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昭君诗创作研究

 2022-06-23 08:06

论文总字数:30066字

摘 要

“昭君出塞”本为历史事件,经由后世文人的缘饰增华成为了备受喜爱的文学题材。诗歌是昭君主题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体裁,而唐代则是昭君诗发展历程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代,唐人在前代昭君诗已有的创作成就上不断变新,使其达到了新的高度。本文以唐代昭君诗为研究对象,采用文史互证、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首先明确昭君诗的定义,梳理唐前昭君故事的流变及昭君诗的创作情况;其次对唐代昭君诗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中的创作主题与昭君形象的塑造;最后对唐人昭君诗的艺术特色与内蕴的士人心态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唐代,昭君诗,艺术特色,士人心态

ABSTRACT

The story about Wang Zhaojun is a historical event at first and has become a famous literary subject due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later ages. Poetry is the earliest genre in literature of Zhaojun subject and the Tang Dynasty is an era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poets of this time having made new achievements of Zhaojun poetry. Using the method of perusal and combining literature and history, the author defines the meaning of Zhaojun poetry and introduces Zhaojun stories and poems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Meanwhile, the Zhaojun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is deeply analyzed to reveal the theme and image. Finally, the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and the inner creation mentality of Zhaojun poetry in the Tang Dynasty are summed up.

KEY WORDS: the Tang Dynasty, Zhaojun poetry, artistic features, creation mentality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

绪论 1

第一章 昭君故事及唐前昭君诗概述 4

第一节 “昭君出塞”故事的流变 4

第二节 唐前昭君诗的创作情况 6

第二章 唐代昭君诗的主题及形象 9

第一节 唐代昭君诗的主题 9

一、继承前代悲怨思乡主旨 9

二、表达对昭君悲剧命运成因的看法 9

三、记录对和亲之策功过的思考 10

第二节 唐代昭君诗的形象 11

一、远嫁匈奴:悲怨的昭君 11

二、命运反思:觉醒的昭君 12

三、名异众嫔:欣慰的昭君 13

第三章 唐代昭君诗的艺术特色 14

第一节 诗歌形式的多样性 14

第二节 时空的设计 17

第三节 意象的组合 19

一、汉宫、明妃 19

二、青冢、琵琶 20

三、鸿雁、明月 20

第四章 唐代昭君诗与士人心态 22

第一节 昂扬进取的精神 22

第二节 不受赏识的悲愤 23

第三节 世事无常的喟叹 23

结语 25

参考文献 26

附录 28

致谢 31

绪论

“昭君出塞”题材源于汉代真实历史事件,尽管班固《汉书》中对于昭君的记述只有寥寥几百字,但昭君本人的遭遇及其献身精神历来吸引着文人们或同情或崇敬的注视目光,成为了文学书写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如同汉朝之于匈奴,唐朝同样面临着来自突厥、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的边患,也同样采取了和亲政策。相似的历史时代背景必然会引发诗人们的慨叹,昭君这一人物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诗歌创作中情感映射的关键形象。而至唐代,诗歌的发展与变新使得昭君主题的文学创作展现出更为丰富和广阔的面貌。唐人不仅试着从昭君的角度去刻画一个女子去国离家的细腻心态,同时增加了对于毛延寿甚至汉元帝的批判、对于“和亲”这一举措合理性的思考,昭君诗不再是简单的咏史题材,而是寄予着诗人自己的情感与心绪。唐代诗人运用圆熟而具有强大感发力的诗歌技巧,为昭君题材作品增添了不少佳作。将目光投向唐人所创作的昭君诗,不仅因为昭君题材作品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更因为唐朝在昭君题材作品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解读唐代昭君诗,一方面是对昭君题材演变的研究,借助文学文本去探寻昭君如何从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转变为文学形象,深刻领悟昭君诗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唐代昭君诗的新变充分体现了时代与文学体裁的特性,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中的艺术特色与士人心态,将加深我们对唐代诗歌创作的理解。

