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同类型信息传播的分析与比较

 2022-01-17 11:01

论文总字数:14066字

目 录

目录

目 录 2

摘要: 3

Abstract: 4

一、 绪论 5

1.1 传播的概念及发展 5

1.2 现代传播的几种类型 6

1.3 本文所做的工作 6

二、 不同类型的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与比较 6

2.1 对于线上社交网络的一般信息传播 6

2.1.1传播背景: 6

2.1.2具体传播过程 7

2.2 社交网络中的两阶段广播信息传播 8

2.2.1传播背景 8

2.2.2具体传播过程 9

2.3 针对微博上的信息传播 12

2.3.1传播背景 12

2.3.2具体传播过程 13

2.4 分析与比较 17

三、 总结 17

四、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对于不同类型的信息传播的分析与比较

刘林炎

, China

Abstract:Communication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daily life.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proces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n online social network is a complex work because of large number of users and their complex topology relation, and it is associated with all disciplines. In this article, we focus on the relationship with mathematics. Choosing the process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namely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an online network, a two-stage broadcast message propagation in social networks, the information diffusion on weibo net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models, as well as their effects, to summarize and induce their respectiv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the gener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of an online network; a two-stage broadcast message propagation ; the information diffusion on weibo network;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1. 绪论
  2. 传播的概念及发展

对于传播这个词,在近些年大家都试图从各个方面来对其下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义,“传播”这个词是从日常用语中演变出来的,其中的意义包含“交流”、“会话”、“通信”、“交往”等等,却又不止于此。通过日常的用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传播”一词主要指的就是人类之间相互传递交流消息、观点和感情等,或是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传播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它贯穿在我们整个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可以说它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一种状态。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我们都在时时刻刻向外界传递着信息,进而达到人类之间互相联系彼此交流沟通的目的。

于是对于传播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它不仅仅是对于信息传递机制的研究,更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行的体系、不同地域和人种背后存在的不同文化和思想行为的探索。后来这种传播慢慢变成了一种学术的考察对象,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传播学家施拉姆等学者都先后对传播这一概念作了阐述,后来又慢慢加入了信息以及信源、信宿的概念之后,人们逐渐趋同于将传播理解为这样一种概念:所谓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是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而传播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门杂糅了各个学科的集大成者,其中包含了数学对于传播模型的建立和传播效果的定量分析;哲学对于精神交往理论和唯物传播观的指导,例如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对于传播背景文化的分析,传播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从社会学中直接引用过来的,比如费孝通的差序格局;心理学对于传播和受众在说服研究等传播效果中发挥的作用,有霍夫兰的说服研究、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等等等等。于是乎杜威、帕克、香农、维纳等存在于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都或多或少地在传播学中作出了贡献,对于传播学的研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切入和延展。

既然信息的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普遍现象,那么凡是有物种和生命的地方就都会有传播,可以说传播时时刻刻伴随着人类生活,人类的传播与人类自身的发展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人们通过劳动不仅是改造了自然界,也改造了人类本身,更是改造了人类社会中的传播,让它具备了其他动物界的传播所不具备的能动和创造性,这也是人类传播区别于动物传播的最本质的特征。语言的产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从口语传播时代到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再到电子传播时代,人类历史上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对于人类社会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尤其是电子传播时代出现的数字化技术快速的推动了互联网传播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具有开创意义的变革。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意义不仅局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更是通过它全面地改造和创新了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是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等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裂变式发展,给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都带来了重大的变化。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来获取信息,尤其是青年一代更是把互联网看作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信息可以在网上讯息生成和发酵,并且快速扩散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社交网络是以互联网作为平台,使用户之间的交互性更强,让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也带有了更多人际传播的特点。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又逐步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交际还有思考方式。

  1. 现代传播的几种类型

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也用磅礴的气势加入大众传播的行列。它如今已经是一个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拥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全球化信息系统,在作为大众传播媒介这一方面它就用技术的独特魅力为大众传播带来了革新和活力。首先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能够使传播的速度接近于实时在同一时间覆盖到全球范围,形成了真正全球化的文化传播空间,可以快速高效了解到此时此刻全球各个角落发生的新闻以及接触到多样化的各地文化,真正实现跨文化传播与合作交流。

其次,它是一个真正集文字、声音、图片、影像等几乎所有的符号形式,激发的丰富了人们的各种感官,尤其是新兴的VR、AR技术等,可以使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全球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解放了人们的感官,找回了失落的感官总体,这就使得在传播上会收获其他媒介所不能比拟的传播效果。再次,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性,网络的双向渠道性质,也决定了传授双方的互动和反馈使得信息交流更加通畅快捷,达到了联通和共享的目的[1]。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衍生出许多新兴的传播媒体例如社交媒体,移动媒体等。它们之间相互交集,既存在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进一步来讲,如今媒体都不止担负着一种功能,而是许多功能相互融合的结果,人们利用互联网可以进行社交、了解最新的社会变动,甚至还可以进行知识的普及和学习。这就出现了不同的传播情景和类型,它们之间的传播机制和效果也存在着异同。

  1. 本文所做的工作

在本文中,我们在许许多多不同的传播情境中选出了以下三种情境:社交网络的一般信息传播、社交网络中的两阶段广播消息传播、指定移动媒体微博上的信息传播,分别对它们的情景进行阐述并对于它们的传播机制和流程,以及所取得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与比较,进而探究传播中所存在的不同特点,进而总结出一般结论即在不同传播情境下选择哪种传播类型会取得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1. 不同类型的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与比较
  2. 对于线上社交网络的一般信息传播

2.1.1传播背景:

社交网络是线上的服务中转站,它作为web2.0体系下面的一个技术应用架构,重点聚焦于社交网络的建立与反馈,搭建起以兴趣、爱好、人际关系、话题等为中心的社交网络架构。它依靠“好友”进行信息传播,首先信息是由某一个社交网络中的用户产生,然后凭借网络中的好友关系在整个网络上进行传播[5]。这样的结果是接受者变成了传播者,将信息进行再次传播;或者变成移出者不再传播该信息。这样的传播机制和传染病在人群中的扩散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大部分的传播模型都是基于传染病扩散模型即SIR模型来进行修改,构建出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模型。

经典的SIR模型是在1927年用微分动力学方法被建立出来的,建立者是Kermack和McKendrick[5]。在SIR模型中,将时刻的总人口记为,又把总人口分成了易感者、感染者和免疫者三类。易感者即为时刻还未染病但是有可能被传染的人群;感染者是时刻已被感染并且具有传染力的人群;免疫者是指被感染之后在时刻无病症的人群。免疫者中包含两类,一类是仍具有被感染的可能人群,另一类是再也不会被感染的人群。易感者、感

染者和免疫者在时刻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并且有:[6]。其次,SIR模型的成立基于以下假设:

  • 不考虑人口自然出生和死亡、人口流动等群体动力因素,使得人口总数保持为一个常数
  • 感染者若是与易感者接触,那么易感者就有一定概率成为感染者。假设在以时刻作为起点的某一个单位时间内,一个感染者可以传染的易感者数量与该系统中易感者的总数成正比,设比例系数为,那么在这个单位时间内所产生的新感染者人数为
  • 时刻,单位时间内从感染者里面移出的人数同病人数量成正比,比例系数为,那么单位时间内的免疫者数量为

2.1.2具体传播过程

传染病SIR模型传播公式1-1为所示: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406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