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庭坚“韵胜”书学思想

 2023-07-04 11:07

论文总字数:10337字

摘 要

作为北宋一个重要的诗人,文学家和宋四大家之一,黄庭坚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近一千年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他书法创作上的自主探究,书学思想的深刻体会,以及对中国书法史及后世的影响,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本文将通过对黄庭坚家世背景、生活经历的了解,黄庭坚书论的解读,以及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对黄庭坚“韵胜”书学思想产生的文化、时代背景,以及“韵”的内涵及其发展,到“韵胜”书学思想的特征进行浅析,并且阐述黄庭坚书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黄庭坚,韵胜,书学思想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poet, writer and song one of the four people, huang tingjian is nearly one thousand years Chinese calligraphy one of the great calligrapher. Independent inquiry on calligraphy creation, his book study thought of the profou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to the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the impact of future generations, is particularly notabl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huang tingjian family background, life experience, huang tingjian ShuLun interpretation,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related literature, to huang tingjian musical sound calligraphy thought culture, era background, as well as the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usical sound book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sed, and the effect of huang tingjian calligraphy thoughts for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 huang tingjian,musical sound, book

目 录

1 绪论 4

2 黄庭坚生平简介 4

2.1 人物简介 4

2.2 生平经历 4

3 黄庭坚“韵胜”书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5

3.1 北宋的时代背景 5

3.2 “尚意”书风的兴盛 6

3.3 禅风日盛 7

4 黄庭坚“韵胜”书学思想的特征 8

4.1 “韵”审美内涵的发展 8

4.2 “韵胜”与人格学养 9

4.3 “韵胜”与脱俗 9

4.4 “韵胜”与法度 10

5 黄庭坚“韵胜”书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 绪论

在中国封建文化史上,有学者称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在此期间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北宋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动荡与分裂,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一个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经济重心由北向南开始转移,出现了我国著名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印刷术、指针、火药,特别是印刷术为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思想开放,程朱理学兴盛,宋词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北宋可以说是文学书画艺术极盛,人才辈出,更是较此前有了更高的自我意识追求。同时又是政治党派争相斗争的典型时期。在宋代书论中,黄庭坚书论无论是数量、广度、深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都超过宋代其他诸家。他的理论既有完整的体系,又在形式上最能代表时代风格。一个“韵”字可以说是黄庭坚书学思想之精髓,“韵胜”论则是黄庭坚书学思想核心内容,是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在本身所处环境、处世态度、积学日深的基础上不断形成的。

2 黄庭坚生平简介

2.1 人物简介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宋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卒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

黄庭坚擅长书法,通晓诗词文赋,精于鉴赏,尤以书法和诗词成就为最高。他诗学杜甫自成一家,与苏轼齐名,所谓“元佑文章,世称苏黄”,并被尊为江西诗派一代诗宗。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他的书法自成一格,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书四大家。行书融古雄健、爽落圆劲、奇崛沉着;草书大开大合、从心所欲。其在书法和诗词上的杰出成就,享誉宋代,泽被后世。

2.2 生平经历

江西修水,山水清丽,至今依然。黄庭坚先祖世代为书香门第,定居修水后,黄氏秉持世代家风,每代都不乏中举及第的人,黄庭坚就生活在这样的家族背景里。

黄庭坚祖父黄湜,嘉佑二年(1057年)登第,赠朝散大夫。善书法,黄庭坚评“字法清劲,笔意皆到”。黄庭坚其父黄庶,字亚父,是庆历二年(1042)进士,仕不得志,仅仅是作州府的幕僚。仁宗至和二年(1055),受文彦博的举荐,蔡、才摄知(代理)康州,其为人刚直,人格峻拔;雅好诗文,推崇杜甫、韩愈,有《伐檀集》传世。黄庶的人格与学识,都对黄庭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母亲李氏,是御史中丞、著名藏书家李常的妹妹,也是出身于仕宦读书家庭,黄庭坚从小就在文学空气浓厚的书香家庭成长。

另外,黄庭坚的伯祖、叔祖等祖辈兄弟,尤其是父辈,更是人才辈出。可以说“勤耕苦读”、“静修伺出”的家族观念以及之后所受的良好教育是黄庭坚得以杰出的根本,尽管日后历经波折,但家族的观念和精神是黄庭坚为人处世的源泉和动力。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读书数遍辄能成诵,对于少年时期的黄庭坚来说,他父亲的离世是一个巨大的转折,全家人陷入了窘境,年仅十五岁的黄庭坚随着舅父李常离开家乡,游学于淮南。在淮南的几年,黄庭坚在舅父李常的帮助和其丰富藏书的滋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品格的熏陶。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诗人孙觉(字莘老),娶其女兰溪为妻,完成了人生中一件重要的大事“成家”。

对于“成家”后的黄庭坚来说,第二步理所当然是“立业”,嘉佑八年(1063),黄庭坚参加洪州乡试,名列第一,赴京参加翌年的礼部省试,落第归来。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第二次参加乡试并获得第一名。第二年春天,赴礼部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任职之初,他在余干县任主簿,之后又调到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任县尉,任职三年多。熙宁五年,黄庭坚通过学官考试得甲等,后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得到元老文彦博的赏识,在他任满之后,留其再任,在北京前后任职八年。在之后的岁月里,黄庭坚多次调职,但都是贬谪。

纵观黄庭坚一生,无疑,政治生涯是极为不顺的,仕途上的失落,无论是生活上和精神上,对黄庭坚心理多少都产生了负面的影响,甚至是痛苦的,但也恰恰是仕途上的闲职、外任及贬谪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环境与契机、给他提供了艺术创作上的时间与素材,使他经历几番“脱胎换骨”。也因为自身的家族观念和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精神品格,使诗词、书法成为了他的精神依托,使他得到了释放。倘若黄庭坚每日周旋于政治,兴许黄庭坚的仕途会有所改观,但其书法、诗文上的成就,就不可能达到如今的地位了。尤其是其晚年,书法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其书论也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这也为后人了解黄庭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3 黄庭坚“韵胜”书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3.1 北宋的时代背景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立宋朝,后经一系列的战争,到了宋太宗时期才基本上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动荡和分裂,建立起了一个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北宋为了改变“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改变节度使割据一方的局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抑武重文,提高了士大夫的地位。为了充分发挥士大夫的积极作用,甚至首创了不杀士大夫的制度。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33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