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政论文研究

 2022-01-20 12:01

论文总字数:12538字

目 录

引言………………………………………………………………………1

1苏辙政论文思想内容…………………………………………………1

1.1 论政治——君术御下…………………………………………………………………1

1.2 论军事——改革兵制…………………………………………………………………2

1.3. 论经济——丰财节流…………………………………………………………………3

2苏辙政论文艺术特色…………………………………………………4

2.1 结构平稳,层层推进…………………………………………………………………4

2.2 言之成理,方法多样…………………………………………………………………5

2.3 论事精确,不为空言…………………………………………………………………6

2.4 感情真挚,浩然之气…………………………………………………………………7

结语………………………………………………………………………8

参考文献…………………………………………………………………8

致谢………………………………………………………………………10

苏辙政论文研究

张 蒙

,China

Abstract:Su Zhe is renowned as one of the Eight Great Me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ile there are few research papers delving into his proses, let alone his political essays, which is such a pity as regards his literary status and attainments. This thesis analyzes his certain political essays to probe into his ideological content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Besides, it classifies the main ideas of Su's political essays into three categories----the art of governance, the reform in milita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reover, it also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his essays are written in a prudent structure, expressing his ideas progressively. Apart from using diverse demonstration methods, he has a peculiar and deep insight in politics and his articles are full of passion and integrity.

Key words:Su Zhe;Political Proses;ideological content;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引言

明末茅坤在前人的基础上,编辑成《唐宋八大家文钞》一书,“唐宋八大家”之名随之流行并盛传至今。书成以来,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被研习古文的学子奉为圭臬。其中,苏洵、苏轼、苏辙因父子三人同时入选而为人津津乐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美谈,号称“三苏”。然而,同样跻身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但后世关于“三苏”的评价和研究却一直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人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大苏——苏轼的身上,关于他的论著和论文数不胜数,苏轼的诗词、文章、生平、思想、文学理论等,可以说得到了充分的挖掘。相比较而言,对于老苏苏洵和小苏苏辙的研究则寥落得多。而在关于苏辙的有限研究中,也同样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概言之,对苏辙的研究主要围绕苏辙评价、苏辙生平、苏辙著述三个方面,其中苏辙著述主要包括对其诗集文集的整理和注释以及散文的整体风格研究,而对苏辙为数众多的政论文,尚缺乏专门的研究,这未免与苏辙的文坛地位及其创作实践不符。因此本文拟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对苏辙的政论文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分析。

1 苏辙政论文思想内容

苏辙政论文的写作主要集中于其人生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苏辙入京应试起,到赴任教授陈州前;第二阶段是从元祐元年苏辙回朝任职起,青云直上,一直到哲宗亲政,被贬之前。第一阶段,苏辙的政论文主要集中于包括《新论三首》、《制置三司条例司论事状》以及各25篇的《进论》和《进策》等策论中;第二阶段,苏辙的政论文主要是集中于讨论各种时政的相关奏章中。按照思想内容主要可将苏辙政论文划分为论政治——君术御下、论军事——改革兵制、论经济——丰财节流三大部分,以下将逐个探讨。

1.1 论政治——君术御下

苏辙政论文论政治的核心内容就是论君术御下,在多篇的政论文中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皇帝作为君术的主体,具体的主宰者或操纵者,苏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皇帝权力的正当性、合法性和权威性。苏辙对皇帝的权利有精妙的论述:“天子者,收天下之权而自执之,敛天下之利而亲用之者也。”[1]也就是说皇帝独自掌握天下的权与利,此时权利已经等于权力,皇帝集天下的权利于一身,断天下是非,定富贵贫贱,且绝对地独享。此时苏辙并没有称呼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陛下,代之为天子,顾名思义,上天之子,这一称呼正契合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说法,更表明了天子权力的正当性和合法性。凡事有因才有果,苏辙认为即使外有敌人的威胁,内部官员不作为,百姓生活困苦,皇帝都没有必要忧心,因为总会有人来处理,皇帝要忧心的是如何御下,特别是那些性格坚强,有志气的臣子。所以苏辙在《君术第一道》一文中,卒章显志,指出皇帝治理天下越来越不可以没有策略。凡事多有前提条件,皇帝得治理天下的策略之前,必须知道天下之情。通过列举古代李林甫、石显、丽姬的事例,天下之情就要明辨君子的情性与小人的情性。在《臣事下第四道》一文中,苏辙又作了补充,“天下之情”是人心,也就是民心。

苏辙作为一名儒生,推崇夏商周的治理,欲以儒家的礼乐作为根本,刑政为末,换言之以柔御天下。苏辙在《礼以养人为本论》一文中指出“凡此数种,皆待礼而后可以生……私意既行,故天下之弊起”。区别于一般的普通欲望,或者说是基本生存需要,“私意”是一种贪欲,比如说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喝水,这是保证人类的生存权的基本物质条件,但是在逐渐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之后转而追求更精美的食物和更合口的汤水以致骄奢淫逸时,这已经变成了一种贪欲。这种养人为本论与荀子的观点如出一辙。对于儒家的礼乐的实行,苏辙给出了关键性的解决方法——皇帝的推崇。所谓“上行下效”,皇帝喜欢,下面的臣子百姓一定会效仿,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推崇,利用皇帝的权威,那么下层的民众才不敢不按照礼乐的约束来严格规范自己言行的。

