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4-01-04 10:01

论文总字数:11406字

摘 要

:生命教育是高校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题和重要内容,由于大学生缺失生命教育观,素质教育适应性不乐观,学业就业压力大,家庭、学校环境建设还不够完善,在推广生命教育过程中,仍存在困难。针对这些现实困境,各大高校要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生命素养,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要合力构建,以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Undergraduate ideology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optic angle of life education

XU Xiao-yu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Life education is one of important matt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y, meanwhile it is important connotation task and substance in the system of ideology political education, because undergraduates lack the viewpoint of life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is not optimistic adaptability, their employment pressure, family, schoo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s still not perfect, there exist difficulty in the process of generalized life education. Aim at thos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we must improve the life attainment of teacher of ideology political education, optimized setting of the school curriculum,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personal qualities, family, school, society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construct the three part, to strengthen the life education of undergraduate, guide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life education, ideology political education

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杀人事件累累,令人痛心疾首。2013年,北科大女生清明前夕系不明原因跳楼身亡;2013年4月22日,山东一大学男生,可能是因为挂科太多,在宿舍勒脖自杀身亡;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研究生黄洋,遭室友林森浩投毒后死亡;2014年1月6日,东南大学一名大四学生跳楼身亡。高校自杀、他杀案件如此频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与教育意义何在?

一、生命教育的概述

(一)生命教育的源起与发展

生命教育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以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最为典型。1964年,日本首相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在这本书中,首次强调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1968年,由于吸毒、自杀、他杀等危害生命的问题在美国出现,美国学者华特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在加州创建了“阿南达村”学校,这一举措使得生命教育思想开始萌芽,并引起了其他学者的广泛关注。

生命教育对于解决西方社会问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在往来交流的过程中,这种思想也逐渐传入中国。但是我国关注生命教育的时间比较晚,纵观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方向是由台湾传入大陆地区。20世纪末,台湾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概念,生命教育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21世纪初,中国大陆开始关注生命教育概念。从课本理论的角度出发,将生命教育和课堂联系在一起,但是前期关注视角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直到2003年4月,湖北省召开了关于高校学生自杀的会议,人们才开始慢慢关注高校生命教育的发展状态。在这期间,我国学校不断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加强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保护自我的要求迫在眉睫,由此我国开始从实践角度剖析生命教育内容,将概念延伸至课堂教学之外,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赋予生命教育动态化,呈现出新的活力与意义。2008年之后,中国生命教育呈现出大发展的趋势,我国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发展,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更新,生命教育被纳入了国家教育发展决策,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在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的学者认为生命教育应当涵盖生命知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挫折与死亡教育、生命安全教育,也有人认为生命教育分为三个层次:生命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升华教育。“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必须解决生命的根基问题,即‘人为何而活?应如何生活?又如何能活出应有的生命’对这些根本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拯救技术时代、功利时代、物质主义时代人的心灵的失衡,实现身心灵的均衡发展,达到培养全人的目标。所以,孙效智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追求的是人的身心灵、知情意的全面发展。”[1]

任何一种观念的形成都源于实践的需要,生命教育概念的提出,必然有其实践的意义。而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不同实践又赋予了生命教育不同的主题。以大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合理理解生命的起源、发展过程和最后的结局,把握生命过程的点点滴滴,正确理解生命的含义,认识生命的价值所在,从而进一步明确对生命的态度,做到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发展生命。

(三)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阵地推进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依据

当今社会,用日新月异、高速、物欲横流等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物化环境过分地冲击着人为主体,而大学生的心智思想却没有完全成熟,这就形成了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环境提供的多元化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家庭离婚率日益攀升,大学校园离异家庭大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大学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特殊时期,随着大学校园各类事故的发生,我们应当重新审视高校的教育问题,当务之急,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而将其容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个必然的途径。从哲学上来说,两者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要实现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而生命教育则是要引导大学生科学认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目标指向也是人的发展。“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与生命关怀相互依托、 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的一个联合体,是人实现自身生命意义与超越性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2]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推广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分析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观缺失,身心发展不协调

