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视阈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4-01-04 10:01

论文总字数:9278字

摘 要

在推行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承担的使命越来越重要。然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活德育倡导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理念,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难题的突破指明了改革方向,即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评价生活化。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德育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ZHANG Yuan-yu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today’s emphasis on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high school politics teaching mission to bear more and more important.However,the problems of teach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Life moral education advocat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life, in the life, returning to life moral education concept, which tallies with the high school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for the high school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teaching problems breakthrough points out the reform direction, such as teaching aim in lif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of life; life; teaching evaluation of life.

Key Words: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fe moral education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一门社会性学科,内容覆盖面广,综合性强,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其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学作为智育与德育高度统一的一门学科,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学内容上,政治教材生硬晦涩,难以理解,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教学评价机制上,重视对结果的检验,忽略对过程的考察。面对这样的现状,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全新局面,开展广泛研究,而生活德育就是一个很好的视阈。

  1. 生活德育的内涵及哲学依据

生活德育的教育理念由来已久,而近年来更有蓬勃发展的趋势,它侧重于借助生活体验施加道德品质的影响,当前就其概念而言仍存在诸多角度的尝试性分析,本文将从其最为大众接受的内涵入手,结合生活德育在哲学层面的理论依据,以发力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为目的,进行简要解析。

(一)生活德育的内涵

“生活德育作为新的教育方式,就是从生活中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又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即通过具体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培养道德品质。”[1]

德育从生活出发,是指道德教育立足于人们的生活经验。道德教育通过分析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例子,吸引关注热情,引发进一步思考,将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判断,进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识。

德育在生活中进行,是指道德教育不可能脱离生活实际而独立于意识中存在,它在生活中得以实行。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道德教育只有在实践中得以实施并加以检验、完善,才具备其存在的意义。生活德育过程中,道德教育以生活实例为依托,以生活环境为沃土,从点滴生活小事入手,关注社会性新闻事件,教育、引导、规范生活中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指导人们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道德品德,过上和谐生活。

德育回归生活,是指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受教育者将已经形成、内化,符合社会规范和发展要求的认识融入到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去,转化为可感、可知、可见的行动,使生活过的更有道德。

(二)生活德育的哲学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高的价值目标。“首先,作为一种实践的存在物,人不仅应当而且能够全面地发展自己。”[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就实质内涵而言,就是关于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的学说。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人,兼具全面发展自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的高级形态和理想形态。”[3]作为一名社会人,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都要获得某种乃至某些需要,但是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在于人们需要通过争夺才能获得实现需要的机会,这就要求人们在竞争中通过增强自身实力增加筹码,这项规律验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表明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拥有一席立足之地。

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抛弃只重视书本知识、而忽略生活实际,只看重成绩分数、而无视道德提升的观念,将生活德育广泛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去,夯实理论水平,扩充素质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表明,人能够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认识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错误的认识则会使人消沉,丧失斗志,因而树立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认识作为抽象的意识范畴,难以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从生活实践入手容易把握认识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观,执行正确的方法论。

教育是一项复杂繁亘的工程。鉴于教育对象具有独特性,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性,教育方式具有多样性,随着教育各要素的不断变化发展,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要想吸引教育对象的兴趣,紧扣教育内容的脉搏,把握教育方式的精髓,就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中的变化,以道德的发展衡量教学中的收获。

  1. 生活德育理论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契合性

纵观学生的个人成长历程,生活德育作用于其性格养成的全阶段,高中思想政治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寻找生活德育和高中思想政治的联系点,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挖掘出道德素质有效提升的巨大潜力,发挥到教育效果最为显著的成效。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生活化要求

1.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社会环境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道德滑坡、腐败成风等现象层出不穷,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高中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份子,不可避免接受着思想与道德的冲击。另外,从高中学生的特点来看,高中学生不仅处在生理发育成熟的时期,更处在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他们已经开始表现出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知识水平和逻辑能力得到提高,但是面对一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时缺乏引导,容易意气用事,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新课改的要求

