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姬文《市声》中的商人形象

 2022-01-20 12:01

论文总字数:13222字

目 录

一、《市声》的创作背景 ----------------------------------------------------------------1

二、《市声》中的商人形象 --------------------------------------------------1

(一)滑骗商人形象 ---------------------------------------------2

(二)买办商人形象 --------------------------------------------2

(三)官商形象 ----------------------------------------------3

(四)民族商人形象 --------------------------------------------3

(五)实业家形象 -----------------------------------4

三、《市声》所蕴涵的现代性思想观念 --------------------------------------------------5

(一)对忽视农工商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的观念的批判 -------------------------5

(二)对引进西方先进观念的肯定 ----------------------------------6

(三)确立同西方“工战商战”的观念 ----------------------------------------------7

(四)发展工商业教育 ----------------------------------------------7

四、小结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论姬文《市声》中的商人形象

王欢

摘 要:作为清代唯一一部以工商界为题材的小说 ,《市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晚清工商业社会生活的全景风俗画。本文归纳分析了《市声》中塑造的五类商人形象,并试图揭示出小说中所蕴含的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商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现代性思想观念。

关键词:《市声》;商人形象;现代性; 

On the Image of Merchants in Ji Wen 's "City Sound"

Wanghua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stitute,NUIST,Nanjing 201044,China

Abstract:As the only one in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business sector as the theme of the novel, "City" for us to show a late Qing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social life of the panorama of the paint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age of the five types of businessmen shaped in "City Sound", and tries to reveal the modern ideas that appear in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modern business society.

Keywords: "city sound"; businessman image; modernity;

  1. 《市声》的创作背景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部风云变幻的历史。列强用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社会经济形态逐渐由封建状态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过渡,社会经济变动往往会影响到文学的创作方向。处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19世纪法国曾诞生了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经济小说大师,他的创作《人间喜剧》给我们展示了一幅贵族阶层衰败和资产阶级上升发展时期的图景,这些图景为我们了解19世纪法国社会提供了生动的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恩格斯曾充分肯定巴尔扎克在此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甚至在经济的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我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院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1]同样,20世纪初的中国也涌现出一批擅长反映中国近代经济社会风貌的作家,他们的作品虽不像巴尔扎克的小说那样整体描绘当时的经济社会全景,但通过一个个片断我们也能组合出一张丰富多彩的经济万象图。《市声》正是其中之一部。《市声》作者姬文,生平不详。小说原发表于《绣像小说》第43号至72号,25回,未完结,标注为实业小说。1908年经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一共有36回,小说始全。

自1840年起,中国频繁遭到外族入侵。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1900年八国联军合力攻占北京,伴随着列强的军事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更加肆无忌惮。于是,仍处于萌芽状态的民族资本主义便过早遭到摧残,中国的封建经济形态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转化。

这一时期,列强纷纷向中国推销商品,掠取原材料,控制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霸占国内市场。与此同时,清政府被迫改变限制国内商业发展的传统政策,采取设立商埠、颁布商律、鼓励创办商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从而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中国的自然经济在内外两方面作用下进一步解体,商业贸易出现经营方式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也发生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商埠、通商口岸、市镇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中国商业资本分化为买办商业资本和民族商业资本两种类型。大量农民由于天灾兵祸等原因失去租种的土地流入城市,成为市镇、码头、口岸等地的雇佣工人或失业人员。“无可讳言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政局的变动,民生的疾苦,每有切肤之痛。当他们把此忧国忧民的情怀发为文章时,自然希冀找寻最直接生动的模式,以求引发立即的共鸣。”[2]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姬文创作了这部反映当时工商业生活的作品。

姬文的《市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即将登上历史舞台的充满豪情壮志的宣言。小说描写了面对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入侵,近代民族商人如何采用资本主义制度来发展本国经济,同外国进行商战的。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塑造了许多丰满复杂的人物形象。

二、《市声》中的商人形象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每个阶级严格按照"士农工商”的顺序排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即是体现对士大夫阶层的推重;以农立国,便把从事农业的人员排在了第二位;而以追逐利益为根本目的的商人,在社会上则处于最低下的地位。可是到了近代社会,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商人的地位在社会中直线飚升,原本的"四民之序”发生了变革。在“万商之海”的上海,商人在士农工商中已经居于首要地位。[3]《市声》就描写了一些位于"四民”之首的丰满、复杂的商人形象。