社会本位论,简而言之,就是个人发展服从社会需要,个人生活受制于社会环境。理性看待社会本位论,则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有利于减少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摆正主体在问题中的位置,帮助我们正确判断,解决好价值冲突。而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开始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只要有了财富,有了权力就等于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有了人生之中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以财富和权力为中心的现象,是缺失“大学生生命教育观”的表现,渐渐形成“独我”意识。不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无法产生正确的方法论的,无法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独我”盛行的背景之下,如果再没有正确的引导,这就将对个人甚至是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每个人的信仰是在不断的生活经历中形成并且逐渐成形的,而这种人生观与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但是,社会上的歪理邪说依然存在,仍然有一定的邪教组织在蛊惑人心,冲击着核心价值观体系。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人的意识作用下付诸实践产生的存在物,都是建立在人们的观察、探究、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而不是单纯地依靠加入邪教,相信歪门邪说得来的。大学生实践经验还不足,不善于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难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关爱有加,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但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偏颇往往会造成孩子心理素质的不完全发展。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大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发展自己新的需要,但是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很多方面还没有成熟,内在需求和现实矛盾存在着冲突。当代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过度溺爱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依赖心理严重,很难快速适应人际关系,特别容易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受到情绪的干扰,遇到挫折就悲观失望,更为严重的人拿自己的生命或他人的生命开玩笑,甚至造成无法挽留的悲剧局面。

(二)大学生学业就业压力大,适应性差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概念的深入,知识已经以超越我们想象的速度在更新,应试教育自身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难以大量培养与时代相匹配的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以“自由”、“全面发展”为主要特点,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

但是,对于如今90后大学生来说,12年扎扎实实的传统“应试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状态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一点在一些好学生,尤其是女生身上显得尤为突出,他们在应试教育主体背景下,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并成功跨过高考之槛,取得了上大学的机会。在过去,处处有家长、老师的夸赞,有同学的羡慕,次次成绩名列前茅,年年获得奖状,在他们心里,自己已经被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而当他们正式迈进大学才发现,过去的“荣耀”已经不复存在了。大学教育的重心已经不仅仅在于学习成绩的好坏,注重的往往是参与团体、发展特长等等能力的全面发展。这种强大的落差会让人产生消极的态度,没有交心朋友的关怀,久而久之,便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全民的素质水平。而这样的一个目的如何量化的去考量,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社会发展到现在,高校也在逐步摸索如何更好地体现一个大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或者如何去衡量一个大学生素质的高低,而这里面不可回避的一个名词就是“就业”,就业率已经成为一个大学重要的考核指标,而“就业”也成为大学毕业生非常头疼的一个话题。一部分本科生为了逃避当下的就业形势选择考研,而当研究生毕业之后发现岗位与理想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则又选择考博,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发现社会需求与自我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年龄问题、个人情感婚姻等等问题,这一系列冲突,是引发高学历毕业生轻视生命的导火索。

近年来已发生多起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自杀的事件。大多数大学生身上背负着全家人的希望,“美国《时代》周刊认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是,尽管他们相信接受良好教育是迈向成功的途径,但由于中国经济减速,他们就业困难,无法实现成功梦想。特别是背负父母过高期望的独生子女,尽管自尊心很强,但承受压力的能力却极弱。进入大学后看不到“未来”对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感到绝望。”[3]

(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完善,创新能力弱

“高校课堂是学生学习生命教育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学手段待更新,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贴近大学生生活。如今,技术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应用的知识、赚钱的技能在大学大行其道,而塑造大学生精神层面的人文教育却走向边缘化。”[4]虽然技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技能,但是仅仅靠技能是一种片面性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会呈现出“畸形”的发展状态,必要的人文关怀可以加强树立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形成社会荣辱观等等。目前,高校对生命教育的意识还很淡薄,没有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在发生生命伤害事件之后才采取相应措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同时,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人文教育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教师团队建设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素养也有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高校仅仅是一个摆设,或者说,只有大一新生时才会进行一次心理测验,相关后期的评估性会谈很少见;虽然很多高校大力倡导人文教育课堂中要普及生命知识,具体落实到实际中不多见,有政策却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

(四)家庭、学校环境建设不完善,不能与学校接轨

“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中最小的一个单位,承载着许多非常重要的角色。1920年,印度发生的“狼孩”事件,充分证明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特别是幼年时期的生存环境。在不良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学生,他们不善于人际关系的交流,性格比较内向,喜欢独处,稍稍遇到困难极易产生过激的思想和行为。对子女过度溺爱的家庭,会导致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挑战的时候不适应、刻意逃避,甚至产生孤独的心理状态。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大学生正处于亲密感对孤独感的时期,如果家庭环境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即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往往会具有更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很好的规划,即使在奋斗过程中遇到困难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妥善解决。

除了家庭,学校便是生活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因此学校管理的规范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校是一个学习与生活的场所,如果学校的管理不规范势必让学生逐渐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校必须是蕴含着更多的正能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才学有所长。

三、生命教育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路

(一)发展教师角色多样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生命素养

教师最主要的职能是教书育人,以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学生发展进步的多少与教师角色的多样与否有着直接的联系。

