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方法途径透视

 2024-01-05 08:01

论文总字数:14874字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融入国民教育,而融入中学是必要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必须讲究方法途径的合理选择和创新。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在总体上是有所拓展、与时俱进的,但仍比较单一,创新之举不多,以致效果不是很理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方法途径选择创新方面,应该根据现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高度融合,实现继承与创新的高度融合,以促进一代代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三位一体;隐性教育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the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ways in perspective

-Focus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rspectives of rational thinking

Liu Ch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supposed to be integrated into national education, as for secondary education, it is also a necessary choice. It should give prominence to the rational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d innovation abou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the whole, the chance about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d innovation is expanded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but it is still relatively simple, lack of innovation, which result in undesirable results. As for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d innovation about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to establish the socialist valu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Party committees at all levels and governments,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done to achieve the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which is school-leading, society and family following, and realize the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of Implementa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ourse, all the efforts are based on the feature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bou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modern times.

Key Words: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gration;the secondary education; trinity; recessive education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其呈多元化趋势,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当务之急,因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阵地,由于融入方法较为单一,大多以课堂讲授法为主,辅之以运用其他的融入方法较少;融入途径少,大多以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为主,而且中学生对其他的融入途径了解甚少。所以取得的实际效果一般。随着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要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接续。”各级党委党和政府对此越来越重视,不仅发挥自身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对融入方法途径进行大胆创新,还着力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教育资源,统筹协调,形成“三位一体”的融入格局。就目前来看,总体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生教育方法途径虽有所拓展,但对于中学生进行融入方法途径的选择陷入“瓶颈”,缺乏创新之举,效果不佳。为此,我们组织调研,现将调研结果和我们的思考报告如下:

一、调查情况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中学是培养优秀接班人,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方法途径集中展示的平台。为此,我们对五所中学进行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方法途径的调查,主要目的是了解、把握现状,发挥优势、长处,克服不足,确定其有效的方法途径,切实落实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任务。本次调查以淮安市五所中学的5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的问卷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0份,回收率为98%,其中城市中学共300份,有效问卷298份,农村中学共200份,有效问卷192份。调查结果显示:

(一)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情况

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程度尚浅,非常了解的仅占7.2%,了解的占28.4%,不太了解的占52%,不了解的占10.4%。其中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了解程度上存在明显差距。在农村中学中,对此非常了解的和了解的仅有29%,大部分中学生处于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程度;而在城市中学中,对此非常了解的和了解的占有47.93%,情况明显好于农村中学。

(二)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方法途径的总体看法

在农村中学中,38.5%的中学生认为目前所采取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途径少、方法比较单一,而且从其实施的效果来看,57.5%的学生感觉效果一般,仅有6.5%的人认为效果很好;在城市中学中,41.67%的中学生觉得当前所采取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途径广泛、方法多样,从其实施的效果来看,43.67%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但有36.67%的学生感觉效果很好。

(三)中学生思想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中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它们分别获得48.2%和66.8%的中学生的支持,而大众传媒又有传统传媒和新传媒之分,其中有45.4%的中学生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传媒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有21.4%的中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新传媒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四)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具体途径的看法

大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类实践教育活动的方法途径更感兴趣一些。如:在融入途径方面,专家、模范人物讲座、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各占31.2%和39%,这两种途径较受中学生欢迎,当然,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占36.2%仍然被中学生所看重。

(五)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具体方法的看法

在融入方法方面,中学生比较偏重于案例、故事分析法,占43.4%,而且对实践教育法也很感兴趣,占34.4%,却对课堂讲授法兴趣不大,仅占17.4%,而讨论辩论法(12.2%)、榜样示范法(8.2%)和环境熏陶法(13.2%)虽然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也开始受到他们重视。

(六)中学生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程度的看法

调查数据显示,有38.2%的中学生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程度一般;但也有37.2%的中学生认为三位一体的程度较低;仅有14.8%的中学生认为其程度较高。另外,从其他数据也可以发现:中学生认为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生教育中,首先,家庭在正确引导子女和支持学校教育人方面做得比较好,但在参与学校育人及其他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其次,学校在融入学生活动、各门课程教学、学生管理、学校决策及环境方面做得较好,而在融入教职工队伍建设方面还有待完善,另外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再次,社会在营造良好环境和支持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明显,在参与学校育人方面却还有所欠缺,并且社会融入的方法途径较为单一,没有其他创新之举。

