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无思想在昆德拉作品中的体现

 2024-02-06 10:02

论文总字数:6745字

摘 要

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作品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与现实极其相似却又并不完全相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读者能够通过理解米兰•昆德拉的思想来反思自己的世界观。本文在汇总并分类整理了米兰•昆德拉的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对昆德拉作品中的虚无思想的表现即这些虚无思想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超越这些虚无思想,从昆德拉的作品中获得积极收获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昆德拉;虚无思想;虚无主义

Abstract: In Milan Kundla’s novels, the reader is a reality very similar but not exactly the same in the world, in this world, the reader can understand Kundla"s thought through Milan to reflect on their own view of the world. Based on the summary and classification of finishing the Milan Kundla"s classic works, the works of Kundla in the nothingness performance that these nothingness causes are analyze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proposal beyond nihilism, positive gain obtained from Kundla"s works.

Key words:Kundla, nihilism, nihilism

一 引言

米兰·昆德拉是名扬世界的小说作家。在他的小说作品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与现实极其相似却又并不完全相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读者能够通过理解米兰·昆德拉的思想来反思自己的世界观。每一次的阅读都会带来全新的体验,每一次额度探索都会获得丰富的收获。而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最让人痴迷的,就是作者在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虚无思想。

二 概述

从根本上讲,每一部文学作品反映的都是作者的心声。作品的思想,归根究底就是作者的思想,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一种表达。在米兰·昆德拉的人生中,战争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政治又让他背井离家过上了漂流异乡的生活。一个骨子里满是音乐艺术基因的捷克人却在文学创作的领域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这也许就是触发米兰·昆德拉对人生深度思考的深层次原因。

(一)昆德拉作品概述

米兰·昆德拉1929年出生于布尔诺,他曾经先后荣获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1964)、梅迪西斯外国小说奖(1973)、耶路撒冷文学奖(1985)、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1987)、捷克国家文学奖(2007),还曾在1995年获得捷克政府为其颁发的国家最高奖“功勋奖”。米兰·昆德拉创作的作品类型多、数量多,尤其是他创作的小说作品,不仅非常受读者欢迎,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如表1所示)。

表1: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概述

作品类型

作品

诗集

《人,一座广阔的花园》《独白》《最后一个五月》《纪念保尔·哈斯》

小说

《玩笑》(1967年)、《可笑的爱》(1968年)、《生活在别处》(1969年)、《告别圆舞曲》(1976年)、《笑忘录》(1979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年)、《不朽》(1990年)、《慢》(1995年)、《身份》(1996年)、《本性》(1999年)、《认》(2000年)、《无知》(2000年)

文论

《小说的艺术》(2011年)、《被背叛的遗嘱》(2013年)、《帷幕》(2005年)、《相遇》(2009年)

剧本

《雅克和他的主人》(1981年)

其他作品

《邂逅》、《埃施的可能性》、《超越于因果关系之上》、《多元历史主义》、《可能性》、《现代主义》、《为了告别的聚会》、《告别的华尔兹》、《搭车游戏》

(二)虚无主义概述

所谓虚无主义,主要是指哲学理论家们提出的以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为主要代表的哲学观点。虚无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受地理、气候、文化传统等环境性因素决定的,个人无力阻碍或者改变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所以,在生命的过程中,个人不必刻意追求一定要在人生之中“有所作为”,因为即便有所作为,这作为也不是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在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学习的过程中,米兰·昆德拉系统地学习了各种哲学思想,因为战争而被改写人生轨迹的幼年经历,让米兰·昆德拉对尼采的虚无主义理论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而最终这种认同感也被米兰·昆德拉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三 昆德拉作品中虚无思想的表现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哲学和科学忘记了人的存在,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更为明显的事实是,随着塞万提斯而形成的一个欧洲的伟大艺术不是别的,正是对这个被人遗忘的存在所进行的勘探。”[1](P2)由此可见,米兰·昆德拉将文学创作看做是对伟大艺术的探索,就像他曾经在父亲的指导下对音乐艺术进行学习和探索一样,是一种纯粹的、高尚的,不能受任何影响和束缚的形而上学。因此,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将自己的虚无主义思想表现出来,以唤起读者与自己在思想认识层面的沟通。

