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小说《富萍》中人物的生存状态

 2024-02-05 09:02

论文总字数:8760字

摘 要

通过分析王安忆小说《富萍》中人物的生存状态,探讨那个年代上海的社会现状对作者创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形成人物不同生存状态的原因,体验作者对那个年代上海生活的真实感受。

关键词:《富萍》;漂泊;追寻;王安忆

Abstract:By analyze the different living conditions which appear the Wang Anyi’s novel Fuping, and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social status in Shanghai to the author"s creation, and then conclude the reasons of the characters to different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novel , last experience the author"s true feelings which living in Shanghai at the time.

Key words:Fuping; drifting; pursue; Wang Anyi

王安忆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她善于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在讲述最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刻画人物形象。在王安忆的人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是以她笔下所描摹的人物和事物,都带有浓浓的上海韵味,并透露出当时上海复杂完整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记录下了那个时代上海的历史。

王安忆的小说《富萍》,叙述了“文革”之前的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五年之间,在上海这座城市中发生的事情。王安忆从当时存在在上海的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入手,通过对富萍、奶奶、戚师傅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围绕着这些生活在上海底层的人物生活情况来展开描写,展现了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为了在城市中生存而不断漂泊与追寻的过程,同时也透露出当时上海底层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移民生活的真实面貌。在上海这座繁华的大城市中,他们犹如一粒粒微小的尘埃,为了生存,独自在这座城市的边缘挣扎着、徘徊着、漂泊着,渴望寻找到可以容纳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漂泊中的追寻

王安忆“总能体会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愿望如何,这种愿望又是怎样难以实现。”[1](P2)在小说《富萍》中,主人公富萍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描写了她为了摆脱生活的困境和不幸的命运,独自来到上海生活,并且为了在这座城市中求得一席生存之地而不断漂泊与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富萍》中的女主人公叫富萍,这个名字并非是作者随意编写而成,在这部作品中,这个名字的本身就有着一番深刻的意义,在小说中通过富萍的舅舅孙达亮的讲述揭示出来,舅舅孙达亮在与富萍的一次交流中,教会了富萍认识一种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浮萍,并且还告诉富萍,浮萍这种植物的名字是主人公富萍名字的谐音,并且舅舅孙达亮还写出来这两个词语来,让富萍区分“浮萍”和“富萍”两个词在字形上的不同。这种生长在水中的浮萍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没有根部,无法依赖泥土生存,只能随着水波在水里飘荡,但是只要浮萍的种子一碰到泥土,浮萍便会蓬勃生长,生生不息。“浮萍”的生命轨迹就象征着女主人公富萍的命运,暗示着女主人公富萍也将会和“浮萍”一样有着一番漂泊和追寻的人生。富萍在农村的生活是无依无靠的,偶然地机会进入到城市却又无力求得可以生存的一席之地,她的人生一直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游离徘徊着。富萍就如“浮萍”一般,看似无根,却在漂泊中任然坚定地追寻着自己梦寐以求的人生,并且最终摆脱农村的束缚,在城市之中顽强的成长起来。

女主人公富萍从小就是孤儿,由叔叔和婶婶抚养长大。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还有窘困的生活压力,给富萍的内心深处戴上了家庭的沉重枷锁。而面对这些窘境,富萍虽然并非无力承担,但是从她的内心深处却是想要极力摆脱的,她迫切渴望拥有一个真真正正属于自己的家。贫困的生活,使得富萍没有读书的机会,因此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女孩来说,婚姻便成为了一个她们可以摆脱窘困的现状,甚至是改变命运的最为容易的方法。而富萍对婚姻也有自己的想法,无论叔叔婶婶如何催促她,只要自己不满意,她都从不妥协。最后她看上了“奶奶”的孙子李天华,虽然李天华也是一个农村人,但是这个李天华却也是不同于其他乡下劳作的男子的。富萍第一次李天华见面的时候,富萍看到李天华的脚型是偏瘦小的,不是经常下地干活的那种宽大厚实的脚掌,于是“她就晓得这不是一个吃力气饭的人”[2] (P2)这里可以看出,富萍是渴望脱离农村这种劳作的生活的。富萍的这种想法,突破了农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的束缚,她不安于过着一生都在土地上劳作的生活,而李天华却是一位知识青年,是一个读书人,是以为不靠劳力生活的人,这正好给了富萍摆脱农村繁重劳累生活的希望,她希望这位有知识的青年可以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正是因为富萍极力想要摆脱叔叔婶婶家带给自己的沉重的家庭负担和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完整的家,也正是富萍这样在生活带来的困境中不断地反抗,因此她毫不犹豫地决定与知识青年李天华的婚约,也最终让她拥有了可以走出农村,走向上海这座城市的机会。因为与李天华有婚约的关系,随后在李天华“奶奶”的邀请下,富萍第一次离开了农村,来到了上海这座陌生的城市,于是开始了一段在城市之中犹如浮萍一般拥有旺盛生命力的漂泊与追寻,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在陌生的城市中找到了可以生存的一席之地。

