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昆山民间故事

 2023-05-14 05:05

论文总字数:8371字

摘 要

:昆山的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文化特征在民间故事领域里均有明显的反映,基于昆山历史上名人辈出,名胜古迹较多,民间工艺和土特产比较丰富,由此而派生出的民间传说,其数量也就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民间故事。本文就昆山民间故事的流传背景、分类、搜集与传播、艺术特点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昆山;民间故事;艺术特点

Abstract: Kunshan"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origin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are obviously reflected in the folk stories in the field, the history of Kunshancelebrities come forth in large numbers, based on the many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 and scenic beauty, folk handicrafts and products rich, which derived from the folk legend, the number is far beyond the ordinary folkstor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kunshan folk stories spread background,classification,artistic features.

Key words: Kunshan; folk stories;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昆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处上海与苏州市区之间,交通便捷、教育发达、国际化水平高。昆山处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境内河网密布,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世代以种植水道、栽桑养蚕为主业,盛产大米、蚕茧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中国大陆经济实力最强县级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之首。

昆山又名鹿城,民国《江苏六一县志》载“昆山……别称鹿城,盖以……旧有西鹿城而名。又称玉峰。”历代以来,昆山多名人胜景,其中在历史上占一定地位的人物有顾炎武、归有光、朱柏庐,昆山的一条主干道就被命名为柏庐路。名闻遐迩的胜迹有古镇周庄、锦溪,每逢节假日都有大批闻名而来的游人。秀丽的景色、富饶的物产、多彩的习俗,以及古往今来的名人活动,又孕育着大批生动的民间传说、故事,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其中传说和趣味故事比较多见,充分显示了昆山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丰富的想象力。昆山民间故事分为神话、传说、机智人物故事三大类。

昆山民间故事的流传背景

民间传说,通常是因名而传。人有名人,事有名事,地有名地,物有名物,凡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个历史过程中作出贡献而出了名的,人们必然会以感激和崇敬的心情,用夸张的手法编织出各种美丽动人的传说来赞美它,歌颂它;相反,对于那些阻碍历史发展或有害于人们生存、发展的人、事、物,则也会毫不留情地加以鞭挞和讽刺[1](p52)。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劳苦大众还无法用书面文字来反映他们的愿望和理想时,只有通过各种口头相传的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名传说以及各类风物传说来表达他们的自豪感或厌恶之情,以求得心态的满足或平衡。

至于地名、特产的传说,大至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小到一乡一村的街巷桥名;从衣、食、住、行、节日、婚丧的习俗,到工艺、土产、杂物、动植物的由来,也无不寄托着“山是家乡美,水是故土甜”的浓郁的乡土之情。流传于昆山地区的一篇《家乡土》的传说,恐怕最具有代表性。民间传说的内容,于人、于事、于地、于物,大多离不开本乡本土,因此,也往往最能体现出地方特色。

昆山民间故事的分类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故事,是包括神话、民间传说和狭义的民间故事的总称。狭义的民间故事,从总体上说,它是阶级对立在文艺上的反映,其内容涉及的生活面比之民间传说更为广泛;它体现了旧社会中被统治阶级在人际关系、亲属关系以及伦理道德观念等方面对王权、族权、神权统治的反抗和蔑视[3](p162)。幻想故事、鬼狐精怪故事、动物故事,讲的都是人与异类的事情,其结局无不是正义战胜邪恶为主题。至于生活故事中的长工与地主、穷人与财主的故事,更是阶级抗衡的直接产物。此外如巧女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等,则显然是对旧社会中歧视妇女、轻视劳动者的一种反击,“卑贱者最聪明”在艺术上的再现。

狭义的民间故事,除机智人物故事外,很少是真有其人、实有其事或实有其地的。作品中的人、事、地大都属泛称或泛指。因为不受真人实事的局限,故作品的思想锋芒,比诸受真人实事局限的民间传说来,就显得更尖锐、更富普遍意义,因而流传更广。但在昆山流传的民问故事中,也不乏土生土长的故事,如幻想故事中《乌郎子的故事》、《赤脚黄泥郎》、《海石响》、《石龙镇妖》、《年初一嫁囡》、《张扒虾》,鬼狐精怪故事中的《买糕女》、《老狐搬家》、《溧水老鼠精》、《老鹤嘴胡家》,动物故事中的《鲥鱼跃焦山》、《鲭皱鱼为啥眼睛红》、《海蜇头里的听事虾》、《蚕宝宝吊孝》,生活故事中的《阿天宝抗租》、《戴虻牛》、《打莫承管》、《反大尺》、《船工的故事》、《四鼎甲的故事》、《东海孝妇》、《女婿还麦》等。其故事的内容所涉及的人、事、地、物总在某一方面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起居物产有着割不开的渊源关系,因而能使作品散发出一股较浓的乡土气。当然,在昆山各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中,也有不少是在全国广泛流传的,如《宝瓮》、《十兄弟》、《听鸟语的公治长》、《老臊狐与花花小蛇郎》、《火龙袍》、《王二当长工》、《五湖四海皆朋友》、《量心与良心》等等,但民间文学作品也有个入乡随俗的过程,客籍作品传入主地,客随主便,其细节、语言、风格便会随着当地的风土人情、语言不同而变化[2](p134)。这些变化也同样能给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增添一定的地方色彩。

