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80年代黄梅戏反串表演浅谈

 2022-01-19 11:01

论文总字数:10364字

目 录

摘要 3

前言 5

第一章 反串表演剧目整理 6

一、反串情节概述 6

二、反串数据分析 9

第二章 反串表演的艺术效果分析 10

第三章 同时期越剧中的反串表演对比 11

结语 12

致谢 13

20世纪近30年黄梅戏反串表演浅谈

邵盈盈

,China

Abstract:This form of act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he term is deri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opera. The original meaning is the reverse of the opera. Huangmei opera as one of China's five major oper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repertoire "female consort prince" widely circulated, among them female role Feng Suzhen female disguised as the plot of this episode quite interesting.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positioning the 20th century, 50 years to 80 years Huangmei opera in the series of performances, try to do the repertoire and anti-string performance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mpared with the same period of drama in contrast to the performance, from the data reflected in the future Huangmei Opera The possible development trend of anti - string performance.

Key words:Huangmei Opera The role of anti-string Drama

前言

反串是一个戏剧术语,属于我国戏曲表演当中的特殊表演形式。反串它的含义具有多种解释,目前主流的有三种,首先是反串这个戏曲术语原本的意思,就是戏曲行当之间的反串。“当今艺术实践中的反串,是戏曲演出团钵,在一定时间里,演员不演自己本行当的应工戏,而以远离自身之外的一些昨应工戏脚色进行演出。”[1]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演员原本是旦角,然后反串小生,或者是其他的行当角色。另外两种,何志康有所描述。“一种是演员的反串一一即男演员可以扮演女性角色,女演员也可以扮演男性角色。”[2]比如在京剧当中很出名的“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都是男演员扮演女性角色,以及清新柔美的越剧,则清一色由女演员扮演绝大部分角色。另一种则是角色之间的反串,指的是在剧本中演员性别进行乔装,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就是女扮男装。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黄梅戏的《女驸马》。

本文从《女驸马》这一剧目入手,探查黄梅戏中的反串表演。另外,由于建国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四十多年来黄梅戏有了飞速地发展,相关的黄梅戏研究规模也不断增大。也因此黄梅戏传统剧目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并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本。[3]受此因素影响选取50年代到80年代初这一阶段,尝试整理出在这一阶段黄梅戏反串表演的剧目,基于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能对黄梅戏的发展抑或是反串表演的发展资料做一点小小的补充。

目前所依据的理论成果包括:一、对反串这一表演形式的概念定义以及特点分析。大致有李祥林《舞台上的性别反串艺术》,林君桓《反串表演与反串现象》,张晋元《反串小议》,何志康《戏曲独特的表演方法-反串》;二、黄梅戏剧目相关资料的汇编。倪斌编辑的《安庆文史资料》第22辑《安庆徽剧黄梅戏史料专辑》下册,王长安主编的《黄梅戏志》和《黄梅戏通论》,艺术刊物《黄梅戏艺术》所提供的资料,以及由黄旭初主编、桂遇秋校勘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

第一章 反串表演剧目整理

黄梅戏,题材广泛,地方特色浓厚。在建国初期经过努力,只大致整理出“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到了50年代中期,《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由安徽省文化局剧目研究室主编,1958年印刷成册,共成书十集,仅在内部限量发行,为此后黄梅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后有桂遇秋先生不懈挖掘、记录、搜集,在经过反复调查、核实,终于首次将几百年来历代艺人口传心授的“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黄梅戏传统剧目名称以文字形式发表于报刊,最终编辑成《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丛书共分十五辑,约四百八十万字。依据目前搜集到的黄梅戏剧目资料,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一段时间内,一共出现了八部反串表演剧目。它们分别是50年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孟丽君》,《女驸马》。60年代:《上天台》,《三世缘》,《解石钟》。80年代:《巾帼县令》,《郑小姣》。根据统计出的剧目来看,大部分故事背景都属于封建社会,随之它带来的的社会环境就会对女性比较约束,女性身上的禁锢也会比较多。那么在这里,女扮男装更多的是为了方便行事,借用男性身份,获得同等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不论是为了爱情,复仇,或是纯粹的为了个人才能的发挥,这些反串情节都是故事发展的必要性所推动的。下面我们就按照它年代的发展顺序,逐一对这些剧目进行介绍,包括影视改编及其反响。其中由于部分剧目属于黄梅戏稀见剧目,资料不全,目前仅依靠前人资料做大致赘述。

一、反串情节概述

1.《梁山伯与祝英台》[4]

