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介词“为”和“为了”的三个平面辨析与偏误研究

 2023-09-01 09:09

论文总字数:20174字

摘 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虚词”的运用一直是一个难点,这和现代汉语及其虚词本身的特点有关。本文以暨南大学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作为语料来源,以两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近义介词“为”和“为了”为研究对象,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留学生在习得该类介词时产生的偏误现象进行对比和归纳总结,对偏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虚词;“为”;“为了”;偏误分析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e use of the function words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oint,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Chinese and function words. This paper takes the written corpus of the foreign students of Ji’nan University as the source of the corpus, chooses the highly-used synonymous prepositions "Wei" and "Wei Le"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is paper uses the theory of three planes,compares and summarizes the errors caused by the acquisition of this kind of prepositions by foreign student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error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uggestions.

Keywords: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Function words;WeiWei Le;

Error-analysis

一 绪论

(一) 选题的研究意义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第二大语系,第一大语系为印欧语系),研究某个语系的特点时,不但要对比其与其他语系的异同,还要阐述其内部的共性与个性,但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面对留学生群体,所以主要还是比较汉藏语系与其他语系的不同,以此为出发点,汉藏语系有一下的一些区分特点:一是大多具有不变的牢固的声调,而汉语有四个不同的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二是以大部分单音节词根为基础,不像印欧语系那样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三是量词丰富,汉语量词多达五十多个,英语中的量词却十分有限;四是多以“虚词”和“语序”作为表达语法意义的基本手段。

词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词的语法功能、形态、意义,三者合称为“词性”,语法功能作为主要依据。现代汉语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汉语语法的“老传统”是以意义为主要依据的,但也粗略地分出“实词”和“虚词”来,以“语法功能”为主要依据,这赋与了实词和虚词以更详细的实义,“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是虚词”[1],这一点也体现出虚词学习起来是有难度的,“介词”是虚词中的常用类,也是重难点之一,“为”和“为了”由于形式上的近似和意义上的相近使得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时很容易混淆,且这两个介词在《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中被明确规定为“甲级词”,使用频率很高,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为”和“为了”的用法也是相当值得关注的,所以这两个介词必须“说清讲清”;而且当“为”和“为了”用于具体的话语中时则更要细致探讨各种情况,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所以很少出现混淆的情况,但是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却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 研究现状综述

关于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研究颇多,对于“虚词”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其中关于虚词整体性的研究且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一方面的有李小荣(1997)[2]、李晓琪(1998)[3]、王素梅(2010)[4]等,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强调了“虚词教学”的重要性,不同点是在“如何进行”虚词教学这一点上各有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有其合理和实用之处。

具体到关于介词“为”和“为了”的研究,“为”作为一个常用介词经常被提到,常见的研究情况是“为”与其他介词作比较,如刘睿(2015)[5]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给、为、替”三者的本特特征且结合相关语料研究了在教学中可能产生的偏误类型,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三者的差异性和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还有更早一点的,周颖(2009)[6]分析了“给”、“跟”、“对”、“向”、“为”5个介词,内容细致,也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

学者关于“为”和“为了”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地研究“为”和“为了”,如孙迪、郭立铭,邰冬梅[7](2013),它们对所得语料中的语料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并给出了教学对策,还有以某个国家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如日本、泰国等,其中班曼[8](2014)注意从初、高、中三个阶段去了解和统计偏误,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另一种是分析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介词,赵卫红[9](2017)也分析了“因为”,而且通过两两比较将三者的语法特征描述得更清晰了。

总的来说,关于“为”和“为了”的研究并不多,且有的研究只局限于纠正语料偏误,对于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有时会“点到为止”,这可能也是由于国家的不同所以很难去给出一个所谓的需要达到的“标准”,因为如果是针对某一国家的学生的二语习得进行分析的话研究的过程往往会更明确,得出的结论也往往是具体的。

  1. 研究方法
  2. 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的对照和比较,为解释两种语言的差别即共同点和不同点创造便利的一种语言分析手段[10]。对比分析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法不仅能发现教学中的重难点,还能促进对目的语的研究,但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地方并不是太多。

  1. 偏误分析法

与对比分析不同,偏误分析侧重于研究学习者的语言本身,科德是最早提出偏误分析的学者,刘珣在《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下文简称《引论》)中提到,偏误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使用者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导致在运用目的语的过程中产生经常性的、有规律可循的错误,这是以目的语为参照标准来鉴别学习者的语言表现的。“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则是对使用者在目的语习得或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全面而细致的研究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并阐释使用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方方面面都有客观的把握。关于偏误分析的具体步骤、类型及来源,后面分析语料时会仔细探讨。

  1. 三个平面分析法

在研究语法时,专家学者们通常会采取分别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进行阐释的方法,首次进行理论阐述的是胡裕树、范晓合,力求对语法的各个侧面进行细致把握,这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范围;同时也会采取将三者结合起来整体分析的方法。“句法”平面的研究主要指对短语或句子进行句法上的分析,一般包括句法结构、句法成分等等,短语或句子中的词语之间有何种关系、以何种方式组合在一起,这都属于句法分析;“语义”平面的研究主要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即词或短语等在某一句子中或语境下获得的意义,包括语义结构、语义成分等;“语用”平面的研究则越过静态的层面(句法、语义属于静态层面的分析),关涉到了说话人即使用者,使用者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表达、表达了什么,这些都是语用所研究的内容,三个平面理论为语法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11]

