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成因及化解对策

 2023-11-20 10:31:07

论文总字数:7051字

摘 要

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和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本文拟在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主观和客观的角度探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化解对策,以期对大学生就业现状打开更为宽广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化解对策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causes and resolving measures

ZhouZhenYu

(Wentong Colleg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With the college enrollment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graduates, college students worsening employment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ur society has become a prominent issue. Therefore,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alysis, from a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difficult employment reasons and propose appropriate to resolve the measures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graduate employment, with a view of employment status of graduates open broader research space.

KeyWords:College student;employment;dissolve the countermeasures

大学生就业是全国整体就业中既是重要也是精华的一部分,它影响着就业的整体局势。然而,随着各高校逐年不断扩招、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进行裁员的策略,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自1999年以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加大,高等学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 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从原来的 9.8%逐渐提高到 19%。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变为“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 到2007 年已达到 495 万人。[1]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就业环境,大学生应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理性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积极应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我国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大学生就业队伍不断扩大,岗位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全国各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数量急剧增加。从2007年至2012年毕业生就业人数依次为495万、559万、610万、631万、660万、680万,呈逐年增长趋势。然而与此同时,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进行裁员,这些将导致市场能够提供的岗位数量减少,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这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

(二)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一方面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年需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而市场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是有限的,往往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又存在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术水平、经验知识等某个或某些因素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了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这将导致出现有工作岗位而没有合适的人能胜任的现象。

(三)结构矛盾日益突出

1.各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众所周知,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比较发达,人才供大于求,而相应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不仅人才需求较大而且缺少相应的人才,大学生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为此,国家针对这一问题,先后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组织领导了“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为进入农村基层的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3]尽管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这一现象仍然很普遍。

2.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低,而在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劳动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知识、技术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小,这使得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常见问题之一,而引发这一问题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经济发展影响就业选择

大学生在就业前首先考虑的是该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对就业的选择影响很大。一般来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地区,企业数量多,人才需求量大,大学生就业机会大;反之,经济发展状况差的地区,企业数量少,人才需求量小,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4]

2.农民工涌入城市和下岗工人再就业对大学就业形成不小的冲击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部分农民离开农村土地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些在职人员因某个或某些因素不适应新产业及其所带来的新就业岗位而被迫下岗,但为了维持生计,他们不得不再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也许这些人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方面比不上大学生,但是在工作经验、处理问题能力等方面要比大学生强的多,而且一些政策更倾向于他们,这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

3.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有些高校为吸纳更多的学生盲目扩招,使得教育资源紧缺,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们不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在就业方面遇到很多困难。另外,这些高校在扩招时盲目建立新专业,并没有做过多的市场调查研究,也没有与用人单位相结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还有就是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多注重书本理论知识,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较低,要知道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往往都是来自于社会实践。

4.企业用人方面存在误区

有些企业在招募大学生的过程中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大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主要体现在:

(1)追求高学历,过于关注文凭

大学生在找工作也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上来就问你是在哪所学校毕业的,这让那些低学历、文凭不硬却有能力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造成许多困难。

(2)过于追求利益最大化

有些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招聘大学生过程中急功近利,期望招聘到的员工能立即发挥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减少培训费用和用人成本。然而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就是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他们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后才能逐步发挥自身潜力。

(3)性别歧视

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生从学校出来后差不多是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很难将自己的精力完全投入到工作上。因此有些企业正是基于对女大学生生理、婚姻因素等方面的考虑,在招聘人员时只招收男性,这严重剥夺了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机会,使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加困难。

(4)生源地歧视

由于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的紧密程度,所以往往优先考虑招聘当地生源的毕业生,因为他们熟悉当地地形、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这就使得一些有潜力的外地生源的大学生被拒之门外,给他们就业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主观原因

