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唐代士林精神

 2023-06-01 09:06

论文总字数:7004字

摘 要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唐朝的文人有着一些独特的精神面貌。本文着眼于唐代士人的开阔胸怀,恢弘气度,进取精神和尚武精神。从原因、表现、影响等方面作出一些说明。

关键词:唐代;士人;精神

Abstract: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is powerful in politics and military, cultural prosperity.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Tang dynasty literati has some unique spiri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pirit of Broad-minded ,Character qualities, Aggressive and Advocating force. Make some explanation from the reasons, features, influence.

Key words: Tang Dynasty; literati; spirit

自隋文帝581年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朝在隋恭帝手中灭亡,隋朝只延续了30多年。大业十三年,唐朝开国者李渊,李世民在隋末的乱世中于太原起兵。李渊即位后,逐步平定各地叛乱,统一了全国。唐代登上历史舞台,政治军事空前强大,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盛唐时期的强盛在我国的封建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630年唐太宗先后击败各个周边部族属国,因此将唐太宗推尊为天可汗,唐朝成为实力强大的东亚盟主。贞观八年大败吐谷浑,贞观十四年平定高昌,高宗显庆二年打败西突厥。之后,唐代势力的强大持续了一个多世纪。至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国家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各个邦国纷纷来朝,开创了至今都令人自豪的“开元盛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唐朝的文人有着一些独特的精神面貌。

一 、唐代士人开阔的胸怀、恢弘的气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唐代的统治者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并不排斥并且积极的兼收并蓄。打破了中华与外族的隔阂,宽容的对待外来的思想与文化。唐太宗曾经说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1](卷一九八)太宗这种对于中华与外族一视同仁的思想,被后来的皇帝接受,直到玄宗朝。这种对于中华与外族一视同仁的思想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这种心态,与他们的出身有关。李氏是鲜卑化的汉人,这个家族有着鲜卑血统,并且长期居住北方,受胡族文化的影响很深。唐代,中华与外族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融合。唐朝从头至尾,都受到外族的广泛影响,从文化思想到艺术娱乐、风俗习惯等,唐人都能够以开阔的胸怀和气度来对待。在这样的风气的影响下,在唐朝士人的诗文作品中也不乏开阔的胸怀和恢弘的气度。

这个时代充满进取精神,唐代的士人具备了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行动勇气。功名对于他们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唐代文人在盛世中都积极都将社会与国家的责任承担起来,有着忧国忧民,建立功业的思想。李白志向高远,以“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3](卷二十六)为目标,愿为帝王分担忧愁,尽管他一生并没有能够为官,做出实际的功业,并且一生坎坷,但他仍然没有放弃,知道老年还依然希望能够有所作为。杜甫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2](卷一)为自己的目标,一生追求不懈。高适和岑参也是唐代文人追求功名心态的典型代表,他们不仅有着追求功名的豪情,更有着奔赴荒远边塞的胆识和气魄,“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4](卷三)。唐代诗人祖咏也认为“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5](卷八十三)。由此可见唐代士人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向往,他们比以往的朝代的文人拥有更加积极的心态。唐代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走上了历史的高峰,来自下层,熟悉社会,具有进取心的庶族地主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他们有着主人公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他们因处于盛世之中,对于光明的前程和主体的力量有着更加强烈的体会,他们拥有热情,自豪和气魄!唐代的文人对于从军有着非常强烈的热情。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态在唐代文人中十分普遍。继初唐杨炯表达出对百夫长的憧憬之后,无数文人不愿死守文章,而是要上沙场建功立业。知识分子这样踊跃从军是唐代的一大特色。

唐代充满了热情与朝气,文人们纷纷追求功名,在当时进入仕途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科举取士。唐代的科举制逐渐完善,政府大力提倡,在科举中取得功名是一件荣耀的事情,所以科举成为入仕的一大途径;二是入幕致仕。文人投靠藩镇成为幕僚也是一条途径:三是以军功取仕。由于唐朝尚武,许多文人也走以军功取得功名之路。盛唐时期,文人们比起以往的朝代在从军这条路上走的更远更广,数量也十分庞大。并且唐代的文人也以战功为荣,在马上取功名。唐代知识分子发扬了传统的儒家精神,积极进取,于是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唐代文人有着十分强烈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唐朝士人的尚武精神

