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短片角色的设计与应用

 2023-01-18 09:01

论文总字数:7074字

摘 要

在本篇论文中探讨了关于佛教文化以及动画短片《南柯一梦》角色设计方面的一些问题,有关于佛教文化与禅学思想为主题展开短片的表现,佛教文化如何与动画短片相融合,在了解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将其带入到短片的角色之中。探究了佛教文化中角色形态的静相与猛相的区分。以及佛像形态参考和僧侣的形态的设计。

关键词:三维动画;角色设计;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Buddhist culture and the character design of the animation short film "a dream of Nanke", includ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hort film with the theme of Buddhist culture and Zen thought, how to integrate the Buddhist culture with the animation short film, and bring it into the role of the short film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Buddhist cul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static phase and the fierce phase of the role form in Buddhist culture. As well as the Buddha shape reference and the monk"s shape design.

Keywords: 3D animation;character design

目 录

摘 要 I

目 录 III

第一章 角色是动画中主要设计内容 1

1.1动画短片中角色设计原则 1

1.2佛教文化与动画角色的探索 1

第二章佛教文化与角色结合 2

2.1佛教文化特征参考 2

2.2佛教文化带入角色 2

第三章角色动作设计三维动画《南柯一梦》角色设计 3

3.1佛教人物描绘风格 3

3.1.1佛教文化中的"静相" 3

3.1.2佛教文化中的"猛相" 3

3.2佛教佛像形态参考 4

3.3佛教文化中僧侣形象的设计 4

3.4角色形态设计 5

第四章佛教文化与短片结合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8

第一章 角色是动画中主要设计内容

1.1动画短片中角色设计原则
角色作为一个角色在动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种设计中必然要求围绕着一个动画短片整体风格所进行塑造,从而使角色能够融入场景之中不会产生撕裂感。一般镜头在角色设计的之时大多采用角色上半部分的镜头所以在角色定稿的时候角色塑造的重点也会放在上半身的塑造。但是并不意味着下半身就不需要详细的塑造,依旧需要根据角色的体态特征以及人体的结构,不能只注重于上半身的塑造,否则使人产生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从而打破了画面带来的人物感受。三维动画短片中角色的形象是制作者更根据本所需求设计出的最符合剧本所需的角色。创作出一个符合剧本的角色需要作者认真分析剧本,并收集有关材料进行分析。对动画中所缺角色进行大致角色设定。根据剧本的需求去制定整个三维动画短片的艺术风格。角色与场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角色的存在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以及场景的推进,影响整体动画的氛围 。因此,人物不能脱离于故事而孤立存在,让人物去融入场景之中,让场景去烘托人物,表达出人物的特点。

1.2佛教文化与动画角色的探索

佛教文化自产生距今已有2500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起初佛教在古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得以流传。在孔雀王朝时期被古印度奉为国教,广建佛塔,大肆传播与刻画于石柱之上,从此在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得以发展。而且派遣传教士在周边地区广为传教,从而使佛教走向世界范围的宗教。在一般大众的眼里,佛门僧侣的形象即指代着佛教的形象,他们品行高尚、他们严守戒律、传承佛法,他们高风亮节、高情远致、功德无量普度众生。动画中的角色不仅仅是在演绎动画中的故事,不同的人物更是某种人物或是事物的代表。动画中的角色一旦被套予现实中的某种事物或文化,就不仅仅为一个模型或是角色更应当去表达出那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或导演想表达的个人对文化的看法。从而角色在设计之时需要了解佛教文化使角色能够表达出佛教文化的信仰精神或世人对佛教的看法。

第二章佛教文化与角色结合

2.1佛教文化特征参考

提及佛教,大多数人第一反映的应当僧侣的服装---“僧服(袈裟)”。袈裟或许大家都不是很陌生,无非平常电视中僧人所穿的红色袍衣。僧服又名“衲衣”,衲意味着缝补。因为在旧时袈裟多由很多碎布缝补而制成的,所以被称作衲衣。《大智度论》云:“五比丘问佛:当着何衣?佛言:应披衲衣。”这里的衲衣指代的即是袈裟。后来因为僧侣的常服,也常因破旧经过缝缝补补,所以衲衣也成为僧服的通用名称。僧侣的常服在最初的时候是与常人衣着是一样的,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区分。僧侣《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中说:“比丘不听着上色衣,上色者,丘佉染,迦弥遮染、俱毗罗染、勒叉染、卢陀罗染、真绯、郁金染、红篮染、青染、皂色、华色、一切上色不听。应用根染、叶染、华染、树皮染、下至巨磨汁染。”虽然在道律中禁止用纯色的衣服,但是染衣也有多种不同的颜色可用,如衣服为纯色则染色一处其他颜色以戒律自身,但是在习惯上多为赤色衣物。佛珠也是佛教作品中常出现的配饰,佛珠在僧侣之间也被广泛使用。其一般可分为挂饰、手持、佩带三种类型。不同数目的佛珠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佛教文化中佛珠的理解是“弗诛”,也就是不要乱杀生的意思。古人曾经说过“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文化中更非常注重这一点,佛珠佩戴在身上或拿于手中,也是时时刻刻提醒戒律自身。“弗诛”在佛教中也代表佛教“慈悲”的思想。佩戴佛珠,就是时时规劝自己心怀慈悲。