首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都有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念的使命。教师价值观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程度。所以,高校在引进师资力量的时候,要严格选拔考核,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专业素养、心理学知识、实践能力和生命情怀。心理学是每位教师的必修课,只有通过心理的判断,教师才能更加地了解学生,所以每位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准确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理解并能解释大学生心理现象和行为,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指导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其次,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教师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研究者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思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生命存在的意识,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态,培养其生命责任感,树立生命价值观。

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师生间不存在上级和下级之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气和口吻。只有在平等的环境下,学生才会放下心理包袱。不论是从思想层面,还是言辞行为方面,大学生与教师已经有相通之处,教师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老师,还是学生的朋友、知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生活化、情感化,以其积极健康的生命态度感染、影响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怀,用生命化的教育方式去感化和引导学生,善于和学生情感交流,共同分享对生命的情感体会,陶冶人格,感受生命的魅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大学生个人素质培养

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还不够广,不仅仅要从课本出发,还要对大学生主体的个人素质进行研究。

1.加强榜样学习,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大学学生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关注社会榜样人物,用他们的先进事迹鞭策自我,学习他们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优秀意志品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崇高的理想。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困难的时候,要迎难而上,用坚强的意志战胜磨难,而不是选择用牺牲生命为代价刻意逃避困难。如今我们的社会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足够的抗挫折能力,很容易出现问题,针对大学生薄弱的抗挫折能力,高校应该展开相应的挫折教育。让大学生经历挫折,再从挫折中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逐步提升整体意识、淡化过强的主体意识,激发自身潜能处理各种困难,提高个体的理性和自信。

2.建立心理防御机制,提高自我心理素质

大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次数并不多,虽然部分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其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很多大学生即使心理上出现问题,也羞于去咨询室找心理老师交谈,也不乐于和宿舍朋友分担,长久下来心理问题越堆越多。心理学上说,当人面对心理痛苦的时候,自行减轻、摆脱,达到心理平衡,即会产生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所以,高校应该抓住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经常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测试和心理讲座,提供心理咨询和定期的团体心理辅导,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心理预警方案,帮助学生建立起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对每位学生进行培养锻炼,丰富其心理知识。让同学们养成“有问题找老师、找宿舍朋友”的习惯,这样处处都有无形的心理机制。

3.丰富心理教育内容,树立正确生死观

从高校开展的各类生命教育活动来看,大部分局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等内容,对死亡教育往往都是避而不谈。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是不会轻易想到死亡的,更不会去思考生命的珍贵,同时,很多大学生对死亡有恐惧的心理,他们无法直视死亡,所以,对死亡的总体认知还存在不足。通过开展死亡教育,可以让大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短暂,懂得生命的可贵,懂得应该要在有限的生命里为他人、家庭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创造自己无限的生命价值。大学生只有正确接受了死亡教育,才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变幻无常,超越死亡,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

(三)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倡导独立设置与学科渗透相结合

现代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更多思维意识形态的形成是通过学校的学习,利用课堂系统学习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学校课程设置如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怎样在课程中加以突出和体现,一直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论述和答案。但是就目前而言,生命教育在大学课程教育中主要是通过两种教育途径展开,即独立开设课程或者利用相关学科渗透内容,比如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

独立开设课程,就是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这一门课程,向学生系统阐述生命教育的内涵、本质、教学目标、意义等内容,这样可以凸显出生命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对于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

将生命教育课程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当中进行教育教学,是目前大学普遍采用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这样的方式主要是基于学校对于课程重要程度的认识和学校资源整合方面的考虑。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前沿,是我国青年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一些大学生极度冷漠、孤僻的性格,生命情感的发育不足,体现了高校生命教育的氛围欠佳,教育导向出现偏差。”[5]具体来说,就是思政课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将思政课教学融入到学生生活中,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关注学生成长,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并在教材中挖掘、增添生命教育的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辩证理解人的生命,体验生命的价值,意识生命的珍贵,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生命价值。”[6]当然在这其中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内容不是很清晰,目前我们对生命教育的理解还处在初级阶段,理论性的研究比较多,但是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指导,生命教育教什么、怎么教仍然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因素;二是生命教育与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该怎么把握才算是恰当。

除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我们还可以在公选课、人文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与大学语文、伦理学、生物学、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宗教学等学科相结合,拓展延伸生命教育开展的广度,为生命教育汲取更多的营养,让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意义,领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潜移默化之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对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我们不能一贯的只要求学校单独开设课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优化学校的课程设置,将学科渗透与独立开设课程进行结合,就可既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又可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各大高校必须要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积极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系统化、理论化的生命教育知识。

(四)完善生命教育环境,三位一体合力和谐建设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独立的个体,它是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统,涵盖了大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生命教育渠道衔接,打造一个更加完善的教育环境。

1.家庭环境建设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40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