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帛书《老子》比较 ——兼论《楚辞·天问》

 2024-02-05 08:02

论文总字数:9621字

摘 要

:先秦的作品中对于宇宙起源有不同见解。《太一生水》解释了“太一”的含义,并且将万物的起源归结到“太一”身上。帛书《老子》认为万物起源为“道”。《天问》中屈原问“天”,其实问的是宇宙起源,其中的哲学思想和当时的道家思想类似。“太一”、“道”、“天”这三者的含义都是相近的,并且这三本文献中对于宇宙起源的认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老子;太一生水;起源;天问

Abstract: The pre-qin works have different ideas for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We can know meaning of Taiyi from Tai-yi-sheng-shui. Ancients regard Taiyi as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It thinks that way is the origin of universe in Lao zi. Tian wen is a book which explaining the origin of universe. It has similar philosophy with Taoism. The meaning of Taiyi is similar to way and heaven. It has many similarities in three documents.

Key words: Lao zi; Tai-yi-sheng-shui; Origin; Tian wen

《太一生水》是一篇记载古人对于宇宙生成的认识的先秦重要文献。这篇文献的出土对于当代学者研究古代人宇宙起源认识论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该篇直接把“太一”作为宇宙生成演变的起点,无论是在宇宙论上,还是在本体论上都凸显和确立起了“太一”的观念,使人们长期以来对于“太一”范畴出现的历史时间抱有的种种疑惑都涣然冰释,它是我国早期最为科学的宇宙生成论。《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存在,《老子》将宇宙万物的演变规律归结到“道”上,用“道”来解释这一切。并由此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帛书《老子》出土于上世纪70年代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据学者推断,这是当时所见《老子》写本中内容最优质,错误比较少并且遭后人篡改最少的版本。在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与帛书《老子》中都提到了宇宙起源的问题,《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他在《天问》中问的都是上古传说中不可解说的怪事大事。他用27个问句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的运行提问,这也是先秦学者在一直探索的问题。屈原问天。其实问的就是宇宙起源、生物演变。《天问》中的“天”与《太一生水》中的“太一”、《老子》中“道”有相近之处。

一、对于《太一生水》与帛书《老子》两者中起源问题的探索

白奚先生在《lt;太一生水gt;的“水”与万物之生成———兼论lt;太一生水gt;的成文年代》一文中提到:“中国古代的宇宙生成论解释万物的终极来源,多是从某个终极性的起点为始,而以万物的生成为终。”[1][p41]一般的作品比如《易传》提到过乾元和坤元是万物的起点,但是《太一生水》却是只讲到了“成岁”,并没有讲到万物,所以在古代的作品里是比较特殊的。

水是万物演变进化的基本要素,这一点在古代东西方学者的学说中皆有提到。水是世界的本源这个命题在西方哲学史上曾被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过。而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出现。如《管子•水地篇》就提到:“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源也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管子》认为水就是万物的本源,是大地的气血。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古代学者们都曾把水作为万物之源。

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太一生水》的内容,注意其中对于万物生成的环节顺序的表述,就会发现其中几个重要的环节都和“水”密不可分,所以《太一生水》中提到的“成岁”(即以五谷的成熟为代表的万物生成),与“水”这一重要的东西都是分不开的。《太一生水》中提到出现在四时之后的名为“凔热”和“湿燥”的这两个环节也和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且不提“湿”、“燥”二字与空气、物体中所含水分有关系,单看“凔热”的“凔”字,桂馥和段玉裁都提过“凔”与“沧”意思相同。在《说文•水部》中沧为寒之义。可见,“沧”的本义是寒,而由“沧”的偏旁看,这里的寒并非指一般的寒冷,而是特指水中之寒或与水相关的寒冷。从文献中不难发现,“凔”字在古籍中,往往都与水有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可见,“凔”可以解释为潮湿寒冷的意思,这正好与“热”的意思相反,而从“凔”的水字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字表示的是与水有关的温度变化。中国古代是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作物的生长与成熟都离不开湿度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因此《太一生水》中认为“凔热”和“湿燥”是在为万物生成准备必要条件,也是万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过程。

