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3-11-24 08:11

论文总字数:10210字

摘 要

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苏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低于江苏省的平均水平。呈现出城镇化水平低、城市辐射能力弱、城市结构性矛盾突出、地区城镇化水平不均匀等基本特征。文章通过分析苏北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找到苏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得出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滞后的原因,将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提出苏北地区城镇化新的发展策略以解决在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关键词: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策略

Abstract:Due to differences in natural conditions, social economic condition, the northern Jiangsu area urbanization level i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of Jiangsu Province. Present a low level of urbanization, urban radiation ability,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in urban, regional urbanization level uneven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sis of Jiangsu provinc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fin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northern Jiangsu area, the reasons of the lagging of Jiangsu province urbanization level, combining the theory expound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new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urbanization in the northern Jiangsu area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The northern Jiangsu area,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目 录

1 前言 3

2 苏北地区研究概况 4

3 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4

3.1 城镇化质量提高,城镇人口增加迅速 5

3.2 中心城市规模有明显扩大 6

3.3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6

3.4 综合经济实力有所提升 6

3.5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7

3.6 发展活力增强 7

4 苏北地区城镇化问题剖析 7

4.1 城镇化滞后于二、三产业的发展,缺乏强力增长极 7

4.2 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强 8

4.3 城镇化内在质量有待提高 9

4.4 区域协调发展不够 10

5 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策略探讨 10

5.1 积极培育中心城市,加强沿海产业带的建设 10

5.2 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 11

5.3 加强苏北地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11

5.4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11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1 前言

“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的趋势也愈加的明显,地区性的城镇化差异也渐渐的显现出来,如江苏北部地区与南方部分发达地区相比就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目前,全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加速阶段,苏北地区也不例外,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伴随着苏北地区快速城镇化而来的种种问题也是我们所不能忽略的。诸如工业化和非农化的发展远超出城镇化的发展;大型中型城市的辐射范围不足,带动能力不强;区域协调发展不够等等。只有解决了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才能使苏北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走向正确的道路。

2 苏北地区研究概况

苏北地区,包括淮安、徐州、宿迁、连云港、盐城5个省辖市,共39个县(市、区),601个镇(乡、街道)。2012年末,苏北地区土地的面积约为5.4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78.8万人,分别占全省的53.0%、37.6%。

 苏北,江苏北部的简称,位于黄海之滨,海岸线744公里,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地理位置较为关键,处于承南启北、西进东出的重要位置,是长三角经济区和中国沿海经济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江苏整体地区的交通状况也在不断的完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包括航空运输甚至是管道运输都在日臻完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使国内外重要城市在时空距离上大大缩短,实际运用的趋势突飞猛进,其区域价值也在交通完善的同时不断的上涨。

苏北地区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包括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等等。相比于资源短缺的华东地区,其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苏北地区的主要资源有:

一、矿产资源:徐州的煤炭、石灰石和石膏;淮安的岩盐、凹凸棒土和芒硝;连云港的水晶、蛇纹石和金红石。

二、海洋资源:海岛动植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涂资源、海港资源。

三、土地资源:人均土地、耕地拥有量均超过苏南地区。

苏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本区的重化工业提供了重要条件;沿海的地理优势,丰富的海洋资源是发展海洋产业的物质基础;丰富的土地资源也为地区的发展给予充足的空间。于此可见苏北区域地理价值的上升空间的巨大。

3 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产业结构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力的迁徙。劳动力从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向现代高效的第二、三产业转移。

(2)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和转换。城市和地区创造财富的能力不断的提高。

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巨大动力,除此之外,我们所不能忽略的是农业现代化也是城镇化的推动力之一 [1]

2012年苏北地区的城镇化率为54.7%,根据世界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即诺瑟姆曲线,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后期,比2008年提升了11.6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3%,城镇化发展迅速,但是与苏南地区各城市差距仍然很明显(图1)。尽管如此,近几年来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值得肯定的。本文主要总结以下几点:

图1 2012年江苏省各地级市城镇化率柱形图(%)

3.1 城镇化质量提高,城镇人口增加迅速

在2008年到2012年的5年期间,苏北地区城镇化的质量有所提高,苏北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各地区充分地搜索当地最有效的资源,对其进行积极的整合和利用。将区位优势不大、规模相对较小的乡镇进行整合和合并,从而充分发挥中心城镇对区域发展的带头作用。苏北地区2012年乡镇总数为514个,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40个,其中建制镇的数量增长7.2%,乡的数量降低了10.8%。5年期间,苏北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规模不断的扩大。在2012年,苏北地区的城镇人口约为1629万人,比2008年增加325.19万人,增长幅度为24.9%。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绝对规模由增长转为下降。2008年以来,苏北地区城镇人口年均增加65.41万人,而乡村人口年均减少74.06万人。五年期间,徐州市城镇人口增加了76.17万人,盐城市城镇人口增加了66.01万人,连云港、淮安、宿迁三市增加的城镇人口均超过50万人。

