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媒介背景下《白鹿原》的传播与接受分析

 2022-04-15 07:04

论文总字数:26536字

摘 要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关中地区白鹿原上以白家、鹿家两家三代人的恩恩怨怨,表现从清末到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文化大革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原著经过作者陈忠实修改,获得茅盾文学奖,传播与接受广泛。而历经长期拍摄,于2012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取得良好票房,也推动了原著的普及。2017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陈忠实亲自参与,在短暂低迷之后收视率持续走高。《白鹿原》原著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秦腔、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媒介背景下有着不同的传播形态,并取得了不同的传播效果。这部作品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电影、电视剧的改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品的宏大意义,但又促进了进一步传播,本文就印刷品、电影、电视三种不同媒介形态,分析《白鹿原》的改编和传播。

关键词:《白鹿原》,改编,媒介

Abstract

"White Deer Plain" is a novel created by Chen, which epitomizes the white Deer village on the white deer in Guanzhong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war of liberation, ‘cultural revolution’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by telling the feud between the two family grandchildren, the Bai surname and the Lu surname. The original work was revised by the author Chen Zhongshi and won the Mao Dun Literature Award, which was widely spread and accepted. After long-term shooting, the movie of the same name released in 2012 won a good box office, which also promoted the popularity of the original. In 2017, it was reorganized into a TV series of the same name. After a brief downturn, the ratings continued to rise. The novel has been adapted into a variety of art forms such as films, dramas, qin cavity, and TV dramas of the same name, and has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forms under different media backgrounds, and has achieved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effects. This work has a high literary value, the adaptation of films and TV dramas to a certain extent dispels the grand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s, but also promote further dissemination .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daptation of "White Deer" and three different media forms of print, film and television. propagation.

KEY WORDS:WHITE DEER PLAIN, REARRANGE, MEDIA,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意义 1

第三节 文献综述 2

第一章 文学作品及其衍生艺术作品的传播 5

第一节 文学作品影视化规律 5

第二节 文学传播与影视化艺术传播比较 6

第二章 原著的三次修订及传播 8

第一节 初版本对初刊本的修订 8

第二节 修订本对初版本的修订 8

第三节 原著的传播 9

第三章 电影对原著的改编及传播 12

第一节 电影对原著的改编 12

第二节 适应电影媒介的改编因素 14

第三节 电影的传播 15

第四章 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及传播 19

第一节 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 19

第二节 适应电视剧媒介的改编因素 21

第三节 电视剧的传播 21

第五章 三种形式传播效果分析 24

第一节 原著传播效果影响因素 24

第二节 电影传播效果影响因素 25

第三节 电视剧传播效果影响因素 25

第四节 不同媒介受众分析 26

结语 28

参考文献 29

致谢 30

绪论

选题背景和意义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文艺界在理论方面所进行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为本期文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继兴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回顾“文革”伤痕,还原荒谬本质,追溯从前历史,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这些文学潮流为《白鹿原》的诞生提供了思考和灵感。《白鹿原》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关中地区白鹿原上以白家、鹿家两家三代人的恩恩怨怨,表现从清末到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文化大革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原著经过作者陈忠实修改,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发行量超500万册,传播与接受广泛。

而历经长期拍摄,于2012年上映的同名电影取得良好票房,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台湾电影金马奖等众多国际电影节中获得五次提名,一次获奖,也推动了原著的普及。

2017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陈忠实亲自参与,在短暂低迷之后收视率持续走高。在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绽放“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中国电视剧奖,导演刘进也凭借《白鹿原》获得最佳导演奖。

《白鹿原》原著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秦腔、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媒介背景下有着不同的传播形态,并取得了不同的传播效果。这部作品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电影、电视剧的改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作品的宏大意义,但又促进了进一步传播,本文就印刷品、电影、电视三种不同媒介形态,分析《白鹿原》的改编和传播。

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日益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日益增长的精神水平和文化消费需求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影视作品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丰富了观众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影视业发展迅速,优秀作品频出,出现了许多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将经典文学搬上荧幕的创新。观众也越来越接受大IP改编,即文学作品影视化呈现这种同一主题多种形式表现的组合方式。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在朝着商业化、大众化、流行化发展。文学作品与影视化改编作品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文学作品是影视化作品的依托和核心,为影视化作品提供素材基础和观众基础,影视化作品是文学作品的延伸和创新,一定程度上对文学作品起着宣传的作用。

