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板桥小品文

 2023-07-25 12:07

论文总字数:7633字

摘 要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其书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熠熠生辉。文学史上的他虽未成大家,却独具一格,其小品文以清新独特风格占领着明清文学的一席之地。“三绝诗书画,一朝归去来”,数度浮沉,尝遍世态炎凉,活于俗世又超脱俗世的郑燮于小品文有着不一样的特点:他取材日常,展现寻常人家百态生活,讲诉时代奇事怪谈,传授后人读书真理,力求最真实的表达自我。以心为笔,以画作文,遵循本心,于平淡之中见真知,在黑暗社会寻得逍遥自在。

关键词:郑板桥;小品文;情感内涵;艺术特色;原因

Abstract:Yangzhou eight eccentrics of Zheng Banqiao, hi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kills is very famous in Chinese art histor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he, he is not very good, but unique. The essays in the style of pure and fresh and unique occupied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literature. "Quiet poem calligraphy, once home to." Several ups and downs, tasted the fickleness of the world,he lives in the world but otherworldly, The essays of Zheng Xie hav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daily, show the normal life and strange things about age.The heart as a pen, painting composition, follow the thoughts, express the true self and looking for true knowledge in the plain.In the dark society to find a leisurely.

Key word:Zheng Banqiao; essay; emotional connotatio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reason

小品一词起源于佛学,原本指的是佛经的节本,是散文的一个派别。其内容主要为日常生活中作者的所思所想,因而小品文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和一定的讽刺性。古代凡带有浓厚感情色调、言语优美生动的杂文,如序、记传、尺牍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与小品文相对的是大品文,二者区别之一也在于前者篇幅短小,而内容题材上并无多大区别。因此,只要是短篇杂记一类的作品,我们都可以将之归纳为小品文。小品文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明清是小品文观念的成熟期,也是创作的旺盛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阶级的审美倾向发生一定的变化,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和残酷的政治高压使得这时的文人开始追求一种平民文化。国人熟知的清人郑板桥在诗书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在小品文的创作上虽不如袁宏道、张岱等小品文大家,但也独居一隅,别有趣味。

一 郑板桥小品文的情感内涵

艺术都讲究随性而发,挥笔而就。但凡写文,必有所感,否则文章则枯燥无味,没有阅读欣赏的价值。小品文创作多基于现实,其范围也极其广阔。郑板桥一生文章众多,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一)日常生活及审美情趣的真实写照

在《高邮舟中书寄许衡山》中,郑板桥写自己乐山乐水的经历,在山水自然中表达自己的恬适心情:

泊舟之所良好,几家茅舍,一代垂柳,绿山照水,好风微拂……当夕阳将下,村舍饭罢,三五村姑娘手携小筐,摘取塘中嫩菱,坐门前大树下剥而啖之,嬉笑天真,全无作态。……倚船窗侧耳而听之,但觉魄动神飞,心灵融化,都不自觉[1](p57)

顺水而游,岸上垂柳映着青山绿水,微风徐来,好一幅山水墨画!夕阳西下,村里的女孩采摘菱角,互相嬉闹玩耍,清脆天真的笑声让人心灵舒畅,不禁微笑起来。普通的山水农居生活在郑板桥的笔下变得多姿多彩。其语言清丽,行文如行云流水,富于生活化。“此时不禁鸣鸣自唱,把酒独酌,歌毕酒空,颓然倒卧,一枕乍回,东方明矣[1](p57)”,对月饮酒,酒酣天明的“狂人”形象跃于读者眼前,让人忍俊不禁。饮酒放歌这样的场景也让读者想起了李白、苏轼等人,可见郑板桥的小品文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唐宋风骨。本文在展现人间桃源美景的同时,也展现了明清文人闲适优雅的情调。

《题新竹》则向读者展示了郑板桥作画的场景: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侵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展雨前茶,一方 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童扫地,侍女 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上,绝可怜爱,何必十二金钗,梨园百辈,须置身于 清风静声中耳[1](p89)