在民间故事里,地方色彩最浓的,还应是机智人物故事。如《吉高的故事》、《曹瘦脸儿的故事》、《沈拱山的故事》、《苗二赖子的故事》、《汤展文的故事》等,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但真有其人,有的甚至还能在当地县志上得到查证。这些人物,虽不如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有举国皆知的显赫功绩和深远的影响;但他们是替当地劳苦大众扬眉吐气、解厄消灾的英雄,凭着他们的机敏、胆识和智慧,斗地主、斗恶霸、斗官府,最终使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土豪劣绅、贪官污吏们只得低头认输。这类故事,说的是当地人,讲的是当地事,大都与当地百姓有切身的利害关系,因而其乡土味更浓,更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这类机智人物,差不多遍及昆山全省各地;这类机智人物故事,有的一位主人公就能派出几十则,甚至上百则。诚然,其中也有一些属于穿凿雷同或格调不高的故事。

昆山民间故事的搜集与传播

搜集、整理民间故事,是要把流传口头的优秀民间故事转化成书面形式保存下来,以便于在再传播的过程中,发挥它既有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在采录、梳理到整理民间故事时,力求保持故事讲述者讲述的原貌,不去改动原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语言和风格,无疑是一种较可靠的保障。

建国以后,昆山是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有组织的发掘和搜集民间文学的。当时从事民间文学工作的人还很少,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多功能作用还缺乏认识,但对民间文学的艺术特色应该有别于书面文学的认识都是共同的[8](p79)。为了尽可能保持民间文学的艺术特点,在组织、发动民间文学工作者进行搜集的过程中,便十分强调要坚持“忠实记录,慎重整理”的原则。那时,录音机还未普及,大都采用笔录的办法来记录。为了力求忠实,不少搜集者采用“速记”的方式;一般在采录时,都有两人或三人同时笔录,然后再把各人的笔录加以核对,相互补充,使笔录的原始记录稿,基本上能达到70-80%的正确程度。在整理时,则要求整理者不加油添醋,可改可不改的尽量不改。有条件的,要把整理稿念给原故事的讲述者听,听取讲述者的反映。由于记录比较忠实,整理时比较慎重、严肃,昆山从五十年代末以后搜集、整理、发表的民问故事,可以说绝大多数作品基本上保持了故事讲述者讲述的原貌。

为编选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昆山对民间文学的普查是从一九八五年开始的,到一九九零年全省共采录到民间故事资料约六千多万字[7](p145)。经过筛选,大部分乡、县(区、县级市)都印了资料本。由于录音机已普及,在采录到的民间故事资料中,用录音记录的已超过一半以上:即使采用笔录方式的记录稿,由于在发动普查前均曾对普查人员进行过培训,因而此采录的记录稿也都能基本保持讲述者所讲述的原貌。

昆山民间故事的艺术特点

一、浓厚的昆山农耕文化特色

(一)稻作

远在7000年前,太湖流域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和宁绍平原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普遍出土大量炭化稻谷和当时最先进的骨耜农具,说明江南人民在大规模地人工栽培水稻。考古资料表明:河姆渡和杭嘉湖平原的罗家角是亚洲最早栽培水稻的地方。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农耕文化一直是昆山文化的主流,尤其是水稻生产得到长足发展,具体可参见昆山民间故事。如关于水稻生产起源说可分为两种,一种归功于文化英雄的,如《神农置五谷》讲述神农为了给大家找食物,奔波于荒郊野外,在偶然间发现野草穗子的味道不错。深受启发的他尝遍百草果实,随后教大家如何采集,食用与收藏,为大家分忧解难,得到了人们的称赞。《虞舜开田》讲述虞舜的孝行感动了上天,在历山地方耕种时,有大象帮他耕地,飞鸟帮他除草。《大禹育稻》讲述大禹通过多种渠道培育出高梁、水稻。[4](p231)这些文化英雄拥有为民谋利、勤劳能干、尊老爱幼、聪慧善良的品质,既是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是人们美好愿望得以实现的寄托,更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缅怀和追忆。另一种归功于牛、狗、麻雀、老鼠、蚂蟥这样一些动物,想象离奇曲折,但这恰恰证明了先民朴素的世界观。如《稻谷的来历》讲述天鼠、蚂蟥、麻雀经过多重波折终于把稻谷播撒到田里。《牛大王下凡传谷种》讲述牛大王偷偷地把谷子撒向人间,随后把圣旨“三天一餐”该为“一天三餐”,结果被玉帝贬到人间当牛等。在人类的原始时代,人们和动物和谐相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深信动物的存亡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于是将动物神化,在神话中表达出他们对动物的这种特殊感情。

