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第六代电影的伦理叙事

 2022-02-06 07:02

论文总字数:16982字

摘 要

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第六代电影导演一登场就表现出与第五代截然不同的姿态,第五代多宏大的叙事主题,而第六代更多的是个人化的体验叙事。由于第六代导演最初的边缘位置,使得他们一开始就把个人对世界和生活的体验放在首位,镜头下的主人公多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甚至是底层更加边缘的人物。这些人物身份卑微,孤寂落寞,常常又游离在道德的边缘,以至于偷窃、乱伦、窥视他人,这样的主人公和故事题材导致第六代电影的内容必然无法与伦理撇清关系。本文主要从爱情伦理、家庭伦理、职业伦理、个人伦理四个方面,对第六代电影的伦理主题进行分析,并从道德考量、悲悯情怀、人性反思三角度阐释第六代电影伦理主题的探索意义,希望对第六代电影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第六代;伦理叙事;道德考量;悲悯情怀;人性反思

ABSTRACT

The sixth generation film directors, who live in the period Chinese economic reform, show a very different attitude with the fifth generation. Directors of the fifth generation use grand narrative themes usually, but directors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more personal experience narrative themes. Due to the edge position initially, directors of the fifth generations start to put personal experience in the first place, and the heroes are normally worms at the bottom of society, or even more marginal ones. The identities of the heroes are usually humble, and lonely, sometimes drifting away the edge of morality, even committing theft, incest and peep. Such heroes and subject matters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film cannot stay out of ethic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ethical themes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film from four aspects, love ethics, family ethic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personal ethics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these ethics themes from moral considerations, compassion and humanity reflection. Hope this paper could provide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ixth generation film.

【Key words】The sixth generation film; Ethical Narrative; Ethical considerations; compassion; humanity reflection

目录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2

目录 3

绪论 4

一 “第六代”的命名 4

二 伦理叙事 5

三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5

第一章 第六代电影的特征 6

第一节 第六代导演群的时代特征 6

第二节 第六代电影的主题特征 7

第二章 第六代电影的伦理主题分析 7

第一节 爱情伦理 7

第二节 家庭伦理 9

第三节 职业伦理 10

第四节 个人伦理 11

第三章 第六代电影伦理叙事的探索意义 12

第一节 对传统的道德考量和颠覆 12

第二节 对边缘人物的悲悯和关怀 13

第三节 对人性的洞察和反思 13

结语 14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9

绪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六代电影导演初等影坛,他们是电影学院85级的学生:胡雪扬、王小帅、娄烨、张元、管虎、何建军、路学长、王瑞、李欣、章明。90年代末第六代导演的名单上又增加了“中戏”三剑客张扬、施润玖、金琛,以及上影李红和山西贾樟柯。

从90年代初期在边缘展露头角,到2000年渐入主流,第六代导演在近10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电影入场式。在这个不算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电影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关注, 并在各大电影节上频繁获奖。1995年,何建军的《邮差》获新加坡电影节金奖、希腊国际电影节金亚历山大奖 ; 1997年,张元的《东宫西宫》获得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编辑”、“最佳摄影”奖,获得意大利托米那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1998年贾樟柯的《小武》获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第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2002年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奖、第四届华语传媒大奖最佳影片奖,并参加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等等。在由边缘到主流继而进入国际视野的同时,第六代电影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形成了第六代电影研究的热潮。

一 “第六代”的命名

对于第六代的命名,最早是由胡雪杨在1992年提出来的。当时,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留守女士》后,就发表了对自我和对一个小团体的命名式:“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但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杨远婴认为”第六代”是在1995年左右和2000年前后两度专业评论的热潮中被命名的。他将这个表述归纳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构成这一阶段性话题的第六代成员主要是北京电影学院85级的学生:胡学扬、王小帅、娄烨、张元、管虎、何建军、路学长、王瑞、李欣、章明。”[1]这一时期第六代电影导演刚刚从电影学院毕业,处于半地上、半地下的生存状态。影片执着于个人青春记忆的主题,充斥着个性化的情绪和情感,并不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重视。所以对于第六代的问世,评论界有很多不赞同的声音。黎胜在《谁是“第六代”》中说:“当陈凯歌、张艺谋频繁出现在娱乐报纸的头版时,中国影坛在酝酿一次新陈代谢。影评人经过含糊其辞的论证后,给一批影坛新人举行了命名,他们被称为‘第六代’……然而仔细思索一下,他们之间并没有类似的风格或共同的艺术主张。如果强求他们的同类项,只有两点:一是他们都拍有关都市青年的电影,二是他们或多或少与电影学院有关。‘第六代’实际是根据数学逻辑得出的概念。一切源于‘第五代’,有了‘第五代’就该有‘第六代’,‘第六代’还没有产生便已被命名。”[2]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时的第六代导演成员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电影学院派新增添了李红,戏剧学院‘三剑客’张扬、施润玖、金琛异军突起,贾樟柯以爱好者的身份蜚声国际,新生代导演不再是单纯的电影学院概念。”[3]此刻的第六代导演已经从半地下、半地上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并且成为中国现存大制片厂生产体制倚重的力量。他们的电影不再仅仅从个人心理压抑的层面讲述青春残酷物语,而把长大成人的故事和当下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90年代末期,对于第六代电影的评论已趋于平和,很多学者直言第六代的到来。1999年,谢飞在西山“青年电影作品研讨会”上也鲜明地提出了第六代导演的概念,2000年郑洞天在《两个矛盾的观感》中更是直言“第六代已经开始全面接班”。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698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