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民生思想探析

 2024-01-03 09:01

论文总字数:8441字

摘 要

周恩来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他一生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民生思想是他的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周恩来民生思想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这五个方面。理解和掌握周恩来民生思想,对社会的发展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字:周恩来;民生问题;民生思想

The analysis of Zhou enlai’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Song Ya-j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Zhou enlai is the China’s great proletarian revolutionist,strategist,statesman,and diplomat.He thinks “serve the people” as his own duty in his all life.Zhou enlai’s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main part of his all thoughts.It mainly includes five aspects :political,economic,social,cultural and ecological.Understanding Zhou enlai’s thoughts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realistic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Zhou enlai;the issues of people’s livelihood;the thoughts of people’s livelihood

周恩来是二十世纪举世瞩目的伟人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仅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和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全世界公认的成功的外交家、政治家。他的高尚品德、政治才能及其伟大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彼时的中国。这种深刻影响并没有随着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与世长辞而消逝,相反,至今,他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一、周恩来民生思想的内涵

周恩来思想的内涵极为丰富,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它不仅值得我们在理论上深入研究,更需要我们在行动上努力实践并发扬光大。

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人民群众的生计问题,也就是民众最关注的与之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广义的民生指的是所有与民众生活相关的事情。狭义的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权利维护、发展机遇以及发展能力等的情况。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周恩来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他的毕生信念,高度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计问题,对如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和不懈的探究,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有深度有远见的思想,即周恩来民生思想。充分理解周恩来的民生思想,对于加快推进民生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周恩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

周恩来在1917年就正确地意识到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所以从投身革命之日开始,他就自觉自愿地把“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谋取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行为准则,并为之努力毕生,坚定不移。

周恩来民生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析:

(一)政治民生

政治方面的民生问题,包括政治制度的健全、实现民主的形式和方法、廉政建设的举措等。我国在政治方面的民生建设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以“廉政”为例,我国很多政府官员之间存在着互相贿赂、任人唯亲、钱权交易、“人情税”等问题,他们不仅没有履行到作为“人民公仆”的义务,为人民谋福利,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这就要求党和政府必须尽快并尽量全面地完善我国的廉政机制,从法制、党风建设等多个角度来使官员们能够为人民服务,从而保护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周恩来针对这些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应对举措,其关于政治民生的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要健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以及政治协商制度。在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方面,周恩来坚决贯彻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形成了民主协商、求同存异等优良作风和重要原则。他还要求共产党员不仅仅只有党内朋友,还要多交往一些党外朋友,这样做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知道来自于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熟悉自己以前不熟悉的事情和人物,把工作做得越来越好,为人民服务得越来越周到。

2.要逐渐地完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周恩来很重视民主政治制度化的建设,他认为,要防止民主被忽略,需要在我们的国家制度上做一些改善,使人民能够真正地当家做主。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周恩来总结出了一些能够更好地让人民当家做主的方法:把所有的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做的发言,包括提出政府工作的不足的发言都发表出来,允许把这些不足放到人民代表大会上进行辩论,这样有利于政府工作的改善;人大代表应当每年有两次直接到人民中去视察工作,这样可以直接接触人民,了解人民所想所需,从而更好地扩大民主;加强人大代表参加检查政府工作的力度,包括司法、公安等方面。

3.借鉴西方议会制以及历史上的一些值得学习的民主方法和形式。为了尽可能地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当家作主,使民主制度化,周恩来认为:“西方议会的某些形式和方法还是可以学的,这能够使我们从不同方面来发现问题。”[1]对于普通人民群众想要见到当“官”的很难的问题,周恩来以著名的昆曲《十五贯》中况钟击鼓上堂见巡抚周忱为例,说明我们也需要一些用来制约领导干部言行的方法。周恩来表明,旧社会的封建制度虽然不可取,但其中的一些制约的办法还是有值得借鉴之处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抛弃这些办法中的封建不合时宜的地方,吸取其中的可用之处。

4.推行廉政建设。周恩来廉政建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公仆观。他曾多次表明国家的干部应该服务人民,应该和广大人民群众和衷共济、患难与共。建国初期,于1954年2月10日的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上,周恩来就曾讲到:“我们每一个人,不论过去做了哪些工作,现在出任什么样的职位,没有党和人民,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职位,党和人民是伟大的,而我们是微不足道的。”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周恩来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干部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做的财政工作和经济工作也都要是为了间接或者直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些都是周恩来廉政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的体现。

