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改革创新

 2024-01-05 08:01

论文总字数:14222字

摘 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逐渐得到了党和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在基础教育领域也有生动具体的体体现。调查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等不同的融入主体在方法途径的选择、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都有努力的空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把事关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培养,要提高融入效果必须进行方法途径的改革创新。对此,担当起责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方法;改革创新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basic education ways and mean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Zhang Ting-ting

(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Since the party"s sixth plenary of sixteen sessi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gradually got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schools, and social aspects of attention, has achieved certain success, it also has a vivid and concrete in the field of basic education of the body. The survey found that i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the process of basic educati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integrated into the main body in the way such as school of choice, the innov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On this issue, school, society, family, and the party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there are efforts to space. The basi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teenagers education, is a matter of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the socialist.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integrated methods must be carried out in the way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this, bear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Into,Basic education,Methods,Reform and innovation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显著标志之一,十八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阵地。俗话说,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思想教育建设必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层面的本质规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普通中小学即基础教育全过程,是提高我国教育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融入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着知识陌生,概念模糊,及“融入”方法选择不当方面的问题。为有效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必须重视“融入”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的现状,及融入方法途径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以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有效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的重要性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即基础教育全过程,首当其冲的是应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概念,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由来和构成要素以及重大地位,对这一内容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所在,找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的创新方式,瞄准靶心,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基础教育全过程。使得问题快速有效地解决。

我国基础教育的目的即是为每一个未成年人提供成长学习的教育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未成年人在祖国的怀抱下成长为“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全面素质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期“四有人才”。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民族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的体现,它渗透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对国民教育所培养的综合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导向和建树作用。它不仅回答了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广大青少年应该举什么旗,拥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应对新时代的挑战的问题,而且明确的回答了在基础教育中青少年以何树德,以何树人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指导思想,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了祖国和人民“举什么旗”的问题。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就给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我们伟大的老一辈革命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时俱进,引导了无数被压迫民族走向胜利,它随着时代的更替而不断地创新,吸收,成为了一种与时代同步的指导思想。坚持了它,就选择了与时代同步,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言,坚定不移的坚持理论自信,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

在涛涛的历史长河中,历史形成了许多令人敬仰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种种精神汇聚在一起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形成具有中国品格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正是依靠着这种精神,党带领人民克服艰难险阻,走向民族复兴,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时代在发展,人们在进步,但历史的好习惯不能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需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它体现了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是以何种风貌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以何种状态去向着更美好的新社会去奋斗。毛泽东说,青年人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更需要要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启蒙先起德,基础教育是我国未成年接触最早的教育模式,以什么样的面貌去学习关系到他们以后的人生和理想,更关系到一个我国人才的培养与科技的创新。

理想不仅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也是一个国家永葆前进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目前我国最重要的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我们现阶段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问题,它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大多数人所认可,所接受,并指引着人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青年一代是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一代,更应该树雄心,立大志,为伟大的中国梦付诸努力,[2]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社会主义事业最终是朝着共产主义迈进,我们的共同理想正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前阶,与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统一的,每一个人也只有在奋斗于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获得全面发展。

一个人拥有多大价值,怎样实现价值,以及对价值的评价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是就可以理解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个拥有渊源历史的文明古国,为实现经济的稳步进步,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必须确立一种为多数人所接受并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来引导13多亿人口、56个民族和谐发展,即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解决的是人们的行为规范问题,胡锦涛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在基础教育的进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其中是培养青少年良好道德和情操的有效方式。同时在基础教育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必由之路。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教育的深厚也需要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包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教育,引导中小学学生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我们的兴国之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整个基础教育全过程,对于抵御错误思想文化侵蚀,保证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起新一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长远意义。从现实方面讲,青少年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够对新形势下主流意识形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准确把握当代思潮,接受社会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接受主流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习甚至是日常生活中,增强对祖国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长远意义讲,青少年代表着民族的未来,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加强对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通过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为自我追求,是应对国际挑战,培养国之栋梁的需要,有利于他们成长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方法途径选择的状况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是基于教育学研究和青少年身心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准确理解和把握“融入”是有效贯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焦翠丽认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方面,为在国民教育中正确的把握方向提供提论指导。[4]杨晓慧则认为,融入全过程是一个内在逻辑性的外在认定与外在规定性的内在实现相统一的过程,经历从“理论到教育”与从“教育到头脑”两个阶段的转化,[5]关于“融入”的界定,不同的行界有不同的理解,伟大的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基于更好地理解“融入”,进行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也为了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基础教育全过程,深入了解中小学学生及教师家长对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途径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本课题小组针对性的从小、中学学校入手,拟定学生对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的相关问题给予调查和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的进展