(一)道德思想上的虚无

在昆德拉的人生轨迹上,哲学专业的学习生活培养了米兰·昆德拉浓郁的哲学气质,而昆德拉极具哲学韵味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哲学思想的运用。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作品来看,昆德拉道德思想上的“虚无”主要表现在其小说作品中道德思想的“自相矛盾”上。比如昆德拉曾经说过:“小说应该毁掉确定性……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而在昆德拉的作品《被背叛的遗嘱》中他还曾经写到:到最后我竟有了这样的对话:“昆德拉先生,您是共产主义者吗?”“不,我是小说家。”“您是持不同政见者吗?”“不,我是小说家。”“您是左翼还是右翼?”“不是左翼也不是右翼,我是小说家。”[1](P43)在这一段充满幽默的对话中,读者除了能够感受到幽默的乐趣还能对昆德拉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建立深刻的印象。从这一段对话中的提问来看,昆德拉的不确定性表现为他在外人眼中的不确定,因为他的所有回答都没有解释清楚提问者的疑问,所以对于提问者还有所有保持同样疑问的人来说,昆德拉是“不确定的”。但是,从这一段对话中的答案来看,昆德拉的确定性则表现在他对于自己的明确坚定而不动摇上。因为无论外人有怎样的疑问或者观点,他始终坚定地做一名“小说家”,从不改变,也绝不改变。一方面强调小说应该毁掉一切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却不遗余力地试图建立一个以自己的思想认识为基础的确定性,这就是米兰·昆德拉在道德思想上的“自我矛盾”。

(二)生活存在中的虚无

坎坷的人生带给昆德拉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人生轨迹的改变,让他对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深信不疑,而正是站在这种“身在世俗中,心在世俗外”的心态的立场上,米兰·昆德拉对生活的理解更加透彻。只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昆德拉在看透了生活的真谛之后表现出的,是一种悲观的浪漫和热情。比如昆德拉曾经在其作品《庆祝无意义》中写到:“生活既然无意义,那就来庆祝吧。”昆德拉的这句话,充满了悲情的色彩,但却在深深的悲情中释放着浓浓的幽默,让人们忍不住在幽默带来的快乐中深深思考,生命中到底有什么是真正值得庆祝的。再比如昆德拉在《庆祝无意义》中写到:“六月的一个早晨,阿兰走在巴黎街道上,看到很多穿着低腰裤、露脐装的女人,开始困惑并思索:情色不再以女人的大腿或胸部而是以女人的肚脐作为诱惑的中心,这意味着什么?”一个寻常的日子,一个无聊的问题,可是这个无聊的问题却那么地深邃,充满了艺术和理性的思考,而这一切却只是一个生活在市井之中的小人物“闲来无事”时的胡思乱想。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到底艺术的价值是以满足人们无聊时的消遣为追求的,还是以创造伟大的艺术价值为追求的?在作品的结尾,作者写到:“无意义,我的朋友,这是生存的本质。它到处、永远跟我们形影不离,甚至出现在无人可以看见它的地方;在恐怖时,在血腥斗争时,在大苦大难时。这是经常需要勇气在惨烈的条件下把它认出来,直呼其名。”[2](B6)昆德拉眼中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不管是人与世俗的斗争,还是人的一切存在,都是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正如昆德拉在《玩笑》中写到的:“人与世俗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3](B4)因为人此时此刻的决心将会在不久的未来被彻底遗忘,而当一切被遗忘,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

(三)自我意识中的虚无

在昆德拉的小说中,小说主人公的人生意义往往建立在追求自我突破的人生目标上。然而昆德拉确认为,每个人追求“我是什么”的这种自我探索,只是小说建立的基础,却并不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一个人不能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锁定在实现自我的突破上。因为追求“自我突破”的过程只是适合小说创作的桥段。昆德拉认为,人在一生之中都是处于对未来毫无经验的状态之中的,人在出生的时候人生的经验是零,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人生经验仍然是零。因为人没有办法改变过去,也没有办法预知未来,人在过去获得的经验,无法被应用在未知的未来当中,人对于未来的未知就更加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昆德拉指出,“人走出童年时并不知道什么是青春,人结婚时并不知道什么是已经结婚。”昆德拉将自己的这种想法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他塑造的小说主人公都是非常具有开放性特征的。比如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男主人公托马斯就是一位长相英俊、家财万贯的外科医生,他在曾经过一段失败的婚姻之后,对于爱情的观点就是 “灵”与“肉”是爱情之中的“轻”与“重”,而这“轻”与“重”是相互分开的,男女之间可以在“灵”的层面如胶似漆,却不必在“肉”的层面朝夕相对。[4](P86)托马斯就是以对“自我”的追求和突破为目标,努力找寻自身存在的可能性,从而实现“自我”建构的典型代表。托马斯的理论貌似合理,但事实上“灵”层面的如胶似漆也只是表现为了“肉”的纠缠不清,而并没有真正实现他所构想的状态。因此托马斯努力构建的“自我”其实也是一片虚无。

