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王熙凤研究浅论(1978——2016)

 2022-01-19 11:01

论文总字数:16817字

目 录

1、引言 3

2、关于曹雪芹对凤姐的态度 3

3、关于“一从二令”的阐释 4

4、关于凤姐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还是反抗者的争议 5

5、关于凤姐劣迹的探讨 6

6、关于凤姐形象的新观点 7

7、结语 9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5

改革开放以来王熙凤研究浅论(1978——2016)

魏广宇

,China

Abstract:Befor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eople commonly have a negative comment on the image of Wang Xi-feng. People see her as a villain. In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the "gang of fou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ir political purpose, set off an upsurge of “evaluation of red Mansions ", pushing the class struggle to a new high. This image also becomes the object of reference and the target of criticizing. In this period, redology researches seriously go the wrong way.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scholars gradually emancipate their mind , an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ritical pattern, using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is image. There are some new views on the image of Wang Xi-feng and in this period, the study of Feng presents various potentials. I write this essay in order to sorts and have a discuss on the studies about Wang Xi-feng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hope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Wang Xi-feng.

Key words: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Wang Xi-feng;

1.引言

改革开放之前,文学界经历了十年文革的混乱。这一阶段学术研究基本中断,各大学停课,就红学研究来说,文革初期几乎止步不前;随着“四人帮”运动的高潮,全国掀起了“评红”热潮,人们不约而同得把王熙凤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对整个封建制度、地主阶级进行猛烈地抨击,如《“机关算尽”的末世统治者王熙凤——人物分析之四》(1973)、《王熙凤的“两面三刀”》(1974)等等。这一时期,人们不约而同得把王熙凤看作一个反面人物。淫乱、虚伪、奸诈、冷酷无情……是人们给她贴上的标签,论者们通过解析王熙凤悲剧命运,折射出封建阶级的反动统治是没有好结果的,由此来煽动群众将阶级斗争进行到底。这一时期的评论界,以政治目的为主,没有给予王熙凤较为公正合理的评价。

随着文革的结束,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思想多元化,人们禁锢的思想得以解放,论者们开始以各种新的观点来评论王熙凤。本文选取了五个热点问题:曹公对凤姐的态度、“一从二令三人木”的阐释、凤姐是封建的反抗者还是维护者、凤姐劣迹的探讨、凤姐形象的新解,试图对这五个热点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论述,从而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对王熙凤研究的主要轨迹。

2.关于曹雪芹对凤姐的态度

“作者”是文学四要素之一。曹雪芹以个人世界观为基础创造出作品,他结合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抒发情感,表现自身的特性,唤起人们的共鸣。曹雪芹倾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王熙凤这一形象。对于王熙凤,人们又爱又恨,正如王昆仑前辈曾评价的:“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1]可以说如果没有王熙凤,《红楼梦》也将显得乏味三分。论者们在评论曹雪芹对于王熙凤的态度时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猜测。

八十年代以前,阶级斗争理论占据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论者们对于凤姐的呈贬抑态度。文革结束初期,学者多少受文革批判风的影响,将这种贬抑的态度“转嫁”给作者曹雪芹,他们认为曹雪芹似乎更憎恨凤姐,着力将凤姐描述为一个反面人物。我们看到曹雪芹对于凤姐的歹毒、心机、贪欲、嫉妒等等进行了细致的正面描写,一个“女曹操”活跃在纸上。王朝闻先生在论凤姐时,从大量人物对凤姐的评价以及对凤姐“恶行”详细刻画,从侧面论证曹雪芹总体上是憎恶凤姐的[2]。正是运用这种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正面描写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曹雪芹从中透露出了对凤姐的厌恶。但我们也不能说凤姐仅仅就是假丑恶的抽象符号,毕竟曹雪芹也不否认凤姐的美貌和才干。

随着文革的阴影逐渐散去,学者们逐渐摒弃了阶级斗争理论,凤姐人性的光辉被人们发掘出来。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发展,国家的开放促使新思想的传播,文学界将目光转向了这一女强人的才能上以及她的软弱的一面上,部分学者倾向于曹雪芹对凤姐的同情喜爱多于憎恶。原著中冷子兴曾评价凤姐比男人还要厉害,我们也大概能猜测到曹雪芹对其评价高度远远超越须眉男子。虽然王熙凤心狠手辣,直接或间接害死了很多人,但曹雪芹对王熙凤并不是完全深恶痛绝,在某种程度上,曹雪芹对其表现出怜悯同情。另一方面,曹雪芹对王熙凤的美貌、孝道、以及超人的才干进行了高度评价。白盾先生就认为,曹雪芹爱才、惜才,王熙凤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及性格的要强,最终导致了她悲惨的结局,作者是惋惜怜悯她的[3]。而这种惋惜之情也在得到胡世庆先生的赞同。从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来看,其实就是曹公对凤姐最好的评价,曹雪芹惋惜王熙凤生不逢时,表达对王熙凤杰出才华的肯定,同时对她的悲惨结局感到唏嘘[4]。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妇女处于社会底层的地位,她们像鸟儿一样被困在封建礼教的牢笼之中,凤姐为了站稳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的统治地位,被迫活得像个男子,最终却也落了个“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下场,这是对封建社会的男女地位极其不公平及其必然灭亡的一种无情的揭露。

