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嘏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关系

 2024-02-05 08:02

论文总字数:7843字

摘 要

赵嘏,唐晚期诗人,工诗,一生为求功名四处游历。长七言,现存其诗共两百余首。本文运用资料考证及合理分析的方法,选赵嘏留存于《全唐诗》中的四首诗歌,联系赵嘏交游事迹,对其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关系进行探究。本文首先确认赵嘏为今江苏淮安人。其次证明赵嘏交游甚广,认为这对其创作大量诗歌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通过分析其现存诗作,认为赵嘏诗作中数量最多且成就最高的,应该是七律诗,众多诗歌虽各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但题材总显单调,尽管也有羁旅抒怀之作但主要为唱酬之作,这些唱酬之作不仅体现了赵嘏的广泛交游,更体现了他当时的境遇和所求。

关键词: 赵嘏 籍贯 生平 诗歌创作

Abstract: Zhao Gu, the late Tang poet, poetry, life for the sake of fame travel. At seven words, the existing poems were two hundred.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textual research and rational analysis, selection of Zhao Gu"s " full tang " is retained in the four poems, contact zhao gu his deed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poetry creation. In this paper, recognized Zhao Gu as this Jiangsu Huaian people first. The second proof of Zhao Gu has a wide circle of acquaintances, think it is important to the cre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Fin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oems, Zhao Gu made the largest number and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should be given many poems, poetry, each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art, but the theme is always monotonous,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poems to sing but mainly for the return of the singing, not only reflects the widely friends Zhao Gu, Zhao Gu reflects more the situation and ask.

Keywords: Zhao Gu ,life experiences, poetry writing, relations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座高峰,更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与发展的黄金时代,作家作品量多质高。仅在《全唐诗》中就有无数成就非凡、声名显赫的的诗人,赵嘏只是其中名位不高的一位。因此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料中并没有详细、完整的记载,只散见于《唐摭言》卷七与一五、《唐诗纪事》卷五六、《唐才子传》卷七等。对于赵嘏的研究,学术界目前处于一个较为零散的状态。赵嘏当时虽名位不高,但诗作也具一定影响,更因与杜牧交好,因此小有名气。以下,本文就从赵嘏的生平经历,交游事迹以及诗歌创作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这位曾因一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1](P134)而被杜牧称为“赵倚楼”[2](P67)的晚唐诗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1. 赵嘏生平及重要经历

赵嘏,《唐才子传》中说赵嘏是山阳人。我们知道,山阳,也就是现在的江苏淮安。加之赵嘏也曾在他的诗作《忆山阳》中明确表示:“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坡连。”诗中的“枚皋旧宅”,[5](73)即位于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的河下。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赵嘏的籍贯。

为了了解赵嘏的生平经历,我们查找到以下资料:

《唐诗汇评》:“赵嘏,生卒年不详。曾于大和、开成中期,南游淮南、吴越等地,并于宛陵寓居,干谒元稹、沈传师等,且与卢弘止、沈述师、杜牧等交游唱和。于会昌四年(844),登第进士,回归山阳。于大中中期官任渭南尉,同期卒,故人称“赵渭南”。嘏工诗,存书有《渭南集》三卷,《编年诗》二卷,后者现仍列存于敦煌遗书中。《全唐诗》编诗二卷。”

《唐音癸鉴》:“赵渭南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调不难矣。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

结合谭优学先生的《唐诗人行年考》及以上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赵嘏的生平:

赵嘏,字承祐,今淮安市淮安区人,工诗。生年约宪宗元和元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初期参加省试进士考,未能登第,后多年于异地流居。为尽早寻找机会谋得功名,时常出入豪门,与众多官吏相交游。游历浙东时结识时任观察使的元稹及其幕僚卢简求。后又去往宣城,成为宣歙观察使沈传师的幕宾,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一生中最为交好最为重要的人——杜牧。在会昌四年,赵嘏终于如愿,登第进士,第二年东归,后约在会昌末年又再次前往长安,终圆“功名梦”[6](79)——成功入仕,谋得渭南尉一职,不久,约在宣宗大中六、七年,也就是他四十多岁时,卒于任上。[7](P249)