二、聚焦融入方法途径选择现状的思考

(一)中学生普遍喜爱生动形象的融入方法,对抽象呆板的融入方法缺乏兴趣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其一,案例、故事分析法受到43.4%的中学生欢迎,有29.6%的中学生支持课堂讲授法和讨论辩论法。其实这三种融入方法都属于说理引导法[1],它是直接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说服教育,可以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角度出发,以理服人,不断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促进各方面的进步。首先,案例、故事分析法和讨论辩论法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在教师的指导下,中学生可以围绕贴近自身的事例,通过交流看法,共同分析探讨,并针对不同观点进行争辩、论证,共同完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在无形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现在的中学生喜欢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与教师进行双向互动,所以,这样的融入方法就会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其次,课堂讲授法虽然较为传统,但是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它是中学生常见的教育方法,适应中学德育教育发展,学生能够较快接受和理解,效果显著,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另外,由于新课改的影响,又根据中学生实际要求,课堂讲授法已逐步将案例、故事分析法和讨论辩论法融入其中,丰富课堂讲授法的内容和形式。这也是课堂讲授法仍然受中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

其二,有34.4%的中学生对实践教育法的这一融入方法比较感兴趣。实践教育法,即对中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践活动[1]。它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参与性、深刻性、生动性,从中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自然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创造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中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但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学生对榜样示范法缺乏足够的认同。调查发现,仅有8.2%的中学生对榜样示范法表示认同,大部分人不喜欢这种融入方法。可能的原因如下:首先,教师在宣传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榜样的事迹时,很容易会过分地夸大他们的作用,甚至还会提供一些“十全十美”的人物形象,这样会使得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拉大了学生与榜样之间的心理距离,因而中学生会表现出抵触这种方法的思想和行为;其次,由于现在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崇尚自我,善于展示个性,喜爱追求平等,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和社会的理解与尊重。有些学校、教师和家长常把榜样作为一种凌驾于常人之上的、外在的力量来规范、约束中学生,并且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致于达不到理想效果,这就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核心精神。再次,在实施榜样示范法时,除了那些伟大人物之外,教师、家长给中学生所作的示范,也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根据调查反馈的信息来看,中学生认为个别教师并没有以身作则,经常打骂学生、迟到、上课随意、不关心学生等不良现象,没有起到表率的作用;同时某些家长在这一方面做得也不尽人意。由此看来,在日常生活中,中学生并没有深刻感受到身边的平凡榜样给他们带来的模范作用,他们不喜欢这种融入方法也在所难免,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中学生普遍认同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主渠道地位和作用,但喜爱指数不高

调查数据显示,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这一融入途径在中学生心目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有36.2%的人仍在支持。长久以来,思想政治(品德)课始终是渗透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阵地,这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特色之一,而且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又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在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首先,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深刻性,可以为中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促进其全面发展;其次,思想政治(品德)课着力于结合现代中学生实际特点,通过教学的形式将社会以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习内容中去,具有较强的宣传导向功能,从而激励中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以达到内化渗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能量的作用;再次,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这一融入途径还具有相对稳定性,它是中学生常见的教育途径之一,将会伴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全过程,很显然,这就很容易被中学生所接纳。除此之外,70.2%的中学生喜欢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以及专家、模范人物讲座这一类的融入途径,而且他们认为实施效果最好。首先,这一类的融入途径带有一定的参与性和典型性。它们可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思想,开展班级活动,能够激起中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在活动过程中容易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方向交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或利用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对中学生进行深刻的正面教育,容易使他们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地提升自我觉悟能力,自觉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但是,中学生对学校日常教育和其他课程教学这两种融入途径不太感兴趣,对此实施效果没有信心。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学校常规教育存在针对性不强,体系不够完善,内容不够系统,实施不够彻底等不足。尤其在针对性问题上,大多数学校常规教育这一融入途径只针对中学生,忽略了对教师以及学校其他人员的教育。而现代中学生又讨厌被过度约束,追求平等,渴望被尊重,所以,学校常规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会制定许多限制学生发展的规章制度,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他们只能被动遵守,但心里却对此不满,因而就表现出排斥和抵触的态度。另外,对于其他课程教学这一融入途径相比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来说,它的实施范围比较宽泛,不易集中;又由于每门学科的侧重点不一样,只能蜻蜓点水式的略提一下,专业性不足,渗透不够彻底,容易被学生忽略;在融入教育的过程中不够自然,有些地方过于牵强,甚至只是僵化式地灌输,使中学生感觉到很突兀,不容易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另外一个侧面,中学生对这一融入途径的热情不高,对其实施效果信心不大,也有学校和教师的原因。一方面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课程融入实施计划,也没有大力推广它,所以学生对此比较陌生,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了教学结果和教学内容,忽略了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因而学生难以较快接受它。