从新世纪的文学欣赏角度来看,我们还是认为曹雪芹对凤姐的喜爱同情是大于憎恶的。虽然小说中有对她好妒、狠毒的描写,但那只是她丰富的性格中的一个侧面(如果不是贾琏如此好色,她恐怕也不会变成醋坛子)。曹雪芹很擅长用这种写作手法——表面上用大量篇幅去描述一个人如何不好、如何有缺陷,但对于自己喜欢的角色,总要用一些小的篇幅去称赞她,所以才有凤姐接济刘姥姥,才有凤姐善待岫烟等事件。相反,在写宝钗时,看上去都是在写宝钗如何温柔体贴,但是有些细节又表明了曹公对她的态度。曹公没有掩饰王熙凤的贪婪、毒辣,但是不能否认,曹雪芹很欣赏王熙凤。如果单单写她不好的一面,整篇小说将显得乏味。曹雪芹把凤姐列在十二钗之中第九位,如果凤姐真是那般恶劣,曹雪芹怎会把凤姐排名在李纨之前?这样一个不识字的庸才怎么有资格入正册?这从侧面反映出曹雪芹本人是非常喜爱凤姐的。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评论曹雪芹对凤姐的态度经历了由贬抑到喜爱同情的转变。曹雪芹对王熙凤是喜爱的,对王熙凤的憎恶不是主要的。曹雪芹一方面写论述王熙凤的“恶行”是不道德的,是不符合封建社会制度的,所以,曹雪芹流露出了对王熙凤行为的不满;但王熙凤在另一些问题上她又显得公正、善良和富有人情美。而且王熙凤集美貌与高超的才能于一身,所以曹雪芹称赞她,欣赏她的才智,肯定她的才华。像曹雪芹这样爱才惜才的人,必定为熙凤悲剧的命运而哀叹。凌解放曾评价:曹雪芹对凤姐是赞美,遗憾,惋惜,不满都揉合在一起。“曹雪芹描绘的是一个连他自己也不能完全认识、完全理解的典型形象”[5]。她虽叫熙凤,却是封建末世的女子,她是女强人,却难逃悲剧的命运,岂不可悲可叹!熙凤,熙凤,“惜凤”呀!是大加挞伐也好,是爱而知其恶也好,我们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王熙凤。

3.关于“一从二令”的阐释

关于王熙凤其人,通常都觉得她既爱财、泼辣,又有着非凡的管家才能,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然而,长期以来对于“一从二令三人木”的阐释,人们很难达成共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相关的一些著作,对这一判词比较流行的阐释是:这一句是写贾琏对凤姐的三个阶段的态度(后称“三阶段法”)。先是服从凤姐(“一从”),后来使令凤姐(“二令”),最后把凤姐休了(“三人木”)[6]。而改革开放后,对这一判词的解释呈多元化趋向。

首先,八十年代早期学者延续了文革之前学者的处理方法:“三阶段法”,并且加入了新的元素:“一从”是凤姐刚来贾府的情况,她遵守妇道,遵从封建礼教的三从四德,由此受到长辈宠爱;“二令”,是王熙凤仗着贾母和王夫人给她撑腰,在贾府发号施令;“三人木”,得用到“拆字法”,指凤姐在人生的第三个阶段,贾母去世,处事不利,处境困难,最后被贾琏休弃。万兆凤认为要阐释该判词的的含义,要从判词的整体来体会,并且要紧密联系王熙凤在原著中的相关事件[7]。在二十一世纪,王志尧与万兆凤对于“一从二令”的看法并无二致,但王志尧认为王熙凤的悲剧有着普遍的社会意义和深刻的哲学价值,“休”不仅仅指的是凤姐被贾琏休弃,从更高的层面来讲,指的是贾府没落——“万事皆休”[8],这也折射出封建社会的衰落。

在这之后,论者创新 “合字法”[9]的解释,对以往的“三阶段法”解释进行沿袭和深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凌解放先生。他把“一从”看作是一个简单用语,指第一阶段,解释为“一开头”的意思;“二令”,合作“冷”字,意思是冷落,指凤姐在人生第二阶段遭受冷落;“三人木”,“人木”合为“休”字,指凤姐第三阶段被贾琏被休弃[10]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681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