刚刚踏入上海这座陌生的城市,奶奶是富萍唯一一个可以依赖的人。虽然富萍也有尝试自己出去做保姆挣钱,但是她还是无法像奶奶一样独立地生活在这座城市。时间久了,富萍越来越习惯城市的生活,她也愈加希望自己可以像奶奶一样在这座城市里独立生活。而此时,奶奶却不断地催促富萍回农村与李天华完婚,这与她想要追寻的生活截然不同。富萍内心压抑的一切,在当富萍得知李天华家的家庭情况后,她所有的压抑都显露出来,她不愿意接受这份有一大家子的累赘婚姻,于是她毅然地向李天华提出让他们结婚后出去单过。但是李天华却回答说“我父母怎么办?”。从这一句话,富萍就知道李天华是不可能摆脱家庭的负担,和自己一起追求独立的生活,于是富萍毅然地决定放弃与李天华的这段婚约。虽然在上海已经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是富萍那种如浮萍一般坚强、从骨子里散发出的倔强的性格并没有被城市的纷繁杂乱所埋没,她依旧保留着自己独立的个性。而此时的富萍似乎也逐渐与上海融合起来,她懂得李天华不能依靠,这段婚姻不能带给她想要追寻的独立生活。于是富萍努力地学会在这陌生的座城市里独立行走,也开始不断地向着自己所要追寻的生活逐步迈近。

当富萍决定抛弃与李天华的婚姻,也就意味着她不能再依靠奶奶生活,迫切地需要摆脱依附在奶奶身上的寄食者的尴尬身份。幸而这座城市没有残忍地抛弃富萍,她还有一个多年未见的舅舅也在这座城市里漂泊着。舅舅的存在对富萍来说就像是抓到了一块救命的浮木,让富萍在这陌生的上海可以继续生存下来。富萍需要马上能够独立这座陌生的城市,并且寻找到可以在这座城市里歇脚的一席之地,于是背着奶奶出去寻找舅舅的住处。在人海茫茫的大城市里,富萍坚定不移地开始找寻舅舅。这个渺茫的希望并未使得富萍选择放弃,她依旧傲然、特立独行,努力为自己谋得幸福。最终,富萍寻找到了舅舅和舅妈的住处,并且居住了下来,也开始了一段新的漂泊生活。

富萍的悔婚和离开,这是她对生活的一种反抗,却也使得自己在奶奶那里被孤立起来,面对那些伤人的闲言碎语,富萍依旧倔强而坚强。而富萍的这些坚定并非毫无根据,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追寻什么样的生活,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无论是这段被迫同意的婚约,还是后来舅妈热心地介绍对象,富萍已经在内心深处仔细认真地权衡,揣摩着。她知道自己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场婚姻,而是更加需要一个家,一个可以让她自由自在,温馨安静的家。而这些标准,在富萍的心里是清清楚楚的,容不得有一点儿含糊。即使生活已经快让富萍寸步难行,但是富萍从未想要放弃,她依旧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不断地漂泊着,为实现自己追寻的独立人生而坚持不懈。富萍这个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讨人喜欢,她内心总是藏有事情、颇有心机,傲然独立的个性,使得有些事情上会让人觉得她不知好歹,悔婚离去,又显得她忘恩负义。但是富萍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个性,没有迷失自己,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最后富萍也追寻到了自己想要的城市生活,选择了有独立生存精神的残疾青年知识分子为丈夫,在城市的漂泊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完整的家。

