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多变的爱与痛——余秀华《月光落在左手上》语言探究

 2023-08-22 08:08

论文总字数:12287字

摘 要

余秀华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因高超的语言艺术而为人所称道。其高超的语言艺术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语言中渗透出来的痛苦感。余秀华使用了“疼痛”、“被遗弃”、“被孤独”、“荒凉”等词汇,构建了一个文学意义上的痛苦世界,清晰透彻,极具感染力,体现出诗人粗糙、自我、明晰、卑微而具有生命力的痛苦特质。其次是生活化的语言应用。余秀华使用了常见的语言词汇,描绘日常生活情境。生活化的语言也是她思考与反抗的途径。最后一个方面是大胆而多变的语言风格。该诗集语言风格多变,或明或暗,或曲或直,其中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接纳与反抗以及她对于爱情的渴望。这三个方面犹如余秀华艺术殿堂的基石,奠定了她诗歌语言大师的地位。

关键词: 余秀华诗歌,痛苦感,生活化,语言风格

Abstract:Yu Xiuhua’s poem“Moonlight Falls on the Left Hand" is praised for their superb language and art. Its superb language art is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pain that permeates the language. Yu Xiuhua used the words "pain", "abandoned", "being lonely" and "desolate" to construct a painful world in the literary sense. It is clear and thorough, and is very infectious, reflecting the poet"s roughness, self, clarity, Humble and vital pain. Second is the life-oriented language application. Yu Xiuhua uses common language vocabulary to describe everyday situations. The language of life is also the way she thinks and resists. The last aspect is the bold and changeable language style. The style of the poetry is varied, either bright or dark, or curved or straight, which reflects the poet"s acceptance and resistance to life and her desire for love. These three aspects are like the cornerstone of Yu Xiuhua"s art palace, which has established her status as a master of poetry.

Keywords:Yu Xiuhua"s poetry, pain, life, language style

一 引言

自新世纪以来,中国诗坛能人辈出,流派繁杂,其中多以抒写个人情怀为主,就艺术风格而言,朦胧诗、哲理诗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时间蔚为壮观。在今天,有无数的诗人在尝试着进行诗歌上的创新写作,其中尤以余秀华最为引人注目。余秀华是中国新世纪以来最具争议性的女诗人之一,这位仅有高中学历的诗人因为其一首风格大胆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红遍网络,引起了整个网络社会、诗人群体的广泛关注,其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言魅力让无数人沉浸其中。要谈论诗歌的艺术成就,那么语言艺术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凡优秀的诗歌,必然在语言上是可圈可点、经得起推敲考验的。而余秀华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中的诗歌也同样如此,其中的语言极为动人心魄,拥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耳目一新,并不可自拔地陶醉其中。其语言风格大胆多变,极具创造力,又写入自己的生活经历,语言上有生活化的色彩,于此同时,其中所表现出来的疼痛感也是值得讨论的对象。

二 爱恨纠葛,疼痛难忘

凡文学创作,以打动人为第一要义,而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最能打动人的,就是对痛苦的描绘。这一现象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诗人往往具有超出常人的感受力,但这并不是上天的恩赐,反而是他们打开痛苦大门的钥匙。他们最终发现,独特的个体难以被粗暴的世界兼容。[1]对污浊世界的思考,对苦难人生的领悟,对于现实生活的不平——好人没有得到好报,美的事物被无情毁灭,对于命运不公正的不懈抗争最终失败,盖因生活本就艰难,以上这些内容常常能够以一种锋锐而有力的态度直抵大众的心灵。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被这些文字所打动,联想到自己的生活遭遇,或亲历,或听闻,情到深处者潸然泪下,感同身受者默然无语。