5.坚持不懈地反对官僚主义。周恩来表明,抵制官僚主义最适用的举措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行民主集中制对官僚主义进行有效的遏制。他说:“只有广大人民在生产中发挥了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才能更有效地克服官僚主义。”[2]同时,周恩来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多深入到基层区接近群众,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所需。

(二)经济民生

周恩来深刻地意识到: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要更好地改善民生,则一定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针对我国建国初期经济因长期战乱受到重创的状况,周恩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以下几点促进经济民生发展的思想:

1.把经济建设放在国家建设的首要地位。周恩来认为物质生产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人民生活越来越好的先决条件。因此,他始终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尽心尽力地抓好经济建设上。新中国成立的初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各种工作任务都需要从头开展。但是,周恩来能够坚定地认为只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他各方面的矛盾。

周恩来表明,社会主义经济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人民逐渐增长的物质及文化的需求,而为了充分满足人民的这些需求,就必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只有不断地提高生产力,不断地创造丰富的生活资料,使人民摆脱贫穷困苦的生活状态,人民只有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地区追求发展和享受。

2.周恩来重视农业发展的思想。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周恩来多次强调说明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业也是一切国民经济的基础。1949年12月,周恩来明确指出“生产是我们新中国的基本任务”,而“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许多工业的发展,例如纺织业和食品工业,它们所需的原料都是农业供给的。他在1961年2月13日接见苏联代表团时更明确地表明农业是一切国民经济的基础。

即使在毛泽东错误地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和发动“文化大革命”以后,周恩来依然坚持强调经济方面的工作必须要抓牢,生产决不能停,并且同林彪、江青一伙人的无理破坏和指责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针锋相对地指出:生产停了,国家怎么办?不种地了,没有粮食吃,人民怎么能活下去?还能闹什么革命?因此,他冒着被打倒的政治风险,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维护国民经济的运转,尽可能减少大动乱对工农业生产和广大人民生活的灾难性影响。

3.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周恩来认识到历经长期的战争破坏,在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水平是很低的。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的状态,我们就需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以及现代化的国防。所以,周恩来表明必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战略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样有利于为改善民生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社会民生

社会方面的民生问题,包括分配政策、就业问题、国内及国际环境的问题等。我们以“国内及国际环境的问题”为例,建国前,我国的国内环境及国际环境都不是非常稳定,国内缺乏一定的政策来稳定社会环境,国际方面缺乏适宜可行的外交政策来促进友好外交,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改善社会民生,周恩来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思想:

1.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周恩来强调要坚决反对平均主义和极力防止两极分化。他表明平均主义是鼓励落后、阻碍进步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平均主义不利于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劳动,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变得不思进取,这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周恩来强调必须要坚持“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坚决反对平均主义。同时,周恩来还表明要兼顾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防止收入过分悬殊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他提出公职人员中的最高和最低的工资、工人和农民之间的收入都不能相差太大,要防止城市中的人或者城市中的一小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而其他的人,尤其是广大的农民的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改善。高级工资跟低级工资也不能相差太多,不能造成悬殊太大,这都是我们社会建设中应该注意的。

2.保障和扩大就业。一方面是要做好失业预防以及失业补救的工作。要保障和扩大就业,首要的就是要预防在职的人失业。1952年7月,周恩来主持政务院第146次政务会议,会议通过了《政务院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其中规定:“一切公私企业、劳动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应慎重处理解雇职工。”[3]这一规定实质上是从法律方面约束了企业的辞退行为,有效地预防了企业任意辞退在职人员,更好地维护了在职工作者的就业权利。其次,对于失业者,周恩来提出要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救济,并且强调救济的方法主要是以工代赈,除此以外,还有对失业人员进行专业训练促进其再就业、鼓励失业人员进行生产自救、对失业人员发方救济金等补助方法。另一方面是发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为无业人员创造就业的机会,让他们有选择就业的机会。周恩来曾明确表明我国不仅仅需要发展普通中小学教育,还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办好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周恩来还提出从多方面来拉动就业的需求,如“私营工商业的增加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4],所以他提出通过增加补贴,增加社会消费,来使私营工商业得到更多的发展。

3.保持社会稳定,极力维护世界和平,为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的国内以及国际环境。社会是一个包括多种领域多种不同结构层面的复杂系统,所以,要使整个社会保持稳定,就必须要善于协调社会各方面关系。周恩来在经济中坚持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的思想,在领导统一战线工作中主张党内外建立广泛的联系,在外交中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基本方针。周恩来的这些协调思想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矛盾、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为改善民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国内和国际环境。