2.2佛教文化带入角色

在一般人眼中僧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佛教在的形象。动画中的角色不仅仅是在演绎动画中的故事,不同的人物更是某种人物或是事物的代表。动画中的角色一旦被套予现实中的某种事物或文化,就不仅仅为一个模型或是角色更应当去表达出那事物所蕴含的文化或导演想表达的个人对文化的看法。从而角色在设计之时需要了解佛教文化使角色能够表达出佛教文化的精神或世人对佛教的看法。让人能够一眼识别出这个僧侣出自佛教,而不是出自其他的地方。僧侣传达出的佛教与场景中佛教氛围相结合结合场景展现出佛教文化的一角。

第三章角色动作设计三维动画《南柯一梦》角色设计

3.1佛教人物描绘风格

佛教在角色描写风格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向。“静相”(Zhi-ba)以及“猛相”(Khro-bo/Drag-po)两种,这是我们划分大部分佛像的主要标志与方法。“静相”又称“善相”或“菩萨相”;而“猛相”其常被称为“怒相”或者“明王相”。朝内阁管工布查布曾于《造像量度经附续补》一书中对佛教“静相”以及“猛相”的造型特征以及区分方法做出了主要的阐述,书中写到:“凡言善相(即静相)者,其相貌庄严俱同菩萨相。言恶相(即猛相)者,同明王相。官扮者,着大领宽袂袍、宝带、朝靴。善相宝冠,忿怒相则用骷髅冠。武扮者,身着铠甲、宝带、朝靴,头或盔或冠,看随其宜也。”

3.1.1佛教文化中的"静相"

佛教文化中的“静相”又称“善相”或“菩萨相”其外冒多为和蔼的表情,如我们所常见的观音、如来佛、笑面翁之类的形象。其多在一些公众的寺庙之中。正常我们所熟知的僧侣形象多为和蔼之人,即“静相”,高僧更是给人一种面带微笑,慈眉善目、通达圆悟、慈祥亲切之相。在本短片中刻画僧侣形象时将使用和蔼的小和尚的形象使人感到一种亲切感和亲近感。静相神的划分以菩萨相为代表,主要是体现菩萨等静相神空性和慈悲,给人一种亲切、祥和的感觉,这就是佛教静相所追求刻画和主要表现的审美。菩萨相造型总体特征:一般是头戴三叶冠或五叶冠,身披天衣,下着短裙,或坐、或立于莲台之上。面部表情亲切、祥和、安宁、睿智。静相神指显宗中的大部分佛像,也包括密宗中的一部分佛像。根据其面部造型的变化,又可以分为善相、喜悦相、慈相、和悲相等。

3.1.2佛教文化中的"猛相"

佛教文化中“猛相”其常被称为“怒相”或者“明王相”。在佛教文化中“明王相”一般包括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高僧六类,其中多以一面二臂为主,即使存在于明王护法类多为多臂多面,菩萨像也有呈现千手千眼的形象相。猛相神一般被塑造成怒发冲冠,发多为火焰纹,双目圆瞪,龀牙咧嘴,四肢肌肉突出,给人一种粗犷、刚烈、恐怖、阴森的感受。记载中“怒相”神产生恶面是由于人心险恶,众生刚强难化,难调难服,要想弃恶从善,必以不共同的方式来加以制止,佛像外相显现威严甚至恐怖实是内心慈悲,平等对待一切。所以延伸出善恶对立的两种佛像类型。而恶相也不是内心也为恶外表很吓人而已,但内心是慈悲的,之所以现这种相不是为了吓人,而是为了让魔产生恐惧,就是说魔现的相很恐怖,佛现的相比魔的还要恐怖,将魔吓得离去。从而取到驱赶一些不好的东西效果。在藏传佛法里有一种说法,佛就会化身为这种“怒相”来接引众生,如果你知道以及信奉这种说法,就会觉得这是佛的化身来接引你的,在这时就能够成佛,思想得到升华。猛相神的总体造型特征:头戴骷髅冠,裸露上身,斜披天衣,下身则为虎皮短,。据《造像量度经续补》,还有夜叉怒相、罗刹怒相、仙人怒相、大怒明王相、非常相等。一般恶相神的相多有一些妖魔鬼怪常伴脚下之类,在佛教文化恶相神佛像中踩在脚下的是自身的邪魔,即代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贪欲、色欲等引发的烦恼,意味着压制住自己的烦恼不再受其控制。其象征着人们各种各样的烦恼大多时候被塑造为颅骨肠子等血腥的物品。与恶相神的粗犷、刚烈形成呼应。