就目前看来,国内外尚无关于昭君题材作品的论述专著,研究成就主要集中在历代昭君相关的文献及文学作品的收集与辑录上。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内含歌咏昭君及其事迹的诗歌53首。清代胡凤丹收集历代昭君文学作品辑为《青冢志》,较为齐全。今人可永雪、余国钦编纂的《历代昭君文学作品集》按照诗、词、散曲、说唱、戏曲、小说、散文、故事传说八类文体,将汉代以来昭君题材文学作品进行编排,其中诗歌数量较多,值得借鉴。而《历代歌咏昭君诗词选注》(鲁歌选注)、《历代吟咏昭君诗词曲 全辑 评注》(可永雪等编注)二书,则是以诗词为主体,在收录的基础上增添了注释,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此外,林斡主编的《昭君文化丛书》共五册,其中《昭君论文选》包括部分国内报刊上登载及昭君文化理论研讨会的论文,对于分析唐代昭君诗中的昭君形象、昭君文化也有所裨益。邹志斌和蔡长明也编有一套《昭君文化丛书》,该丛书有六册,各卷都提供了大量昭君相关信息。尽管这些著作并非理论概括,但学者们对于昭君题材作品的数量统计与意义阐释,为我们深入研究昭君诗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材料。

论文方面,国内有较多学者已经意识到了昭君题材作品的研究价值,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相关期刊论文数量繁多,总体上论述昭君诗的主题与形象内涵是研究的一大热点,如王翚《在历代吟咏中逐渐偶像化的王昭君形象》、胡小成《古代昭君题材的历史流变》、江建高《论古代昭君题材诗歌情感内涵的演变》和杨开达《历代昭君题材诗词主题思想谫论》等文章,均是从这一视角入手,主要以时间演变为轴,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及昭君形象进行历时性梳理。重点关注唐代昭君诗歌的论文也不在少数,吴河清《论唐宋诗人的昭君诗》指出了唐宋昭君诗中的独特的人文视角与情感内涵;王前程《唐人昭君题材作品的艺术开拓之功及其影响》、徐海容《论唐代昭君诗的兴起与嬗变》、刘洁《唐代咏昭君诗的新变》三篇从题材开拓、主题深化等方面论述了唐代昭君诗的独特地位;也有关注某一诗人所创作的昭君诗,如付兴林《白居易昭君诗的文学审美价值及其启示意义》、张淑君《从杜甫、王安石咏昭君诗看唐宋诗之异》以及李小彤《杜甫昭君诗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所列举的白居易、杜甫都是唐代昭君诗创作的关键诗人,个体分析对于唐人昭君诗的整体把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此外,还有学者注意到了昭君题材中意象的作用,李小凤《昭君诗词曲中典型意象的文化意蕴》和杨秀礼《昭君文化故里景观意象的诗歌叙事功能——以历代题咏昭君作品为例》举出了不少经典的意象,并对这些意象在昭君题材作品中的意义进行探析,研究思路值得借鉴。除了主流文人所创作的昭君诗歌外,已发现的敦煌文献中亦有不少以昭君为主题的作品,且多创作于唐代,高国藩《敦煌本王昭君故事研究》分析了敦煌文献中有关王昭君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影响后世文学的原因,张高评《lt;王昭君变文gt;之新变与创发——敦煌写卷与唐宋昭君诗之比较》则是把敦煌写卷中咏昭君故事的作品与唐宋昭君诗进行比较,指出了《变文》在历代王昭君故事形成发展之外别具创造的关键意义。

学位论文包括博士2篇,南京师范大学张文德《王昭君故事传承与嬗变》探究了昭君故事的发展流变;复旦大学过元琛《中国文学中王昭君形象的古今演变》一文,着重于文学史的发展,将昭君题材文学作品置于中国文学的总体变化之下进行分析。硕士论文5篇,四川大学朱才璩《历代歌咏昭君诗对传统主题的接受与开拓》则是以昭君诗为关注对象,论述其主题思想的变化;华中师范大学贺俏慧《唐代诗人视野下的汉代宫廷女性形象》则是以汉代女性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唐诗中的形象建构与意义,其中又以王昭君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有一定的价值;兰州大学殷康焕与河北大学杨翠翠均把目光集中于唐代的昭君诗,前者《唐代昭君诗研究》对于昭君诗的主题和形象分析较详尽,同时初步探讨了唐代昭君诗的艺术特色和繁荣原因,后者《唐代昭君诗研究》以时期分段,分别阐述了初盛唐、中晚唐昭君诗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唐代昭君诗盛行的原因;除了历代演变与单独某一朝代的研究角度,湖南科技大学张淑君的《唐宋昭君诗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她以昭君诗为切入点,从中比较唐宋二代诗歌的嬗变与差异。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3006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