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初探

 2023-11-01 10:11

论文总字数:9148字

摘 要

朱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他的一生为我们党、国家和军队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他不仅在军事思想上有伟大的建树,在经济方面和党的建设方面也有宝贵的探索。1965年,朱德率先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同时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早期探索,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朱德 ;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探索;经济建设

On Zhu de"s Thought of "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style"

WangYuanyuan

(School of Marxism,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Abstract: Zhu De is the great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leader, whose life has built immortal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for our party, nation and army. He not only has great achievements in military thinking, but also has a valuable exploration in economic and party construction. In 1965, Zhu De was the first to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m", content involves many aspect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military, at the same time, the thought of the early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laid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Key Words:Zhu de; Chinese socialism; economic construction

 

朱德基于对国际形势和本国国情的科学判断,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一、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是由当时国家的具体国情和历史的必然趋势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主观方面的因素

1.朱德早年的生活经历  

朱德出生在一个贫穷的佃农家庭,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还经常受到各种恶势力的打压和欺凌。这样的生活经历让他深刻地意识到底层人民的艰辛。同时,在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感召下,他有了救国救民的思想,开始兴办新式学堂,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因此他毅然选择弃教从军。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后,他一心为民谋福利,在探索中寻求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

2.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  

1949年到1956年,我国属于新民主主义阶段,是一个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时期。当时的中国正忙于巩固新政权、抗美援朝以及一五计划的进行。面对当时国内的严峻形势,朱德始终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不动摇,越是在危难关头,他的信念就越坚定。他坚信,黑暗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到底,就能取得胜利。

3.不断创新的进步思想  

早期的学校生活让朱德学习了很多先进的优秀思想和理论知识。在私塾中,通过老师对维新变法等革新运动的讲述,朱德开始受到创新思想的启蒙。他深知腐朽思想对人的压迫与剥削,因此他极力主张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同时也按照国情提出了许多创新型的思想。比如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朱德提出经济上保留一部分私有制,文化上注重教育的从小培养······这些都能体现他的创新精神。

4.心系人民的公仆情怀

朱德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为人民谋福利一直是他所秉持的责任和宗旨,这与我们党的宗旨是一样的。他深知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主人,因此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甘为人民公仆的朴素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同志把人民安危冷暖放在心中,生活上克勤克俭、清正廉洁,以民为先,保持朴素本色。” [1]这种情怀是朱德毕生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成为朱德对后代的教育原则。他经常嘱咐后辈要严于律己,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二) 客观方面的因素

1.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

1956年,三大改造顺利完成,新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同时,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工作报告号召我们要以苏联的失败改革为教训,学习共性的东西,还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积极探求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协调好轻工业、农业、重工业等的十大矛盾。朱德在听取了毛泽东的讲话后,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本着为老百姓谋利益的目的,开始不断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2.苏联模式的问题逐渐暴露

为了解决当时苏联的危机,国家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危机解除后,斯大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了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实行,击退了法西斯的进攻,捍卫了苏联,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国家跻身为世界第二的强国。但是,苏联模式只是当时苏联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战争结束后,苏联模式并没有进行适当的变通,因此社会矛盾日益激化。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使人们意识到了苏联社会主义的错误,不再盲目崇拜。与此同时,波兰和匈牙利接连爆发动乱,这更进一步地暴露了社会主义国家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各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屡屡出错的情况下,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显得尤为重要。

二、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从1956年起,中国共产党开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期间,朱德以高涨的工作热情和为人民谋福利的精神参与探索。1965年,朱德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扩大的第24次会议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他是首位把“中国式社会主义”确立为思想的人。朱德所提出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治方面

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在政治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党建方面。在漫长的革命建设与探索长河中,朱德对党建工作尤为重视,由此形成了丰富的党建思想。“民主革命时期朱德的党建思想主要包括:无条件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们要大量培养干部;共产党员是一个最光荣最先进的称号;党的团结是党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基本保证;建设党的新的风格。”[2]

朱德指出,要拥护党的正确领导,要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按照具体国情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措施。同时,朱德主张党政分开,精简党内结构,减少不必要的党政组织,提高党内的行政效率。

针对苏联的“国内社会紧张”问题,朱德认为我国应该吸取教训,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团结与协作,使党的各级组织都能成为最强有力的政治核心,能够带领人民团结一切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的工人阶级能够当家作主。

(二) 经济方面

朱德十分重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说:“我们要通过工业发展来让国家的经济水平提高。只有国家的经济独立,我们人民的生活才会幸福。因此,经济建设成了全国胜利后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3]但是在中国这种经济和文化基础极端落后的国家,“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是一项漫长而又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住经济建设这一核心环节,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经济建设要把握全局观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措施如下:

1.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

首先,朱德针对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化程度不高”的具体国情,肯定了集体所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他还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思想。他认为可以用自负盈亏的办法来倡导集体所有制经济,“否则,一方面国家要吃亏,另一方面对群众也不方便。”[4]同时他还指出,如果强行推行集体所有制,把整个经济生活都交给国家负责,是绝对办不到的。这样不仅不能使国民致富,还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延缓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2.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情况下,同时保留私有制经济

在三大改造顺利完成之后,部分党内人员考虑问题欠缺,片面的追求“一大二公”的全民所有制形式,主张将一些发展基础较好、前景较为不错的集体企业收归国有,消灭私有制经济。而朱德坚持,保留一点私有制经济,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这是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考虑的。1959年庐山会议中,朱德就认为私有制并不一定要被彻底消灭,只有保留部分私有制,才能鼓励农民更好地参与生产。由此可以看出,朱德充分认识到了部分私有制的重要性。