3.2 中心城市规模有明显扩大

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水平不断发展,苏北地区加大了区域的规划力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使中心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苏北地区主要的5个省辖市市区的行政地域面积由2008年的9457平方公里扩大到2012年的1131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规模扩大到1031.53万人,比2008年增加168.45万人,增长19.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181.21亿元,比2008年3093.41亿元增长了5087.8亿元,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12182.94亿元,较之2008年的5931.61亿元增长幅度巨大,经济发展迅速。

3.3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在苏北地区城镇化快速发展的5年期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2012年公共财政支出1928.33亿元,比2008年增长1256.29亿元,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所改善。2012年苏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32.66亿元,较2008年增长1866.51亿元;2012年江苏北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32元,较2011年增长13.2%,较2008年增长66.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837元,较2008年增长67.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02,较2011年增长13.6%,较2008年增长74.0%;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6.5m2,农村人均住房面积44 m2,较2008年分别增长3.3 m2、6.4 m2;恩格尔系数也由2008年的39.4(城镇)、41.7(农村)下降到35.5(城镇)、36.5(农村)。且城镇化过程中,苏北地区的就业率不断的上升,社会福利事业也在加快发展,“六大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高水平经济发展区域带动低水平经济地区的发展,开展帮扶工作机制,使整体社会经济水平得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普遍改善。

3.4 综合经济实力有所提升

苏北地区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速在2008到2012年间一直都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越来越大,增长势头强劲。2012年,苏北的地区生产总值高达12182.9亿元,占全省的22.5%,相比于2008年,上升了2.7个百分点。2012年苏北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0915元,比全国人均生产总值要高。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也增长了17.2%,较2008年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苏北列入省小康监测的28个县(市、区)中有15个达到省定小康目标。

3.5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2012年,苏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2.7:47.5:39.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为8181.6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工业投资为4917.8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遥遥领先全省平均水平。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吸引诸多的龙头型项目选此落户。在农业方面,苏北充分发挥全国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势,强化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从2008年的35.3%上升到了2012年的39.8%,发展较为迅速,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初步显现。

3.6 发展活力增强

2012年末,苏北地区拥有民营企业32.81万户,注册资本达8822亿元;拥有个体工商户约为142.8万户,总注册资本达到1555亿元。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2012年苏北地区实际可利用外资为71.2亿美元,同比增长27.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了近17个百分点。徐州高新区成为苏北首家国家级高新区,盐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功获批,宿迁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安、盐城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4 苏北地区城镇化问题剖析

在肯定苏北城镇化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历史的原因,苏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苏南地区及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苏北地区各项城镇化相关数据对比、观察、总结,发现苏北地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的地方:

4.1 城镇化滞后于二、三产业的发展,缺乏强力增长极

 2012年,苏北地区总人口为3430.99万人,占江苏省总人口的45.4%;GDP为12182.94亿元,仅占江苏省的21.8%;人均GDP仅为35665元,约为苏南地区的四分之一,苏中地区的二分之一;地均GDP为0.22亿元/平方公里,然而,江苏省地均GDP为0.54亿元/平方公里,苏北地区的地均GDP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0.7%,两相比较,差距较大。2012年苏北地区财政收入1960.71亿元,仅占全省的2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31707.2亿元,占全省的25.8%;实际利用外资71.18亿美元,仅占全省的19.9%。除此之外,苏北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苏南地区相比也都有不小的差距。苏北五市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普遍高于85%,城镇化率却都在55%左右,城镇化的发展滞后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表1)[2]

表1 2012年苏北、苏南各市若干指标比较表

财政收入(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三产业比重(%)

城镇化率(%)

徐州市

597.63

2685.89

1312.50

17.00

10762

90.5

56.7

连云港市

284.53

1280.88

575.49

7.34

9589

85.5

54.4

盐城市

462.88

1940.89

1023.20

21.11

11898

85.4

55.8

淮安市

370.92

1247.99

633.24

21.21

9838

87.1

53.5

宿迁市

244.74

1025.56

388.23

4.52

9495

85.1

51.0

五市合计

1960.71

8181.21

3932.66

71.18

江苏省

9100.19

31707.20

18331.30

357.60

所占比重(全省)

21.5%

25.8%

21.5%

19.9%

南京市

1427.25

4558.49

3103.82

41.30

14786

97.4

80.2

无锡市

1165.81

3618.07

2443.24

40.10

18509

98.2

72.9

苏州市

2197.20

5142.51

3240.97

91.65

19396

98.3

72.3

常州市

625.37

2621.56

1413.33

33.61

16737

96.8

66.2

镇江市

326.55

1500.67

766.46

22.14

14518

95.6

64.2

五市合计

5742.19

17401.28

10967.82

228.80

所占比重(全省)

63.1%

54.9%

59.8%

64.0%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

4.2 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不强

1939年,马克•杰裴逊提出了城市首位律,作为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概括。他提出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的异乎寻常。城市首位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首位城市的相对重要性,即城市首位度。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为了计算简化和易于理解的需要,杰裴逊提出了“两城市指数”,即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的计算方法。两城市指数尽管容易理解和计算方便,但不免以偏概全。为了改进首位度两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了四城市首位度指数和十一城市首位度指数,因为苏北地区仅五个地级市,顾本文采用两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021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