女主人公富萍的名字是水生植物浮萍的谐音,浮萍这种植物是漂浮在水面生长的,它们和其他植物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根部,但是只要有适合它生存的环境,浮萍就会展现出超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富萍的一生就和这“浮萍”一样,无论漂泊多久,只要有一丝的希望,她便会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

二、历史中的随遇而安

在王安忆笔下以城市为题材的小说中,其主要内容便是描摹一座城市里最普通、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正是这些无数人的日常生活场景,从另一方面记录了有关这座城市的历史。王安忆的小说故事情节里,没有轰轰烈烈的革命故事、没有令人瞩目的伟大人物、没有婉转曲折的情节发展,而这些都是取决于她独到的历史观,她觉得“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3](P2)她认为小说更适合于记录人们普遍的日常生活场景,也正是这些宁静祥和的日常生活才能承载起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因此王安忆笔下所描写的事情一直都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平实而不虚幻。

在小说《富萍》中王安忆就围绕着当时上海底层社会出现的一种特殊人群移民在城市里漂泊的生活,这些移民靠着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着。跟随着小说中的人物奶奶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的那些旧的街道里弄,如虹口的房子是偏于高大严肃的、海宁路桥下是一片宽阔的苏州河,你可以见到远处的船只缓缓驶来、而淮海路上是崭新的里弄房子,有蜿蜒的街道,在街道上慢慢地走着,便会有一种安心的感觉。这些街道里弄是那个年代的上海最原始的记忆,也是这座城市历史的最好见证者。王安忆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用安静的笔触记录了在六十年代上海移民们的居所场景,与现代相比较,也展示出了这座城市的居民建筑在其历史中的变迁。而这其中所蕴含着的一派宁静、优美、精致的上海韵味却一直传承到了今天。

“我觉得无论多大的问题,到小说中都应该是真实、具体的日常生活。”[4](P3)历史是就这些平凡的生活中存在着,随遇而安。王安忆在小说《富萍》中,不但用人物在城市里弄中的行走勾勒出了六七十年代的上海城市面貌,而且还细细地描写了人们在这做城市中生活的点点滴滴,充实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记忆她们也在这些琐碎的生活里随遇而安,随着时间慢慢地沉淀下来,也便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对于小说里所展现的城市图景的历史面貌,而对人物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更加充实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内涵。小说《富萍》在描写女主人公富萍在城市里漂泊的过程中,跟随着富萍追寻独立自由的脚步,奶奶、吕凤仙、阿菊等人物也走进人们的视野中。相对于富萍在城市中为追求独立人生而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奶奶、吕凤仙等人却是更加顺从于城市里的日常生活,她们依靠着自己的劳动,以保姆这个职业为生计,成为了那个年代从农村入驻城市的移民的代表。这些保姆中的大多数都来自农村,她们要么是早早就没了丈夫,要么就是还没有孩子,而自己的丈夫无能,无法承担起家中的生活,于是她们不得不独自来到上海漂泊为生活打拼着。在这些保姆当中,奶奶是这些保姆中典型的代表之一。奶奶在上海做保姆已经有三十个年头了,因为她的丈夫早就去世了,也没给她留个孩子,而奶奶的这个称呼,也是奶奶为了老了以后有人供养,过继了一个孙子,于是这个孙子也便成了她在留在上海工作的一个动力。在上海生活的几十年里,奶奶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老上海人了,但她一直过着“守规矩”的生活,安安分分地做着住家保姆的工作。凭着多年的保姆工作经验和良好的信誉,奶奶很受东家们的欢迎和信任。而奶奶渐渐地对要自己要做工的东家挑剔起来,虽然是当保姆,奶奶一点也不感到自卑,但凡只要是能合着奶奶性子的人家,奶奶便会答应去做工,尽心尽职地为东家做事。三十年的保姆生活,也让奶奶积攒了厚实的家底,她不再需要靠着丈夫生活,也便没了再嫁的念头。但是传统的思想观念深深地根植在奶奶的脑海中,她坚信着“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因此从来没有主见的奶奶,在众人的反对之下,依旧过继了孙子李天华,于是她便将所有的生活重心都转移到孙子的身上,有了一个亲人,奶奶才会觉得这才是真正生活,才会觉得安心。可见奶奶并没有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她认为自己终归还要回到农村,并没有完全融于这座城市,于是她们也便成了这座城市中一种特殊的人群。奶奶这一类的保姆是徘徊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物,为了以后可以安心地在农村的家乡里生活,继续在城市里不停地工作着,只求一份安定的生活,随遇而安。

