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公平性问题探析

 2024-01-03 09:01

论文总字数:8501字

摘 要

:基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客观全面地认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切实推进基础教育公平,对于构建公平、和谐的社会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本文从统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公平,实现思想转变以及政府积极作为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公平;教育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of Basic Education Equality

Zhang ming-li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The equity of basic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base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e significant content of social justice and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So,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reality of the unfairn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objective, which can help to establish a fair, just, democracy, harmonious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On this matter, the paper submit proposals as follows through analysis: Co-ordin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moting equitable society as a whole, changing the way of the thinking as well as government positive behaviour.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education equality; education

基础教育是给人提供基本的知识经验以及社会规范的教育。它旨在使每一个人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过上幸福的生活,并使之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能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枢纽作用。它的关键性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公平性。在我国,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虽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因为起点低、底子薄,就总体而言,水平还远远不够,仍然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尤其是在广大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

一、基础教育公平的概念

基础教育,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往往有不同的定义。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一个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动态概念。目前中国意义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及其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上来讲,就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上来说,还应该包括不可或缺的家庭教育和最基本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也有人把高中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这是欠妥当的。因为现在中国还没有普及高中教育,所以,事实上高中教育还不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关键性、重要性和先导性特点,要求它的发展必须具有公平性。我们通常认为教育公平可以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是指国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因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区别对待;过程公平,是指通过相应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保证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条件,包括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学课程的设置等;结果公平,即教育效果平等,可具体地理解为每个受教育者获得与其潜能相应的一定程度的发展[1]。由此可见,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保证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起点公平是前提条件,过程公平是保障,结果公平是目的归宿。

二、我国基础教育公平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在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具体到教育经费的投入,法律的制定与完善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这些有待改善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

1.区域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有报道称,全国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近乎100%。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西部边远农村的儿童入学率很低。从辍学率来看,教育部相关负责人称,2006年往后,随着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小学辍学率一直稳定控制在1%以内。[2]但是,即便小学辍学率在全国范围内控制在1%以内,绝对数量仍然很惊人。同样的,全国各地的推行义务教育的程度不同,在全国平均水平1%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儿童的辍学率,完全有可能高达5%,甚至更高。

2.城乡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在学校环境、教学设施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农村往往无法享有这些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农村还经常出现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农村儿童在受教育机会上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在教育起点上便输给了城市的孩子。从小学毕业开始,农村学生的辍学率一直高于城市学生,随着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在学率也在逐步减少。目前,在大学校园里,农村家庭的孩子所占的比重很少,在重点大学中比例则更低。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必须通过教育这一途径才能得以传承。因而,我们可以说,教育是间接地作用于生产力、作用于经济的。起初,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教育公平的差距,后来,因为教育对经济的反作用力又使教育反过来拉大经济发展的差距,这将完全有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3.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机会不均等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也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进入重点学校学习,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购买电脑、书籍等各种学习用具。如有需要,他们还会参加补习班或请家教上门单独辅导。此外,父母为了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还会让他们参加培训班学习各种才艺。这势必会使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也更具优势;相比较而言,有些低收入家庭的子女甚至连学费都交不起,更不谈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了。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由于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的限制,他们正在受到不平等的对待,这也是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辍学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教育过程不公平

1.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差距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1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全国普通小学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4966.04元,其中,农村为4764.65元。全国普通初中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为6541.86元。其中,农村为6207.10元。[3]数据表明,在城乡的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表面上看,差距似乎不大,但是考虑到城乡原本存在的较大的不平衡,这样的差距便让人难以接受。经费投入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别也十分明显。东部由于经济发达,经费投入明显高于西部地区,而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制约着学校的办学条件。那些边远地区因为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学校宿舍破旧,生活设施欠缺,危房比例较高,教学设施陈旧不全,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实验室和图书馆,至于电子阅览室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所谓的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到头来都只是一句空话。

2. 师资力量上的差距

一直以来,我国在教师的结构分布在城乡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差别。相对于城市教师的数量而言,农村教师数量就显得相对缺乏。在农村的杰出教师稍微崭露头角,便被挖到城里去,农村中学似乎成了城里学校优秀教师的输送机构,师资很不稳定,优秀的教育人才流失极为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农村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加大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造成社会不公,非常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3. 校际之间的差距

基于特殊的国情,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选择的都是培养精英的教育路线,集中优势资源为国家输送现代化创新型人才。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著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综合国力已显著提高,但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就使得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的状况变的更为严重。在基础教育方面,重点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绝对优势,具体体现在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而重点学校绝大多数又都设在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

(三)教育结果不公平

1.综合素质不均等

城里中小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新奇的事物,因而他们眼界开阔,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强。相比之下,大部分农村学生琴棋书画样样不精,没去过少年宫、博物馆,普通话不标准,学习英语也只是应付考试,听、说根本谈不上。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辉煌成就,雄厚的经济实力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享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平等地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但是,作为祖国的花朵,同样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农村的孩子也并不比城里孩子笨,教育结果的不公平却让他们之间的差距变得如此之大,这是令人痛心的。

2. 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

本来城乡就存在教育起点和教育过程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几乎所有重点高中还是会对自己的附属中学实行分数上的优惠政策,甚至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免考直接入学。这无疑又加大了农村中学学生的入学难度,使得他们能够进入重点高中,接受更深层次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便侥幸进入,那些曾经名列前茅的农村中学的学生在与城里学生竞争时,也显得资质平平。因此,在高考时能进入大学校门的农村孩子更是少得可怜。这就使得城市中小学生比农村的中小学生拥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三、我国基础教育不公平现象存在的原因

