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取向

 2024-02-06 10:02

论文总字数:10715字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渐成趋势,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生活有机融入到理论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在生活的中体验,促进理论与生活的藕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效果。本文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的现实需求和价值表现,进一步明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现实需求;价值表现;实施策略

The Life Orientation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u Yi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daily life which gradually becomes the mainstre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ecoming a tendency. In this process, we combine life with theory and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life and enhance the effect of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studying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ooted in life, we understand its practical demand and value performance. On this basis, we can further clarify its strategies of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life; practical demand; value performance; strategies of implementation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知识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迅猛发展,体现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高度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但是,随着不断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形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冲击和挑战。在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能固步自封、止步不前,更不会墨守成规、一成不变,而是会结合当前实际,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活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展完善,体现生活,贴近生活,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生活文化。

  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的现实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1]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与时俱进,更新思想观念,教育者所传授的各种思想符合当代人们的思想认识,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教条化、形式化和抽象化,防止本本主义的形成。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熏陶时,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突破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理论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主要有“适应超越律”、“内化外化律”和“协调控制律”等,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目标和要求的制定受到受教育者思想状况的约束,但也应适当超越受教育者的内在要求,让受教育者“跳一跳”后达到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手段和方法,而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付诸实施,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具有反作用。”[2] 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具有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这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此,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的追求上过于理想化和完美化,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过程的实施上过分强调灌输,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强调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推动理论教育、科学教育向生活教育的转变,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想性与生活性相统一,更加关注人们的生活世界、关心人们的生活体验、注重人们的生活品质。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教育对象的,这里的“人”是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人”,区别于以往“抽象的人”。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为出发点,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主体性,在社会生活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恩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关系的总和。”[3]人,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既是生活的主体,又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以社会要求施加教育影响,而如何将容易做“虚”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实”,则要在掌握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现状的基础上,将生活元素加入其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

  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是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时代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化,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日趋丰富,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对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要求更加严格。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激化了社会矛盾,就业与再就业需求不可忽视,社会中出现“道德滑坡”现象,这些社会现实中的新情况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新思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提出新要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等等,往往会产生各种迷茫和困惑,这就迫切需要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文化宣传,对人民群众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政治教育。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多次提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民主、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从各个层面对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生活信仰做出方向性指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添砖加瓦。“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4]通过将生活元素和生活现象有机地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的现实诉求。

  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是形成家庭、学校等教育合力的迫切要求

家庭教育不仅是人们的摇篮教育,还是人们的终身教育,对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重要的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式。家庭环境的优劣与否,关系到孩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观、价值观要求,关系到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发展。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并决定祖国的未来,“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避免命令式强求和大道理的灌输,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子女,避免与学校教育内容相背离,父母多与子女沟通交流,以身作则,对子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现实生活中,部分父母过于溺爱孩子,将孩子视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成为温室的花朵,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父母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放羊式的教育导致子女是非不分,随心所欲,放任自流;更有甚者,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虐待、毒打,使孩子的幼小心灵受到不可磨灭的伤害。而这些与学校所倡导的独立自主、幸福快乐的教育主旨相背离。因此,我们需要净化家庭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统一,让学校教育氛围和教育方式方法影响家长的思想认识和教育方法,让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学校教育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传统模式下的灌输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相脱节的倾向不容忽视,“在教育目标设定上偏离现实生活,在教育内容安排上疏离生活,在教育过程中背离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隔离生活”。[5]这种与社会生活、家庭教育相隔离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只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教条,没有对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的形式,没有对现实生活关注的实效活动;重视对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对家庭情感的培养。学生谈思想政治教育而色变,不愿学习,更不愿深入研究,赞成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对于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观点,需要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力度,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将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反面教材良好的结合起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教学元素。同时,关注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生活环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归纳,更要注意形象的理论演绎。基于此,学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使学校教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相一致,改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张皮”现象,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不断推进教育过程的生活化。

  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的价值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目标理想化、内容空洞化、方法单一化和价值空乏化,脱离生活带来的弊端让人民进一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内核,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趋势。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进一步倡导教育回归生活,教育过程贴近生活。

  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通过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突显价值