在探究“凔热”和“湿燥”两个环节后,我们不难看出水在反辅太一后生成天地后,又参与了接下来其他环节,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最终结果的五谷成熟和成长也是离不开水的参与。而我们从《太一生水》中知道,这个决定着“成岁”即五谷的“水”也是由太一产生的。所以在之后作者提到了“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分析《太一生水》中的宇宙观和生成论,我们不难看出,从宇宙生成的起始,到中间环节,再到最终的结果,其中的每一步都有“水”参与的影子,并且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有学者把这种模式归纳为:“水生论”。

帛书老子中提到“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又不争”,认为上善之人就像水一样,泽被万物,由此可见,在道家的认识中,水在自然界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老子》第八章中说:水“几于道”。水“几于道”说明“道”由“水”而生,老子的哲学把“道”与“水”联系在一起。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六十三章说:“道者,万物之注。” 第二十五章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四十一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起源,而道又是由水而生,因此在老子的观念里,水为万物起源,这与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中“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的理论不谋而合。

二、《太一生水》中所提的太一身份的探究

《太一生水》开篇便指出太一生水,水反过来辅助太一生出天,天反过来辅助太一生出地。太一,在这其中可以解释为神明。说到太一的身份,就不得不提到之前的“疑古学派”。钱宝琮先生在1932年提出,太一直到汉朝才与北极星的太一崇拜联系起来,而这之前,只是一个哲学概念。他在发表在《燕京日报》的文章中论证了这一观点。顾颉刚在他的《三皇考》中,对太一的身份又做出了深入的探讨。1990年,葛兆光发表的文章中论述了“道”作为哲学概念的意义并且提到太一神最早出现在战国的事实。按葛兆光分析,太一之名在早期道家文献的相关思维中可以互换。[2][ p2449—2478],它们包括了四种含义:(1)北极;(2)北极之神(名太一);(3)道;(4)太极。

先秦传世古籍里谈论宇宙生成演化时, 皆以“太一出两仪, 两仪出四象”为基本模式, 就是太一 → 天地 → 阴阳 → 四时……做为顺序,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则在天地与阴阳之间, 把“神明”作为重要的环节,认为“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

“太一”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多有提及,《吕氏春秋•大乐》中认为,“道”是一种没有形态,不可以用名字概括的的东西,如果一定要为它命名,那就只能称它为“太一”,又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何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这里的所指的“太一”,与《易传》中的“太极”或者《老子》中的“道”相类似。

《吕氏春秋》中的“太一”是一个创造者,最初生成两仪,接着幻化为阴阳,最终变成万物。而《太一生水》开篇就提到太一生成水,接着生成天地、神明、阴阳、凔热、湿燥到“成岁”终止。《吕氏春秋》与《太一生水》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太一是创造万物的神灵,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据文献记载,太一被当做天神受人祭祀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楚辞•九歌•东皇太一》中,王逸的注释说太一是星辰的名字,是天上的尊神,因为宗庙祠堂在楚国东面,所以被称为东皇,其中又提到:“穆将愉兮上皇”,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东皇太一也可以称为上皇,正暗合了太一的尊贵天神身份。宋玉的《高唐赋》里提到的“礼太一”中的“太一”,刘良为其注释说太一就是天神,诸神对太一行礼。由此可见,太一就是天上的尊神。萧兵先生的《“太一生水”的神话学研究》也提出“‘太一生水’不是战国中后期突然冒出来的奇思怪想”[3][p19]他认为“太一生水”是有神话或民间本体文化的背景和基础的。并且《老子》等作品为它奠定了充分的思想文化基础。