(四)文化民生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仅体现在其政治经济状况是否得到迅速发展,更体现在全国人民的整体素质是否得到提高。由于我国的特殊历史状况,在建国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文化发展停滞不前,教育事业、新闻出版等文化事业都受到了重创。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意识到要全面提高综合国力,建设新中国,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教育必不可少,所以,他提出了以下几点来改善文化民生:

1.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952年7月,周恩来就表明,教育要有很大的发展,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投资要超过任何一个工业部门。除了依靠办好学校让人民接受学校教育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之外,他还主张采取多种途径来进行“扫盲”,例如举办各种各样的业余文化识字班、补习班,借此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识字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

2.充分发展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相关的文化事业,充实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周恩来认为充分发展这些文化事业是十分有必要的,因为这些文化事业可以以最形象化、最通俗化的方式,把文化知识传播给民众,让文化知识在民众中普及开来。周恩来认为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看戏看电影等方式来放松自我,同时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表演,人民群众还可以学到一定的知识。同时,周恩来还表明文艺作品是否优秀,不是由作者说了算,而是要让这些作品展现到人民群众的面前,让人民群众对其进行评判。只有经得起老百姓考验的文艺作品才能算是真正的好作品。周恩来还对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等进行赞扬,并鼓励他们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用文学性更丰富的创作来教育和服务人民群众。

3.努力发展科技,利用科技造福人民。周恩来认为科技的发展对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表明科学是对我们的经济、文化以及国防等各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1963年1月周恩来在上海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又明确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5]与此相关联的,还有一个如何对待自然科学家等知识分子的问题。1950年8月,周恩来在《建设与团结》的讲话中充分表明了自然科学家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周恩来认为自然科学家们是社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正因为有了他们,我国的科技等方面才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周恩来认为这些自然科学家们也是属于劳动阶层,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

(五)生态民生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发展工农业促进国家经济水平提高、全国总人口迅速增长的同时,周恩来也明确地意识到不能仅仅只注重工农业的发展而忽视因为这些发展可能带来的生态问题。周恩来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要学会合理利用,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有利于社会更好地发展,所以他提出一些改善生态民生的思想,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推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周恩来很早就意识到了我国人口数量多的问题,如果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我国的人口增长和物质增长将极度不平衡,所以,周恩来提倡晚婚节育,以此来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还要开发可用资源,开垦可用地,发展生产,建立我国完整的工业体系。

2.保护自然资源,造福后代。在周恩来看来,森林等自然资源不仅仅为我国的生产发展等提供木材等必需品,同时也对我国人民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的很多自然风景都是有名的旅游胜地,周恩来表明,保护好这些自然资源,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3.提倡节俭,抵制铺张浪费。周恩来表明,我国人口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仅仅要控制人口,同时也要保护自然资源,所以他提出要节约资源,防止浪费。1950年5月16日,周恩来同梁希联名签署了《关于林业工作的指示》,其中要求“推行木材节约社会运动”。在经周恩来同志签署的《政务院关于节约木材的指示》中,同时提出了节约木材,防止浪费的要求。

4.解决“三废”污染。周恩来认为,人们不能一味地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因生产而带来的污染的问题。他提出要及早认识到“三废”污染的问题,并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例如做好预防污染的工作、回收可利用的废物废气等。

三、周恩来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

周恩来的民生思想不仅仅影响了彼时的中国,也影响着现今中国的发展。它不仅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也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第一,周恩来民生思想为毛泽东思想增添了活力和光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6]。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第一代共产党人在经过长期不懈的革命努力和实践后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周恩来作为第一代共产党人的重要一员,他的很多价值观和思想,尤其是民生思想,都对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也受到了周恩来民生思想的深远影响。邓小平十分敬重周恩来,他从周恩来那里学习到了很多有关于社会建设、爱国爱民、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思想。邓小平的理论在这过程中受到了周恩来思想的很大影响,其中也包括极为重要的民生思想。

第三,周恩来民生思想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起着指导作用。虽然“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出时,周恩来已经逝世很多年,但这并不代表周恩来思想与之毫无关系。“三个代表”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民生思想的核心。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里强调“以人为本”,这也是周恩来民生思想的重要体现。

第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也受到了周恩来民生思想的影响。中国梦的核心可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表明中国梦也体现了周恩来的民生思想。

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奉献自我的一生。他的民生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促进了当时的中国的发展,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而现今,他的民生思想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促使党和政府也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最好的维护。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8.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44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