唐代是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积极扩张的时期,皇帝和大臣都十分渴望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李世民气势恢弘,开拓疆域,先后攻占西域诸国,威势甚至到达葱岭以西,与波斯印度接触。唐代对于文治与武功都十分的重视,因此拥有战功的军官有着很高的地位,而那些有谋略的文人们也受到了很高的重视。

虞世南曾经创作了很多描写边疆战场苦难的诗作,比如:“驰马渡河干,流深马渡难。前逢锦车使,都护在楼兰。轻骑犹衔勒,疑兵尚解鞍。”[6](卷三十八)文人们对于那些以军功做官的战士将领不再抱以轻视,而是逐渐的尊重重视起立,慢慢远离了那种高雅、文弱的文人风气。

唐初的文人具有了一种投笔从戎,自己开创天下的使命感,一种慷慨激昂的功名之念,魏征就是如此: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喧。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粤,凭轼下东磐。郁迂步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经几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 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义气,功名谁复论。[7](卷三十一)

在绝大多数人的看来,魏征是一位著名的文臣,但是实际上他对于军事谋略也有着相当的建树。 “初唐四杰”也十分崇尚武功。骆宾王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是对于武力非常崇尚,并且具有侠士的气概。骆宾王曾经参加过数次战争。晚年去到扬州,又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他在扬州与徐敬业相遇,徐敬业正打算发动暴动,讨伐武则天,于是骆宾王为徐敬业出谋划策,并写下了著名的《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讨武曌书》)。由此可见其并不是一个文弱的书生形象。骆宾王的边塞诗也非常出色。他的这些经历,使得他的诗作带有一种豪气,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够坦然面对,积极的争取:“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抱明君”[7](卷七十一)就是这种尚武精神的写照。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摒弃了他习之已久的宫廷诗,而向往英雄豪侠的行为,写下了《结客少年场行》这样表现自己尚武精神的诗篇。

自魏晋以来中国并不统一,战事频繁,各个政权统治时间短暂。因此统治者并不重视文人。一些士族文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得不重视武力,由此社会风气开始逐步向尚武的方向转变。文人们在诗文中也开始热情讴歌武力。由于频繁的战争、唐代开放的风气,唐代文人积极的用武力保家卫国。尽管这股尚武的风气在唐代的发展过程中曾由于各种原因有所削弱,但是其影响是一直存在的。

整个唐代的社会环境都重视武功,唐代的士人对于建功立业十分的向往。唐代的文人或多或少都都有过从军的经历,寻找进入仕途,报效国家的途径。边塞诗十分集中的表现了文人们的尚武精神,无数的文人墨客创作了风格各异的边塞诗,但其中一致的地方就是这种尚武精神。而这种尚武精神贯穿了唐朝的延续。

唐朝尚武之风的盛行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府兵制施行的影响。府兵制度,就是使农民在农时种地,闲时进行军事训练。由折冲府选拔训练府兵。这个制度是在西魏建立,到了隋唐时期日渐完善。

(二)武举制的影响。武举制度的创立,为古代的老百姓提供了报效国家的机会,民间武术也由此不断的发展起来。武举制度的创立为国家提供了大批军事人才。大多数封建王朝都崇尚武力,很多君王都在不断完善武举制度。唐代文举制科入仕者也不少,但是很多武将都兼任文职。

(三)唐代开国者尚武渊源的继承。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西凉国君王后代。李渊自己本身就曾经出任武官,后在山西河东任职时,遇上农民起义,李渊成功击败起义军,由此受到重用,升职为将军,击败突厥,之后留守太原,成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一生戎马生涯。李渊的几个儿子也是骁勇善战,出征各地,平定天下,李氏家族因此与武力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

唐代文人在各个地方都表现出了他们的尚武精神。许多文人弃笔从戎,参加战争。文人在军队中十分常见,从将军,幕僚到前线作战的士兵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在文学作品中唐代文人也抒发了自己的尚武精神。唐代文人写成了大量的跟武功有关的文章著作,比如一些军事著作和诗文等。北宋的“以文驭武”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由于唐代文人尚武的风气因此很多官员文武兼善,这样的风气延续到宋代而形成。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风气的变化,宋代将文看重于武,这样的风气也就逐渐消失了。因此唐代的这种尚武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独特的。唐代文人的尚武精神是一种整体的表现,也不是所有文人都是如此。如果具体到每一位,情况又有不同。这种尚武的风气只是群体性的一种表现而已,依然有很多的文人对于武力部感兴趣,一心一意从事文化方面,不过这依然不能掩盖这种相当普遍的风气。

