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研学旅行与教育教学

 2023-09-01 09:09

论文总字数:11860字

摘 要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带着对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研学旅行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对文化历史、对科学万象、对社会人生会有更深度的了解和思考,有利于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宜昌天问书院将研学旅行纳入国学课程体系,从课程的宏观架构,路线的精心选择,研修课题的确立,从行前计划到行中学习到行后总结,构建了完整的实践体系和操作。本文以宜昌天问书院的研学旅行为例,对研学旅行实践在课程架构、现实意义等几个方面做了简要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研学旅行 ,理论意义,实践行为,素质教育

Abstract:In 2016, 11 departments such a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Opinions on Promoting Research Travel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proposed that research travel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plan. With profound thinking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travel combines knowledge with practice, integrates knowledge with practice, and achieves knowledge through material. Students will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Reflection on culture, history, science and social life in their research trip,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practice and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Tianwen College of Yichang integrates research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tudies. From the macro-structure of the curriculum, the careful selection of the route,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topics, from pre-planning to in-service learning to post-operational summary, it constructs a complete practice system and operation. Taking the research travel of Tianwen College in Yicha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 travel.

Keywords:Research Travel,Theoretical Significance,Practical Behavior,Core literacy

目录

前言 3

一 研学旅行的理论依据与现状 4

二 宜昌天问书院研学旅行的实践和效果报告 6

(一)宏观规划,形成特色课程架构 6

(二)结合实际做好时间和线路规划 6

(三)带着课题去旅行,保持课程多样性 7

三 关于研学旅行的一些感想 11

(一)研学旅行与素质教育 11

(二)古代游学对现代研学旅行的启示 12

结 论 12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4

前言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方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1]

研学旅行将课本和社会有效的联系起来,继承我国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游学思想精髓,让学生带着思考出行,在“行万里路”中对文化历史、对科学万象、对社会人生有更深度的了解和思考,在行走中,教会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关心他人,积累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团队交流中与人合作,在学习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内涵。一 研学旅行的理论依据与现状

研学旅行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词,由我国古代游学、近代修学旅行,逐步演变发展而来。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一经提出就立刻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中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很快成为教育热点话题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立足点。全国各地中小学学生纷纷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走向火热的生活实践,开启了全新的研学之旅。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2013年2月,国务院在《国民休闲旅行刚要》中首次提出了“研学旅行”活动:“逐步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2]这是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措施,建立健全了研学旅行的相关制度。

2014年7月,教育部在《中小学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对境外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安全保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国务院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日常德育、美育、体育的教育范畴。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内涵及意义,对研学旅行的意义、工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以及组织等方面保障有了深刻的阐释和规定。

2017年8月,教育部《关于印发lt;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gt;的通知》中将组织研学旅行作为活动育人的实践途径。《指南》提出:“组织研学旅行,并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时间锻炼有机融合,利用好研学实践基地,有针对性的开展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研学旅行活动。”[3]

追其源流,研学旅行并不是一项新生事物。早在中国古代便有“游学”概念,这一概念较早见于《史记▪春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即游学可以增长知识见闻。[4](681-682)据明朝林弼《林登州集》记载:“自孔孟以来,士未百不游。或以师友游,或以宾客游,或以学问游,或以才艺游,或以才华游。二千年才贤特达,未有非以游而合也。”[5](431)可见,“游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兴起。孔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之久,一生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孔子周游列国是社会教育,不同于在学校中进行的教育,它是在社会中、为了社会、利用社会资源而进行的教育,其教育效果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评价。“游历教学”是对过去孔门私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86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