诗歌的疼痛,就是诗人将自己的胸膛剖开,把被无数次刺穿而变得千疮百孔的心裸露出来,然后再感染着所有人陪着她一起落泪。余秀华的诗歌也带有这一种特点。同海子一样,余秀华的痛苦是一场“心灵历险”。[2]但是她没有掩饰命运对自己的不公,而是将自己所遭遇的不幸尽皆揭露出来,用文字的形式传情达意,将最本质的悲哀与痛楚胡乱而粗糙地摆盘,让读者品鉴。总的来说,《月光落在左手上》中所表现出来的痛苦有粗糙、自我、明晰、卑微而具有生命力的特质。

她的痛苦,是粗糙的。在传统的古典诗歌中,经常可以看到与痛苦相关的文字,有写春愁的,有写离愁别绪的,有些壮志难酬的,这些内容也的确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但是与余秀华的诗歌相必,却是普遍都显得“精致”且“高端”。余秀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痛苦是平民的、大众的,在《月光落在左手上》这一整本诗集中,她没有任何忸怩做作的“闲愁”,那对于她显得太过奢侈;她也没有提及国家时局,那与她似乎太过遥远,她固执地将目光固定在自己的身边十丈之内,关注身边近在咫尺的人事变化,关注对一个女人而言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东西——生存与爱。她用最质朴直白的方式和语言在描绘着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她写自己被家暴 ,写自己被辜负,写亲人的离世,写爱情的悲剧,写自己被人伤害辜负,也写自己生活的艰辛。她不止一次地将注视给于墓地和死亡。

可以说,余秀华的痛苦是相当“自我”的。诗人食指指责余秀华背弃了自己作为农民诗人的身份,不去描绘农村生活和底层苦难,不去考虑祖国的未来和命运,而只是向往优渥的生活。在这种指责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前后两代诗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上的格格不入。时代会给人的思维烙下钢印。前一代诗人,实际上扮演着“斗士”、“救世主”的角色,无论是社会民众还是他们自己,都对“诗人”这一身份怀有强烈的崇敬之情,认为诗人就天然带有着“唤醒世界拯救民众”的属性,在内心深处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士大夫的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类的诗人十分看重诗歌的社会属性,往往在心理上把自己和普通人分隔开来,摆在一个相对较高的位置上,对自己诗歌的“传递社会价值”功能也很在意。

而到了余秀华这一代,诗歌狂热已经日渐消去,虽然诗歌依然在文学创作中保留了一席之地,但是已经不复当年的盛况,民众和诗人本身也已经意识到了“诗人”不是“救世主”的化身。剥离下了诗人的神圣光环之后,诗人们终于更多地开始了“自我写作”。所谓自我写作,就是把写作的中心从她人、社会转移到自我上来,不再去将目光局限于社会的阵痛与变化,不再看国家民族的发展,或者说,是从对“自我”的书写上以小见大来看待整个民族、社会和国家,让自己成为“国家意识”的一个微观载体。其实这也是一个“精英化写作”到“平民化写作”的一个转变。相较于食指这些前辈诗人,余秀华更加强调自我的主体性,描写自己的不幸遭遇,刻意淡化集体的痕迹,甚至自觉与精英知识分子保持距离,以庶民的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之中,为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

余秀华诗歌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痛苦还具有明晰的特质。没有用隐喻或其她方式进行掩饰,余秀华将“痛”明明白白地写出来,让人参观,叫人感同身受。当然,余秀华不是在每篇诗歌之中都大篇幅只写了“痛”这个字,这种手段太过低级而叫人厌恶。她还使用了其她一些与“痛”紧密联系的词汇,比如孤独、死亡、悲伤、遍体鳞伤、心凉、虚无等等,描绘了一个悲凉荒芜而充满痛苦的内心世界。读者可以很轻松地将精神的触角探进去,触摸到诗人内心仍然在流血的伤痕。

其中风格表现最为明显的一诗是《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阅读原文,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诗人对于痛苦的描摹是独到而有穿透力的,尤其是“取悦”一词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甚至有一种逆来顺受的感觉。 在这首诗里面,诗人写了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的双重的痛苦。而与众不同的是,在余秀华笔下,精神上的疼痛是可以省略的,而身体上的疼痛反倒不能。这在文学上而言,是非常反常识的。在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中,精神上的痛苦才是主要描写的对象,而身体上的痛苦反而会被淡化,在余秀华这里,她却是反其道而行之。这是有原因的。