吕凤仙则是与奶奶不同的另一类保姆,她们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有自己的居所,不像奶奶是要住人家吃人家的,她们更贴近于是这座城市的居民。在生活中,吕凤仙比奶奶更有心计和智慧,她更善于察言观色,有上海人的精明。在生活中,她的每一笔收入与支出都有详细地记录,她不像奶奶那样看重传宗接代,她更注重的是金钱。她把自己积攒下来的钱寄回家让父母帮着开了一家小锡箔店,为的是自己以后回去了有一条可以独立生活的路,而不是希望靠着儿孙的供养生活。这与奶奶那种乡下人传统的思想观念不同,夹杂了一点城市里的小市民思想。不管是以奶奶为代表的那一类为传统思想所束缚的保姆,还是以吕凤仙为代表的这一类夹杂上海生活气息的精于算计的保姆,她们在生活中都是勤勤恳恳的,没有一点非分之想,就这样平凡地生活着,久而久之,她们也便成了这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个保姆群体就是六十年代的上海最本真的记忆,她们都在平实的城市生活中随遇而安,没有富萍追求独立生活的人生追求,只是一味顺从城市给予她们的一切,安于保姆这份职业所带来的生存状态。正是这些城市底层的最朴实的保姆工作者们,构成了小说《富萍》的整个故事。王安忆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守分寸、理性化的、是隔着一点感情距离的。”[5](P2)也正如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一样,本本分分,勤勤恳恳,充满着农村人的朴实与真诚。

在上海这座大城市里,无论时代是繁华还是衰弱,保姆这份工作一直都是被城市所需求的,她们依旧过着最平实最普通的城市生活,随遇而安。渐渐地她们也便与这座城市的历史紧密融合起来,成为了这座城市低迷与繁荣的见证人。

三、漂泊里的沉默

在《富萍》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富萍虽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乡下女子,但是她凭着对爱情自由和人生独立的追求精神,使得她在最平淡的生活中熠熠生辉。同时小说中奶奶、吕凤仙等人与富萍形成对比,奶奶和吕凤仙存有的封建传统思想和安于保姆这份职业的生活现状,与富萍不断想要挣脱追求独立生活的精神和她在城市漂泊中的不迷失本性对比强烈,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王安忆对女性地位的重视,而相对而言王安忆笔下的男性就显得黯淡无光,他们更像是女性的衬托者,相比女性对生活的反抗意识,他们更多的则是保持着对生活沉默。无论城市的生活给了他们多大的压力与窘境,他们总是缄默不语,而男性本该有的昂扬刚强早已被这座城市磨灭,成为漂泊在这座城市中的最为沉默的一类人。

《富萍》小说中的男性他们都是来自乡下,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底层漂泊着,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却都一样是在日常生活里最沉默的人。小说《富萍》中有一位戚师傅,他在生活中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于是他也很少有可以说话交心的朋友。因而像戚师傅这样沉闷的人,对家庭的依赖也便更胜于他人。然而戚师傅的家却简单得很,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孩子。虽然戚师傅和他的妻子相处还算合得来的,却也不是很亲密的关系,他们在生活中也没有过多的话语用来相互的交流,因而他们之间的生活也显得沉闷陌生了很多。然而王安忆却并没有让戚师傅的生活一直如此平静地过着。小说中,后来戚师傅突然和一个保姆好上了,并且还有了孩子。本来这件事足以让戚师傅安静沉默的生活闹腾起来,但是在戚师傅知道后,他依旧沉默不语,即使那个保姆多次来找他,他也一直都没有给人家回应。而在家中面对妻子的吵闹,戚师傅依旧保持沉默,最中他也只是顺着妻子的意思让那个保姆把孩子生下,然后他们自己养孩子。似乎生活中无论发生多大的事情,都无法改变戚师傅对生活保持沉默的态度,你可以说他是老实的人,也可以说他是毫无主见的平庸之人。最终戚师傅毫不掩饰地告诉了那个保姆的自己的想法,可是哪个女人愿意平白无故的为一个男人生子,终于那个保姆还是把孩子打掉了。事情到了这一步戚师傅也还是一如既往地继续沉默着,又继续顺着农村父母的意思领养了一个孩子,然后就这样继续生活着,但他却比以前更加的沉默了。从戚师傅的身上,表现出的更多的是男性的软弱与平庸,他服从于平凡的生活,甚至连一点反抗的力量都不曾有过。无论生活给了他什么样的窘境,他只会一直保持着沉默,最终也只能被平凡的生活所掩埋。