在对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研究方面,除了搜索相关的数据,本课题小组还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以江苏省淮安市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以及淮安市北京路中学,淮安中学及钦工中学三所中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方面,虽有一定局限,但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结果表示:江苏省淮安市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进行研究,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将近40%的学生对其认知程度较为模糊,农村小学的比例更大,且更有30%的学生“没有听说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对于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所包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恰到好处且与时俱进”,城镇小学、农村小学选择比例分别达64%、60%。而三所中学对其校将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诉融入教育都比较认可,在调查的6个学生中,有65%的学生都认为比较好。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所在学校主要是在班级中开设思想品德课教学进行核心观教育,约占92%的学生认为开设比此门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较高比例学生喜欢通过自然式融入品德教育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观,并希望教师通过案例故事分析和实践方法教育他们。在德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学生最喜欢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夏令营等活动教学法”位列首位,“讲故事”、“文艺娱乐活动”紧随其后,在参与中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除此之外,被调查的三所学校的中学生都认为社会在“净化文化坏境”、“公民或企业资助困难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300名的调查对象中,认为“学校最有特色最成功的做法”主要有开展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的校风和环境建设,以及通过品德课教学。

就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一致性程度而言,学生们多数观点是“比较一致”的。关于家庭将社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融入小学教育,中小学学生认为主要在家庭良好氛围的创造,家长能够正确引导、以身作则方面做得比较好。关于对自己的思想品德发展影响最大的人,选择“班主任”、“父母”的学生最多,多于选择“思想品德课教师”、“其他教师”的学生人数。在城镇小学中,70.5%的学生肯定了品德课教学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影响;在农村小学中,认为影响“非常大、比较大”的比例,亦达到了46%。

社会方面,目前有效的社会融入方式主要则通过政府部门的政策推动,在实行政策中督查指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落实,融入到中小学的学生活动中。同时,社会也通过大众传媒等媒介引导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德育智育水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存在的局限

经过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虽有一定进展,但不免也存在了一些问题。若有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在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中,找准对策,瞄准靶心。虽然我国近年来一直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进程,但在被调查的中小学的学生比例中,还是有部分学生对其认知模糊不清的现象。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中选择模糊,不知道的约占46%,其中农村小学中,认知程度相比城镇小学要低的多,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所了解,但非常了解的学生仅占总调查人数的5.5%。

经问卷分析,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约20%的学生也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现代媒体,学生中自认为学校品德状况较好的约占37.5%,但都表示只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略知二三,不能学以致用,融汇贯通。调查表示,中学生学生品德教育主要由通过思想品德教学,团日活动及班级主题班会等方式进行,融入方式比较单一且效率较低。

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课堂传播,最新的实践式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的同时,学生们更反感的是老师照本宣科,课堂了无生机,同时还存在着体罚学生,辱骂学生的行为。此外,城镇小学生们还提到对“过分频繁地听讲座、演讲、报告会”比较反感。