一杯新茶、一端砚石、一张宣州纸、一簇新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置身竹林茅屋之中,岂不快哉!这是作者的个人心灵世界。安然惬意,脱俗绝尘的生活日常由短短数字呈现出来。语言清新自然,毫无修饰,任凭舒缓的情感于笔尖流淌。

(二)对社会现实的严厉批判

郑板桥自幼接受家儒正统思想,与传统文人一样,他也望在仕途上摘得桂冠,为国为民做出贡献。跨越康乾盛世,他从秀才一路走向进士,并于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官数十载,后又游历四方,结交志同道合的亲友,自然对社会现实看得更加透彻。

《高邮舟中书寄许衡山》里作者不仅表达了对平民生活的向往,也批判了现实里人才虚伪庸俗的一面。

彼酸溜溜之秀才,规行矩步之道学先生,目不斜视,耳不旁听,若闻我此游有此 乐,虽不骇杀,亦当恨杀[1](p57)

规规矩矩的道学之士,耳不闻天下事,这样的人即使学贯五车又有何用?作者讥讽之意明显,表明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

不仅讥讽道貌岸然的道学之士,郑板桥也猛烈的批判了作威作福、危害百姓的官员。作者泛舟寻找创作灵感,却不料遇上了“湖中霸船”:

不意此时用画舫迎头摇来,船上奴子大声喝斥,把篙作势,其他民船纷纷让 道,任其招摇。不料,画舫去而复回,又是大声呵斥,而且任意用篙戮人,横冲直撞, 肆无忌惮,如入无船之境。……始知太守借画舫觞客,游湖为乐[1](p105)

光天化日之下,身为百姓父母官的太守却这般行为,郑板桥岂能不气!

即命小舟撞其船舷。舫上奴子厉声一喝,果撄太守盛怒,两个虎狼打手猛扑过来, 立将板桥拿住,押上大船。……。板桥忍辱质问:“道在哪里?官在何方?”一時冷 场,竟无人吭气,遂进一步挑明:“适值国恤,亲民之官,画舫听歌偷欢。国典具在, 岂容饶恕!”太守一听,惊而变色,即刻离座作礼,叩问姓氏。迳答曰:“郑板桥。” 太守笑颜相向,连声引咎,坚邀入席共饮。板桥正色却之,连讽带讥:“贤太守游湖 辛苦,久仰风范,难得相见,治下狂且,敬献一诗为寿。”当面吟了四句,挥袖离船 而归。该诗结尾是:“山川草木犹含泪,太守听歌试画船。”盖纪实也。越日,太守 浼人登门拜访,一再检讨,好话多说,恳求谨秘此事,免得张扬开去,有碍官声[1](p105)

……。

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作威作福的官员。因而自古官场的黑暗便一直存在,无法绝对杜绝,也不可能完全消失。郑板桥看不惯这般恶习,撞船、上船、怒斥、作讥讽诗,这一系列作为让太守吓得只能登门检讨。为官期间,他一心为民,并在百姓遭受连年饥荒后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然而不幸的是,这些善举却挡住了贪官污吏和地主的财路,郑板桥最终也只落到了被贬官后以卖画为生的凄凉境地。一心为民,却落得如此下场,不免让人唏嘘不已,也更加痛恨清朝黑暗的政治。

除了批判虚伪人才、社会黑暗等,郑板桥对待一些小事的态度也让人不得不感叹他超前的文明思想。如万物平等、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家书里,郑板桥写道:“夫天地生物,化育劬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氤氲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2](p7)”,万物皆有情,阴阳五行孕育世间万物,郑板桥主张万物同一而生,表现了他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诸如“夫织女乃衣之源,牵牛乃食之本[2(p36)”一类的言论在郑板桥的小品文里也屡见不鲜,它们言语犀利,以小见大,尽显真情。

(三)读书学习的心得体会

郑板桥认为,读书写作要有自己的理解:

