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纪念性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2022-01-20 12:01

论文总字数:9463字

目 录

第一章 研究背景、现状及意义 5

1.1研究背景 5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6

第二章 纪念性建筑氛围的营造 7

2.1现代心理学对纪念型建筑氛围营造相关理论 7

2.2纪念性建筑设计的美学基础 7

2.2.1光影 7

2.2.2色彩 7

2.2.3空间形态 8

2.2.4材质 8

2.3纪念性建筑场所精神的营造 9

第三章 大屠杀纪念馆的选址和布局对建筑氛围营造的影响 9

3.1环境选址 9

3.2内部空间布局 10

3.2.1万人坑脚印 10

3.2.2内部吊顶设计 10

3.2.3内部墙面字样设计 10

3.2.4内部观赏空间顺序 11

3.3外部空间布局 12

3.3.1整体外观 12

3.3.2外墙 13

3.3.3沿路雕塑 13

3.3.4馆内两处主水景 13

3.3.5入口通道 14

3.3.6外墙肌理设计 14

3.3.7地面铺装 15

3.3.8出口处绿化 15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浅析纪念性建筑空间氛围的营造

——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

王唯同

,China

Abstract:Slowly flowing river of history, humans through a variety of ways to capture those moments to keep in mind, trying to get mottled memory becomes clear, so that in the past have traceability. As a monument to commemorate the Contemporary Space in major historical figures or events specially constructed, it can bring a perspective different from the written record of experience to the viewer. Taking Nanjing Massacre Memorial Hall, for example, under certain technical and artistic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building with space to create an atmosphere mainly around the theme conceived monument, shape, spatial layout and materials used and other aspects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summed up the atmosphere thereby shaping the law of monument and specific practices. Designed to combin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ar-type monuments o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related extension and supple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monument, and other types of buildings play a reference and guidance.

Key words:Building atmosphere; War Memorial Space Layout; Memorial Psychology


第一章 研究背景、现状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本文主要以战争主题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例,深入探究纪念性建筑的空间氛围营造手法。战争型纪念馆作为纪念性建筑中的一种类型,有它独特的建筑特点和精神内涵。其修建主题往往是为了悼念悲惨的历史史实,显现生命的本真和价值,以此教育人们反思过去,铭记历史。因此,为了增强战争型纪念馆的感染力,建筑氛围的营造直接影响着建筑作品的成败。早期的战争纪念馆并不太注重空间氛围的营造,设计上多采用古典设计手法,用大体量、对称的建筑空间来传达设计理念,以此来打动观赏者。但由于其主要从表现出发,内部多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和战争片段的堆砌构成,忽略了观赏者的心理和情绪侧重,显得过于客观、缺乏个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设计观念和建筑方法随之升级,越来越多优秀建筑作品的涌现,使冷漠、单调、抄袭经典、乏善可陈的纪念性空间设计逐渐失去市场。人们意识到战争型纪念馆不能再直接采用平实而枯燥的叙述方式,而应该从观赏的心理活动出发,有意识的根据不同的历史事件和纪念对象,塑造富有情感和建筑特色的空间氛围,遵从人的行为心理安排空间序列和空间形态,增强观赏者共鸣,以此促进社会人群对残酷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社会的祈愿。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有关战争型纪念馆建筑氛围的书面研究,在国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埃德温·希斯克特的《纪念性建筑》,书中记录了具有典型性的战争纪念馆案例,并对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行了十分详尽的阐述。在建筑实践方面,美国的洛杉矶大屠杀纪念馆(图1-1)、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图1-2)、华盛顿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图1-3)和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图1-4)

图1-1洛杉矶大屠杀纪念馆 图1-2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图1-3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图1-4柏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等都是战争型纪念馆的优秀代表,并在当时因此而涌现出一批战争型纪念性建筑大师。如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le Liebeskind)、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埃德温·希斯克特(Edwin Heathcote)等。

国内的建筑师在纪念性建筑相关领域的代表作品有由谭桓、朱谋隆、吕典雅三位先生在1986年共同完成的《纪念性建筑》一书,是了解和研究我国早期的战争型纪念馆建筑设计很有价值的参考书之一。此外,建筑学家齐康尤其注重建筑形式的表现和场所精神的营造,强调形象创作应于纪念主题相呼应,他认为,建筑形象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实现纪念主旨,使观赏者在参观过程中产生心灵和情感的共鸣。拓展了纪念性建筑的设计思路。

期刊文献方面,建筑专业杂志近年来对纪念性建筑氛围设计的论文数量也有所增加,如《建筑与文化》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见年关扩展工程创作构思》、《建筑学报》中的《突出遗址主题营造纪念场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体会》一文等等。在实践方面,越来越重视观众的纪念心理和行为特征,对建筑氛围营造的考虑更加全面,更能满足社会各类人群的纪念心理需求。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战争型纪念性建筑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实地考察,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图1-5、1-6)为例,探索战争纪念馆的纪念心理、空间形态和场景精神

图1-5 图1-6

图片来源:自摄 图片来源:自摄

的营造,并通过实例进行相关的解释说明,探究为纪念重大历史人物或事件所建造的纪念性博物馆怎样运用形、色、质等设计方法营造符合纪念主题的建筑氛围。

第二章 纪念性建筑氛围的营造

2.1现代心理学对纪念型建筑氛围营造相关理论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表明,人类的认知过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注意、直觉、感觉、记忆、想象和思维。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例,观赏者对其生理和心理双重感知过程可简单的概括为:①观赏者通过视觉感官对建筑物规模、结构、色彩、材质等客观物质进行感知,在人脑中组合成抽象的初步认知。②观赏者对从外界接收的物质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加工,进一步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并在大脑中与自身的价值取向和个人经历相互交融。③观赏者通过自身系统的信息处理,进行综合感官的信息输出,并因此对所观赏的建筑空间做出不同的反应和情感共鸣。

2.2纪念性建筑设计的美学基础

2.2.1光影

光影作为空间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不但可以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同时可以巧妙地美化和改造空间。不仅能够使建筑的质感和色彩产生变化,也可以影响建筑设计的情感倾向,为静态空间增加律动感。因此,熟练运用光效技巧,可以营造出某种特殊的建筑氛围和空间感,衬托精神内涵,满足观赏者的纪念心理需要。

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为例,展馆内部采光并不充分,多以光束突出单个展示范围,体现压抑、阴郁的空间感。

表2-1 光影与情感倾向关系表

2.2.2色彩

色彩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冷暖属性,所产生的视觉效应会对观赏者的纪念心理产生重要影响。了解色彩的情感属性有助于我们进行战争型纪念空间的环境色彩渲染。如红色代表恐怖、危险、热情、蓝色代表清新、空旷、宁静、深远。是否能够恰当运用材料的色彩属性,对烘托建筑氛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整个建筑物以灰黑色基调为主,采用天然石材,营造战争纪念馆的哀伤情绪,体现出一种未被人深入发掘的原始、粗糙,使观赏者不自居的联想生命的本来意义,给人以冷淡、神秘、哀伤、忧郁的情感体验,塑造凝重、庄严的气氛,从建筑中传递绝望和挣扎。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463字

相关图片展示: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