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活着》的影视改编特色

 2022-01-19 11:01

论文总字数:13071字

目 录

摘要 3

前言 5

1 剧情的变动:从冷漠惨烈到温情幽默 6

1.1 死亡的处理:影片更具合理性和逻辑性 7

1.2 故事的结尾:影片大大淡化了悲剧色彩 7

1.3 细节的增删:影片追求深刻性和观赏性 8

2 叙事方式的转变:从语言艺术到光影艺术 9

2.1 从小说的双重叙述到电影的直线叙述 9

2.2 皮影戏贯穿全片: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10

3 非大众性文学艺术到大众性影视艺术的蜕变 11

3.1 小说的发行与读者感想 11

3.2 电影的上映与观众反响 12

结 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论余华小说《活着》的影视改编特色

杨莹

,China

Abstract:Lifetimes Living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Chinese avant-garde writer Yu Hua. The novel is the main clue to the life of the protagonist. In 1994,director Zhang Yimou adapted it into a movie Lifetimes Living , novels and movies at the time have been a great success. Although the novel and the film have similar people and similar circumstances, but the one are dedicated to the "inner truth", another one pursued the "social realit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he film and the novel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hanges of the plo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narrative style, and explores the adaptation of the film version from the non-popular literature and art to the adaptation of the popular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as well as the novel readers and The film audience has different responses to the work.

Key words:;Lifetimes Living ,film adaptation,differences, audience response

前言

1992年第6期的《收获》杂志初次刊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1994年由于张艺谋导演要将其改编成电影,余华再次为原小说增写了五万字,现今流行的《活着》版本就是增写过后的长篇小说的版本。张艺谋导演将小说《活着》搬上大荧幕,获得了极大成功。影片在同年获得了很多大奖,包揽了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还获得了第4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但由于影片触碰了一些时代的硬伤,最终未能在全国公映。2006年朱正导演将小说《活着》再次改编成电视剧《福贵》走进千家万户,相比较众星云集的电影版本,电视剧《福贵》起用了几乎清一色的新人演员,却将小人物的一生演绎得更加质朴深刻,观众可以通过剧中人物平实艰苦的一生全面感受上个世纪所发生的一切。

余华作为先锋文学作家的代表之一,执着于内心世界的“真实”。对人性的认识,对现实的感受还有对欲望的表达上,他只遵从于自己个人的内心真实感受。他在《活着》的中文版自序开头写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其内心而写作,因为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的突出。内心可以让他真实地了解自己,一旦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这个世界。”[1]因此他始终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小说《活着》以客观冷静的笔触叙述了主人公福贵苦难悲剧的一生,尤其是他身边的亲人是如何一个个离他而去的。小说中重复的死亡显得作家近乎冷漠无情,或许这种悲剧就是他表达“真实内心”的一种方式——他“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以及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的过程让他明白,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

与小说布满死亡阴影不同的是,张艺谋所改编的《活着》在展现主人公福贵艰苦不幸的一生时,添加了许多刻画夫妻之情、兄妹之情以及朋友情谊的温情画面,使得影片更贴近一个普通人物的生活与情感,更能拉近与观众的共鸣。电影不同于小说一味专注“内心真实”,为了能让大众更容易信服和接受,于是更加追求“生活现实”。有关真实性的导向原则,巴赞曾说过“时间和空间的真实——电影中应当包含真实的时间流程以及真实的现实纵深。”[3]电影为求真实,需将故事发生的人物背景放在真实的时空之中。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追求人物情节的真实性和画面感,而人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社会性,所以影片更着重于反应“社会现实”。或许正是因为余华和张艺谋二者在作品追求上的差异,才使得小说和影片呈现出迥然相异的面貌。

电视剧《福贵》用33集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相对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而言,较长剧集的电视剧就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立体。电影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可能传递最多的内容,所以电影的节奏安排得很紧凑,剧情处处扣人心弦,而电视剧就显得舒缓平实很多,剧情安排的节奏相对电影要慢很多,一切都是慢慢发展、徐徐推进的。电影在小说的基础上出于剧情的安排删掉了许多细节,而电视剧则更加注重细节,这就使得33集电视剧显得更加详实具体、丰富生动。并且电影、电视剧与小说相比,都有的相同点是都增加了温情的元素,结局都相对淡化了悲剧色彩。