赵嘏的一生跟所有唐代士人一样,热衷于科考做官、漫游交友、入幕为仕,但四处流居的生活使其心中不免悲苦,绵绵情思无人能懂,因此,他把自己的心情完全托寄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唐代是一个文风开放的朝代,交游和入幕一样,对士人的做官之路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因此,在唐代文人士子的生活中,交游活动尤其盛行,而这些交游也为我们多方面、全方位地了解赵嘏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元代辛文房在他的著书《唐才子传》中评价赵嘏“豪迈爽达,时常陪接卿相,出入于馆阁,相交如亲属”。我们可以确定,豪迈广泛的交友经历为赵嘏诗歌创作提供了极为广泛、便利的素材,因为在赵嘏现存的诗歌作品中,赠答酬唱类作品占绝大多数,并且赠答酬唱的对象并不统一,各种各样,概括出来主要有三类: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僧道方外之士。[8](97)

1、文人雅士

杜牧、温庭筠、杨汉公、卢钧、王龟、李谱等都是当时满负盛名的诗人,他们与赵嘏都有着密切的交往,尤其是杜牧,与赵嘏相交甚好,[10](79)两人在文学创作上惺惺相惜,曾作有多首酬和诗,如《杜陵贻杜牧侍郎》、《代人赠杜牧侍御》、《和杜侍郎题禅智寺南楼》等,《杜陵题杜侍御别业》中赵嘏更是用“青云何路觅知音”[11](307)一句来彰显二人之间友情的笃厚。从赵嘏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所结交的文人雅士非常多。

2、达官显贵

多处游历,赵嘏并不只是为了寻找诗文创作上的知音,他更多的是希望结交高官,追得功名,因此,赵嘏结交了李德裕、令狐绹、王起、元稹、李回等一众高官,与他们来往密切,并且写了大量的诗歌来投献这一帮高官,《献淮南李相公》、《献淮南李仆射》,每一首都显示了赵嘏渴望得到举荐的迫切心情。正是有了这频繁密切的交往,赵嘏才能最终经李德裕和李回的提携谋得官职,施展自己出众的才华和能力,才能有了后来对李德裕“新诺似山无力负,旧恩如水满身流”[12](267)的感激。由此可见,赵嘏还是一个知恩善报之人。

3、僧道方外之士

与金刚三藏、鱼处士、神亮上人等人的结交,使赵嘏继而又创作出了《寻僧》、《寄道者》等诗作。由赵嘏广交文人雅士以及达官显贵可以看出,赵嘏有才气有能力,还懂得以此来为成就功名奠定基础,然而世态险恶,官场炎凉,仕途失意在所难免,此时的赵嘏毅然投心于佛道,以此消解内心的痛苦和抑郁。为舒心怀,赵嘏出入僧道,与其交谈畅聊,留下这一时期的相关诗作。

赵嘏一生,汲汲于功名利禄,虽有文采,但诗中奉承迎合之意却略重。

到处游历,豪迈交游,这些经历为赵嘏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四处交游的经历是赵嘏诗歌创作重要的素材来源。

二、赵嘏的诗歌

 宦官专权、藩镇割剧、黄巢大起义……晚唐时期,原本繁盛的大唐王朝,境况日益转下,诗歌创作的风格也大大不同于盛唐。这一时期的唐朝诗人也如同日趋衰败的唐朝一样消极悲观,很多人忧时嗟生,关注的对象不再是社会百态而是自身的情感。我们通过对晚唐时期代表作品的分析,认为该时期诗歌创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条:

1、诗歌内容历练中有苍凉。
2、诗歌情感基调多为感伤,凄迷,空朦。
3、诗歌形式工整、典雅而规范。
4、诗歌创作特别讲究意境,注重对意境的营造与渲染。

赵嘏作为晚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其诗歌创作难免受到当时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但要言之有物,离不开自身积累的丰富素材,对于赵嘏来说,广泛游历,广泛交友,便是其灵感来源。

《全唐诗》第五百四十九卷收录了赵嘏的130首诗歌,其中有6篇存在争议疑为非赵嘏所作。此处,选取四首已被公认为赵嘏之作的诗歌进行研析。

《江楼感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一个清凉幽静的深夜,赵嘏孤身一人,来到江边,独自登上这冷清的高楼,江风徐徐,不停地撩动其深远飘渺的思绪。伴着江风,倚楼望月,皎洁的月光清澈如水,朗朗照于其身,江中的月影亦熠熠生辉,美若白玉,扶着荡漾的水波摇曳不定,这醉人的美景啊还似当年!可是当初与赵嘏一同结伴而来的朋友啊,此时又身处何处呢?

