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青枯劳尔氏菌病害的生物防治研究

 2024-02-06 10:02

论文总字数:11525字

摘 要

植物青枯病是一种顽固性土传病害,当前以生物防治为主。本研究用几种微生物菌剂进行青枯病田间防治试验,在近2个月实验中,对HY-123、HY-113、HY-7、HY-1、HY-6和HY-601六个菌株处理,保证田间管理措施一致的情况下,定期进行病情统计和茄子的总产量的统计,并处理数据。本研究表明,使用HY-123处理可明显抑制茄子青枯病的发病率,且有较高的茄子产量,HY-1处理虽抑制茄子青枯病的发病率无HY-123处理的抑制性显著,但可以较高的提高茄子的产量;另青枯病在作物生长前期并无明显症状,但在作物生长后期突然爆发,导致作物大量死亡。

关键词:青枯病 青枯劳尔氏菌 生物防治 田间实验

Abstract: Plants bacterial wilt is a soil borne disease diseases intractable currently mainly based on biocontrol. In this study, several microbial agents were bacterial wilt field control test, nearly two months experiment, HY-123, HY-113, HY-7, HY-1, HY-6 and six HY-601 under the strain process, ensure consistent field management measures, regular illness statistics and eggplant output statistics, and data processing.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use of HY-123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inhibited the incidence of bacterial wilt of eggplant, eggplant and a higher yield, HY-1 inhibition process,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bacterial wilt of eggplant no HY-123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but it can yield higher increase eggplant; there is no other obvious symptoms of bacterial wilt in the crop growth stage, but in the late crop broke out, leading to crop large number of deaths.

Keywords: bacterial wilt Ralstonia solanacearum biological control field experiment

目 录

1.绪论 1

2.青枯病研究背景 1

2.1生物特性 1

2.1.1小种分化 1

2.1.2青枯病发病规律 2

2.1.3发病条件 2

2.1.4生活史 2

2.2防治进展 2

2.2.1农业防治 2

2.2.2药剂防治 3

2.2.3生物防治 3

3.材料与方法 4

3.1材料 4

3.2方法 4

3.2.1田间试验 4

3.2.2小区分布 4

4.结果与分析 5

4.1发病情况 5

4.2产量统计 8

讨 论 11

参 考 文 献 12

1.绪论

青枯病是一种由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引起的一种顽固性土传病害[1]。发病植物维管束遭到破坏,茎叶萎蔫下垂直至全部枯死,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2],在我国青枯病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该病以茄科作物受害最为严重,另外马铃薯、花生、辣椒、烟草、甘薯和姜等作物都有不同程度受害[0, 3]。由于迄今尚未找到防治此病的有效药物和抗病品种,且生物防治一直是解决土传病害的重要途经,并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生产投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经成为防治该病害的重点发展方向[4, 5]

农业生产上现主要采用化学农药、农业防治等传统防治方法防治茄子青枯病,但是其效果都不尽理想,且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增加农产品有毒化学物质的残留量;其生物防治具有无污染、不杀伤天敌、病菌不易产生抗药性、有利于人畜安全及环境保护,符合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要求,受到人们广泛重视[6-8]

2.青枯病研究背景

2.1生物特性

2.1.1小种分化

由于青枯菌寄主范围广,地理分布和起源十分复杂,菌系的生理分化也相当复杂,不同寄主、不同地域或生态环境均能影响其分化[9, 10]。传统分类法对其生理分化种的分类最常见的方法是“小种法”和“生化型”法,根据青枯劳尔式菌对不同寄主致病性的表现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根据其对3种双糖(麦芽糖、乳糖和纤维二糖)和3种己醇(甘露醇、山梨醇和甜醇)氧化产酸能力的差异将青枯菌分为5个生化型即生化型I、II、III、IV、V[2, 11, 12]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利用RFLP技术将青枯菌分为两个群组,群组I中主要包括分离自亚洲的生化变种3、4、5;群组Ⅱ中主要包括分离自美洲的生化变种1、2、N2。

随着青枯菌分类研究的不断深入,提出了新的分类框架。在新框架下,将复杂的青枯菌系分为4个种系群,这4个种系群和之前根据测序结果确定的4个地理起源遗传群组相对应。种系群I主要包括亚洲分离的生化变种3、4、5,种系群Ⅱ主要包括分离于美洲的生化变种1、2和2T。种系群Ⅲ主要包括分离自非洲及其附近岛屿的生化变种1和2T。种系群Ⅳ主要包括分离自印度尼西亚的生化变种l、2和2T[10, 12]

2.1.2青枯病发病规律

最初,地上部分未见任何异常现象的植株,白天突然失去生机,整个地上部均枯萎。阴天和早晚有所恢复如同健康植株,然而不久之后便枯萎,呈青枯症状,这一过程进展十分迅猛,植株的细根首先褐变,不久开始腐烂并消失,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13]

2.1.3发病条件

自然条件下,青枯劳尔氏菌可从植物根部或茎部的伤口侵入,也可以从未受伤的次生根的根冠部位直接侵入,从而引起发病[15]。高温和高湿是青枯病的发生促进条件。土壤含水量25%、温度20℃时,病菌开始活动,田间开始出现发病病株;土温升高到25℃时,病菌活动最频繁,病害出现发病高峰。雨水多、湿度高的气候条件容易使茄子植株的根部发生腐烂或产生伤口,为病菌的侵染创造了条件[16]

2.1.4生活史

青枯菌的生活史包括寄生和腐生2个阶段。侵染前,该菌长期宿存于土壤、杂草及一些非寄主植物中,当条件适宜时,青枯菌从植物根部侵入,首先在根皮层细胞间隙等处定殖,然后在导管及相邻组织内迅猛增殖和广泛散布,阻塞和破坏维管系统,最终导致植物枯萎死亡[13]

2.2防治进展

茄子青枯病的防治从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生物防治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6]。但青枯雷尔氏菌在不同寄主植株体内的分布及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所以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导致无药物对青枯病有特效[17]

2.2.1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进行有计划地轮作,能有效降低土壤含菌量,从而减轻病害发生;改良土壤,青枯劳尔氏菌喜偏酸性土壤,结合整地施基肥,使土壤呈中性或微酸性,能有效抑制该病的发生[13]

优化栽培方式,采用高垄或半高垄栽培方式,降低田间湿度,同时增施磷、钙、钾肥料,促进作物生长健壮,抗病能力提高,能减轻青枯病发生[13, 18]

2.2.2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主要是在发病初期进行灌根和喷雾处理,但药物防治青枯病只能以预防为主,一旦发病,药剂仅能控制病情,减轻危害,无法根除青枯病[19]

2.2.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个很有希望的领域,对青枯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芽孢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多粘类芽孢杆菌、短芽孢杆菌等)、假单胞菌(如荧光假单胞菌、洋葱假单胞菌等)、链霉菌(如灰白链霉菌、柠檬荧光链霉菌、极美链霉菌)等。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青枯劳尔氏菌本身的无毒突变体,这些突变体能产生一种细菌素的物质,可对同种或近缘种细菌的不同菌株产生特异性的拮抗作用[10]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52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