本文主要将从剧情、叙事方式等多方面分析小说与电影改编版本的差异,探究这种从文学到影视艺术的改编带给观众的不同体验,以及他们阅读和观影后的反响情况。

1 剧情的变动:从冷漠惨烈到温情幽默

小说《活着》前前后后叙述了10个人的死亡,其中有7个是福贵的亲人,但是从余华的笔下我们感受不到死亡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也体会不到死亡带给我们的悲痛沉重,余华将其描写得如同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例如福贵身边人的离去:“老全说完这话,过了没多久就死了。老全死之后脑袋歪到了一旁,我和春生就知道他已经死了。”“龙二真是倒霉极了,他竟然挨了五枪,哪怕他有五条命也都全报销了”[4],就连描述亲人的死亡,也是冷静客观的:“我爹先是嘿嘿地笑了几下,笑完之后就闭上了眼睛,脖子往旁边一歪,脑袋就顺着粪缸边沿滑到了地上。”“凤霞在生下孩子之后大出血,天黑之前就断了气。”“家珍是中午死的。......谁知道没过一会,家珍捏住我的手就凉了,我去摸了摸她的手臂,她的手臂是一截一截地凉下去的,那时候她的两条腿也渐渐凉了,后来她全身都凉了.....。”[5]小说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死亡的紧张气氛,让读者的心揪了又揪,不知道下一个又是谁将被死神无情地绑架。一个接一个的冷漠惨烈的死亡叙述,使得小说充满沉郁哀戚的悲剧气息。

影片在改编这部小说的时候,考虑到视听的效果,在整体弥漫着悲剧氛围的这样一个故事中加入了一些温情的元素以及黑色的幽默,比如影片中体现了福贵和家珍不离不弃的夫妻之爱,有庆与姐姐的兄妹之情等。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有这样的情节:有庆为了报复之前欺负过自己姐姐的小孩,于是在吃饭时,将倒满辣椒的一大碗面条不动声色地倒在了那个调皮的小孩子的头上。影片还展现了一些亲人之间的温情画面,例如:福贵为鼓舞大家炼钢的士气,为大家唱皮影戏,家珍让正在与福贵赌气的有庆用一碗和着辣椒和醋的茶去“陷害”福贵,福贵乐滋滋大喝一口,在发现上当后冲出来追着有庆和家珍跑的场景,配上当时皮影戏热闹喜庆的背景音乐,至今回想起来都是影片中难能可贵的温馨情景。张艺谋为让观众有更积极的观影效果,除了布置了一些温馨情景之外,也安插了一些诙谐幽默的人物对话,例如生产小队长说:“咱们大家伙炼的钢铁,少说能造三大颗炮弹,全都他娘的打到台湾去,一炮打在蒋介石的床上,另一炮打在蒋介石的餐桌上,还剩一炮就打在蒋介石的茅坑......”这些令人发笑的话语,在冲淡影片死亡阴影的同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透着一里些无奈的讽刺意味。这种悲喜交加的剧情安排更能牵动观众的观影神经,比起小说将死亡一股脑儿灌输给观众来的更容易让人接受。

1.1 死亡的处理:影片更具合理性和逻辑性

小说对死亡的描写很频繁,10个人的死亡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除去福贵的母亲和家珍是因为生病自然去世的之外,其他人的死亡方式都是出人意料的。例如福贵的父亲是因为福贵的不孝,于是深受打击,不慎从粪缸上面滑下来直接摔死的;龙二是土地改革不买账被乱枪击毙的;有庆是因为春生的老婆在生产时大出血,有庆因为血型匹配为其输血结果失血过多而亡;凤霞是因为生下孩子后大出血去世的;二喜是在工作的时候,不小心被两块水泥板活活给夹死的;苦根是因为太饥饿以至于吃了太多豆子最后撑死的;春生是受不了现实环境而上吊自杀的......主人公福贵身边的这些人的非正常的死亡,使得整部小说充斥着下一个谁出意外的紧张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现实的也是缺乏可信度的。

电影的改编对死亡的处理相比较小说无疑是更具合理性和逻辑性的。例如有庆的死:村上的人都日以继夜地投入到炼钢铁的劳动中,有庆跟着母亲家珍给工人们送水,身心太过疲劳以至于去学校之后靠着学校院子的围墙睡着了,结果当上区长的春生每天视察炼钢的情况也导致身心俱疲,开车时不小心撞上围墙将正在睡觉的有庆不小心压死了。凤霞也是在生产时大出血,但是当时老教授正在被打压,而年轻无知的红卫兵不知该如何处置,也使得凤霞抢救无效去世了。影片中对死亡的处理是注重前后因果关系的,更具逻辑性,而且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影片特别突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也间接证明了死亡的合理性,给观众的感觉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死亡是必然会发生的。同时影片并没有像小说那样表现所有人的死亡,影片的结局中家珍、二喜以及苦根(馒头)等人最后都是活着的,这就使得整部影片脱离了死亡的阴霾,并且更加考虑到了观众的感觉和接受度,这样的安排和改编使得影片更具现实性和真实度。

1.2 故事的结尾:影片大大淡化了悲剧色彩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3071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