社会环境的变化推动了课程改革的步伐,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全新要求,其中多项涉及生活德育相关理念,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明确指导。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三维”目标的达成,突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统一,在实验过程中学习理解,记忆掌握;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将“繁、难、偏、旧”的内容与学生生活中“活”的经验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方面,由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将学生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在课程评价方面,从只关注考试成绩变为注重学生长远发展。

3.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于既要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重视高中学生在智力、心理、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生活关切,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立足学生生活经验,着眼学生发展需求,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标准。

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作为学科知识的精髓,与凸显学生成长特点的生活基础相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给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必须舍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单纯依赖教科书,而应当将课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关注学生的关注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掌握政治知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生活案例的引导下,激发学习兴趣,深化政治认识,理解知识内涵。

(二)生活德育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借鉴意义

1.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是自然教育的先驱。卢梭认为自然教育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儿童中心论,从经验、活动中学和在大自然中进行教育活动。儿童中心论是自然教育的基础,是指教育应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出发,长久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儿童首次作为主动教育的对象出现,是教育理论的一项重大突破。从经验、活动中学则是指,凡是能从经验和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就绝不从书本上学习,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调动积极性,挖掘创造性。这是自然教育的核心所在,反映了卢梭自然教育的精髓,强调了生活实践活动对教育的重要影响。在大自然中进行教育活动则是对自然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提升,考虑到儿童思想品德、知识能力形成的特点,卢梭提出让儿童在大自然中纯粹生长,具备抵抗腐化能力时重归城市。

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转换教学态度进行教学过程构思,是卢梭教育思想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启发。

2.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应当回归生活,打破一本书、一个老师、一堂课的教学方式,将教学拓展到社会生活中,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生活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它是具体的、直观的、活生生的、永远流动着的;其中既有必然性、连续性、阶段性、渐悟等有规律可循的事物的存在,也有大部分事物是以偶然性、非连续性、非阶段性、顿悟等形式存在的,无规律而言。”[4]面对有规律可循的教学情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一于同一个归宿,即通过串联生活案例,启发思考,教育内容丰满,彰显活力,得以持续进行。面对难以预料的教学情境,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教育实施的基石,根据不同学生的直接经验,教师调整教学方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入手进行教育,不仅能够使教育的内容喜闻乐见,教育的氛围轻松活跃,也能促进教育效果的有效达成,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中国近代教育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继承和发展了杜威教育思想。他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陶行知认为,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就是“死教育”。他批判传统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背离,认为教育的内容是人们的生活经验和人生智慧的结晶。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生活。在陶行知看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是扎根于生活中的,必须在发生时与实际生活保持密切关联。他还强调教、做、学相统一,要求以做为中心,在教中做,在学中做,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提倡“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将知识与技能并重,通过实际生活实践来教育。

由此可见,生活德育的精髓在于以生活为教育载体和目的,教师教学过程明确生活德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普遍需求,尊重个性发展需要,又要充分激发教师思维活跃性,带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加强课程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度,授之以趣授之以理。结合生活德育理论的主要观点来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与高中生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以生活德育辅之思想政治教学是切合学生需求的有效方式。

  1. 生活德育视阈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基本策略

“与具有明确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高度自觉性的学校德育相比较,生活世界是一个具有弥散性、自发性和真善美与假丑恶交织含混的世界”[5],然而,生活世界作为学校教育的源头,为学校教育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资源。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丑恶,通过学校教育的教育引导,都能够获得正确的评判,形成正确的道德准则。反观课堂教学作为高中教学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教育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生活德育的教育理念指引着中学教师积极探索尝试,从解决学生的精神困惑出发,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1.知识技能目标生活化

知识技能目标是高中学生掌握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实现知识技能目标生活化,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力求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注重培养高中学生政治生活参与度,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问题,参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项实践,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理解相关的道德规范、法律常识等。