3.强调农业的作用,发展商品经济

在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党内人士一直认为国家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而朱德却始终坚持农业是重中之重,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经济。针对我国人口基数大的现状,想要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解决国民的温饱问题。 因此,农业仍旧是当时的重中之重。当然,朱德还提出了农业发展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还要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经济一直是朱德极力推崇的一项措施。1960年,朱德在写给中共中央、毛泽东的视察报告中提到:“农业和工业都要发展成为商品生产,以适应国家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5]朱德主张“因地制宜”,让农业发展更为多样化。在朱德看来,粮食是为了温饱,而副业的发展则是一个很好的措施,既能够为农业积累一部分再生产的资金,又能够供应市场需求,活跃市场经济。

4.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来处理分配问题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时期带来的错误思想与认识,让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就是集体主义,出现了互相推诿、不劳动,“一切困难找集体”的误区。为此,朱德明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打消部分群众不作为的思想。他说:“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不是吃什么‘大锅饭’。”[6]要解决分配问题,就必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坚决反对平均主义,要严格履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长此以往,不仅能确保分配的公平,还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三)文化方面

教育是一个国家不可忽视的发展方面,人才的不断涌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文化方面就需要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带动整个国家逐渐由教育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的新中国。同时,他主张教育从孩子抓起,由政府拨经费,从地方开始兴建中小学学校,让各级政府负责把义务教育搞好。朱德的文化思想具有前瞻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为新时期文化思想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同时对于当今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然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

(四) 军事方面  

军事领域向来都是国家间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需要发扬创新精神的领域。作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也深知落后就要挨打这一历史教训,因此他格外重视军事方面的改革创新。朱德认为应该建立新式的兵种来增强国家实力,同时主张建设现代化军队,并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来实现。同时,他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军事方面主要体现在强调军事、政治、经济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他强调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工业要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做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不误。“他提出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前者是后者的巩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保障’的重要思想,丰富了党的国防经济建设理论。”[7]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减少军用支出,缩减编制。建国后的国家局势日渐稳定,大量的军用支出已经略显赘余。因此,朱德主张将军队进行一定地整编和人数的缩减,将缩减下来部分军人转到具体的生产工作中去,加强经济建设。同时还要加强海陆空三军士兵的技术培养,提高战斗力,致力于研发高端先进的武器装备,提升我军的战斗力。

三、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意义

(一) 理论意义

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中国共产党在寻找本国的发展模式上提供了借鉴。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切实体现了党的宗旨的要求

在朱德看来,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改革的目的就是使人民幸福,因此,他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思想提出和实行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主。这种以民为先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理论基础。

2.深化了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文革中“左倾”错误的影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朱德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因此,朱德积极主张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我国的制造业。同时,在国内他主张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等,鼓励出口,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当时国家资金短缺的严峻形势下,朱德大胆提出了引进外资的建议,以此来促进我国部分地区的商业发展。“对外开放”的这一新思想为后来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实现做了理论铺垫。

  3.形成了朱德精神

朱德的一生,对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忠心于党、爱国奉献、一心为民,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建设事业而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逐渐形成了朱德精神。 “在他身上几乎体现出了一个优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其勤奋好学,勤俭节约,不骄不躁,克己奉公,爱护士兵,关心群众,宽厚隐忍,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家和人民。”[8]朱德同志在其一生的拼搏奋斗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品德和精神风貌,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早期基础

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形成,起到了一个早期的奠基作用。一是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思想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的坚实基础,两者都强调了竖起改革开放的大旗,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立正规化、高质量的军队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二是朱德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民生思想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共同强调大力发展经济和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同时,两个思想都集中概括了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行为准则、根本依据和实施方向,是我们党和国家创新变革的指南针。三是朱德的协调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都倡导协调发展,两者都强调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同时,两个理论的提出都立足于所属阶段的国情,分析中国的具体情况,也借鉴了国外的发展经验。

(二)现实意义

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

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国家的一切建设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为经济建设服务。同时还提出了经济建设不仅要使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还要使人民群众的教育、科技、卫生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启迪作用。

  2.探索并实践了“三农”思想

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 思想强调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农产品要全面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温饱问题在当时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三农”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朱德认为,首先,国家需要大力扶植农业经济,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对农业的补贴,以此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同时,国家应主张号召农民因地制宜,走综合经营的农业发展道路。主张种植业和林牧渔业的有机结合,综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其次,强调在农村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情况下,同时保留私有制经济。最后,还要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这样不仅能够增加更多的岗位,使农民的收入提高,还能促进我国的农产品海外贸易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因此,国家应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朱德认真分析国内外形势,明确指出:“发展对外贸易,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大任务。”[9]对于外贸方面,朱德主张要“大进大出”、“以进养出”、“以出带进”。要加强与工业强国之间的联系,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本国工业。同时针对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的现实条件,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对于国家资金短缺的问题,朱德主张引进外资,积极促进我国的商业发展。

四、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到今天都没有过时。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要灵活的学习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与新时代的中国国情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走的更加顺畅。

1.重视经济建设

朱德的“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经济上独立,我们民族的独立才有基础,我们的人民生活才会幸福。因此,经济建设就成为中心环节。经济发展是重中之重,对于我们当今社会来说,仍然奉为真理。例如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这一构想就是看到经济发展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性,加强与外国的贸易与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加强义务教育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148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