在古人理想的宇宙里,太一并不是真正的中心,而只是一个观念上的中心。把太一比作北极星,那么它就是一个不动的轴点,万事万物都围绕它旋转。根据典籍中的这些用法, 我们可以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将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理解为某种宇宙生化的本源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美国学者艾兰的《水之道与德之端》里指出“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最有意义的概念都以源于自然界的本喻为模型。”[4] [p19]

因此,“道”尽管是个抽象的概念,但它的原型也是水的隐喻。

艾兰在研究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后认为“水”是“道”的原型,并且“道”被命名为太一,而太一作为北极星之神。太一生水,水则是此后万物的本源。所以她推论“道”是这种相同思想的形而上的表述。而《太一生水》为此提供了一个理论阐释。[5][p525]

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水的介入,对于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中“太一”的解读会简单不少,讨论的空间也会大一些。然而水的引入让解读的随意性大大降低,但在同时也为切入“太一”的真实内涵提供了某些通道。

三、对于《太一生水》与帛书《老子》中“水”的探究

对于水的含义,学界争议颇多:魏启鹏先生依据浑天说,认为“水”的本体是地表的水,他认为这里是指“太一”过渡到天地之间的存在[6][P24-34]。罗炽先生则认为水的本体为“水气”,即指 “太一”的存在方式[7][p658—664]。韩东育先生认为是“太一”借以展开的最初、最根本的物质形式[8][p25—33]。李学勤先生认为:太一生水与太一行九宫有密切关系, 他认为“藏于水”指的是太一从五行属水的北方开始。其证明是《春秋元命苞》中的 “太一之星常居于北极”。[9][p297]

按照阴阳五行之说,彭浩先生认为太一长居的北方是水属性,因此才有了“太一生水”庞朴先生则主张,“太一生水”的“生,不是派生, 而是化生。”他认为太一生水并不是像鸡生蛋, 太一生出一个水来;而是蛋生鸡, 太一将自己融于水之中。在他的推论中,他更认为这个宇宙演变论其中有一个历史演变的痕迹,“太一”可能是后人加进去的。而有学者认为“太一”和“水”并不是同一件事物,但是“太一”在一定意义上确实是“水”,所以他推论“太一”的原型就是“水”。“由水及道”的过程在《太一生水》中生动地展现了出来。[10][p189]

老子崇尚“水”,不过就《老子》的内容看来,老子对于水的崇尚,大多表现在道德(“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11])和制胜赢敌上面(“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2])。故《淮南子·原道训》提到水之所以可以成为天下的至德之物,是因为它的柔滑,“故老耽之言曰天下至柔, 驰骋天下之至坚。”《太一生水》的问世,从根本意义上揭露了“水”在万物生成演化过程中的意义。这在之前的道家著作中,至少是从表面内容看来,是独一无二的。

老子之所以把“水”当做万物之源,大概就是因为任何生命过程都是离不开水的,同时也表达了他将天地当做一个生命体的哲学主张。

透过“太一生水”,我们可以解决一些疑难问题。首先是关于“道”和“一”的问题,以往人们普遍认为道即是一,一即是道。即《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道”为何为“一”这个问题却是解决不了,然而假设我们将“太一“认作”道,那么“太一生水”就是“道生一”的过程,太一生水中的“水”便使这个问题解释的更加自然了。

那么在《太一生水》中提到的宇宙演变过程里,“水”又有怎样的意义呢?这是历来学者在研究的一个问题。

在庞朴先生的观点里,“水”和“太一”并不是一种相伴而生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具有反辅作用的双向关系。就是说在宇宙生成演变之中,“水”是一个一直伴随并且起作用的东西。他认为在“太一生水”完成之后,太一这一意象就不存在了,然而这并不是指太一消失,它只是转移到了水中,水成了太一的载体,也可以说水就是太一表现于外的现象。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说太一是绝对不变普遍存在的事物。而水是相对于太一来说是个别的事物。他指出“绝对是蕴藏在相对之中,所以简中说‘太一藏于水’。”[13][p189-197]

