通过设计可以使教学目标得以明确,教学结构得以优化,教学活动更加有效和科学。[13]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用到思维导图,利于教师系统掌握并节省时间。下面,以必修一《经济生活》中“发展生产,满足消费”为例:[14]

第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第四课第一框。本课内容紧紧依靠第一单元的“生活与消费”,又链接第三单元的“收入与分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框题,有助于在了解制度与背景的基础上,理解消费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第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生思维活跃,对身边的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乐于探讨问题,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也颇为丰富,因此,从这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的参与活动,提高认知,产生践行的愿望。

第三,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掌握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及关系以及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10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