四 出现虚无思想的原因

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虚无主义的思想是一种普遍意义的存在。这就说明虚无主义的思想对于昆德拉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昆德拉的思想中产生对虚无主义思想深深认同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昆德拉的作品中出现虚无思想的根本原因。

(一)政治背景的角度

从米兰·昆德拉生活的社会环境来看,从最早的自主国家到变成德国的殖民地,再从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变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后自己又进入到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米兰·昆德拉一生中经历的国家的政治更迭早已经让他对政治环境的变化有了清醒而冷静的认识。眼见着自己的身份从一个捷克作家变成捷克裔法国籍作家,他对于政治、国家、社会的理解,深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5](P72)这种对社会政治的透彻理解和认识,帮助米兰·昆德拉养成了看穿一切谎言的慧眼,也让他在进行小说创作时超越了社会政治背景对于小说作品创作的政治束缚。如果不是法国政府对米兰·昆德拉的解救,也许米兰·昆德拉的一世英名就会因为政治背景的复杂性而被湮灭。所幸的是,尽管将自己逼入绝境的是自己跨越了政治背景的自由创作,可也正是这种跨越了政治背景的创作让米兰·昆德拉抓住了最后的生机。政治背景的错综复杂带给了他巨大的冲击,可坚持己见的自己终于还是赢得了自由和创作的权利,这更加坚定了米兰·昆德拉心中对虚无主义的信仰。

(二)个人生活经历的影响

从昆德拉的政治生涯来看,昆德拉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反反复复、起起伏伏,不管曾经的昆德拉对于将自己和整个国民从改变命运的德国人手中解放出来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的感情有多么深厚,在苏联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这位曾经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党员却被党组织无情地抛弃了。他的作品被列为禁书,禁止出版和出售,他和家人的人身自由被限制,曾经的著名作家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全民公敌。对于昆德拉来说,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吸收他正式成为一名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党员,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年幼的昆德拉主动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之后抛弃前嫌在1956年恢复了他的党籍,还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组织在1968年将他扫地出门并且限制人身自由直到1975年,米兰·昆德拉夫妻才在法国议会主席埃德加·伏奥雷的亲自请求下得到了捷克政府的特准前往法国,最终脱离了苦海,重新获得了创作的自由[6](P23)。自幼就因为德国的入侵失去了成为父亲一样音乐人的机会,自己的政治生涯又因为自己所不能抵抗的巨大力量而几经波折,甚至也还是在自己所不能抗衡的外力的作用下才又重获自由,米兰·昆德拉对于人生之中无可抗衡的“命运”的理解和体会不可谓不深刻。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于自己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学到的哲学理论有了比一般人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这也是昆德拉能够将虚无主义的思想灵活地应用在多部小说作品之中的重要原因。

五 超越虚无思想的途径

从米兰·昆德拉作品中流露出的虚无思想来看,虚无思想是米兰·昆德拉的个人思想,是支持他完成创作的主导思想,也是作品主旨思想的根源。在阅读和理解昆德拉的作品时,必须要对虚无主义有一定的了解,可是却又不能完全沉迷其中,因为虚无主义归根究底是一种消极的哲学思想,是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换句话说,要想在阅读昆德拉的作品过程中有所收获,就要超越昆德拉的这种虚无思想,以更加积极的思想态度来研读昆德拉的这些作品。具体说,可以从以下路径入手阅读和理解昆德拉的作品:

(一)利用情感进行超越

米兰·昆德拉的虚无思想来源于他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是他基于个人情感的理性创作。在阅读和理解昆德拉的作品时,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入手,在个人情感上对昆德拉的个人情感进行超越,具体说,就是用更加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生活与热爱生命的个人情感去引领自己的感情,让自己在阅读时始终保持一个“置身事外”的情感状态,理智地去理解和分析昆德拉的理性创作和思考。

(二)积极面对现实的存在

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表达出的虚无思想,主要是基于他对于改变社会现实的无能为力的哀叹产生的,他的命运改变不受自己的控制和影响,他政治生涯的波折不受个人控制和影响。但是如果他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积极地面对现实的存在,他依然还是能获得美好的人生。最终能够来到法国,就是他勇敢面对人生的一种结果。只是他没有从这种结果中收获积极面对现实的力量。这也是阅读昆德拉的作品时需要注意的,要努力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积极面对现实的力量。这才是阅读昆德拉作品还能有所收获的关键。

结论

米兰·昆德拉始终认为,存在并不是一种既定的发生,而是一种可能的结果,是众多未可知的可能性之一。所以,米兰·昆德拉塑造的小说人物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将人性中容易被人们遮蔽或者遗忘的那些明明存在人们却又不愿面对的可能性显现出来,从而反思人们的现实生活。这恰恰是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充满了神秘的迷人色彩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渊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674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