为了有效地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公平性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国家还对一些城市的实行政策性的倾斜,这就使得东、西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致使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民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因而在孩子上学问题的重要性上也缺乏认识。他们有的人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让孩子辍学打工或在家务农当帮手。农村的穷苦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起点上,就已经被边缘化而处于弱势的地位。

(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收入分配不公的阴影投射到教育上来,同样导致了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现象。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这正是由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而导致的。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能够合理地协调利益分配,通过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整体公平。就目前而言,虽然人民的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很多人对于未来的预期并不乐观。他们害怕生病,担心失业。所以,他们都在拼命地攒钱,以防不测。由此一来,收入上的差别自然很大程度上影响不同家庭对于教育的投入。

(三)教育公平的意识淡薄

一方面,当地政府不能认识到让包括农村在内的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了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师缺乏全纳教育的意识。他们只关注那些“有希望”的学生,这对于部分后进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没有笨学生,只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智力类型,他们都需要老师的关怀以及对他们潜能的发掘。

(四)政府干预不得当以及不作为

第一,我国目前仍然缺乏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以保障基础教育的公平性。就是在现有的法律也未能得到很好地执行;第二,教育经费投入的倾斜更是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现象;第三,“拍脑袋”决策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不经过调研考察,就随意决策,往往会造成决策失误。第四,虽然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很明显,但是我国目前对于这些弱势群体和地区仍然缺乏健全的补偿机制。

四、解决基础教育公平性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公平性问题的研究以及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本文现提出几点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建议:

(一)统筹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和地域差距

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继续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道路,以工业化、信息化引领、推动和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具体做到以下几点: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此外,在制度上,要继续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高效的机制,激发城乡发展活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二)促进社会整体公平,以整体改善局部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决定了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教育本身,而要有全局观念,促进社会整体公平。具体来说可以从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当百姓不再为无钱看病而发愁,不再为买不起房子而焦虑,不再为飞来横祸而感到绝望的时候,人们便会毫无疑问地将注意力转移到教育上来。而且,我相信,到时候人们也都有经济实力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所以,我们可以说,增进社会公平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三)实现思想转变,消除人为导致的不公平现象

首先,国家的教育机构应该改变陈旧的教育路线,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平等的大众教育,而不应该设置重点学校、名牌学校战略。只有这样,教育资源才能够得到合理配置,择校难、入学难的问题才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有钱人读好学校,穷人读差学校的现象也将不复存在。其次,改变教师评价制度。目前的教师评价制度主要以考试分数为中心,这就导致了教师对于成绩好的学生给予很多的关注,对于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则很少关心或者直接不管不问。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现象并不能说明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毕竟每个人的精力都很有限,面临这样的评价机制,教师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以,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光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的说教是不起作用的。我们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评价制度才能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育评价机制改了,这又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每位学生身上存在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所以,最后还需要向老师灌输全纳教育的思想。每个学生自身特点不一样,但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以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孩子,那必将扼杀很多孩子的创造力,对于学生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塑造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四)政府积极作为,多途径促进教育公平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教育法律体系,是实现教育法治化,维护教育公平的前提。”[4]建国以来,我国的立法工作在教育方面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初步结束了我国教育工作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混乱局面。但是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到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的相关法律仍然处于空缺状态,这种不完备的法律体系在维护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以及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因此完善相关法律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教育立法的实践。当然,也可以在总结国内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国外的立法的优秀成果。此外,还要加大执法和监督的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要用法治的精神确保教育公平。

2.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到2012年争取达到4%。[5]财政部发布的《2012年公共财政收支情况》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教育支出21165亿元,GDP总量为519322亿元,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08%,目标基本完成。但是放眼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比例为5.1%,世界平均比例为4.9%。所以,我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条件较差的西部地区可以实施以省、市级政府为投入主体、国家负担一部分经常性的专项财政拨款、县级政府起财政辅助作用的投入体制。[6]增加教育投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增加教育资源总量,扩大教育机会,有利于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减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最终实现基础教育相对公平。

3.优化制度环境

以上我已经提出要改变陈旧的教育路线、改变教师评价机制等解决措施,但这一切都必须有一个制度上的保障,否则,将沦为空谈。所以,我们面临的最紧要的事就是,必须尽快建立并完善科学民主的教育决策机制。在决策之前,进行广泛的考察,尽可能地使所作决策能够满足绝大部分人的利益诉求。这是防止“拍脑袋”决策的有效途径,对于纠正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上的政策偏差和政策失误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落实相关政策的时候,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完备的监察机制。比如,公开各级政府教育经费的支出情况,以供人民进行监督,确保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再次,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考核机制既有考核的作用又同时具有促进作用和方向标的功效。问责机制则起到一种威吓作用,迫使相关部门按程序办事,做到公平、公正。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为了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我国还应大力推进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改革,以保证每个公民受教育机会平等。

  1. 健全补偿机制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使社会上产生了很多的弱势群体。一个有责任的服务型政府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关注弱势群体并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偿。几年前,各农村中小学开始由上级统一配备体育器材,这正是一种有效的补偿手段。但是,我们做的远远不够。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西部偏远地区的帮扶力度,追加财政投入,只有这样,才可以缩小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基础教育差距。此外,完善助学金、补助和减免制度,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

总的来说,为了有效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我们就应该做到将统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整体公平,实现思想转变以及政府积极作为等方面有效统一。尽管如此,实现基础教育公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各级政府和全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吴全华.教育结果公平的内涵及其衍生规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9).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50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