虽然刑政为末,但也不可或缺。苏辙在《君术第三道》一文中委婉地指出宋仁宗的“仁”令法律有所松弛,加之苏辙在《臣事上第一道》一文中尖锐地指出当时的弊端就在于法律项目太多且繁密。鉴于此,苏辙提出国家“三权分立”,不同于西方的方式,而是天、君和史官。史官的兴设,源远流长,苏辙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一分为三,能互相有益,这样就可以让赏罚公平公正。当然,对于这里的“天”的权力并未指出,如果说“天”的权力在人间的代执行者是天子——皇帝,那么何来的三分权力?苏辙认为应以儒家的仁政思想立论,认为以前皇帝赏过度,罚太过,反复论证刑与罚,得出刑而不刑、可赏而赏的结论。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苏辙认为皇帝应拱手而治,君臣之间要互相信任,切不可过分猜疑臣子。要让臣子各尽其能,各显其才,就像长江大河之水日夜奔流不息,激扬与徐徐泄之能互融,实际上指的是皇帝对臣子要恩威并施。苏辙在《君术第四道》一文中明明白白地指出皇帝不可对臣子防范太深,应用“至诚”、“至威”、“至宽”、“至易”来互相对待。料想皇帝对臣子猜忌太深,时间久了,即使臣子没有什么动作,至少是许多心思也不在政事上,“君臣之间,相信如父子,相爱如兄弟。”君臣就像大地草木,君是大地,臣子是草木,草木依靠大地而生长,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当然,皇帝也要能够区分权臣与重臣。权臣都是在内凭借假意逢迎以此来取悦皇上,在朝堂之外,百官争相成为他的心腹;而重臣对此是不屑的,是以事情的成败来回应皇帝,不是以皇帝喜好或言论为准则。在这种情况下,重臣应当受到皇帝的重视,威信要树立起来,其他的官员才会做事情有忌惮。

苏辙在《新论下》一文中对君术有比较明确的概括:皇帝的做法是先自修身,再“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这个完整的体系,以儒家的思想观点出发,虽理论性偏重,但针对具体的事实陈述自己的看法,又暗含经世致用的思想。

1.2 论军事——改革兵制

苏辙在《臣事上第三道》直截了当地指出当时北宋的弊端:薄武臣和废武举。苏辙立足现实,针砭时弊,正是“重文抑武”与废武举的政策导致国家军事战斗力得不到保障,此时文人可以说已经人满为患了,可将帅武力之臣却很稀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十多年的时间里,老将逐渐退出疆场,武将后人转而成为读书人,在此情况下,苏辙主张恢复武举,重视武臣,且皇帝内心也要重视武举,可让皇帝亲临武举现场。

在对待募兵制度的问题上,苏辙强调不变革,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向皇帝陈说:不要畏惧唐季五代之祸,要看到凡事有利有弊,要懂得在利尽之时顺时改变。苏辙在《臣事上第四道》中提出了恢复寓兵于农的建议。出而为兵,入而为农,有战事就参加战斗,没有战事就参加农耕。这样有一举两得之妙,士兵的来源问题得到了解决,对冗费问题也起到一定的积极的缓解作用。面对戍边士兵自负而又不可用,坐享俸禄而不知为何而战的现状时,苏辙认为让内郡的士兵常在内,戍边的士兵常戍边,用较高的俸禄对待戍边的士兵,两边都要有一定定额的士兵,减少内郡的士兵,一旦有袭扰,就独调拨内郡的士兵,让士兵都能凭借其勇力为国而战。苏辙在《上皇帝书》中驳斥了以往帅?常在战争中失利以寡不敌众的借口,分析指出原因在于间谍在战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三军未动,而间谍早已经掌握军情了。鉴于此,苏辙认为皇帝要大胆地起用善于用兵的武将,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并且要多培养间谍人员,让他们充当先锋。苏辙又指出善用兵者在养气,养气的作用很大,士气旺盛,那么三军将士威武勇壮,战斗力强大,有时不战而胜利,反之,情况相反。在面对禁军“瞋目攘臂而言不逊”的局面,皇帝不直接管理军队,间接地通过太尉管理,且不直接参与管理士兵的日常训练,苏辙提出效法汉制,“设为诸校”来增加皇帝与士兵的联系。

对军事论述不多,但作为一名文臣,苏辙看到北宋朝廷反思五代之乱矫枉过正,看到了现行兵制的弊端并结合阅历提出变革兵制的建议,重新重武将的想法是正确的,并且可行的,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1.3 论经济——丰财节流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253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