赵嘏的这首《江楼感旧》,是一首催人愁肠、思绪绵绵的怀友诗。是最早出现在五代《才调集》中的《感怀》。 “感旧”,即感怀旧友。通读全诗,“独上”二字,透露出诗人此时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描绘出一副凝神沉思的情态,“月光如水水如天”,江边景色如此迷人,本应使人尽情陶醉,然而,诗人却低沉的道出了一声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人事蹉跎,今昔不同,去年还是携手同游,如今却只有自己。与旧友的这种分别,赵嘏并非只此一次,这与他到处游历不无关系,此种与友人分别之苦令人惆怅,然而也正是这绵绵愁苦,给了赵嘏切身体会。为了求得功名求得一第,赵嘏不断流居于各地,奔走于达官贵族之间,交游甚广。[13](P64)

《长安晚秋》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深秋拂晓,稀薄的空气中弥漫寒意,远远望去,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一派深秋的景象。天上残星数点,塞雁往南横空飞去,忽然听见一耳长笛声,曲调悠扬婉转,循声望去,原来是有人倚立楼头,吹奏的长笛……篱笆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状,静悄悄的立在那,水面绯红的莲花已凋零,红衣尽落。眼前之景令赵嘏思绪飘远,只因现在这个时候,家乡的鲈鱼应该正是肥美之际,只可惜赵嘏自己现在却不能回去,只能像戴着南冠的钟仪那样,学着楚囚的样子,在异地他乡孤苦漂泊。

这首七律,是赵嘏登楼眺望中的见闻,诗中“凄清” 二字,既是赵嘏看到的客观事实,也是他的主观感受。秋意的清冷自然令人感觉到身体所受的寒意,然而心境的凄凉才是让人冷清至极。这“凄清”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愁苦的情感基调。 再看“残星几点”,这是赵嘏当时所见,“长笛一声” ,这是赵嘏当时所闻。寥落的残星,哀怨的笛声,南归的雁阵,这些,都是赵嘏此时感受到的秋夜将晓时天空中的独特景致。笛声悠扬哀怨,让人不禁慨叹人生易逝,就好像晨曦将至时残星,让人在看到南飞的大雁时触动心弦,遥想温热的故土,遥想挚爱的亲友。吹笛人本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可此情此景却让赵嘏如此地黯然神伤。“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句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也正是因为这句,诗人杜牧对赵嘏赞叹不已,称赵嘏为“赵倚楼 ”。不仅杜牧,还有其他人也对赵嘏这句诗给予了高度评价,通过查找,有如下记载:

《唐音癸鉴》:“赵渭南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调不难矣。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

《诗源辨体》:“赵嘏七言律……声皆浏亮,语皆俊逸,亦晚唐一家。”

《一瓢诗话》:“赵承祐除“倚楼”之外,尽多佳句,于此偶然得名。”

《退余丛话》:“赵倚楼诗于斜中见整,极参差出没之妙。视同时雕镂涂泽,以华丽为工者,倜乎远矣。”

《三唐诗品》:“其源出于王勃、沈侄期,发声清润而入格未遒。七律为多,则当时之体也。有如“长笛一声人倚楼”、“蒹葭霜冷雁初飞”,神韵清超,不虚名下。《昔昔盐》下二篇,仿梁陈赋得之体,夫其诗派所宗,亦于兹可见。”[12](P96)

赵嘏的这首《长安晚秋》,最早出现在唐代韦庄的《又玄集》。根据谭优学先生的《赵嘏行年考》可知,此诗应正是赵嘏首次流寓于长安时所作,远赴长安一心为考取功名,谁料却榜上无名,滞居于长安。看着长安城里这秋晓之景,本就落寞的心情更加郁结,流于他乡,怅惘怀归。

《忆山阳》

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坡连。

芰荷香绕垂鞭袖, 杨柳风横弄笛船。

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 
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如上,《长安晚秋》与《忆山阳》这两首诗,都是赵嘏写于游历他乡时,思念故土的情怀。根据《全唐诗》五百四十九卷所录,赵嘏还有三首落第诗:

《落第》

九陌初晴处处春,不能回避看花尘。

由来得丧非吾事,本是钓鱼船上人。

《落第寄沈询》

穿杨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别到江头旧吟处,为将双泪问春风。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843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