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2-01-18 12:01

论文总字数:20936字

目 录

摘要: 1

Abstract: 2

1 绪论 4

1.1 研究背景 4

1.2 研究综述 4

1.2.1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现状 5

1.2.2 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现状 5

1.2.3 文献述评 6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6

1.3.1 研究方法 6

1.3.2 研究思路 6

2 生态足迹理论 7

2.1 生态足迹理论产生的背景 7

2.2 生态足迹理论相关概念 7

2.2.1 生态足迹基本概念 7

2.2.2 生物生产性土地 7

2.2.3 生态承载力 8

2.2.4 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 8

2.3 生态足迹账户计算步骤 8

3 江苏省生态足迹现状分析 8

3.1 研究区概况 8

3.2 数据来源 9

3.3 江苏省生态足迹现状分析 9

3.3.1 生物资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计算 9

3.3.2 能源资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计算 10

3.3.3 生态承载力计算 11

3.3.4 生态赤字/生态盈余计算 11

4 江苏省生态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12

4.1 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账户分析 13

4.1.1 2012-2016年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账户演化 13

4.1.2 结果分析与讨论 13

4.2 江苏省万元GDP生态经济账户分析 13

4.2.1 2012-2016年江苏省万元GDP演化 13

4.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15

5 结论及建议 15

5.1 研究结论 15

5.2 政策建议 16

5.2.1 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保护耕地资源 16

5.2.2 优化化石能源结构消费,开发新能源 17

5.2.3 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发展创新绿色经济 17

5.2.4 将生态足迹账户纳入地区政府考核体系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1. 绪论
    1. 研究背景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正在实施并将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制定并实施该项政策目的在于保持经济上升势头的同时,确保环境及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从而获得经济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工业化时代发展,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扩张,许多经济发展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资源日益紧张,致使许多城市陷入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逐渐恶化匮乏的困境中。环境和资源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 的瓶颈,阻碍地区社会发展。江苏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地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区域发展和民生指数均居全国之首,是我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髙的省份。但同时江苏省也是典型的资源制约型省份,土地面积为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1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居全国末位,庞大的人口基数对应的却是与之不匹配的资源贮备量,因此寻求其可持续发展成为江苏刻不容缓的战略方针。

根据我国“十三五”规划以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纲领,江苏省制定了«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该规划旨在贯彻“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重点,进一步推进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以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治理能力为目标,以解决体制机制难点和提高管理效率为导向。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改革力度,不断完善生态经济环境管理体系,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建设经济强、生态强的新江苏。

本文主要以江苏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该区域内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变化进行分析,从生态赤字及盈余方面定量分析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总体情况,结合区域城市发展实际,进一步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有助于该地区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1. 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呈现出白热化的发展局面。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不可扭转的新趋势,各国逐步开始探讨与实施一系列的生态经济改革方案,从而寻求生态资源、人类生存以及经济新发展的平衡增长点。

现如今国外学术界多半依据的生态足迹理论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1996)和他的学生Wackernage提出的用于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即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1]。在这种趋势下,国外学者近几年的研究也颇多,如Recep Ulucak(2018)[2]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比较CO2排放与经济的倒U型关系;Charongpun Musikavong(2017)[3]对泰国生态高效棕榈油和橡胶进行评估。而国内学者则以此理论为基础,结合多元化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生态足迹演化进程、原因以及提出相对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4]。诸如学者赵兴国(2011)等采用灰色动态预测模型预测云南省耕地人均生态足迹[5],夏文涛(2017)采用回归检验模拟分析江苏省生态足迹并进行预测[6];黄和平(2018)[7]结合绿色GDP研究江西省生态效率动态变化。上述学者国内外研究都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化发展进行具体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

      1. 生态足迹理论研究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和他的学生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开始,现如今国际上普遍采用的分析、评估区域乃至国家的生态经济状况、资源消费、环境等问题都以该理论为基础[8],结合多种分析方法从而预测区域内生态足迹的演化以及探讨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紧随1992年William Rees的生态足迹理论综合法提出之后[9],由Simmons 和 Chambers(1998) 提出成分法[10],并由Lewis 和 Barett对该方法进行完善[11],在此之后Bicknell(1998)首次提出“投入一产出”生态足迹模型概念[12],由此形成一套基本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理论。根据这一系列的理论方法,国外学者也进行不同方向的研究探索,MOSTAFA(2010)[13]指出生态足迹计算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选择;LAMMERS A(2008)等人对爱尔兰1983-2001年的土地生态足迹进行分析[14];Richard(2010)研究北澳大利亚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及人口因素的影响[15];LIN D,HANSCOM L等人(2016)研究不同国家间的生态区域变化[16]等等。而我国则是于由张志强、徐忠民学者(1999)等将生态足迹概念、模型首次引到国内,进而促进国内学者对区域内生态经济的研究。诸如学者侯梁宇(2012)将万元GDP账户与生态足迹账户结合跨区域研究可持续发展[17];学者熊德国(2003)提出生产性生态足迹可以作为评价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的指标[18];学者彭建(2006)着重强调生产性土地的可持续性并提出质量修正对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缺陷的重要性[19];安宝晟(2014)等人研究具体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20];刘海燕、程全国等人[21](2017)改进三维生态足迹评估沈阳的自然资本动态;张天海、刘刚等人(2018)[22]结合时间序列分析厦门生态足迹发展等等。生态足迹理论的发展在这几十年来一直有着不断地提升和改进,国内外学者的多元化的研究也推动该理论更加合理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

      1. 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现状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性发展定义为: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也成为可持续性发展理论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思想理论[23]

现如今国际上普遍承认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基本源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以及人文社会的综合评估,通过对目标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来反映该区域的经济、环境、社会的发展状态及潜在影响[24]。且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的多个层面[25],单一的理论模型无法准确涵盖其完整含义,由此在国内外学者实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评价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四类[26]:一是基于综合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式,二是基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式,三是基于经济发展类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式,四是基于生态环境类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093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