(三)隐性教育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融入方法途径

从以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具体方法与途径的分析来看,我们不难发现: 不管在融入方法上还是在融入途径上,隐性教育更受中学生的追捧。隐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行为、情感、能力等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2]

由于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主流文化产生巨大冲击,国民的价值观也呈多元化趋势发展,而中学生又是国民教育中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已初步具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迫切想要挣脱传统的束缚来证明自己。传统的依靠课堂讲授法和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太过直接、明显的教育目标已经开始让中学生厌烦,而且带有机械性、强制性的融入方法途径压抑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已感觉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致使他们对此抵触,引起教育质量下降,评价较差,但是隐性教育可以满足中学生的基本要求,并且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显性教育的缺陷。在隐性教育中,中学生可以自由参加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平等地交流,充分地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自觉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从而由外化转为内化,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境界。由此可见,隐性教育的优势大多体现在自身的自主性、渗透性、潜隐性以及开放性,但都统一于一个点,那就是学生,学生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例如:环境熏陶,此法也受到13.2%的中学生的追捧。这一融入方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寓理于情,以情动人[1],表现出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和无意识性的特点,并且坚持渗透性原则,感化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产生情感共鸣,使之升华。而且现代中学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追求个性,崇尚民主,这一融入方法也就更容易被他们接受,效果更好,对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起着催化和推动的作用。

(四)社会教育在中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比较突出

社会教育是中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中学生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二者的延伸。调查数据显示:除了学校教育之外,78.4%的中学生认为还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包含大众传媒的途径进行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这一途径受到62%的中学生的欢迎。当前,大众传媒是社会教育的主要传播载体,是中学生获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信息的重要手段,除了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中学生比较喜爱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等新媒体符合当代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形式多样,具有互动性,调动中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必须注意的是,大众传媒有利有弊,在运用大众传媒进行社会教育的同时需要把握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思想,理解其精神实质,需要教师、家长与社会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此之外,社会教育还需融入到学校教育中,79%的中学生觉得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43.6%的中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支持并参与学校育人。由此可见,社会教育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重要的保障,是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方法途径。

(五)中学生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认同与期待

除此之外,调查结果还反馈出另外一个重要的信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过程中,74.2%的中学生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相关做法认同度比较高,评价较好,而且大部分中学生对于他们今后的动向很有信心。从另一个侧面来讲,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普遍重视。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的主要建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学校融入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

学校是中学生生活与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方法途径选择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仍有24%的中学生偏爱学校教育这一融入途径来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因而,我们应该:

第一,深化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其他课程融入程度。当前,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课程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中学生心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它在中学生心目中是效果最好的融入途径,但效果依然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需要深化改革。其他课程虽然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很不理想,需要加强。

深化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改革。一是要活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融入效果。虽然传统的课堂讲授法仍然受到大部分中学生的支持,但事实上,单纯地依靠这一种教学方法效果不佳。所以,一方面,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另一方面,为了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必须要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及教学目标,从实际出发,可以将讨论辩论法、案例故事分析法融入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这样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增添课堂趣味性,调动课堂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实践教育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另外,必要的时候运用网络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受到现代中学生的普遍认同。

二是要健全考核方式、评估体系,注重知行合一。目前,中学生德育课程的评估只依靠考试的方式已经引起了学生不满。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39.6%的中学生不赞同中考、高考等考试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必要选择;也有不少中学生赞同这一方式的,占39.2%。所以,全面地考察中学生德育素质应以考试方式为主,以道德考察为辅,采用等级形式作为最终评估结果,以保证教育质量的客观性和全面性[4]。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知行合一,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四有”公民。