而在动画中角色与场景是相互联系的,以僧侣的和蔼之色对比于佛教文化之地庄严肃立之感,使其更能获取观众的认同,使其能够融入宁静清幽的场景之中,不会与画面产生割裂感。佛像则采用书中所记载并结合现实中佛像的体态样貌所刻画。并使“静相”的和蔼与 “猛相”的威严形成反差。僧侣传达出的佛教文化与场景中佛教氛围相结合展现出佛教文化的一角,借此向大家展示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荣誉。同时宗教文化与美术的融合形成了许多艺术创作,这都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3.2佛教佛像形态参考

佛教起初是没有人形法相的,最初只有一些像法轮、莲花、狮子等写实性图像。公元2世纪之后,佛陀释迦牟尼开始被神格化,佛教思想逐渐开始便得神格化,人形法相才逐渐变得兴起。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秦始皇时期,但秦朝的大一统局面导致秦始皇信奉信仰所以一度禁止修建佛寺,而后汉初也是以黄老道术为尊,所以此时的佛教也并不兴盛。南北朝时期是佛教在我国开始逐渐兴盛的一个时代,此时我国处于频繁动荡时代,佛教的扩展为当时社会以及民众提供了一种精神层面的依赖,使民心得到安慰。唐代则是我国古代时期佛教最繁荣的一个阶段。我们所熟知的“玄奘取经”“鉴真东渡”“敦煌飞天”等,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到了宋代宗教不在那么神秘,宗教中的神则出现了一些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佛像也更加生动活灵活现,价格低廉的木制雕塑也开始流行起来。在佛教中佛像也是经典代表物之一。宗教并不等于宗教艺术,宗教是信仰而其延伸出的佛像一类的宗教艺术只是人们所对宗教信仰的一种寄托。佛教造像的行业中规范是很多的,最著名的就是《佛说造像量度经》。经文中对佛像有详细的描绘,造像要遵从佛陀所说的严格尺度,否则造像者会遭受因果业的报应。在佛像的成品中,我们常常看到是具有五彩斑斓的色彩或是金光闪闪。对于佛像的雕塑雕,要先从泥塑的佛像开始做起,先刻画出细致生动的泥质佛像,再翻制为石膏材质,最后再其外表其喷上各种颜色,使其表现出石头、金属等等的材质感。

3.3佛教文化中僧侣形象的设计

僧侣是我们现实中所存在的职业,所以在僧侣形象设计的时候不能凭空捏造需要结合现实中僧侣形象所设计。僧人多给人一种和蔼之人,即“静相”之感,高僧更是给人一种面带微笑,慈眉善目、通达圆悟、慈祥亲切之相。所以在刻画僧侣这一形象的时候就要表达出人物的和蔼可亲给人亲近之感。结合佛教文化中常出现的佛珠使人能够很容易分辨出佛教的特征。尝试去塑造出一个能够被大众所认可的一个僧侣的形象。将以一个佛教小僧的形象拉近人与佛教之间的距离感,更容易能被仍接受与认可。

3.4角色形态设计

三维动画短片造型手法主要可以分为写实、夸张和符号化三种方式。例如《龙猫》《哈尔的移动城堡》等,其中场景接近于真实,人物也更贴近于现实,使人有更容易感到身临其境。夸张是三维动画中表达角色性格的主要手法,更能让观众简单易了的看出作者给角色所附加的性格特征。符号化如中国早起剪纸动画,这类动画大多是由简约的线条、纯色和几何形所组成,给人简洁之感。用尽量少的元素渲染出角色的性格特点,虽简约但不会丢失角色的特征。动画片中的角色,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考方式必定来源于现实生活,也超脱于现实生活。其所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必定是生活中所存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性格是复杂难以揣测的,但是动画无法表达出那么丰富的角色的性格特点,这就需要去精炼生活中所表达性格的方式,尽可能选取那些有生命力的和容易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使角色形象塑造的更为形象与丰满。相对于影视而言,动画中的角色更容易通过一些夸张、变形的手法来丰富角色的特征,从而是形象深入人心。从須田裕美子的樱桃小丸子,到臼井仪人的蜡笔小新,以及童年时期记忆深刻的猫和老鼠,对于故事的剧情人们或许以及不在记的清晰,但是各个主人公的形象始终深入人心难以忘却。如何塑造一个比较生动的形象也成了角色动画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剧情以及场景固然重要但最后能够留存于心的只剩下角色形象,这也反映了角色塑造是多么的重要。

第四章佛教文化与短片结合

佛教文化作为一种意识信仰,本身就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而想要与短片相结合则需要将其具象化,使其概括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中。从而能够表达短片中所向大家表达的佛教一些思想。本组毕业设计的动画短片以佛教文化与禅学思想为主题展开短片的表现。通过佛教文化与禅学的典型文化符号展现了一个佛教主题场景,在景观和建筑类型上体现佛教文化,通过一个僧侣的小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千千万万人的世界,每个人所求所想终究会成为尘世中的一粒微尘。一个人救赎与否,始终是依照自己的本心,主观能动的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通过描绘僧侣的场景展现了佛教文化的一角,借此向大家展示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荣誉,同时宗教文化与美术的融合形成了许多艺术创作,这都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我们的理解融合完成了这部短片。

参考文献

[1].《世说新语》 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 宋刘义庆产生(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所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东汉后期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707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