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新西兰产业内贸易研究

 2023-05-31 09:05

论文总字数:16217字

摘 要

2008年4月7日,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了《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经过三年多的谈判,中新两国终于以成功结尾。该协定是中国首次与发达国家签定的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本文以此为背景,对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首先,采用调整后的G-L指数对中新产业内贸易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非线性多元回归模型探究了影响中新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最后,本文针对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中新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产业内贸易,调整后的G-L指数,多元回归模型

Abstract:In April 2008, the China-New Zealand Free Trade Agreement was signed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New Zealand. The agreement was signed on 7 April 2008 in Beijing, after negotiations that lasted over three years, and was really a great full stop of the story. It was the first free trade agreement that China has signed with any developed country. Based on this speci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is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New Zealand. Firstly, we analy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New Zealand in detail using the Adjusted G-L index. Then several influence factors a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rough a nonlinear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Finally, we provide som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regarding promotion of the intra-industry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New Zealand.

Key words: Free Trade Agreement, Intra-Industry Trade, The Adjusted G-L Index,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目 录

1 引言 4

2 文献综述 4

3 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5

3.1 概念的界定 5

3.2 产业内贸易的分类 5

3.3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衡量方法 6

4 中国与新西兰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7

4.1 中国与新西兰双边贸易概况 7

4.1.1 中新双边贸易额分析 7

4.1.2 中新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9

4.2 中国与新西兰产业内贸易分析 10

4.2.1 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分析 10

4.2.2 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结构分析 11

5 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2

5.1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12

5.1.1 国家特征因素 12

5.1.2 产业特征因素 13

5.2 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4

6 促进中新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 16

6.1 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中国人均国民收入 17

6.2 加快同新西兰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17

6.3 注重科技创新,实现出口产品差异化,提高产品竞争力 17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0

1 引言

近几十年以来,伴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飞快成长以及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及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变化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与各国广泛开展相同或相似的产品的贸易发展迅速,而这种以产业内贸易为特点的贸易模式也已慢慢成为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所谓产业内贸易,是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和出口同一类产品的现象。例如,中国在从日本进口技术密集型的电子机械类商品的同时,也向日本出口同类产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产业内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及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出现并增加。然而,现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少数几个贸易伙伴上,对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研究很少。本文利用GL指数与调整后的GL指数,对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测度,并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中国-新西兰产业内贸易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结合实际情况为两国的贸易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对策与建议。

2 文献综述

由于产业内贸易最先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因而对产业内贸易研究最多最深入的仍然是发达国家。国内关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起步较晚,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高,国内有关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多,不过多以实证研究为主,目前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中国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方面,马剑飞、朱红磊和许罗丹在《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经验研究》(2002)一文中运用跨部门的截面分析对中国1999和200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加权回归处理,发现产品的多样化与产业内贸易正相关,规模经济因素对中国产业内贸易没有显著影响,而外商投资对产业内贸易具备一定的负效应[1]。陈讯、李维、王珍在《产业内贸易的计量》(2004)中经实践检验指出影响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市场结构以及外资引入,其中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市场结构对中国产业内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外资引入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有明显的阻碍作用[2]。杜运苏与彭恒文在《中国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制造行业面板数据》(2008)中通过对产业内贸易类型作区分并分析面板数据,指出产品多样化、研究与开发费用、外商直接投资等因素与中国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正相关,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负相关[3]

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方面,李准晔、金洪起在《中韩贸易结构分析》(2002)一文中对1991-2002年间中韩两国贸易数据进行了分析,指出工业产品贸易对中韩贸易额的快速增长起了主导作用,并且工业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4]。汤海燕、史智宇、周甫军在《影响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因素解析》(2003)中,分析了双发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5]。佟家栋、刘钧霆在《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的实证研究》(2006)中分析了中日1992-2006年间两国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态势,指出中日贸易结构仍然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但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比重稳步上升[6]

3 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3.1 概念的界定

Balassa在20世纪60年代将产业内贸易描述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内产品在各国之间进行贸易的现象。Grubel和Lloyd最早提出了产业内贸易理论,他们在其代表著作《产业内贸易》(1975)中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同一国家在同一产业内的进出口总和。对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学者根据研究需要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例如Finger和Falvery认为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一产品组的产品存在同时进出口的活动,而Brander将产业内贸易定义为相同产品的双向贸易[9 ]。我们看到,对产业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产业内贸易的不同定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621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