2.过程方法和能力目标生活化

知识的掌握指导着过程的完善、方法的创新和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和方法中,知识的价值得以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方法目标生活化,就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收集整理信息资料,合作探究或自主思考,进而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活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能力的升华,对高中学生的成长发挥着巨大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活化的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要通过生活案例选取,或者设置具体情境,引发学生进行道德思考,制造价值观念冲突,并且在该情境中引导学会统筹兼顾,权衡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个人品德。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1.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教材是由教育管理部门、学科专家、教材审议专家等人员在深入研究学生和社会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实践,并根据学科的科学体系而编著的。”[6]教材中课程资源涉及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它是教师教学的平台,为教学提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鉴于当前高中教材内容晦涩难懂,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的特点,教师在利用教材课程固有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生活案例利用率,积极开发教材潜在资源。教师应当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看到书本中隐藏的内容,结合自身丰富生活阅历,链接符合学生兴趣的相关内容,综合个人经历差异性,精选与课程内容脉络相一致的生活实例,生成丰富有趣、充实饱满的课程资源。

2.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必要研究的重要资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表明:已有认知结构是理解新知的基础,认知结构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已有认知的调整的基础上的。”[7]高中学生作为初步形成独立个性的个体,认知方式、知识能力、道德情感认识水平存在差异,但是他们的思想处于高度发展形成时期,具有活跃新颖的想法,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对待事物拥有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反馈的资源,又要巧妙运用学生资源。高中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认识形成过程缓慢但行动反应却很迅猛,往往表现为行动先于意识,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表现出来的细节,稍做加工就可作为案例加以使用,这样既能赢得学生的普遍关注,又能将课程内容要点运用于指导生活中去。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学方法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教学内容实现的重要手段。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主要采用的仍然是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形式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而,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无论采取哪一种方法,我们都要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 要善于创设情境,连接生活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单纯依靠书本设置的教学环节进行的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颖的教学形式,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教学法的实施,将书本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例子走进学生。例如,情境创设活动中可以课前组织学生自主认领角色任务,进行编排小品、组织辩论赛等,既彰显参与者的主人翁意识,在课前准备中逐步体会课本知识的内涵,也为其他同学带去乐趣,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下掌握各项知识。此外,情境创设还可以拓展教学环境,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前往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聆听专家学者教育讲座等,从单一的书本教学中跳出来,用生活感染带动学生参与,通过生活中真实可感的情境学习,搭建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平台。

2.要能够引导综合学习,体验生活

当前行之有效的教育过程主要包含着教师课堂教育和学生自主教育两大部分。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定位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通过对高中学生的调查研究,不难发现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有限,以学校教育、家庭生活为主,社会生活为辅,这样的环境极大促进了生活德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生在身边的事件,关注时政热点事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探索者的姿态进行学习。带着这些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学生最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又会受到教师教育的指点,从而调整思想,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看法,也能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个人认知,达到在生活中启蒙,在课堂上感悟,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的良好效果。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生活化是生活德育视阈下推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动力,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在教学实施中的必然趋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一样,获得的情感体验也不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摆脱一个分数简单概括一个学生的现象。

要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行评价。生活德育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在内在思想上发生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对生活中的政治事件提升了关注度、形成了积极正确且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是否能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归宿,以进步的眼光激励学生成长,以过程的观念进行教学评价。

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通过期末测评分数或期末评价一语概括学生整个学期的道德发展,不及时不准确不具备激励性,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生活德育是一个连续的教育环节,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建立与学生能够及时沟通的平台,例如编写成长联系簿,记录各个阶段的道德进步状况,使学生明确认识自己每个阶段的不足和进步,加以总结完善,为下一阶段的个人提升做好准备。结 语本篇论文主要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社会性学科,在学生道德素质提升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而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的现象,从生活德育理念的有效发挥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以生活德育为途径,重点从教学目标生活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和教学评价生活化层面进行浅析,希冀能够对突破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瓶颈做出帮助,力求实现教学效果上质的飞越。论文主要以理论为依托,以前人经验为借鉴,不免仍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在日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调整完善和丰满充实。

参考文献

[1] 王佳莹.生活德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27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