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一种将文字符号转化为视觉、听觉符号,可以同时表现影、像、声、色的综合性艺术。在电子媒介发展日新月异、传统媒体衰落、新兴媒体层出不穷的当下媒介背景下,受众多杂散匿,偏向碎片化阅读、娱乐化内容,文学传播研究与艺术传播研究日益成为显学。对原著影视化改编的研究既包含对原著的传播分析,又包含对影视化艺术的传播分析,将文学及其衍生的艺术作品与传播学相结合,在跨学科背景下分析《白鹿原》在不同媒介背景下的传播。目前的文献中,对《白鹿原》原著分析甚多,不管是从语言、民俗还是主题方面分析,维度、深度、广度都很完备;对电影的分析也止步于对原著的改编或优缺点分析;而因为电视剧上映时间较近,研究成果不够完备。分开来分析三种不同形态在各自媒介背景下传播的研究较少,目前并未有将三者联系并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改编原因及进行传播分析的研究,因而本文具有独创性,将文学作品及衍生品从文学接受和传播效果方面联系起来进行跨学科研究。

文献综述

在知网中,以《白鹿原》为主题词的相关论文有1600余篇,大致分为三部分:对原著的研究、对电影的研究、对电视剧的研究。近几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关于《白鹿原》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与日俱增。这些文献研究对《白鹿原》的文本进行了学术阐释和探究。从论文数量之多、论述之深、视野之广阔,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内涵可见一斑。彰显着文本旺盛的生命力及研究者阅读姿态的更新和文学批评视野的进一步扩大。自问世以来,学界对《白鹿原》的关注度就居高不下。研究热潮有三个阶段:《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电影《白鹿原》上映,2016年作者陈忠实逝世。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2月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中,由于翟天临在电视剧《白鹿原》中扮演白孝文,知网中搜索“翟天临”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虽未引发更多学术成果,但对于电视剧《白鹿原》的传播有一定的二次推动,对电视剧的传播效果有一定影响。

一、原著研究

对原著的研究方向和角度呈现多维化趋势,包含民俗探究、意象研究、人物形象研究等。房伟的《《白鹿原》经典化问题考察》、练淑敏的《《白鹿原》的修改、改编及其阐释》中都有涉及白鹿原作品三次修改的问题,包括初刊本、初版本、修订本,修改原因有受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经济逐步开放、作者个人原因、政治倾向等。原著共改编两次,每一次改编都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对文本进行了更深刻的加工,扩展了其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丰富了经典文本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

二、电影研究

对《白鹿原》电影的研究有50余篇,包含叙事艺术分析、女性主义研究、消费主义语境分析、符号学解读、拍摄艺术等,研究最为广泛的仍然是《白鹿原》原著改编为电影的得失探讨,这其中就包括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的传播与接受。上映以来口碑两极,观众对删减的不满,以及对电影内涵的争议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引发了学术界的热烈探讨。如刘亚利在《影像符号表达的失败:“民族秘史”白鹿原的改编之路》中指出,由于王全安导演将原著的宏大叙事改为个体命运的言说、从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到扁平化重构、视听艺术表现过犹不及的原因,从语言上、情节上、人物上还是内涵上,都没有展现出原著所要展现展示个人悲剧和历史的厚重,不能给担负起“史诗片”这一称号。练淑敏的《白鹿原的修改、改编及其阐释》中也指出电影改编过程中存在由家国权力转向儿女情长、重要文化意味及人物、意象的缺失的不足,但肯定了其拓大受众面、再次掀起对这部经典作品研究热潮和推动经典传播的作用。可以这么说,电影《白鹿原》在原著作品的改编上并不成功,但对于传播与接受和市场化上取得了极大成功。

三、电视剧研究

关于电视剧《白鹿原》的文章多集中在豆瓣、知乎、微博、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学术类的文章较少,以“电视剧白鹿原”为关键词通过知网检索,得到相关文献50篇,2018年发表文章数最多。但这些文献多集中于电视剧中形象探讨、视听艺术鉴赏、营销策略、地域文化分析,而涉及原著到电视剧改编的分析仅11篇,内容较为简单。关于电视剧的评价好评居多,如学者张新英的文章评价是“电视剧《白鹿原》继承了原著繁复浩大的体量与厚重深沉的内涵,将个人史、家族史、乡村史与宏大的近代中国史融为一体,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中,以白鹿原为代表的乡土中国上演了一幕幕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戏。”罗兴萍在文章中从伦理叙事的角度出发,认为这种强化更符合影视作品特点,也深化了思想内涵。而关于电视剧的负面观点则认为时间线混乱、内容改编过多。但总体来说,时长77集的电视剧在还原作品宏大叙事方面,仍然是瑕不掩瑜。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653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