整合各门课程教材,丰富德育内容,进行有效融入。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仅是德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还需要其他课程教学的帮助。从调查数据看,现阶段,77.8%的中学生普遍认为,将社会对思想品德的要求融入课本是必要途径,其中54.6%的中学生觉得学校将社会对思想品德的要求融入语文教材这一点做得恰到好处。所以,我们必须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结构和成长规律[3],对各门课程要深入研究,慎重选择融入内容,整合各门教材相似之处,找准切合点,融会贯通,进而拓展相应的探究板块,达到自然渗透的效果,不致于让学生觉得突兀、生搬硬造、难以理解。另外,德育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融入热点话题,利用互联网等其他大众传媒时刻更新教育信息,拓展学生视野,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实施效果。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的方法途径中,实践类的隐性教育得到许多中学生的认可,实践教育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生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内化载体。事实上,实践活动却难以在学校教育中普及。许多农村中学由于经费不足、时空限制、学生自身安全等问题,这些实践活动很难顺利开展。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堂及课余时间,在校园里积极开展主题多样的价值观学习交流活动、实践调查活动、生理心理健康活动、志愿者活动、组织各种比赛等等,以此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像有条件的城市中学还可以开展学生到校外去探索体验,但必须保证学生安全。在兼顾校园实践教育建设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实践,体验实践,感悟实践,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信仰,已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境界。

第三,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目前已有13.8%的中学生开始关注环境熏陶法,因而,学校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坏境为重点,着重打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人文环境[5]。首先,在学校常规教育方面,要认真践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10],巧用各种融入方法途径,自然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行为习惯;其次,在教学方面,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把握现代中学生的思想脉搏,开辟第二课堂[4],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活动、竞技比赛、实践调查、学习交流会等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这种寓教于乐,寓教于情的方式,还能够让中学生具体地感觉到学校给予他们的人文关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家庭参与、支持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6],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的基础。对于中学生来说,家庭是他们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于他们价值观教育影响重大。除了学校教育之外,24.6%的中学生认为还可以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而,家长必须为中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一方面,根据调查数据发现,82.8%的中学生认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家庭应当做好正确引导子女的任务。因而家长需要提升自我素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引导孩子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同时还需要采用教导结合的方法,适时与孩子进行互动,勤于沟通交流,做到严而不厉,慈而不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德育素质。另一方面,家长在做好家庭内部教育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家庭外部的辅助,43.6%的中学生认为家庭需要支持学校育人并且参与学校育人,同时可以看出家庭在参与学校育人方面还存在不足,仅有17.8%的人了解这一方面。所以,家长必须积极主动地支持和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

一是要积极响应学校号召,逐步完善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体制。积极参与学校家长会,认真填写反馈信,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渠道时刻关注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情况,及时向学校反馈,并常与老师沟通交流。

二是组织创建家长联合会,以家长的名义研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适应的教育课程,定期培训家长,提升家长素质,保证中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渗透,推动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7]

三是注重发挥家风家教的作用。家风家教是社会和谐风气形成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形成优良家风必须依靠良好的家教。家教是指家庭成员身上所表现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即教养,绝不能将其于校外补课相对等,家教的主体是家长。因此,家长应积极加强自身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同时采取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恰当方式对孩子进行思想和行为的疏导,从而正确引导和教化每位家庭成员,做到严而不厉,松而不散,潜移默化地带动优良家风的形成,进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渗入每个家庭中,有利于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社会参与、支持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教育方法途径的选择与创新是否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必须依靠社会这一个“大舞台”,社会教育为融入方法途径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它既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延伸,又是其归宿。

首先,必须大力支持并参与学校育人。在调查中有43.6%的中学生支持这一方法途径,同时也发现社会在参与学校育人这一方面存在不足,仅占22.4%。社会相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强大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社会需统筹协调中学生校外活动[7],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供安全有益的活动场所。如:制定符合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活动方案,提供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机构作为主要活动产所。另一方面,社会需大力投资并扶持学校教育,完善各种教育设施,支持学校教育研究,给予中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如:扶持落后农村中学,免费建设网络教学设施;以奖学金或助学金的形式帮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中学生等。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87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