诚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则心空明而理圆湛,岂复为古人所束缚,而略无张主乎[1](p111)

不要被古人的见解束缚失去自己的思想。不仅读书,作文也要自有主张。《与江宾谷、江禹九书》写道:

学者当自树旗帜。凡米盐船算之事,听气候于商人,未闻文章学问亦听候于商人者也[1](p112)

人各有其行,各司其职,外行人何苦为难内行人。因而必须自有主张才能有所进步。文学家如果失去自己的“旗帜”,那所作文章也只是陷入袭古泥潭,毫无自身特色,失去文学生命。“凡作文章当作主子文章,不可做奴才文章[1](p112)”,也是要以主人翁的思想对待笔下文字。《乱兰乱石乱竹寄汪希林》云:“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1](p159)”,这是郑板桥对自己创作的评价,狂妄的表面实质上是其对自己的文学作品的肯定。

总体来说,郑板桥反对袭古风气,主张创作要有自己的思想,必须遵循自我,不得顾左右而失本心,极力宣扬独立自主的精神。

(四)内心不平的尽情抒发

郑板桥一生起伏跌宕:幼年生活贫困,中年仕途不顺,晚年困顿潦倒。他内心愤懑之情可想而知。

秋云再削,瘦漏如文;春冻重雕,玲珑似笔。……身轻似叶,原不借乎缙绅;眼大如箕,又何知夫钱虏[1](p131)

似感情喷涌下的乱写之作,狂野不羁的文字勾勒了灰暗沉闷的环境,这里充斥着郑板桥苦闷抑郁的心情。读者可以明显的感受到作者在封建制度的重压下困扰难安,呐喊着自由的灵魂。

《花品跋》里,终于踏上仕途的作者想要一展抱负——“立功天地,字养生民”,却不料官场黑暗,傲骨难容,只能归去。正是:

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又何必苦苦挣扎,而为逆天之举,飘然归去,老我田园,做一个太平盛世逸民,正恐靖节公之不及我也[1](p100)

二 郑板桥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片言只字,皆珍若圭璧”是阮元在《题板桥先生行吟图》中形容当时的人们得到郑板桥的片言只字都视若珍宝的情景,这里当然叶包括了他的小品文。有的洋洋千言、呵天斥地,有的三言两语、清秀隽雅,个性鲜明。所述之事、所发之情都源于真实,来自内心,“真”是郑板桥小品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一)“真”

清朝张维屏《松轩随笔》中说:“板桥大令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3](p699)”。郑板桥的文章无论是所诉之事,所发之情皆源于现实和内心,毫不做作。

一是真气。“理学之持执纲纪,只合闲时用着,忙时用不着[2](p1)”,这话在将程朱理学视若神明的明清时代可要引来杀身之祸。然而细想之下,却十分有道理。郑板桥不仅敢想,还敢说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中国的儒家思想追求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要求个人言行举止符合传统社会大流,即强调集体主义而非个人主义。郑板桥自诩“狂人”,强调追求个性,不受腐朽理学的束缚。

二是真意。“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1](p36)”。郑板桥讲究不管写作或是作画都要师承自然,不拘泥格套。“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在活而已矣[1](p36)”,这些都是在强调不拘一格、自主创新。只有当自己的身心在与自然沟通时,所写文章,所画之作才能最真实的表现内心情感色彩。

三是真趣。郑板桥多封家书,在自己的弟弟面前毫不掩饰内心喜恶:“半堤衰柳,断桥流水,破屋丛花,心窃乐之……吾弟当留心此地,为狂兄娱老之资,不知可能遂愿否[2](p3)”。郑板桥之真还表现在他能自嘲自己的容貌。古人极其注重自己的形象。郑板桥却毫不犹豫的写下:“貌寝丑,人咸易之[4](p1)”。还有郑板桥抒发游山玩水、画竹写字之乐趣都可称为真趣。