戚师傅的沉默是一种臣服于生活的压力,并且毫不反抗的沉默,与戚师傅的沉默不一样的还有一种沉默,他们是无论生活给了他们多大的压力和坎坷,他们依旧没有放弃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努力奋斗着,但是无论多么努力,他们却永远跳不出这座城市里的底层生活,在无尽的漂泊中沉默着。富萍的舅舅孙达亮也是从乡下来到上海漂泊的外乡人,从小跟着大伯在船上做工,他的身上有着最为朴实憨厚的农村人的性格,他虽然只在私塾上过了一年的学,但是他一直遵循着老师给他的教诲,时刻提醒自己要抬起头来做人,因此也很受周围人的尊重和欢迎。舅舅在船上的生活充满着艰辛与坎坷,垃圾船的工作并没有减轻舅舅色生活负担,每当生活有结余的时候,似乎总有事情会让他又得从头再来,比如:船被日本人征用了、隔年又生了一个孩子增了负担、姐姐去世要回乡、大伯妈去世需要厚葬、妻子娘家的红白喜事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花销,但却也表现出舅舅孙达亮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每件事情都会尽心尽力。虽然生活已经有了这么多的困难,他也没有放弃在上海这里的漂泊生活,即使在饥馑年动过想要回乡的念头,最终也还是留了下来,并且最终攒下了钱在岸上买下了一间屋子,也在上海这里最终扎下了根。然而他的力量也只有像现在这样在船上与岸上之间平平凡凡的工作生活着,对于上海城市里的那些生活还是遥不可及的。像舅舅孙达亮这样的人,也只不过是当时涌入上海的一大批移民中的一个,最为普通最为平凡的一个,生活的艰辛与困苦磨灭了他们所有努力的痕迹,就这样被所淹没在茫茫的人海之中。

从生活的角度来说,戚师傅、孙达亮、奶奶和吕凤仙等人物,都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也正是他们构成了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城市景象。然而生活中却也总会存一些不平凡的人物或者事情,总会抢先一步地走在了社会的前端,呼吁着人们不断地前行。而这些超前的思想,只有少数人才会真正地去把这些思想放到实践中去,因而他们总会显得有点势单力薄。王安忆在小说《富萍》中,作者就让富萍成了这样一个走在社会前端的人,并且让富萍用实际行动号召周围的人觉醒,慢慢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小说结尾处,富萍是为了追求自己独立的生活抛弃了与孙子李天华的婚姻,而嫁给同样拥有独立精神的残疾青年,青年虽然家境贫困并且带有残疾,但他却是是一个有知识有独立精神的青年人,这一点正好与富萍所追求的相一致,由此可见这里的富萍更加注重的是对独立精神的追求,而并非是对钱财的强烈渴望。富萍最后选择的这段婚姻,是一种寻求精神上相互理解相互依偎的婚姻,只有在这样的婚姻里,富萍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未来,而且她也不再会是孤军奋战,因为她那位未来的丈夫会和她一起并肩作战。这个残疾青年象征的是一个站在富萍背后,用自己的沉默一直支持和敦促着富萍不断追寻、不断前进的人。小说中用来写这位残疾青年的文字并不多,相对于富萍、奶奶等其他角色,他就显得更加的沉默。

在茫茫人海中,王安忆以这座城市里最为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入手,在最为平凡的日常生活里,赞颂着这些最为平凡的人。在他们沉默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到了他们不平凡的地方,也这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情和他们不平凡的地方,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在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在王安忆的笔下,无论是像富萍那样具有独立的人生追求,或者是奶奶那一类朴实顺从生活的劳动者,还是那些沉默地站在生活背后的人,都是这些特殊移民群体漂泊异乡的真实生存状态,更是那个年代上海历史的撰写者,共同见证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

参考文献:

[1]止庵:《一本好看的书》,涪陵师范学院报2007年第3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876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