“为”和“为了”的三个平面辨析

学术界有很多优秀的专家学者,也有很多优秀的权威性著作,关于“虚词”这一方面的语法著作和词典、工具书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为了更细致深刻地了解“为”和“为了”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我选择了几本常用的有代表性的参考书,需要注意的是,本文考察的是“介词”词性的“为、为了”,所以对于某些将“为了”认为是兼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就不作过多考虑了,如陈昌来(2003)和徐敏(2008)[12],有专家学者通过类比其他介词侧面说明了“为了”作为介词的合理性。

各工具书中关于“为”和“为了”的解释如下表所示: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3]

为(wéi)【介】

被。用于书面。为 名 所 动。

为(wèi)【介】

1.引进动作的受益者;给。

2.表示原因、目的。可加“了、着”。“为了……”、“为着……”可在主语前,有停顿。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14]

为(为了、为着)【介】

1.表示服务的对象。

2.表示原因。

3.表示目的或目标。

4.“为”在表目的时,也可用“为了”或“为着”。这两个词后面的“了”或“着”都不是动态助词。

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15]

为(wéi)【介】

1.有“给”、“替”的意思,组成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或者有关的事物。

2.有“为了”的意思,表示目的或者动机。常常同连词“而”配合着用。

3.同助词“起见”配合,用在主语前面,强调目的或者动机。可以换用“为了”。

为了【介】

1.组成介词结构放在句子头上或主语后面,表示目的或动机。

2.同助词“起见”配合,用在主语前面,强调目的或者动机。可以换用“为”。

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手册》[16]

为(wéi)【介】

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表示被动意义,相当于“被”。常和“所”搭配使用,多用于书面语。

为(wèi)【介】

  1. 指出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
  2. 指出关系和注意点的对象,有“替”的意思。动词多为表示心理情感类的。
  3. 表示原因。可以加“了”,“为(了)”用在主语前后都可以,用在主语前时有语音的停顿。
  4. 表示目的。一般可以加“了”,“为(了)”多用在主语前,有语音的停顿。

为了【介】

  1. 表示目的。
  2. 表示原因

从这个表格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为”的解释角度是不同的,有的从句法特征入手,有的从语义关系入手,都是比较笼统的概述,而且关于“为了”这一介词也各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词典只是在解释“为”时顺带连“为了”一起讲了,而有的工具书将“为了”单独作了解释,不过关于这两个介词的一些本质属性大体相同,在具体阐述的时候就会出现差异。前面说过工具书上的解释都比较概括,但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需要更细致更全面地分析这些虚词,借鉴赵卫红(2017)、刘睿(2015)的分析方法,下面将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来对“为”和“为了”作详细阐述。

  1. “为”
  2. “为”的语义特征

为wéi(阳平)

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表示被动意义,意义相当于“被”,多用于书面语。

例如:

(1)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吕叔湘)

(2)他热心助人的事迹为社会称颂。(李晓琪)

(3)孩子们常为好奇心所驱使,问个没完没了。(王自强)

为wèi(去声)

①表示引进动作的受益者,表示服务的对象,相当于“给、替”。(也有学者将其扩充为“奉献对象、关心对象”等,此处统一表达为“服务对象”即“受事者”。)

例如:

(1)请为我向主人表示歉意。(吕叔湘)

(2)我们要绿化我们家园,为子孙后代造福。(刘月华)

(3)我们应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王自强)

(4)学校应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李晓琪)

②表示原因、目的。

(1)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吕叔湘)

(2)大家都为他比赛失利而感到惋惜。(刘月华)

(3)我们为准备晚会忙了一天,(李晓琪)

  1. “为”的句法特征

为(wéi)(阳平)

句法结构:受事 为 施事 动作。常常与“所”一起搭配使用,构成“为……所”的格式,一般的格式为“为 名 所 动”,表示被动意义。“所”后面的动词如果是双音词,“所”字可以不用,这时语气趋于缓和;如果是单音词,“所”字不可以省略[5]

例如:

(1)这一论点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吕叔湘)

(2)火车为冰雪所阻,延迟到站。(王自强)

(3)地方戏曲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李晓琪)

为(wèi)(去声)

①“为”作为引进动作的受益者,表示服务的对象时,句法结构可表示为:施事 为 受事/服务对象 ……。此时的“为”后面可以加名词、也可以加动词、小句。

例如:

(1)为人民服务。(吕叔湘)

(2)图书馆为学生们复习考试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②“为”表示原因、目的时,句法结构可表示为:施事 为 原因/目的 动作。表示原因时,可以加“了”,用在主语前后都可以,用在主语前时有语音的停顿。表示目的时,一般也可以加“了”,多用在主语前,也有语音的停顿;后面也可以加“着”,在这里的“了、着”不是动态助词[4]

后面也可以加名词、动词、小句。

例如:

  1. 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吕叔湘)--表原因

(2)这位大学生为抢救落水儿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王自强)--表目的

③还需要特别注意另外三种格式: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017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