(二)渔业

捕鱼是渔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存,因此渔民对鱼类的习性特点有非常深入的了解。长此以往,渔民与鱼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滋生了许多鱼类故事。它不但包含了渔民丰富的生产经验,而且蕴藏着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如《黄鱼穿金袍》告诉人们黄鱼身上总是金光闪闪是因为黄鱼在龙王设定的比赛中胜出得到了一套金袍。《咬尾巴带鱼》告诉人们一钩子会吊上长长一串带鱼是因为带鱼把同伴的尾巴当成了宝剑。《海蜇行走虾当眼》告诉人们海蜇头上总是叮着几只小虾当眼睛是因为虾为了报恩于海蜇。《老鲻鱼传艺》告诉人们鲳鱼被捕是因为它遇到镭网“大胆向前”,结果网眼勒得紧紧的。鳓鱼被捕是因为它碰到镭网急忙后退,结果被网眼倒卡住。这些“鱼”类故事不仅富有情感和精神,而且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具有童话的韵味。长期以来,这些故事还被渔民当作了他们自己的口头教科书,其文化功能不容低估。

(三)蚕桑丝绸

吴兴钱山漾的出土文物证实:早在4700年前,杭嘉湖平原就已养蚕并利用蚕丝缫织了,可见我国蚕桑生产历史悠久。丝绸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昆山人的骄傲。唐宋以后,蚕业一直是昆山市在全国具有明显区域优势的产业,茧丝绸生产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蚕桑丝绸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妙趣横生,寓言引人深思,在昆山故事中占重要地位。如《嫘祖养蚕织绸》讲述嫘祖发明采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经历。《蚕花娘娘》讲述一个少女身披马皮,爬在树上,扭动身子,用嘴里吐出的细丝来缠绕自己的身体,因此叫作“蚕”,杭嘉湖一带的人们喜欢叫她“蚕花娘娘”。《龙蚕》讲述妯娌俩养蚕引发的一系列事情,告诉人们养蚕要勤劳,做人要友爱,扬善惩恶、警世喻人。又如《望蚕讯》,望蚕讯是蚕乡的一种风俗,在女儿出嫁后第一个养蚕的季节,父亲或母亲带着这些礼物,到女婿家探望蚕讯。这些故事对研究蚕桑丝绸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6](p120)

(四)经商

在农耕社会内部,市镇的崛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股不可抵挡的历史潮流。昆山在经商方面在全国也一直保持在领先地位。此外“红顶商人”胡雪岩幼时家贫,帮人放牛为生,稍长,由人荐往杭州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最后操纵昆山商业,专营丝、茶出口,操纵市场、垄断金融。“赤脚财神”虞洽卿到上海去学生意后,由学徒而升至跑街,后又进洋行做买办,这两位商人的经历反映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艰难起步的历程。此外,还有一批经商故事,也使人耳目一新。如《雪纺蒋腿》蒋梦昌将一次火腿行结账中多余的钱归还原主,因此被赠送“诚实无欺,信誉卓著”的牌匾,告诉人们要颂扬“信誉立店”的商业美德。《严东关五加皮》说的是商人沈老板不惜重金买下“致中和”招牌,因祸得福的他懂得了招牌的价值,告诉经商人“名誉”的重要性等。这些民间故事中并不多见。它在某种程度上对昆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显得更为珍贵。