并且在家长的行为对小学生有较大的不良影响的选择中,选择“贿赂老师”的人数无论是在城镇小学,抑或在农村小学,都是最多的。三所学校都大约有25%的学生认为,一个良好的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这部分学生认为,首先,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是形成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观认识的重要因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到其接受教育的程度。调查明确显示,较好的父母子女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问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学生希望家庭教育怎么做时,将近60%的学生认为家长应正确的引导子女,支持学校品德教育育人并同其孩子积极参与到学校育人中去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70%的中学生赞同将党的领导,政府的政策推动以及学校主导,社会和家庭支持参与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的总安排。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方法途径选择、创新的对策

调查研究不是目的,目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方法途径的选择,是能否有效解决贯彻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整个基础教育的重难点。基于对中小学的问卷调查研究,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学校层面的对策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引导者,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若想融入优秀的德育思想,就首先有较高德育的师资队伍。目前我国部分学校无论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还是能力结构都有待优化,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思想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校教师资源。

首先要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俗话说“门门通,不如一门精”,作为一名教师需在自己所学领域有一定的专业强项和学术研究,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钻研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有较高的德育素养、职业道德,在进行德育教学的同时,秉承正确的价值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授予学生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加强教师德育建设,健全教学考核机制。在基础教育的教学中,教师业绩与学生成绩是挂钩的,为培养教师教学的责任感,良好的师德品格,对教学质量优秀的老师加以奖励,落后的教师加以惩罚或鼓励,用学生的口碑评价老师,让师资力量在舆论的压力中,竞争的动力中日渐提高。

再次,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优秀的教学质量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在不断学习中获得的,为加强教师队伍,教师须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随着新思想新观念,学习先进的德育理念,适合当下青年特点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最后,明确教育性质,培养良好公正的品格。教育事业本身就不是利益群集之地,有着明显的公益性质,作为人民教师,公益事业的传播者,不应该用金钱衡量事业的贡献。教师的价值在于育人,给社会作贡献,面对教学工资的高低涨落,学校环境的安逸恶劣,不应该区别对待,情绪教学。只有深刻认识自己工作的公益,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做德育教育的践行者,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融入基础教育全过程。

2.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由于受教育对象是学生群体,因此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和渠道。我国当前的思想品德或教育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读本都不少下发落实在各地中小学教育及高中大学教育,而且不同程度的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和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需要学校、教师包括学生在内对教学模式的大胆探索和创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自五千年前的育人文化起,灌输式教学就是我们对广大民众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几千年的经验表明,教师通过灌输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也颇有成效。调查显示,初小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80%是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式传授,学生所学知识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传输与引导,灌输是教学方式的一种。教育学家科尔伯格曾说“我不再坚持用否定的态度看待灌输性质的德育教育,道德教育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灌输的性质”,[6]所以从教师层面讲,老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施教者的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授给学生。

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是知识的主观选择者,有自己思维的建构和道德认知。作为老师,在课堂品德教学中,不能仅仅把道德理论机械的传达给学生,课堂教育固然外化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没有具体的实践仍不能将其内化在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当中,目前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书本教学,学生从书中学,脑中想,缺少时间和锻炼。20世纪60年代的新道德教育认为“品德教育无论发生在何处,都必须给青年人提供各种不同的机会去行动,去实践他们正在形成的价值观念和思想”。[7]课堂品德教学应力求理论化和实践化的统一,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德育理论的深刻内涵,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中,约有90%的学生希望教师以身作则,体谅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少人认为适当的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参观一些老革命英雄纪念馆,开展德育教育竞赛活动,实践教育活动,征文比赛等等都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选择学生广泛认可的实践模式,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锻炼的机会,才能从在活跃的氛围中参与,从亲身的参与中学习。

3.注重文化熏陶

十八大重新对文化做出了新要求,要在文化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取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娇好成绩的同时,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起到了不少的作用。校园文化包括学校制度,教学模式,校园空间建设,学生课余活动,后勤服务保障等,最能体现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较好的核心价值观。