四、对《天问》及其中提到的起源问题的研究

屈原在《天问》中对于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思考,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这与当时的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一直以来,对于《天问》的解读就有很大的困难,《天问》整篇都涉及到神话、传说与历史,并且三者交互错杂,但整首诗却都是用简短的问答来表达的。从首句“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开始,到“乌焉解羽”结束。总共112句69个问题,对于宇宙万物发问。前44句用27个问句对宇宙起源、天体结构和日月星辰的运行提问,接下来是对于地质结构和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历史事件提问。由于年代久远,早在汉朝时,《天问》中一些句子的含义与其故事就不再为人知晓。再加上传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错简和错误,对于《天问》的解读愈发困难了。

从《天问》产生的背景来看,相传屈原被贬谪流放,路过山野发现了许多楚国人祭祀先人的祠堂宗庙。屈原在那些宗庙的墙上发现了许多记载着楚民族先人历史和奇怪事物的壁画,从这些壁画中屈原深受触动,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愤懑的质询诘问。当地的人民对于屈原的遭遇十分同情,便告诉了屈原这些壁画的内容,这个传说有汉朝王逸传出,可以看出有一定的真实性。因此对于研究上古史和神话而言,屈原的《天问》可以说是提供了一个极其宝贵的资料,是应受到重视的。

在《天问》中, 屈原一连提出172个问题,其中既涉及开天辟地之谜,人类起源之谜,也包括尧舜时期的传说,还涉及到了夏、商、西周、春秋的历史。问题的范围十分广泛,询问的内容也很奇特, 他遣词造句简略,意义却深刻,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了宇宙的起始, 并且充分结合了古书成语, 民间寓言, 在此基础上创造新词, 在句法上面又形式多变。我国上古史中留存的关于夏朝的资料并不多,大多都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性。西周时代的诗歌和春秋时代的铜器铭文, 大多数都不涉及夏朝建国史,而比较推崇赞扬大禹治水的功劳。《左传》中只涉及了一部分历史。对于学者研究这一段历史造成了不小的困难。而《天问》15章60句,记载了夏部族从氏族社会末期到夏朝建立的历史,其中的价值不可预计。

《天问》中引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大部分都可以反映氏族社会末期、从氏族到国家,甚至是一部分阶级社会的历史。在氏族社会末期, 由于农业的发展, 需要各个部落或部落联盟共同治水, 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在尧、舜时代,大禹治水传说的由来但可惜的是古书上并没有详细记载这些氏族部落的名字。

《天问》中介绍了这些氏族的情况,包括他们部落的生产状况和生活方式。这些氏族部落里的人把他们崇拜的某种动物用作图腾,并且认为那是氏族的祖先或者是守护者,因此他们又将图腾之名当做氏族名,这就是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氏族社会并没有所谓宗教,各个部落之中掌管祭祀的是大巫。巫担任祭、祀、医、算、卜等职位,每有大事,都会是问询的对象,在部落中享有“天赐之权”,为人民所敬重。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对于自然的了解比较少。常常会把自然界的雷电、风雨、火山喷发、地震洪水等自然现象当做是神之怒,整天诚惶诚恐,提心吊胆。生怕天神发怒将瘟疫、疾病、地震洪水等天灾降于部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想到了用祭祀的方法来平息神灵的怒火,祈求风调雨顺,这就是祭祀的由来。原始人类习惯把他们崇敬的东西拿来参拜,将其当做神的化身,久而久之,神就衍变了出来。也就是由此产生了所谓的“图腾崇拜”。人们通过祭祀仪式,向神灵表达自己的诚心,并祈求自己的愿望,比如生子、长寿、希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能够实现。久而久之,被参拜的东西便成了一个部落的图腾。而这些原始的东西流传下来,就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天问》开篇便言“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楚辞补注》里说“言往古太始之元,虚廓无形,神物未生,谁传道此事也?”,天地初成之际,万物都没有成型,也没有神灵诞生,那么又是谁传下了远古的事情呢?阴阳融合而产生宇宙,那么哪个是本体,哪个演变呢?柳宗元在《天对》中是这样回答的“合焉者三,一以统同。吁炎吹冷,交错而功”。《谷梁子》里也提到万物由阴阳相合而生,由此可见,《天问》中的宇宙起源亦是沿用了古人常用的阴阳相生之理。这与《太一生水》和帛书《老子》中提到的阴阳相生之理十分相似。