斯特拉桑在《身体思想》一书中表示:“所有的身体状态都存在着一种精神要素,而同样,所有的精神状态都存在着身体因素”[3]。在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有反作用,身体和精神是彼此影响的。余秀华在身体上是有残疾有缺陷,因此她在身体上常常感觉到痛苦,而这种身体上的痛苦也是她精神痛苦的根源,如果不是身体方面的原因,她的生活可能并不会像现在这样。事实上,余秀华自己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她才说精神上的疼痛是可以省略的,而身体上的疼痛反倒不能。

余秀华把诗歌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诗歌将她生命里所有的爱与痛都联系起来了,诗歌是她能表现爱与痛的近乎唯一的方式。她有这样一段自白:“当我最初想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时候,我选择了诗歌。因为我是脑瘫,一个字写出来也是非常吃力的,它要我用最大的力气保持身体平衡,并用最大力气左手压住右腕,才能把一个字扭扭曲曲地写出来,而在所有的文体里,诗歌是字数最少的一个,所以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4](P221-P222)。在这一段让人动容的自白之中,诗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身体”这个因素在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中是不可回避、无法解脱的,是她诗歌伦理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先天的不足,诗人被困在肉身,好似背负了命运的枷锁,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失衡让她处于一种“摇摇晃晃”的状态,也让她在很多诗歌中放进了对残缺身体的隐喻。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运用,因为诗人总是通过隐喻来创造优美的意境,传递深刻的内涵。[5]一个隐喻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图标层面解释,从最抽象的认知方面到最具体的感官认知,将时空的维度组织成“认知域”。[6]

恰当的隐喻可以表达抽象的情感。[7]诗人使用了“疼痛”、“被遗弃”、“被孤独”、“荒凉”这些词汇,构建了一个文学意义上的充满了荒凉寂寞的痛苦世界,清晰而透彻,极具感染力,能让读者明白地看到她心中的那点寂寞与悲伤交织的疼痛。

而在仔细的阅读品味之后,我们发现其语言之中还有着“卑微”的色彩。在面对疼痛的时候,余秀华没有对外部世界进行抱怨和抗争,而是在寻找自己的原因,怀疑是自己的问题。一味地将原因归结于其她是不负责任,而一味将原因归结于自己则是一种自卑的体现了。可以这么说,余秀华在描写她自己的卑微,卑微既是她的痛苦根源所在,又是她面对痛苦的态度。

“文章憎命达”、“诗人不幸诗家幸”,除了以豪雄著称的那几位大家,几乎所有成功的诗人都是命运战场上的失败者,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如意,而余秀华的痛苦就在于情感上的残疾,这也是她能成功爆红的一个重要因素。 她那种残疾的情感和这个时代的情感暗合了:饱满的呼唤,充满渴望,永远得不到。她曾说过自己是最背时的一个人,大家都知道她那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但她一个都爱不到。所以她的内心充满卑微的情感。这种卑微是这个时代很多人内心的东西,能打动很多人。

同时,我们不能对余秀华在其语言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视而不见。所谓诗歌中的生命力,是指诗歌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感染人的力量,也是诗人通过诗歌传递出来的被广大读者群众所接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有生命力的诗歌,既能表现出诗人波澜壮阔的内心世界,呈现一副色彩斑斓的画卷,也能让读者体味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与美感,在接触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同时,产生出一种同理心,因此,这种有生命力的诗歌也借此可以广为流传,而这种流传,不仅仅是空间意义上的,也是时间意义上的。

比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语言朴实,然而传唱至今,几乎所有的中小学课堂都会有所讲授,就是因为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草的生机以及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而这就是这首诗得以流传千古的生命力的体现。