(一)滑骗商人形象

由于商人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较低,因此古代小说中较多地塑造了一批唯利是图、狡诈奸猾、奢靡挥霍的商人形象。在《市声》这部小说中,这类商人形象仍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如靠替人收棉花、管账、收茧子发家的奸商钱伯廉,靠土地买卖发家的掮客汪步青。笔者认为钱伯廉这个人物形象是作者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形象之一。《市声》全书共三十六章,作者前前后后共塑造了三十多个人物,而钱伯廉从第三回以替金仲华收购棉花的身份登场到第十二回以替李伯正监工的身份退场,在这些章节中作者都是将其当作主要人物来描写的,不可谓着墨不多。钱伯廉为苏州人,初到上海时在别人的介绍下替棉纺厂总办金仲华收购棉花,由于为人机灵、善于观察,在收购棉花时利用市场差价赚得了第一桶金。紧接着他将这笔资金投入煤油投机生意又狠赚了一笔。后来与几位朋友合伙收购茧子,因挪用公款被辞。在茧市萧条的情况下,恰遇豪商李伯正高价收购蚕茧,使得他的生意有惊无险,并且大赚一笔。经周仲和的介绍在张老四的茶栈做管账工作,于此同时又在李伯正的"惠商收茧行”做事。后来在堂子里又认识了造假药的骗子文生, 与其合伙造假止咳药水, 做滑头买卖。赚钱后又开起了自己的茶叶店,因为用人不当赔了生意后又巴结李伯正重新为其办事。纵观钱伯廉的经商发财史,不难发现他的大部分钱财都是靠投机取巧、坑蒙拐骗赚来的。作者在这里着力将其塑造成了一个贪婪自私、虚伪小气、忘恩负义、趋炎附势的奸猾商人形象,并且刻画得十分生动。例如,在与周仲和、范慕蠡合伙做收茧生意时,他对范慕蠡延误生意的一系列举动多有抱怨,赚了钱后立马急切要求分股。朋友周仲和好心借钱给他,还钱时他竟还厚颜无耻地要求“利钱承情让了吧”,当周仲和解释无意要他还利钱,只要他用这百金利钱请大家吃十台花酒时,又在肚子里盘算买十台花酒不也要花一百银子吗。通过一系列描写将钱伯廉这个小人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难怪作者让他姓钱,唯钱唯利是举。作者对于这类滑骗商人的刻画有助于丰富作品的内容,增强小说的讽刺批判色彩。

(二)买办商人形象

在晚清,买办扮演着独特的政治和经济角色,它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环境下,是在资本主义对华掠夺贸易中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晚清的买办大抵相当于外国人在中国的商业经理和洋行里中国佣人头头。历史上买办的性格极为复杂丰满,在晚清商业小说中买办大部分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他们集崇洋媚外、见利忘义、惟利是图、趋炎附势等诸多毛病于一身。对此刻画较为集中的当属吴趼人的《发财秘诀》,读者几乎在每一章节都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这些洋买办不耻行径的痛恨和讽刺。在《市声》这部工商小说中作者也没有放弃为这些买办们立传的机会。一方面,作者描写了买办愚蠢无知、胆小怕事、不负责任的一面。例如,来上海采办军装的直隶"军装”大员鲁仲鱼,他刚来上海就被掮客黄赞臣盯上,在堂子摆酒又碰到了"滑头”萧杭觉。于是, 便委托萧杭觉为他办理军装买卖, 结果萧杭觉勾结外国商人骗走他五万两银子。为了填补空缺,他只得沟通采声洋行的买办卢茨福,虚开价目、以次充优,以期蒙混过关。另一方面,具有进步意义的是,作者也清醒地看到了买办这个特有的社会产物在推进历史进步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给予了充分肯定。比如,买办周仲和一方面在洋行做事,另一方面又与朋友合股从事茧子生意、开绸缎店。买办单子肃与人合股创办华经纸烟公司,在烟厂管理混乱、面临倒闭时,受股东委托进行经营整顿,重新选用一班伙计、贱价出卖旧料、另办新料,从此公司经营步入正轨。这些买办们投身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借鉴外国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改善经营、加强管理,是中国近现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先驱和强有力推动者。

(三)官商形象

“官商”这一特殊人群起于西汉,唐、宋以至明、清各朝虽屡颁官僚经商的禁令,但都很不彻底。清末,为了筹集用于战争赔款和镇压农民起义的资金,解决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纳捐之门大开,公开的买官卖官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以商充官, 复以官经商”是清末商业小说中一种普遍的现象。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22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