1.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

当代众多大学生都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尽管一些大学生认真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但他们仅仅是把这当作学习任务,并没有将所作的规划努力付诸于行动。另外,部分大学生就业目标定位较高,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就业观念,[5]对就业是一个逐步实现目标、不断调试目标的过程认识不足。

2.大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

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只知道学习理论知识,甚至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在其位,不谋其事”,没有掌握必备的知识,缺少实践方面的经验,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有些大学生抱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态,不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其在求职过程中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标准和需求。

3.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许多大学毕业生从学校走出来,希望找个可以坐在办公室的工作,很少有人直接选择去企业基层车间工作,因为他们觉得在车间工作是一件有苦又累的工作,而且有失大学生身份。而对于那些已找到工作的部分大学生来说,由于承受不住工作压力被迫离职,从而出现“刚就业又失业”的现象。

4.对企业物质待遇要求高

物质待遇主要是指工资标准、奖金数额、住房条件等,[6]这些都将是大学生在就业时所要考虑的。然而一些大学生对于企业所提供的物质待遇并不是很满意,从而失去了一些就业机会。

5.受专业对口观念的影响较为严重

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学的是什么专业,将来找工作就找与之相关的工作,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把就业目标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选择。

6.缺乏人际关系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听到的一句俗语。因此不少大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的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但这毕竟只适合少数有背景的大学生,而大多数大学生由于在校期间不注重人脉关系的拓展,从而导致了他们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方面处于不利地位。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将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这四个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1.政府方面

(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进一步明确自身在大学生就业中所担当的重要责任,要及时掌握整体就业状况和学校学生的培养情况,并及时、有效的反馈,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社会保障,进一步规范和协调大学生就业市场。各级政府就业指导部门要逐步建立并扩大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在企业方面,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通过税收等政策调节,提高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通过行业协会、媒体宣传和教育作用,引导用人单位逐步转变用人观念。在高校方面,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高校扩招,防止大量人才过度涌入市场,减少职业竞争。在大学生方面,政府要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对去西部地区工作、去艰苦行业工作、去国家最需要的工岗位工作的大学生毕业生进行补偿或给予其它方面的优惠。[7]政府也可以设立经济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在完善就业市场方面,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扫除体制性障碍。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取消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积极疏通就业渠道,不断完善就业市场。

(2)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发展经济是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政府应加速推动经济的发展和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给大学毕业生更多的就业岗位。

2.高校方面

(1)设置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

高校在设置专业前,首先要全面深入了解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预测专业发展的前景,增强专业设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其次,要明确各专业毕业生的预期就业岗位,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将岗位管理能力分解为几个能力模块,制定相应的技能等级,分析要达到能力模块所需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确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制出各专业的岗位能力与教学模块对照表、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

(2)建立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

由于实习资金、设备、师资的局限性,学校要想培养应用型人才只有和企业合作才能实现。校企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学校为企业提供新的就业劳动力,而企业给大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设备以弥补大学生办学条件的不足。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缩短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期和磨合期,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率。

(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职业技能

在搞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实习设备和设施,加大实践力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3.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应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在招聘过程中,对有些学历要求不高的岗位不要设置过高的门槛,切勿抱有“高学历等同于高能力”的错误思想,积极吸纳各个层次的大学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企业在招聘中不能太注重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因为经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而是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的。也许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实践经验方面有所欠缺,但经验的缺乏并不代表能力的缺乏,可以在企业的精心培养下逐步认同企业的文化,并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应把吸纳大学生视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契机,通过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优化单位的人力资源结构,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外,用人单位应积极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对所需人才进行联合培养,提供相关的实习机会,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从而让他们能更好的适应职场环境,发挥自身价值。

4.大学生方面

(1)客观评价自我,寻找最佳位置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大学生应该全面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兴趣爱好等,不能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要在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长处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逐步克服缺点。要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和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个人服从社会。要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看看自己是否具备这些条件,不能把就业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大学生只有在择业过程中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做到扬长避短,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2)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05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