而我们再来看余秀华《月光落在左手上》这本诗集,其中也体现出了类似的生命力。余秀华的诗歌是其个人情感欲望和生命意识的表达。余秀华其实在本质上是贪婪的,她渴求爱情,渴望尊重,正是这种对于爱情和尊重的贪婪和渴求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之中,表现出了“人性”的气质,超脱了宗教式教条式的“神性”表达,让生命力在字里行间得以渗透出来。比如,《我爱你》这首诗以温暖柔和的笔触描写了诗人对于爱情的向往,用玫瑰、茉莉、雪等意象所创造的纯美世界让人心动,这其中对于春天的呼唤和爱情的向往正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读者们所能感受并产生同理心的部分,换句话说,这也是这首诗生命力的体现。

但是,余秀华诗歌中的生命力还不只是如此。在本书中,表现生命力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痛苦。痛苦是与生命力紧密相连的部分,即便是在《我爱你》之中,看似温暖的描写之中也有“痛苦”的阴影。在,《我爱你》这首诗里面写道,“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4](P3),其中表现出痛苦意味的就是“提心吊胆”这四个字,既让人感动,又让人心酸。

而在其她诗作中,“以痛苦表现生命力”这一点表现得更加明显。 失去了温情脉脉的掩饰,读者得以准确无误地感受到其中的痛苦,以及痛苦中所蕴含的生命力。

而这种痛苦在其她诗作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接踵而来的殴打、辜负、背叛和生活本身的重压叫人目不暇接。疼痛本身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有人都对疼痛有着自己的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余秀华对于疼痛的诠释和表达切中了大部分人的内心,那种来自生活日常的不可避免的而又无力反抗的痛苦叫每一个人都身陷泥淖。也由此,大家在读到余秀华的诗歌的时候,表面上是在看余秀华的辛酸故事,但是由何尝不是在自我品味自我哀怜呢?

《关系》这首诗提到了横店。横店是余秀华所生活的地方,是她的家乡。在很多其她诗人的诗作中,提到家乡大多都带有一种温暖的感觉,似乎家乡就是毫无争议的心灵归宿、精神港湾,然而这其实是对于客观事实的一种回避与逃脱,也带着一种对于过去回忆的美好加工与再造。大概是因为许多诗人在写到家乡的时候都处于一种背井离乡的状态,与周围的人或事格格不入,所以才更加觉得家乡亲切。

然而就像高尔基在创作《童年》的时候所提出的那样,童年并非完全的无忧无虑,家乡也不是纯粹的亲切温暖,家乡也是会给人带来痛苦、带来伤害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遭受着周围人群的批评与非议,出于妒忌和傲慢的批评时常可见,她们也许可以暂时逃避,躲到一个阴暗的角落里舔舐伤口,但是最终,很多人依旧要回到家乡,继续忍受这一切。也有一些人在肉体上离开了,但是精神上依旧与家乡纠缠甚深,家乡的风土人情已经永远烙印在了她们的心里。余秀华这种对于家乡的再发现是具有创造性的,也揭露了许多人,尤其是农村出身又经历过较高水平的教育的人的心中的纠葛,而这就是这首诗的生命力所在。

三 走向日常,归于生活

虽然诗歌一直被视为雅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其实诗歌归根到底是来自于生活的,那么诗歌的语言内容和生活自然也就息息相关。在现实主义古典诗集《诗经》中就有相关表现,《蒹葭》就是描写了爱情生活,而另有一些则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情境描写,比如《国风·周南·葛覃》这首诗里面,就写了妇人耕织归宁的场景。而到了宋朝,因为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诗人对于世俗开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通俗化倾向非常明显。苏轼说过,“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讳丽者也。”黄庭坚也说:“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他们都提出过“以俗为雅”的观点。【8】以俗为雅的主要方式就是生活化通俗化,诗歌的一切都和日常生活贴近靠拢。

