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及其落实路径——以政治认同为核心

 2023-08-21 04:08

论文总字数:18748字

摘 要

: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实现了从“素质教育”到“素养教育”的飞跃,并明确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本文以政治认同为核心,在分析学科核心素养所具有的意义基础上,探究核心素养具体践行路径:在教学思维层面,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修养,运用辨析式思维展开教学,形成理论自觉;在实践活动层面,可在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感悟信仰,在社会实践中践行信仰,在家庭中延续信仰;在艺术教育层面,以艺术教育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在隐性教育层面,从学校环境、教室布置、教学形式自身具有的教育意义入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政治认同。

关键词: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高中思想政治,践行路径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ipline i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Its Practice Path

-- Taking Political Identity As the Core

MA Xue-chun

(School of Marxism,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The new high school curriculum standards revision group condenses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ipline into four elements: political identity, scientific spirit, sense of rule of law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realized from "quality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 leap. It is clearly proposed to train students to be Chinese citizens with faith, thought, dignity and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re accomp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this paper takes political identity as the core and explore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core accomplishment:In terms of teaching thinking,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ir teaching ideas, improve their self-cultivation, use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to carry out teaching, and form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At the level of practical activities, belief can be sense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ctivity-oriented courses, practiced in social practice, and continued in the family. At the level of art education, the form of art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of students, strengthen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e aspect of recessive education, we should start with the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the school environment, classroom layout and teaching form to promote political identity subtly.

Keywords: core literacy,political identity,high school politics,the path of the practice

进入新时代,全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而高中思想政治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全球“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当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与培养更是时代所趋,而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更好地践行核心素养教育更是值得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缘由及时代背景

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即以其为基石,并结合当下形势,最终凝练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素养。为了更好地理解核心素养,有必要探究凝练为这四个核心素养的原因及其因应的时代背景。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缘由

如果把教育比作造房子,那么,核心素养则是楼房的地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而核心素养则是个体在应对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是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整合,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经过深入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社会责任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为进一步建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课程教学的联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各学科都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本质上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学科化,是指学生在通过本学科的学习后所生成的能够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关键品质和必备能力,具体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凝练为以上四个素养,可从如下三个方面理解:

1.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决定了事物“是什么”,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一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1]其本质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认识。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 [2]可见,在社会发展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教育民众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这将两种对立的倾向——“社会需要论”与“个人需要论”统一起来,一方面,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但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国家通过对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使民众掌握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与能力,又利于增强民众对于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的认同,从而提升社会凝聚力,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阶段,每个人在各个阶段都需要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的思维方式、逻辑规律、价值观念等,使每个阶段都能平稳过渡,顺利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党和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其核心素养的凝练必须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教育民众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此次凝练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分别对应着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在促进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同时又放眼于共同的“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2.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4]德育性是高中思想政治的根本属性,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公民教育,力图培养符合本国利益和要求的公民。从根本上说,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而这次提出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性质相贴合,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以上四个素养是必备的,这符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的目标。

3.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体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必须体现“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一方面,强调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化的体现,其凝练必须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两者相互作用,息息相关。因此,此次凝练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外延或多或少地都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挂钩。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必须从中国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并结合课程具体内容,从课程内容中提炼出学科核心素养,然后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指导具体教学实践。

(二)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时代背景

在了解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缘由的基础上,本文也深入地探究其时代背景,它因应于当前社会思想状况,也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与当前国际教育的趋势相一致,更是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鲜明体现。

1.当前社会思想状况

当前社会文化多样性特征日趋明显,“日韩文化”“欧美文化”“网络文化”“拇指文化”“饭圈文化”在青少年中广为流行,一些西方政治团体及其培植的“代理人”利用网络宣扬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兜售西方的个人主义、“普世价值”等观点。青少年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模仿,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不坚定,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观念的影响,甚至被西方意识形态所蒙蔽而陷入迷茫,出现诋毁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厦门大学洁洁良”“精日分子”等一系列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是时代要求之必然、民族复兴之使然、当下教育之应然,它能够确保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使青少年在接触多样文化的同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新时代发展要求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承担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作为公民培养的目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也分别对应着培养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3.当前国际教育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的经济飞速发展,这造成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从“工人”到“高科技人才”。在这种情形下,为巩固自身的国际地位,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培养出更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美国、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相继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改革。我国之前也提出过一些教育理念,曾取得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此次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既是紧跟时代潮流的必然之举,也是面对当下出现的教育问题而采取的应然对策。