传统本《梁祝》见于《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第六集(刘正庭、丁翠霞、查文艳、钱悠远口述本)、第八集(胡玉庭口述本)和《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五册(梅重喜、张敦友述录本)。而本剧则是编剧金芝在原本故事上加以修改新编而成,写的是祝英台前去杭州求学,路上遇到了梁山伯,二人同去书院。同学三年,二人情意非常,祝英台渐生情愫,最终在离开之时告知梁山伯自己是女儿身。这部剧中由于祝英台是闺中女子,初初与男子共处,所以很多语言还带有女子的特征,比如说在称呼语方面与当时男子差别甚远,从而引出“王祥说:开言就把学友叫,英台定是女红妆。”包括后来三年与梁山伯相处时,都会不自知露出破绽。正是这些属于女子细节的表现,才会使一直认为她是男子的梁山伯在得知真相时自然而然地吐露出对她的情感。

在1994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采用了金芝的改编版本,宋怀仁导演,时白玲作曲,舞台美术设计高强。马兰饰祝英台,黄新德饰梁山伯。该剧先后奔赴新加坡,澳门,香港,台湾的国家和地区演出,该剧本也于1994年发表于《安徽新戏》第六期,获得《华东戏剧》期刊“田汉戏剧奖”剧本三等奖。

2.《孟丽君》[5]

孟丽君与皇甫少华,自幼青梅竹马,两情相爱,后遭奸人陷害,全家遇难。孟丽君改扮男装逃出。行前自画像给皇甫少华。后孟丽君化名考中状元,官居宰相。两年后,皇甫少华也考中武状元并立下战功。两人正要相认时,皇帝看出孟丽君女扮男装欲选其为妃,最终被孟丽君机智化解。这一部分反串缘由则是为避灾祸急中生智扮男装,实属被迫。正因为如此,在不经意时就会露出女儿姿态,导致被皇帝识破身份,并且重逢皇甫少华,与其相认之后就也是迅速转变思想,二人重回情人关系,表现出想要回归家庭的愿望。

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在1962年首演,导演罗爱文,戴莉莉饰孟丽君,罗爱文饰皇甫少华。后于1979年由安庆市黄梅戏剧团青年队复演,导演潘忠仁,作曲程礼旺,舞台美术设计潘姚根。刘广慧饰孟丽君,吴贤福饰黄甫少华,周旭春饰皇帝,配合默契,唱作俱佳,获得好评。曾到全国多地巡演,享誉沪汉。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1980年将全剧灌制成盒式磁带。[6]在1981年剧本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行单行本。又收入安庆市文化局、安庆市文联编印的《三十年戏剧选集》中。

1994年安徽电视台摄制黄梅戏九集电视剧《孟丽君》。由韩再芬、侯长荣主演。该剧最终获得全国第15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第13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

3.《女驸马》[7]

最初源于黄梅戏稀见剧目《双救举》,先后经过多次改编。大致情节讲的是冯素珍父亲嫌贫爱富,并陷害未婚夫入狱。冯素珍为救李郎男扮女装上京城,以未婚夫的名义考取状元,被招为驸马,最后取得皇上谅解大团圆的故事。一闺阁女子为救未婚夫,不惜女扮男装,体现出反抗父权、追求自由的独立精神。但同孟丽君一样,都暗含传统的女性思想,即使才识过人,都最终选择回归家庭,当然,这也是被爱情故事题材所限制。

1958年王兆乾进行改编,也因此称为《女驸马》。“剧本由安庆专区黄梅戏剧团首演,麻彩楼饰冯素珍,参加了安徽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随后1959年陆鸿飞在安庆改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改编,由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出,洪谟导演,时白林等作曲,严凤英饰冯素珍,潘景丽饰公主,王少舫饰刘文举,张云风饰皇帝。在全国各地上演数百场,造成轰动,评剧和越剧曾移植演出,《女驸马》也从此成为黄梅戏的保留剧目。”[8]

就在同一年,《女驸马》被拍成黄梅戏电影。由严凤英饰演冯素珍,使得唱段流传更广。

1986年安庆市黄梅戏剧团再次排演此剧,并由安徽电视台摄制成四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冯素珍则由韩再芬饰演。于1987年获得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

4.《上天台》(稀见剧本)[9]

又名《山伯访友》,与上述《梁祝》有所区别,情节开始于二人结业各自回乡半年之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祝英台女子身份被揭秘。这时梁山伯回想二人三年之间相处情节,才发现情根深种,但此时祝英台已定亲,顿觉后悔不已,最终含恨而逝。前著中的梁山伯知道祝英台女子的身份则早在二人刚刚分开,祝英台托人交与信物。也因此,《上天台》的情节更加悲苦,反串剧情也是存在于梁山伯的回忆之中,其中有一细节就是祝英台初到杭州学堂读书对男人行礼的规矩不太熟悉,差点弄出乱子,“祝英台:男人行礼,梁山伯:大摆大样;祝英台:女人行礼,梁山伯:脚手乱茫茫。”[10]即使如此,当时梁也并无任何怀疑,更加衬托出梁山伯后期的悔恨。

另外《三世缘》剧目资源难得,但同样讲述梁祝故事,反映的是二人殉情之后,功德圆满,姻缘天成。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36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