同理,到了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诗歌的生活化、日常化倾向已经变得越来越明显。有人认为这是对于诗歌的亵渎,是一种另类的没落,其实这是诗歌对于生活的回归。诗歌来源于生活,本身也记录生活,表达生活,然而在诗歌发展的历史上,诗歌表达生活的功能一度被弱化,反而政治功能被一再加强,诗歌最终与平民生活绝缘,成为了文人墨客的专用语言。在现代中国,教育普及,人们的审美水平有了巨大的提高,开始关注一些传统意义的“雅文化”,诗歌回到大众的视野之中,有了再度兴盛的条件。然而因为审美需要和实际情况之间尚有差距,人们在诗歌欣赏上有了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许多的诗歌与大众生活距离甚远,因此,诗歌的生活化是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余秀华就是贴合了大众的这个需要,才能一夜爆红。

世俗化是为了逃离庙堂文化的桎梏,而逃离的本质是奔向自由王国。[9]余秀华摆脱了古典诗歌的束缚,采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在余秀华的诗歌中,描写了自己大量的生活经历,生活化的语言痕迹随处可见。在她的诗歌语言中,提到了麻雀、稻子、稗子、竹篮、田沟、镰刀,提到了烟蒂、祠庙、村庄,麦子和草也是不可缺少的意象,这些东西是广泛地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尤其是对于出身于农村的人而言,看到这些意象就会有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理解意象背后的意义,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就变得相对简单了。

比如,《给油菜地灌水》这首诗描写的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场景,语言简单直白,争吵、唠叨、麻雀、白杨树等词语令人感到熟悉。这种描写是诗歌对于生活的回归,余秀华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让读者从她的文字之中感受到对于生活的顺从与叛逆。

而作为写诗的农人,余秀华往往还给笔下的自然事物赋予了比灵性更多的意味,她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和感知,与和她朝夕相处的自然事物总是息息相关。【10】而之所以余秀华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她对于诗歌的来自骨血的热爱。诗歌是余秀华生活的一部分。余秀华写诗的初衷,就是让自己的灵魂从纷扰繁杂的尘世暂时得到解脱,上升到文学的高地。诗歌是她自我逃避、自我隐匿的独特方式。她目前的写诗状态是没有任何功利性的,她把写诗变成了生活的一种方式、生命的一种方式。到了后来,她依旧没有放弃这一种方式,让诗歌继续与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灵魂保持零距离,让生活的优雅与粗俗同台演出。

因为身体的残缺、婚姻的不幸,现实生活对于余秀华而言是十分艰难的。余秀华的生命在这复杂而粗暴的现实中被挤压,她不得不在自己的诗歌中进行反抗与呼唤,诗歌也是她反抗与呼唤的唯一方式。

总结下来,余秀华的生活化语言有如下作用,一是可以方便读者的阅读与理解,二是让读者产生亲切感和代入感,三是方便自己情感的抒写。

四 风格多样,神机百变

余秀华诗歌的语言风格十分多变,既有悲伤婉约,又有大胆奔放,既有明亮开朗,也有黑暗阴郁,有时也是朦胧而充满了寓意,让人难以理解,但是不得不承认,她的诗歌语言极具美感,令人动容感怀。

余秀华诗歌中的开朗与明亮,主要就体现在对于爱情的渴望与描摹之中。在余秀华的诗歌之中,爱情是一个经常被提到的话题。《月光落在左手上》开篇第一首诗便叫做《我爱你》,在这首诗里面,余秀华主要表现出来了两种东西,首先是对生活的接纳,其次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

“巴巴的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4](P3),从这句话里面来看,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其实并不算好,她自己也说了,只是巴巴的活着,这一句话给人带来的感受,多多少少是有点阴郁的。然后在诗歌的第二句,笔锋一转,表现出了明朗而美好的一面,“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4](P3)诗人具有代入感的语言让读者产生了一种浸润在阳光之中的感觉,美好而温暖。这之后作者又写到了自己内心对于这种美好温暖感觉的向往,她开始提及爱情,开始用温柔的笔调诉说衷肠,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身处在逆境之中却依然执着地并且,小心翼翼、提心吊胆地向往爱情生活的人物形象。然而这样温暖动人的诗篇,这本书中只有这一篇而已。