(二)质朴自然

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反对矫揉造作之风,是郑板桥小品文的又一特色。

在《焦山别峰庵复四弟墨》中,郑板桥对弟弟这样说道:“我弟素志高尚,不慕虚荣,若能诗笔超脱,不落时下窠臼,凡引兴长、多雅趣等之敷衍语,扫除不用,庶乎近之[2](p36)”,不仅要求自己写作时要避免造作之风,还大力提倡家人和身边的朋友避免落入窠臼。

语言的个性化和口语化是其小品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文中多使用俚语、俗语,使得文章更加平易近人[4]”。《答许生樗存》云:“老弟若以我此书示之,彼等如不吐出舌头,亦必惊得连连屁响也[2](p265)”,不雅的口语中带有自满俏皮,让人不禁惊叹。

(三)“图画性”

江树峰教授曾评价郑板桥为“诗画通人”,说的是郑板桥的成就已贯通文学与艺术两座殿堂。郑板桥一生作画,画已入骨,因而笔下的文章也带有画之意境,可谓“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他运用早已化入骨血的画笔,兑以文字,勾勒出声色俱全的图景,增加了文章的色彩感和形象感,给读者更具体直观的阅读享受[5]

尺牍小品文《焦山别峰庵与徐宗于》向读者描绘了一幅诗情画意:“此间岚影水光,松风竹雨,泉流鸟声……前人屡言夏日山居,如何至乐,余身尝之,可喜无量[1](p55)”。“松风竹雨泉流鸟声”这八字描写了六种景物,将夏日山居无数的优点完美的凝聚起来,若是画一幅夏日山居图,六种景物缺一不可。正因郑板桥一生作画,才能用更加简洁的语言表达具有美感的景观。

三 郑板桥小品文别具特色的原因

何卫平在《中国早期启蒙时代的艺术巨子—读郑板桥的诗与画》中对郑板桥一生成就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士人文化传统、时代造就、个人努力[5]”。概而言之,即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造就了郑板桥小品文的独具特色。

(一)客观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提到明清时代的文学发展都要想到当时的商品经济,市民经济的发现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发展。市民阶级需求贴近生活,反映真实情感的文学,即世俗化的文学。繁冗拗口的“长篇大论”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们需求的是更能够贴合现实,换句话说便是简易直白的生活文学。“贾名而儒行”的大背景下,世俗化的文学才能在百姓之间迅速流传。郑板桥的文章描写的都是世俗生活,批判的是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语言又清丽自然,毫无造作之情。这样的亲切文章毫不意外能被大众高度接受。

纵观古今,每一阶段的文学发展都与政治离不开关系。远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近到明朝的理学盛行。清朝时期恐怖的“文字狱”对这一阶段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一部分有识之士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无奈之下只能将满腹牢骚寄托于笔下,创作出具有“狂”气的批判文学,毫无疑问,郑板桥属于这一类。他一生为官,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一心为民,但最终还是因仕途黑暗,辞官离去。多年为官经历使他能站在寻常百姓的角度更加透彻地看清社会的黑暗。

在经济与政治的双层影响下,明朝文人的创作出现两种非常明显的倾向:一是复古模拟,二是独抒性灵。前者贯穿整个明代文学的发展,这一学派大多以古为尊。后者是在公安派“性灵说”提倡下形成的诗文创作审美倾向,它更加强调真实的表现作者的个性和独特性,并且反对袭古和各种束缚。独抒性灵即崇尚自我崇尚真实,由雅到俗。郑板桥的创作更倾向于“性灵说”,在这一文学思潮的熏陶下,郑板桥的小品文创作力求真实坦率。

(二)主观原因

以儒家为本,杂糅多家思想。作者不随大流的思想情感是文章的魂灵,独特的思想情感产生过程是复杂的。与中国传统文人一样,郑板桥从小习得四书五经,一生的大半部分时间都是在儒家思想的主导下。

他曾明确提出读书的要义是“处而正心诚意,出而致君泽民”,这是儒家入世的思想,可见郑板桥最初的思想构成由儒家为主体。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633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