首先,开展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例如讲座,社团,文艺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学生活动中,给活动以精神,授学生以文明。学生在此环境中不断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和容易形成青少年特有的价值观。调查显示,学生通过绘画,书法,作文大赛中能够较快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在活动的熏陶与感染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对各种道德现象的认知,学校若能加以正确的引导便能“得其道而行之”。

其次,加强校容校貌、校风学风建设。校风校貌属于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它不仅包括校园空间建设,校园环境管理,还包含后勤服务保障等,是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学习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精神面貌的体现,学校应给予学生良好的校园环境,学生也应该在学习中保护校园的文化建设。校风学风的追求则是一种精神文化建设,它属于一种引导式的教学资源,利用学校追求的精神、校训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则在校训、精神中汲取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健康的人格。

4.改善学校融入条件

问卷调查中城镇小学和农村小学由于教学设施、教学环境的差异教学方式有所不同。城市学生在融入核心价值观方面比农村中小学学生表现的更为优秀。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学生的教育设施,周围环境,经济状况都大相径庭。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互联网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果表明使用电脑,学习性辅助工具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学生比未用多媒体教学的约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融入程度相差约20%。所以要加强教育公平,改善学校社会主义核心观的融入条件,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要更加注重这些落后,偏远曾照顾不到的地区。

对于互联网,多媒体不能达到的农村地区,学校应尽需提供得学生必要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耐心细致的将德育理论全面贯彻到学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加强思想德育的认知,同时在新媒体教学的辅助下,改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加以规范和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1. 家庭方面的对策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德育教育的起点,自一个人呱呱坠地起,就开始感受着家庭文化的温暖。在我们的“德育教育影响最深的人”调查中,除了教师,约有8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父母或长辈。父母的言谈举止,身教方式,以及与孩子的关系是形成孩子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因素。

1.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父母长辈对孩子们的教育首先应该从自我做起。在生活中,为孩子树立榜样,寓教于细微的生活之中,例如一些尊重长辈,乐于助人,谦虚礼让等传统美德,不调教式的灌输,而是从日常的琐事中启蒙。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从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出发,曾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8]因此,在点滴的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给子女是子女接受教育的良好途径。父母对孩子的德育性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言行不一,言行不一只会增加子女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较多的困惑和得失。对于约束孩子的事情自己也尽量不做,以做好表率,对于承诺给孩子的事情也要兑现其诺言,做到说一不二。

2.改善家教,加强家风建设

俗话说,严棍底下出孝子,但长辈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限于对孩子的严加管教,成功是严格要求和鼓励引导的结晶。改善家教,加强家风建设是促进家庭教育有效展开的关进环节。在孩子犯错的情况下减少体罚打骂,更多的是鼓励引导,利用人生阅历帮助孩子;在孩子成功的同时不过分表扬,骄纵放养。

家风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它包括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家庭中所拥有的文化氛围。加强家风建设,为子女提供较好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子女塑造健康的人格。习惯是性格的播种器,子女在日常的生活习惯,家庭氛围中逐渐熏陶感染,形成家庭中特有的文化思想,为以后的为人处世立定标尺。

3.处理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在较多的人际关系中,父母是最了解子女性格特征的人,所以也是最容易对其施加德育教育的对象,父母长辈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学习和工作,形成一个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对子女进行有意识的教育,这既是对学校教育漏洞的补充,又是对社会多观念教育的调整。

但调查显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其接受教育的程度,较好的父母子女关系有助于孩子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子女形成较好的父(母)子(女)关系,不仅有利于子女的德育教育程度,而且对子女的身心健康由于较大的影响。对于经常吵架或无人陪伴的子女多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

  1. 参与、支持学校融入实践

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础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校总会开展一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亲身实践中体验中社会主义核心观,形成自己对德育的认知。或是不定期的开展一些如家长会,父母主题班会,运动会等有家长参与的实践活动,邀请家长参与的目的主要是同家长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对于社会学校的活动,家长应该了解学校的初衷,明白实践的意义,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其中。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22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