然而这样温暖美好的感觉体验是建构在痛苦与屈辱之上的。通读全书,我们不难看出余秀华的生活处境非常之艰难,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屈辱求生。她的痛苦既是物质上的生活贫困物质缺乏,更是精神上的孤独与寂寞。然而这物质以及精神上的痛苦让她泪流满面,却终究没有能彻底击倒她。她在人性的荒漠中开掘出了一眼泉水,让自己干涸的心灵得到了滋润。

爱情是她试图用来治愈自己的药剂,寄托了她几乎所有的希望。没有经历过真正爱情的人最是渴望爱情。她曾经试图去追求爱情,向他人表白,但是受限于自身的条件和世俗的目光,却最终被拒绝。这件事对她伤害很大,在她的心灵世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她依旧没有放弃。歌颂春天,表达对自由爱情的喜爱与向往,这一切依然成为她的精神支柱,成为她活下去的动力。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她的文字拥有着无比真挚、无比动人的力量,任谁看了也要感动,也要落泪。温暖美好的文字透析出了她干净纯粹的灵魂。面对困境,她偶尔微笑,以显示出自己不肯绝望不肯投降的坚强。

余秀华的语言风格也带有阴郁的特征。为了描写生活的疼痛,她在其中添加了许多有关于暴力以及屈辱的因素,她写自己被殴打、被辱骂、被辜负,她描写自己的疲惫和虚脱,还谈到了死亡和毁灭。相较于明丽开朗的部分,在余秀华的诗歌之中,阴郁的元素要更多一点。而这种阴郁的元素让读者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让读者沉默,在沉默中思考、叹息。余秀华的阴郁不是无病呻吟,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一种发于自身生命体验的、拥有强大感染力的生命书写。

就如上文所提及的那样,这种阴郁并不是投降,对于生活,她依旧抱有一种“不屈服”的态度。在被殴打的时候,她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她无能为力”[4](P4),表现自己沉默而坚决的反抗。在对爱情失望的时候,她写道“突然,她举起了手,向天空挥动”[4](P7),对未来依旧怀有期待(《向天空挥手的人》)。她被人所伤害,却说“但是我谢谢那些深深伤害我的人们,也谢谢我自己,为每一次遇见不变的纯真(《再见,2014》)”[4](P173)

这种阴郁是独特、真实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生活逆境的感受和看法,而余秀华的感受尤其深刻。因为身体残疾,她无法在行动上做出有力的反击,只能在精神上发泄情绪,在精神上安慰自己。她是一个在物质上被剥夺了反抗资本的人。相较于余秀华的真实痛苦,一般人的伤春悲秋只能被称作无病呻吟,显得空洞无聊。

美好温暖和阴郁悲痛,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语言风格彼此交缠,表现出了互现的效果。读者透过表现美好的文字,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对于余秀华的残忍恶意,透过充斥着暴力和屈辱描写的文字,读者也能触摸到余秀华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此之外,余秀华诗歌的语言风格还带有朦胧的特征。在表达某个主题的时候,她经常会写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其她事物,而甚至有的时候给人一种朦胧的体验,让人在一时半会之间摸不清楚她到底要表达什么。

然而也正是这种朦胧,给余秀华的诗歌最终注入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在诗歌创作中,有些主题的表达并不适宜直白,采用曲线回环的方式,反而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引起读者进一步的思考,延长读者的审美感受,带给读者以别样的审美体验。

在下围棋或者象棋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叫做“落闲子”,指当前动作与整体局面无干,看不出布局的感觉。然而有些闲子初看好似无关紧要,甚至有可能妨碍了自己一方的局势。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两方对垒,形势变幻,前期的闲子有时候反而发挥出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种概念移用到对余秀华的诗歌语言解析上也能够成立。她的文字有时候给人感觉很杂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朦朦胧胧不知所云。然而在跳出具体的语句,甚至在联系其他篇章的时候,我们突然就感觉一切明朗开来,理解了她所要表达的一切。这是声东击西,是意在言外,既有猝不及防的惊喜,也有难以言说的残忍。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28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