五、《太一生水》与帛书《老子》中起源问题的比较

仔细研读郭店楚简《太一生水》,不难发现,“水”在“太一”与天地、神明、四时之中有重要的地位,并且楚简中特别强调了“太一”与“水”之间的关系。这是先秦哲学文献中从没有出现过的。《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看法,《易经》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但是这样的宇宙演化过程是一种单向的、被动的过程。

《太一生水》中提到“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从《lt;太一生水gt;篇的宇宙图式及其文化哲学阐释》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出,《太一生水》中所提到的宇宙演化是由“反辅”与“复相辅”组成的。太一生水,水回过头去辅助太一,生出天,天反辅太一生出地,天地“复反辅”生出神明,而神明“复反辅”太一,终成阴阳。

“反”者,返也。“辅”者,辅助也。“反辅”从字面上看是“返回,辅助”。从哲学上看,它的形而上学的内涵是“太一”每次生成的生成物在其后每个新事物的生成过程里都进行了“反辅”太一的运动。这与《老子》中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单向的演变截然不同的。

《太一生水》中的太一在生出水之后,水又返过去辅助太一生出天地、神明、阴阳、四时等,所以水是万物的起源。而在这种生成过程中,水并不是被动去生成的,而是一种有能动性的东西。这一过程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国内学者研究出的《太一生水》宇宙生成图式中看出来。有学者认为在《太一生水》中的宇宙生成是双向的,即“双轨”之说(杜维明《郭店楚简与先秦儒道思想的重新定位》)。“水反辅太一”而生天,天反过来辅助太一生地,这并不是《老子》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直线模式。

六、《太一生水》与《天问》中起源问题的比较

《太一生水》中的宇宙演变生成体系是非常严密、完整的,这其中一环扣一环,把每一个环节所生之物和为何所生都叙述得清清楚楚。有学者认为太一是宇宙生成系统的总根和源头,世间万有皆由其生成,并且在每一环节的下生过程中,它也以直接或间接的身份介入其中。太一生水生天生地,生神明生阴阳,生四时生凔热生湿燥,直至一“岁”的形成。但是“岁”的形成,并不代表太一作用的休止或终结,所以《太一生水》以太一的宇宙总根论述“岁”的形成概念,只是从纯理上对“岁”自身作了共时的逻辑解释,给它的形成提供了形上的逻辑根据。[13][p89]

屈原对于宇宙本体的认识,就寄托在“遂古之初”这句中。这句可以解释为“泰初”,其中既有《庄子》 “泰初有天”的“泰初”即远古的开头的意思,又有《庄子》“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泰初”中的“泰初”即宇宙本体的意思。成玄英解释说:“言其气广大能为万物之始本,故名泰初”。有学者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泰初”,指的就是“天地来到之前的元气”,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

与屈原同时代的庄子曾提出“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和“夫道……生天生地”的宇宙生成论内容。屈原以诘问的方式提出的问题,也基本上与其契合。而又在其中有更鲜明的唯物主义认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屈原对此的阐明中看出。

有学者认为“屈原对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探究,是一种科学的认识、哲学的思辨,不带任何神秘主义色彩。”这和殷商以来形成的“神创万物,主宰世界”的认识截然不同。屈原对于宇宙生成的认识,和当时的道家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是对道家宗师老子阐述的道法自然的世界观的呼应,是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础上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白奚:《lt;太一生水gt;的“水”与万物之生成———兼论lt;太一生水gt;的成文年代》,《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3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62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