阶级社会和国家的产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客观条件,但其产生后就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并未成为一门学科而单独存在,只是包含在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之中。在西方,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和柏拉图的“理想王国”,到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支配人们的一切,再到近现代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是回归还是疏离相交织的局面;在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生活、重视纲常伦理,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仍存在脱离现实的严重现状。因此,倡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不断丰富教育过程的社会内容和活动形式,改变单一的灌输式的教育活动,采取受教育者喜闻乐见、多姿多彩的教育形式,拓宽教育领域和实践活动范围。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活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原则和方法等的生活化发展创新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借鉴,有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活动形式。

  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通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彰显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回归生活,并不是要求它完全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而是要求其以价值主体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创新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社会生活的价值,真正做到“知”与“行”、“学”与“做”的统一,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就会因为顺应了受教育者的认知规律,迎合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让受教育者真正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用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思想观念、价值导向指引生活,从而也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十八大之后,党和政府加大了对贪污腐败的惩治力度,提倡建立廉洁政府、法治政府,“老虎苍蝇一起打”和壮士断腕的魄力查处多名高官。在落马高官中,不缺高学历、唱廉洁的官员,更有甚者,一向以廉洁的形象为大众所熟知,却最终成为现实生活中的“葛朗台”。这些官员可以说是中国的精英人才,掌握着中国地区的发展命脉,有着极高的权利,却始终逃脱不了金钱、权利、社会地位等身外之物的诱惑。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他们拥有知识、权利、地位,接受过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知识的教育,整天将为人民服务挂在嘴边,却为什么会做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这与我们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和我们的教育机制也是分不开的。教育中过分强调分数的重要性,一考定终身的现象比比皆是,忽视了思想道德的量性和定性、主观与客观的评价,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视为知识的传递,而没有实践的考验,缺乏道德考核的标准和机制,只要嘴上功夫强,干事时做做样子,忽视其实效性,评价时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导致摆“花架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更应追求生活化,让人们现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享受人的尊严、幸福等的权利,不至于在追求梦想中迷失了方向。

  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通过推动社会思想道德发展体现价值

在极力推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疑惑:既然将教育融入生活,在社会道德的宏观条件评价价值,那思想政治教育还有走进课堂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有着质的区别,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等同起来,否则,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就等同于是直观、零碎的常识和习惯的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庸俗化、世俗化和片面化。社会思想道德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不断演进,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避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简单的生活赘述,则应将社会思想道德升华,形成整体,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其次,一个人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一定环境的影响,是内在精神和外部行为矛盾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离不开社会思想道德的约束和规范,人对思想道德的学习和理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效地灌输和合理地说教。这样,我们便不能忽视课堂的作用。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师生交流沟通的圣地,在师生的互动中,分享生活,解读生活,体悟生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思想道德的藕合。知识在课堂中传播,课堂中体现生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与生活性的有机融合。“将道德教育的过程等同于知识学习的过程,其结果是道德结果的异化:道德教育变成了对道德概念的识记,背诵与理解。”[6]在教授道德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理论教育和说教,而应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事例对道德知识进行证明,在事例中总结和升华道德内涵、道德实质和道德精神,推动社会思想道德的进步,丰富社会思想道德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实质。

