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与1940年代的“间谍”热

 2022-04-13 07:04

论文总字数:23993字

摘 要

成书于1943年的长篇小说《风萧萧》作为一部具有浪漫气质的间谍题材小说,在出版发行之后持续畅销。作者徐訏在小说中塑造出独特的独身主义间谍形象,反映出徐訏对自我的重视和对精神之爱的推崇,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存在着不婚的理想主义倾向;小说重点关注间谍的恋爱与人格问题,反映出徐訏创作手法上对浪漫典范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对爱情的渴望与关注;小说表现出上海的末世感与狂欢的城市氛围,反映出上海居民在战争环境中的精神空虚。徐訏的浪漫之所以能够被广大读者接受,是因为他的浪漫继承了“五四”浪漫一代对生命内部问题的关注,以追求真善美为精神救赎之路,与中国传统道家精神相契合。

关键词:徐訏,风萧萧,浪漫,间谍小说

Abstract

The novel Feng Xiaoxiao, written in 1943, as a romantic espionage novel, continued to sell well after its publication. The author Xu Xu creates a unique image of celibate spy in his novel, which reflects Xu Xu's emphasis on himself and his esteem for spiritual love, and also reflects the idealistic tendency of being unmarried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e novel focuses on the love and personality of spies, reflecting Xu Xu'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romantic paradigms in his creative techniques, as well as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The novel shows Shanghai's sense of eschatology and Carnival in the city atmosphere, reflecting the spiritual emptiness of Shanghai residents in the war environment. Xu Xu's romance can be accepted by readers because his romance inherits the attention of the May 4th Romantic generation to the internal problems of life, takes the pursuit of truth, goodness and beauty as the way of spiritual salvation, and conforms to the spiri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aoism.

KEY WORDS: Xu Xu,Feng xiaoxiao,Romantic,Spy Fiction

目 录

绪 论 1

第一章 徐訏其人及间谍小说《风萧萧》 2

第二章 独特的独身间谍 5

第一节 独特的间谍 5

第二节 独身的间谍 7

第三章 恋爱与人格 9

第一节 间谍的恋爱主题 9

第二节 间谍的人格高贵 11

第四章 末世感与狂欢的上海 13

第一节 《风萧萧》中上海的空间和时间 13

第二节 想象“孤岛”心态 16

第五章 徐訏与现代文学的浪漫问题 17

结语:文学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4

绪 论

作为文坛新秀,徐訏在上世纪30年代已经崭露头角,受到林语堂、朱光潜等人的赏识,1943年《风萧萧》的风靡让徐訏名声大噪,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畅销书作家。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徐訏出走香港,这位曾经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作家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大陆文坛对徐訏的漠视与批评一直到1988年其作品重新出版才有所改观。2019年的今天,徐訏及其作品重回大陆研究者视野已有三十年之久,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家研究创作研究两个层面。作家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诸如作家的思想、人格、文学创作观念、生平逸事等;创作研究则集中在作家的小说创作、戏剧创作、散文创作等作品的文本性研究上。

徐訏的浪漫性研究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末。严家炎认为徐訏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而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1989)中将徐訏及其作品归入“后期浪漫派”。严家炎将徐訏的浪漫主义理解为生动的文学想象力,徐訏对浪漫的关注,以及他故事中丰富多彩的异域风情。此后,“晚期浪漫”或“新浪漫”的标签也一直被用于徐訏。[1]耿传明认为,徐訏的浪漫主义美学是对中国现代性的回应,这种现代性的特点来源于过分理性的“五四”启蒙运动。[2]陈旋波对徐訏的研究追溯了徐訏的职业生涯中的各个站点以及对徐訏在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作品的评论,但它理解徐的作品主要是为了反映中国现代性的各个方面,据陈旋波说,其特点不能与西方知识分子的趋势分开。[3]Frederik H. Green认为,徐訏的小说美学与欧洲浪漫主义之间的间接联系体现在他对柏格森现象学的兴趣,徐訏通过他的小说来阐述一种美学,同样地把个人经历、幻想和梦想视为对现实的另一种衡量。[4]

前人对徐訏作品的浪漫特征以及这种特征的形成原因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是徐訏的浪漫为何能够被大众接受,这种接受背后折射出一种怎样的社会心态,这些问题还值得思考。本文以徐訏在1940年代最受读者欢迎的长篇小说《风萧萧》的浪漫特征切入,尝试去分析徐訏的浪漫在当时社会中被广泛接受的原因,以及其小说畅销背后折射出的普遍社会心态。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释徐訏及其间谍小说《风萧萧》的历史背景。在第二章本文对《风萧萧》中塑造的独特的独身主义间谍形象进行分析,认为这一极具浪漫色彩的人物形象背后潜藏着作家理想化的精神追求:其一,“五四”女性解放思潮带来的不婚不育理想;其二,对自我的凸显;其三,超越肉体之爱的精神之爱。第三章讨论小说着重展现的间谍之间的恋爱与人格问题,论文认为小说对恋爱的大量刻画体现出:其一,战争年代特有的对爱的强烈渴望;其二,对浪漫典范的继承与发展。而小说对间谍“高贵”人格的刻画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第四章中,本文对小说中表现出来的上海居民的末世感与狂欢的上海城市氛围进行分析,认为其反映出战争状态下城市居民的某些心态:其一,时间上的日夜颠倒与空间中的流连娱乐场所;其二,对金钱与生命的随意挥霍;其三,精神上的空虚寂寞孤独。在本论文的最后一个部分,文章对徐訏与现代文学的浪漫问题进行探讨,将徐訏放置在现代文学的浪漫框架中,认为徐訏的浪漫能够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其一,继承了“五四”以来对生命内部问题的关注;其二,为饱受战争摧残的民众找到了精神救赎之路;其三,与中国古典浪漫传统进行对接。

总而言之,《风萧萧》中表现出来的诸多浪漫特征源自作者徐訏重视想象的创作观念,浪漫的写作手法体现出徐訏理想化的精神追求,而《风萧萧》能够在纷乱的战争时代脱颖而出,被大量读者接受,是因为小说满足了当时读者的精神需要,这也从侧面折射出当时社会中的普遍心态。

  1. 徐訏其人及间谍小说《风萧萧》

徐訏,生于1908年,浙江慈谿县人,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3年赴上海从事文学创作。作为林语堂的门徒,徐訏曾经是上海“论语派”的重要成员。1936年,徐訏远赴法国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徐訏回到上海,继续进行文学创作,他在1937年流行的“论语”月刊《宇宙风》和1943年的战时畅销书《风萧萧》中持续走红,成为民国时期阅读受众最广泛的作家之一。战争结束后,徐訏从重庆回到上海,但他很快就在1950年离开大陆前往香港。此后,徐訏基本在共和国的文学叙述中消失,但他其实仍然是冷战时期香港重要的作家和评论家。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3993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