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经》的“一唱三叹”与情感表达——以《硕鼠》《关雎》《采薇》为例

 2023-08-21 04:08

论文总字数:9024字

摘 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重章叠句作为《诗经》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以来受到文艺界的关注与研究。三叠章,即“一唱三叹”的结构模式广泛存在于《诗经》,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一唱三叹”的存在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对中国许多艺术形式至今都有影响。以《硕鼠》《关雎》《采薇》三篇为例,辅以其他的典型篇章进行分析,“一唱三叹”的结构模式不仅可以带来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还可以在情感表达上加强情感表达、深化诗歌主旨。

关键词:《诗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情感表达

Abstract: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earliest collection of poems in China, with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high artistic value. Repeated sentences, as a unique artistic form of the Book of songs, have been concerned and studied by literature and art circles. In the Book of songs, the structure pattern of Triassic chapter, that is, "yichangsantan", exists widely and has many forms of expression. The existence of "three sighs in one song" has rationality and inevitability, and has influence on many art forms in China up to now. Taking "Shuo Shu"" Guan Ju ""Cai Wei" as examples, and with the analysis of other typical chapters, the structural pattern of "yichangsantan" not only brings about the artistic effect of singing repeatedly, but also enhances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deepens the theme of poetry.

Keywords:the Book of songs,repeat sentences,yichangsantan,emotional expression

目 录

一 前 言 4

二 重章叠句与“一唱三叹” 4

(一)重章叠句的产生与发展 4

(二)三叠章的结构模式与“一唱三叹” 5

(三)“一唱三叹”的结构模式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6

三 “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及其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7

(一)《魏风·硕鼠》 8

(二)《周南·关雎》 9

(三)《小雅·采薇》 9

结 论 10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2

前 言

诗经》又称《诗三百》,收入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三百零五首诗歌,大体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重章叠句是其主要的结构形式。目前对于《诗经》这一艺术形式的研究多集中于重章叠句或复沓的形成原因、多种形式、艺术魅力、抒情效果等方面,较少关注到其中的三叠章这一广泛存在的结构模式。范正群的《论lt;诗经gt;的“一唱三叹”》一文,不仅关注到三叠章多样的表现形式,还从中国古人的审美习惯、《诗经》的外在形式美、内在形式美三方面分析了三叠章被广泛使用的原因,而关于三叠章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的研究不够细腻具体。探究三叠章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重点从大众熟知的三篇诗歌深入分析三叠章的结构形式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作用,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 重章叠句与“一唱三叹”

所谓重章叠句,是指《诗经》的一些篇目中,某些章的句式和结构几乎一致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并且重复出现的一种结构方法。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曾评价说:“《诗经》常常采用重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1]

(一)重章叠句的产生与发展

“重章叠句”也叫“复沓”,这种艺术形式可溯源到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淮南子·道应训》:“前呼‘邪许’,后亦应之”[2],呼声与应声往往相同,你呼我应,反复呼喊,像“嘿哟!嘿呦!/嘿呦!嘿呦!/嘿呦!嘿呦!……”这种反复地一呼一应实际上就形成了最早的复沓形式。重章叠句的形式被先秦人民广泛采用,首先是因为它使口头文学创作便于记忆和传播,其次,它适于合乐。“周代的礼乐文化建设需要有能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复沓的艺术形式正好适应了这一需要”[3]。两汉以后,随着五言诗产生和文人创作的大量出现,诗歌逐渐成为一种脱离音乐而独立存在的文学样式,由原来的歌诗渐变为诵诗了,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在之后几近绝迹。“但唐人的许多诗歌,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在配乐演唱时,往往重复三遍,称为“三叠”,如王维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可以算是“一唱三叹”艺术形式的遗响”[4]。因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原始自然,不事雕凿,至今还影响着当代的音乐。如平时听的流行歌曲一般都唱两遍,有《诗经》中采用重章的两章诗的影子。

(二) 三叠章的结构模式与“一唱三叹”

诗三百,重章叠句有的是整章重复,有的是每章只重复几句。这里所用的《诗经》版本,是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程俊英撰写的《诗经译注》。经统计,重章叠句的使用,主要是在二章、三章、四章诗中,见下表:

重章叠句在《风》《雅》《颂》中的比例

篇数

国风160

小雅74

大雅40

颂40

总计305

一章诗

0

0

0

0

0

二章诗

34

1

0

0

35

三章诗

79

15

1

1

96

四章诗

16

16

0

1

33

五章诗

2

6

2

0

10

六章诗

0

3

0

0

3

总计

131

41

3

2

177

因为民歌短小简约,主题明了,适合反复歌唱,所以《国风》与接近《国风》的《小雅》较多使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二叠章、三叠章、四叠章、五叠章至六叠章,但三叠章的运用比例最高。这种三叠章的结构或整体或部分地出现于诗歌中,主要可以分成这几类:

1.整体三章使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如《魏风·硕鼠》、《王风·黍离》、《周南·芣苡》、《周南·桃夭》、《召南·摽有梅》等。

2.前三章重章叠句。

后一章或几章不重叠。如《邶风·燕燕》、《邶风·终风》、《小雅·采薇》六章。

3.后三章重章叠句,前一章或几章不重叠。

如《周南·卷耳》、《小雅·北山》六章、《小雅·瓠叶》四章。

4.不连续的三章重叠。

如《周南·关雎》是二、四、五章构成重章叠句的模式,中间则在第三章插入叙事。

5.“联合”型。

即连续使用两个三叠章。如《小雅·鱼丽》的前三章与后三章各构成一个三叠章的结构。

《汉语典故大辞典》对“一唱三叹”的解释是:“义同‘一倡三叹’。语出晋· 陆机《文赋》:‘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宋·苏轼《和蔡景繁海州石室》:‘长篇小字远相寄,一唱三叹神凄楚。’”[5]《成语词典》解释为:“古代祭祀奏乐时,一人主唱,三人应和。后指诗文缠绵婉转而情韵悠长。”[6] 这里,笔者将三重章的结构模式简称为“一唱三叹”,是因为《诗经》中的很多诗篇使用了三重章的结构模式确实具有“一唱三叹有遗音”的效果。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02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