二、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恋土情感

(一)名人名士故事

基于这种心态,昆山的民间传说,必然首先把江苏本省的名人、名事、名地、名产作为传颂的对象。名人如刘邦、项羽、韩信、周处、范仲淹、梁红玉、关天培、顾恺之、施耐庵、唐伯虎、吴承恩、徐霞客、郑板桥、叶天士等;名事有建都于南京达十三年的太平天国运动,被恩格斯高度评价为“……如果英军在各地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就不会取得南京”的镇江人民抗击英国侵略军的斗争:名地则有南京的紫金山、莫愁湖、雨花台,苏州的虎丘山、狮子林,镇江的焦山、金山、茅山,徐州的云龙山,以及苏南的太湖、苏北的洪泽湖等;名产则有南京的云锦、板鸭,无锡的惠山泥人、肉骨头、油面筋,扬州的剪纸、刻漆,常州的梳篦,宜兴的陶器,沛县的狗肉,泗阳、泗洪的洋河酒和双沟酒,常熟的叫化鸡等等,无不在各种民间传说中反映出现。人们通过讲民间传说,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当地人讲当地的故事,最富自豪感;当地人听当地的故事,最易激起乡土情。当然,浓厚的乡土情决不是狭隘的地方观念,对于虽不是昆山当地人而在昆山曾建立过一番业绩或在昆山人民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的,人们同样会把他们编织进民间传说中去在口头流传。孔子是鲁国人,在昆山流传的《孔夫子拜师》《学问的来历》都以民间故事的方式替他解释了“三人行,必有吾师”的名言。伍子胥是楚国人,但他对振兴吴国、营建苏州作出过很大贡献,因此他的传说在昆山流传很广,《伍子胥过昭关》只是其中的一篇。此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皇帝如朱元璋、乾隆,老百姓熟悉的清官包拯、海瑞以及名望较大的爱国将领戚继光、林则徐等的传说在昆山也广为流传[5](p84)

(二)名胜古迹故事

昆山的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物产富饶,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昆山的山水风物往往跟名人的传说紧密相连,深厚的文化积淀不仅对自然景物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而且也增加了故事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如《六和塔》讲述六和利用石头填没钱塘江,迫使龙王答应还他娘和不准乱涨潮。’人们为了纪念六和制服龙王因而造了六和塔;《虎跑泉》讲述大虎二虎为解决村里没水的问题,甘心当了两只老虎,用前爪刨出大坑,泉水就往上冒。后来经人们改造成井,称为“虎跑泉”;《鉴湖宝镜》讲述父女在捕鱼时意外地获得了一面宝镜,它使渔民网网都打到鱼,但后来因知县的贪婪使得宝镜飞入湖中,结果黄浊的湖水变得十分清澈。

(三)民间风俗故事

风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性,是指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民间风俗故事大致可以分为节日风俗故事、饮食起居风俗故事、婚丧嫁娶风俗故事、交通游艺风俗故事,其中节日风俗故事流传至今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如《清明上坟》、《端午挂菖蒲》、《中秋吃月饼》、《守岁与压岁钱》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风貌。

三、明显的巫术信仰和宗教色彩

昆山民间故事曾经在巫术、宗教的氛围里长期浸染,留下了宗教文化及其世俗化的明显痕迹。“会稽俗多淫祀,好卜巫……是以财经于鬼神,产匮于祭祀。”(《风俗通义》)这古籍记述表明:早在秦汉时期,昆山巫风之盛就引起了中原人的注意。据资料显示,道教在昆山曾有过浩大的势力,著名道教活动家于吉、葛洪、陶弘景、陆修静等人曾长期在昆山活动过。

(一)龙的传说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原始人的图腾。而在中国神话中,龙又是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这使得昆山民间故事中有关龙的传说特别多,它带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如《百叶龙》讲述了翠莲艰难地生养了一务龙的经历。每当天旱之时,小龙就驾云播雨;如《桃花女龙》讲述了一个小姑娘由洗澡变龙的经历,以及为答谢老大给她搭船,用法力让老大捕到了很多的鱼;《管家老龙》讲述了郑家山老龙通过观察天象得知宋营里有困难,于是挑着一桶清水和一捆草,帮助宋兵打败金兵。《雾龙》讲述了老白龙年老体衰,但为了老百姓的庄嫁有好的丰收,不顾生命安危,违背玉帝为百姓三天一小雾,七天一大雾。讲述龙的故事还有很多,如《秃尾龙》、《龙母娘娘》、《湫水山龙》等。在龙的身上集中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也象征着昆山人们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的精神[9](p24)

(二)仙道神佛传说

在昆山关于仙道神佛的传说有很多,如《吕洞宾造桥》、《八仙闹东海》、《彭祖八百岁》、《吕纯阳》、《草鞋仙与明果寺》等,然而以观音、济公的传说最为人喜爱。《坛经》中曾说:“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观音相貌端庄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在人们心中,它是精神奇托,具有心理慰藉的文化功能。关于观音的故事有《千手观音》、《观音与竹节》、《观音赤脚》等。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但他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瘅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关于济公的传说被后人相应地写成书,拍成电影或电视剧,可见,济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结语

如上所述,今后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正在走上与书面创作文学逐步融合的道路,其趋势将随着民间故事家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而更为显著。当然,口头文学决不会因此而消失,但今后口头文学中的民间故事也就很难保持其一成不变的状态。有鉴于此,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把千百年来流传在昆山人民口头的优秀民间故事如实地保存下来,就显得更为及时和必要,它确实是一件上无愧于祖先、下对得起后代的好事。

参考文献:

[1]朱恒夫:《昆山民歌概论》,《艺术百家》2012年第4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37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