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波伏娃自传叙事的伦理向度

 2022-02-13 06:02

论文总字数:21095字

摘 要

【关键词】西蒙·波伏瓦,《波伏瓦回忆录》,自传,叙事伦理

On Narrative Ethics of Simone de Beauvoir’s Autobiography

13412109 Li Ying

Supervised by Li Lingling and Li Mei

ABSTRACT

After writing a lot of works, Simone de Beauvoir created the large scale memoirs. Starting with the "Memoirs of Beauvoir",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arrative and ethics in the text. From the story and discourse layers, it is concluded two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er autobiography narrative: self-written and polyphonic statements. The former is reflected in secularized religion embodied in individuals; in the big narrative of World War II, she is still concerned about personal growth; when domestic regime changes dramatically; she focuses on her colorful life. The other character reflects in its use of narrative means such as perspective, narrative intervention to discuss freedom, and love and the other issues.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can clearly see the importance of combining narrative and ethical position for shaping the characters and conveying the stands in autobiographies.

Keywords: Simone de Beauvoir, Memoirs of Beauvoir ,Autobiography,Narrative Ethics

目录

一、绪论1

1.波伏瓦与《波伏瓦回忆录》1

2.关于叙事伦理2

3.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3

二、故事层:自我书写和个体书写3

1. 宗教世俗化的个体表现4

2. 战争席卷背后的自我成长5

3. 战后政权颠覆与丰富的个人生活6

三、叙述层:复调叙述——伦理中的波伏瓦与自传中的波伏瓦8

1. 叙述者干预下的争论自由9

2. 叙述视角转换下的他者问题10

3. 理性与感性挣扎中的爱情问题11

结语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1. 绪论

1.波伏瓦与《波伏瓦回忆录》

西蒙·波伏娃与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被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其中西蒙·波伏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普通读者。其独特性表现在:首先作为女性哲学的创始人,其著作《第二性》用质朴和辩证的语言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其次她与让-保罗·萨特同为存在主义思潮的发起人,对存在主义的体系化和发展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此外西蒙·波伏娃与一般哲学家不同,其哲学思想大多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生动而贴近感情的表达使得其哲学思想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从而更容易对读者产生影响。西蒙·波伏娃无论在哲学领域,亦或是文学领域都有较为不俗的贡献。大多数学者将其人生贡献归结为对于女性运动及女性哲学的理论贡献,而忽视了她其他方面的贡献,比如她留给世人的文学遗产《波伏瓦回忆录》。

在西蒙娜·德·波伏瓦生命的78年中,因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丰富的精神遗产赢得众多头衔:存在主义者、女权主义理论的先驱、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享有殊荣的小说家、萨特既非妻子又非情侣的终身伴侣、契约式爱情的发明者之一……也正是由于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最终使其写出了追求历史真实性、自我真实性和细节真实性的四卷本回忆录[1]。这四卷本回忆录分别为:《端方淑女》(1958年)、《岁月的力量》(1960年)、《事物的力量》(1963年)与《归根到底》(1974年),这四卷本的回忆录记录了其成长过程、思想变化、人生轨迹等。《端方淑女》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她童年时代与少女时代的生活,这期间出现了对她影响深远的三个人物:莎莎、雅克和萨特;《岁月的力量》从她1928年完成高等教育后动笔,收笔于巴黎解放,之间时间跨度长达16年,主要着墨于其开始自立的生活、文学创作的历程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艰难;《事物的力量》则接续《岁月的力量》——描写了自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初期的生活情景,办报、旅行、写作等挤满了她的时间;从时间上来说,这四部回忆录覆盖了她人生的大部分经历,其巨大的规模与篇幅至今无人可比。这四部回忆录的价值不仅表现在20世纪中期西方文学发展的光影、存在主义这一后现代重大精神现象历史发展的权威记录上,其更重要的价值还在于,这四部回忆录展现了波伏瓦本人力图通过文字展现出自己作为一个不平凡女性的真实状态的意愿。

波伏瓦在著述颇多后仍旧写下这部规模浩大的回忆录,用语言呈现一个新的图景和构建一种叙事伦理,是梳理过去、与自我和解、阐述自我眼中的自我的过程。笔者在这一过程中认识了一个全新的波伏娃,也意识到了伦理叙事对于构建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2.关于叙事伦理

在西方文化世界中,文学诞生之初,其承载的美学价值与道德价值尚未分离。18世纪,伴随着现代化讨论的展开,宗教去魅的开始,世界的统一意义和价值分崩离析,各价值领域走向分化。其中,文化分化首先开始,为自己寻求自主化和合法化证明。也正是在寻求自主的过程中,文化艺术从承担社会责任和进行道德教化等方面变为提供单纯的审美愉悦,也就是说打破了真善美相统一的状态。文化艺术走向了自律,叙事和伦理似乎完全不相关了。

这一说法在小说这一文体面前败下阵来。卢卡奇和本雅明通过对小说和古典叙事去魅,暗示了小说(novel)和故事(story)之间的差异:小说(novel)表现生活的丰富性,而故(story)则传达确定的信仰与信念;故事(story)是未经反思的生活,小说(novel)使反思进入经验;故事(story)是封闭的,小说(novel)是开放的。并凸显了时间、顺序、反思等在小说(novel)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一梳理也从侧面展现了叙事本身的分化。同时,随着开始于语言学转向的现代主义小说把各种叙事技巧提高到本体论的地位。由此可知,叙事与伦理是无法完全分离的。

进入后现代以来,解构主义瓦解了形式主义只关注文艺内在的趋势,推动了文艺重点由文本向文化、政治再到伦理的转变。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中把理性区分为理性伦理与叙事伦理[2]。并把叙事伦理解释为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生命的感觉,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伍茂国受此启发,将叙述伦理解释为叙事过程叙事技巧、叙事形式如何展现伦理意蕴以及在叙事中伦理意识与叙事呈现之间、作者与读者、作者与叙事人之间的伦理意识在叙事中的互动关系[3]。于笔者而言,文学是关于人的书写,而人必定是承载着伦理的,因此凡是文学的,必是具有伦理向度的。叙述是书写内容、书写手段、书写顺序等有意识选择后的呈现,一方面为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场景、再现人物情境等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为作者传递自我认识与自我价值留下空间。因此,叙事伦理是探求在文学中,作为伦理本身呈现的叙事是如何在话语中展现,如何看待生活、解释世界的。叙事这一行为从一开始对读者就是负有伦理责任的:它通过叙述把读者与它所呈现的世界联系起来,从而使读者产生联想及思考,并受到其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叙事应该呈现出一种伦理关怀:即关注个体,展现个体生命的成长,澄明生命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从而提供一种人生慰藉。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1095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