  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价值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能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通过社会活动和实践达到认识和发展自己的目的,从而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生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根据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剔除落后的旧知识、旧体系、旧思想,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知识、新论断、新思想,既符合人们的思想,又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重理论轻生活的现状。毋庸置疑,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总会与周围的人形成一定的关系,编织一张属于自己的“关系网”。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关系网”,因为不管是什么人,从事什么性质的工作,都处在一定的生活条件、工作环境和学习氛围中,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影响他们生活质量和生活层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若只是一味地谈理论、讲道理,对人们生活的指导都是千遍一律的,那么,人们对事情、生活的看法也将缺少自己的见解,人云亦云,正所谓“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要准确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尊重人,关心人,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从生活实际中把握人们的思想动态,促进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1.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2. 始终坚持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者代表社会发展的各种要求,需要将社会要求行之有效的传输给社会成员,主导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发展方向;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通过对教育计划和方案的组织实施影响受教育者,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失误;教育者是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激发者,减少受教育者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盲目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的发展和更新,离不开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导地位的发挥。第一,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相关学科文化素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同时,提高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统筹兼顾,转变教育观念,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与群众生活联系起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第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注重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中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的比例,营造和谐轻松的教育者工作氛围。在教育过程中,营造民主氛围,避免“导师式”教育模式,鼓励受教育者多思多问勤学,缓解受教育者的戒备、对抗和敬而远之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工作队伍的人员也应不断更新,提高工作人员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行政体制改革,完善考核制度和选拔机制,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制度,加强刚性约束。第三,教育者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活化。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若一味地重视理论灌输,而忽视或轻视生活教育,可能导致受教育者不愿甚至抵触对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者应充分认识到“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的确很宝贵,但终究是死的东西,必须在新的实践中加以验证,证明它是正确的,才有用处,才能发挥作用。不论是社会科学理论还是自然科学理论,都要跟实践相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8]为此,教育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受教育者的思想状况和生活需求,并对他们的需要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研究成果和经验,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从而建立科学的教育模式,选择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受教育者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需要。总之,教育者要通过实践锻炼,使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更加符合实际,能够经受住实践和群众的检验,能够为人民群众服务,能够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干家。真正做到“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9]

  1. 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强制的、有形的,这些影响也不都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地接受的,而是受教育者依据自身的需要、特点进行选择和取舍的,他们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其主体性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第一,要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其在接受教育时的主体选择性,对于外界的信息并不盲目地接受,而是能动地接受;二是受教育者的求知欲望与学习理论的需求以及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依据多样化的选择需求主动配合教育者实施计划,共同完成的教育任务。当教育计划超出他们能力范围或与自身需求矛盾时,他们会做出符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的有思想、有主见、有实践能力的选择。与此同时,教育活动具有双向性,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受教育者身上的优点和长处会影响教育者,从而形成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第二,提供受教育者表达意见的条件和机会。毋庸置疑,经济政治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对劳动者素质、能力都提出相应的要求。因此,为了生存和生活,劳动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我,其知识领域不断扩展、思想品德不断提升,对其所处的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并指导其在生活中的行为活动。再这一进程中,教育者若忽视受教育者这种日益上升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一味地说教、灌输,只会让受教育者反感,甚至做出极端行为发泄不满,导致事倍功半的不良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适当给予受教育者一个表达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力求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的主题在轻松活泼、自由开放的气氛中得到讨论,实现共同的教育理想。第三,对受教育者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干事业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10]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理论引导教育、调动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时,也应及时引导受教育者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使其形成科学的认识和做出深刻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季节性,主要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它在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同时,必然要超越一定的实际,以指导实际,引导群众。它需要引导社会成员具有前瞻性,不拘泥于现实,不局限于实际,在以社会规章制度和社会道德评价标准为限,在生活的基础上超越生活,以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自我的突破和自身价值的发挥。

  1. 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客观环境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环境规律的基础上改变环境,发挥客观环境中的积极因素,改善客观环境的不良影响,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环境的优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目标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效果。第一,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优劣,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的进程的快慢和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应该在原有的物质基础上,投入必要的经费,建设优质的基础设施和保障设施。同时,在依靠原有的报刊、广播、电视等宣传阵地的基础上,增加对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的高新技术的利用,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净化网络环境,推进网路依法有序规范运行,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生活信息、社会热点、国际资讯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内容传递给人们群众,不断推出精品,创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帮助人们群众明辨是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第二,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人是生活在制度中的,同样是那些人,施行这种制度,人们就不积极,实施另一种制度,人们就积极了。制度对了头,就会促进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各种思想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条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有效多了。”[1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的进程中,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应在规章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合理合法地推进过程的生活化。在传递生活化知识时,光靠正面宣传灌输道理是不够的,必须借助法律法规来保障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活化。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帮助人们形成较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人们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第三,营造育人氛围,关注人们情感空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个人也不是单个孤立的个体,正是这种微妙和不可缺少的联系,形成以复杂的关系网。如何利用和经营好这张关系网,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时,我们不能忽视人们的心理变化和身心诉求,应极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清明的政治氛围、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开展积极健康的亚文化生活,让人们在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生活化渐成趋势,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完善有着较大的影响。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将生活有机融入到理论中,把理论放到生活中检验,促进理论与生活的藕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9.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71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