三、唐代士人的自信乐观

从唐代文人的精神面貌来看,他们大多数都乐观自信,意气风发,情绪高昂,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有时甚至达到了有些自负的地步。例如,他们在诗文中表现出十分的自信,将功业视为囊中之物,有种志在必得的神气,即使在描写苦难的战争时,也具有一种豪气。因此,以边塞诗为代表的很多作品在情调上始终都是慷慨昂扬,开朗乐观,比如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10]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 [11]充满追求边功的豪迈气概。岑参的诗反复表达“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12]他认为“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13] 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4]这些诗句都能够体现唐代士人的乐观自信,充满了报效国家的热情。将唐代文人乐观自信的心态,建功立业的理想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些诗文充满了雄健昂扬、热情奔放的乐观情绪,更加的显示出唐代文人所独有的自信与乐观。正因为盛唐文人的这种自信乐观,因此在他们的送别诗中很多时候看不到那种离别时的伤感场面。从古至今我们都视离别为恨事,但是唐代文人不是这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 [15] (《送董大》) 更加是一种豪放磊落的襟怀。“离魂莫惆怅, 看取宝刀雄” [16] (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则显示出了乐观开朗与慷慨激昂的情调。所以,本来是沙漠的黄昏,本应自觉自身的渺小,但在盛唐文人看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7] (王维《使至塞上》) 这样辽阔壮丽的景色。见到宽广无边的大漠,而他们却唱出 “倚剑对风尘 , 慨然思卫霍 (高适《蓟门五首》) [18]的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白雪皑皑,本会让人心觉凄冷,他们却联想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19]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样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美丽图景。

我们还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如李白杜甫等唐朝著名诗人,他们在整个一生中并不如意,生活潦倒,郁郁不得志。他们对于自己满腹才华却得不到重用而感到愤愤不平。例如,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0]的揭露,“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21]的警告。李白有“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22]的不平,“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23]的愤懑,然而,他们都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始终希望能够报效国家,对百姓社稷始终挂心。也就是说,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都有想屈原那样“虽九死其犹未悔”,忠心耿耿,同时又有屈原所没有的乐观,不放弃努力。他们抱有希望,充满自信和乐观。

对于唐代士人的自信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唐朝的统治者对于开疆拓土有着强烈的渴望。这中渴望激起了文人百姓建立功业的热情。唐代人无不为此感到自豪。唐朝的文人大都都会有投笔从戎,去边关寻找机会报效国家的想法。比如,杜甫的“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24]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25]

(二)由于唐代社会的发展,唐朝成为了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吸引了各国使节的来访。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世界各地的的商人都想来到长安进行贸易,来自印度的僧人来到长安后大量的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与此同时,唐朝也向世界各地输出语言文字和文化。唐朝的统治者也愿意向别的国家进行学习交流,吸收借鉴外国的文化知识,玄奘取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有这些,都使得唐人受到世界的尊敬。

(三)唐朝思想比较开明,使得百姓有着“当家作主”的愿望。唐太宗立下的文艺自由的规矩,使得唐朝的文人进行文艺创作时可以自由的发挥,不需要受到太多的限制,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他们把自己当做国家的主人。杜甫就认为做人应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以辅佐政治,改善民风为己任,充分表现了积极作为的自信和热情。其他朝代的文人很少会普遍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格言作为自己座右铭的,这也是唐朝盛世的一大特色。

(四)唐朝社会经济发达。发达的经济使得文人们能够有机会去各地游历,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文人比如李白等普遍的游历过名山大川,去各地参访。有了这样的经历,唐朝的文人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和胸襟。当遇到挫折的时候,这样的经历会使得唐代的文人有更加自信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可以说是一种外向型的性格。因此,就算遇到困难也能够不轻言放弃。

由此可见,唐代文人的自信乐观是与当时的这种社会状况休戚相关的。唐代与其他朝代所不同的这些文化,政治,思想使得唐代的士人也具有了区别于其他朝代的一种独特的自信与乐观。

参考文献:

[1]《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史30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00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