4.社会主义教育本质

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系统地施加影响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党的十九大强调,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在传统教育中,知识性过于突出,单纯地把教育看作是一项传授知识的活动,从而忽视了对于完整的“人”的培养。学生整日在题海中遨游,却不懂得真正的生活,最终只是高分低能。原本是令人羡慕的学霸,但最后却走上犯罪道路的比比皆是,“北大学子弑母案”、“复旦投毒案”、“马加爵案”等曾经都令社会震惊,我国知名的高等学府竟然培养出这样的人!平静下来之后又促使人们反思: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惑”不仅是关于具体知识的疑难,更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做人上的困惑。学生只有懂得如何做“人”,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立足。在“立德树人”这个前提之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教育的方向更加明确,它改变了单一的知识取向,放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

综上可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现实情境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它的提出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当下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准则与指导。

(一)理论意义

1.从“素质”到“素养”

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素质教育”到21世纪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针对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素质教育被一些专家提出,它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中国式回答。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伴随着教育实践中不断涌现出的新问题,素质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两全、一主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后来又有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和“全面发展”等。[5](p5)

但素质教育自提出以来,就面临着“素质”强调的是自然性,自在性,是不可教的,它只能成为教育的必要基础,不能构成教育的目标和内容;[5](p6)概念泛化为全面发展的教育;只是一种“教育口号”等多种质疑。

而素养则是自然性与人的教化性的统一,在人生理遗传的基础上,着重发挥教育的作用,它更强调生成的过程,具有可教、可学、可测的特点。21世纪的教育进入核心素养的发展时代,欧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等早在20世纪90年代相继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我国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国际教育热点趋势相一致,是素质教育时代化的升级,而且要比素质教育的提法更明确具体,也将会继素质教育之后进一步引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6]

学科核心素养本质上是核心素养的学科化,两者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接触的依旧是具体学科,因此必须把核心素养与具体学科相结合。具体的学科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而核心素养又通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体现出来。[7]两者都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教育目的,只不过学科核心素养更为具体化,它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宏观指导下,着重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探求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贡献与作用。

2.从“全面泛化” 到“有机一体”

由于素质教育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容易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发生偏差,将其笼统地理解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多方面素质的,从而又回归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这使得素质教育的概念泛化,没有实质的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难以真正落实。但是,学科核心素养克服了之前素质教育的弊端,实现了内在要素之间的一体化。

从“素质教育”到“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它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看似孤立,实则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从培养目标上看,这四个要素都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中国公民展开。

首先,政治认同——有信仰的中国公民。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具有多样性、发展性、易变性,他们处于丰富的社会环境之中,其心理发展易受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下中国,高中生的政治认同面临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虚假信息的渲染放大、网络舆情的泛娱乐化等风险,这些风险容易导致高中生价值观模糊,缺乏政治责任与政治热情。因此,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有利于促进高中生的政治社会化,它指明了学生的成长方向,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成为有责任的中国公民,使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深刻的“中国特色”烙印。

其次,科学精神——有思想的中国公民。科学精神着力于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成长为有思考力和辨别力的时代新人。对于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应有何种能力和态度,科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给予了明确的回答。

再次,法治意识——有尊严的中国公民。法治意识致力于使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了解基本法律条文,依法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相应义务,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最后,公共参与——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公共参与强调高中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从四者关系来看,政治认同具有方向引领性作用,是后三者的灵魂所在。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展开,高中思想政治的宗旨是立德树人,而政治认同素养首先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培养的必须是有信仰的公民。2019年3月30日四川凉山森林大火中,31名烈士牺牲,最小的年仅19岁。在炽烈火光面前,他们为信仰而战,不负消防战士的职责与使命,毅然选择负重逆行。虽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但是他们的精神永远存在于我们心中,他们用生命彰显信仰的力量。只有有信仰的公民,才会在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才会具有高度的政治热情,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才会不断努力提升自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政治认同的引领下,新版课程标准中所指的科学精神是一种与“非科学精神”相对而言的精神取向,强调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这里所指的科学精神是从“思维具有科学性”的角度来说的。[8]例如在中美贸易战期间,网上有一些客观分析中美之间差距的帖子,但底下总会出现一些一味强调中国优势的评论,他们的确具有高度的政治认同,但缺乏一定的科学精神,政治认同并不是盲信,它是在经过理性分析之后从心底产生的自觉与自信。自信的中国能够正视目前发展过程中的不足,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下,科学精神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科学认知基础。

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九大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9]政治认同能够激发人们进行公共参与的热情;科学精神则为公共参与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而法治意识,是一国公民的理性品质,是构成法治国家的内在灵魂与精神支撑。法治意识主要包括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它使人们懂得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和有序进行政治参与,确保公共参与能够顺利进行。

公共参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的内在归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精神、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综上所述,四个核心素养有机一体,各素养密切关联,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实践意义

1.教学观念的更新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874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