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都市圈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2022-04-29 09:04

论文总字数:23216字

摘 要

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作为新常态下加速实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要素,推动区域创新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对实现协调发展、联动增长、共同富裕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在梳理和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现状,而后基于长三角地区16市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运用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创新发展与地方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动力较弱、发展不平衡、个体差异较大;同时,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内部差异较大,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创新能力发展较为不足,科技创新成果经济价值转化度不高;各区域仍未形成有机的协调发展系统,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特征不匹配。

最后,为加快长三角经济转型升级,提高长三角区域创新经济增长质量,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激活创新主体,增强创新能力;第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着力财税引导功能;第三,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更多投融资平台;第四,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跨区域扩散。

关键词:长三角都市圈,创新能力,经济增长

Abstract

Nowaday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become a key support for improving overall national strength, and has become a powerful leader in social production methods and lifestyle changes.

Based on combing and summarizing relevant research literatur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statu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then based on panel data of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16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using regress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local economic growth has led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s weak and unevenly developed; at the same time, the role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has a large internal differe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represented by innovation is not enough, and the economic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not highly transformed. The regional coordinated innovation system has not yet formed an organic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ystem,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does not match regional resource endowment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novation economic growth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e following four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irst, activate the innovation subject to enhance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secondly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system, and focus on the fiscal and taxation guidance function; Deepen the refor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build mor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platforms; Fourth, focus on improving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promote the spread of innovation results across regions.

KEY WORDS: Yangtze 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 innovation capability, economic growth

目 录

摘要 1

Abstract 1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2.1 理论意义 1

1.2.2 现实意义 2

1.3 研究内容 2

1.4 研究方法 2

1.5 研究框架 3

1.6 创新点与不足 3

第二章 文献综述 4

2.1 概念界定 4

2.1.1 都市圈内涵 4

2.1.2 区域创新能力内涵 5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5

2.2.1 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5

2.2.2 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6

第三章 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8

3.1 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8

3.1.1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GDP平稳增长 8

3.1.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三产业占比提高 8

3.1.3 投资稳定提升,消费市场较为活跃 9

3.2 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9

第四章 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1

4.1 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4.1.1 指标选取的原则 11

4.1.2 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2

4.1.3 长三角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分析 13

4.2 实证模型的构建 14

4.3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的收集 15

4.4 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结果分析 15

4.5 启示 17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9

5.1 主要结论 19

5.2 政策建议 19

5.2.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着力财税引导功能 19

5.2.2 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更多投融资平台 20

5.2.3 着力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跨区域扩散 20

绪论

研究背景

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区域化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很多区域的形象甚至超越了国家与行政区划的界限,在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之前区域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几个特定城市之间的竞争,然而当代城市竞争的主体则演变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一体化城市区域,即城市群或者都市圈。现阶段,大都市圈已成为其所在区域的经济龙头,所在国家的重要经济命脉,代表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高峰。随着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长三角为代表的都市圈形成并逐渐趋于成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巨大贡献。

随着工业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开展,城市化的进程也迅速在各个国家的不同城市持续发展。都市圈作为城市化演进过程中顺势诞生的高级形态,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家竞争的重要环节,是提升国家与区域竞争力的中坚力量。在自然资源与市场份额的争夺愈见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知识经济日益成为主导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固有经济存量已不再是决定其发展潜力的因素,以知识存量、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旧时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源泉——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已被以知识和技术为代表的创新能力所取代。创新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已成为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核心环节,是提升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要义。

国际竞争的态势日趋激烈,以长三角为代表的都市圈惟有通过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方能从容应对产业大转移、结构大调整这个大背景下的各种不确定性挑战,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焕发区域经济增长新动力,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因此,亟需进行长三角都市圈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分析,对于提升长三角都市圈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体制机制进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就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多,但大多仅停留在国家与省级层面,对市级层面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构建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长三角16个城市2009-2017年之间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其他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以及区域创新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现实意义

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快速发展,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是加大供给侧结构调整,推动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是实现现代服务业更好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通过实证探究了长三角都市圈创新发展与地方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长三角都市圈创新能力发展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当前区域创新发展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不仅为长三角加快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省域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内容包括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大致的研究内容、整体的研究方法和框架,以及本文创新点的介绍、不足之处的反思。

第二章:理论和文献梳理。首先介绍都市圈、区域创新能力的具体内涵,梳理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文献,阐述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现状分析。分为两部分,首先总体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再细分为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以及投资与消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从创新活动的投入即Ramp;D资金投入、Ramp;D人员投入,以及创新活动的产出状况即三种专利申请授权量这两个大方面着手分析。

第四章:对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构建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客观权重算出区域综合创新指数。建立经济增长模型,运用面板回归分析法,对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第五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总结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和政策建议。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都市圈、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关系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其归纳整理总结,明确研究的对象及研究重点,为本文的顺利展开浇筑下坚实的基础。

  1.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

定性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现状。定量分析则包括面板回归实证分析区域创新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比较分析法

通过利用相关数据,纵向比较长三角区域16个城市从2009年到2017年的经济增长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通过控制区域属性特征变量,比较分析不同的创新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贡献程度的变化情况。

研究框架

图1-1 本文研究框架

创新点与不足

  1. 创新点

本文按照科学性、协调性、可比性、区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长三角区域实际区情,具体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对长三角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了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1. 不足之处

一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只选取了长三角区域16城市2009-2017年间的相

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城市数量有限,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是,由于数据资源有限,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选取不够完善,仍存在较大改进空间。

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

都市圈内涵

都市圈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最早关于都市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关于大都市区概念的问世。首先大都市区是一个组合,它组合了社会人口、社会经济、社会地理位置。同时它也是学术界的研究对象,各国也以大都市区为对象进行数据的收集及整合。它是城市化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城市化发展后期的产物。

国外关于都市圈的研究较早,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法国著名研究者简·戈特曼在他所著的《大都市带:东北海岸的城市化》一书中,根据美国地区的城市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大都市带这一在当时的全新名词,他认为大都市带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是一种后期合理存在的一种城市化模式。大都市带意味着市区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并且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景观差别也基本消除。戈特曼还提出,在大都市带这种范围广大的城市化地域内,单一的大城市或者都市区已经不再是以往主导空间经济形式的核心要素。而此时主导空间经济形式的是聚集了若干都市区,且在人口、经济活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紧密联系形成的一个巨大统一体。

德国经济学家奥古斯特·勒施在他所著的一本名叫《经济空间秩序》(1995)的书中,首次提出了城市经济圈这一名词。在该书中,作者不仅介绍了城市经济圈的概念,还详细解释了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城市经济圈在城市化不同阶段如何一步步形成现今的模样:根据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城市化是必然的趋势,首先会形成一个个小城市,而后辐射影响周边区域,从而逐步蔓延为一个连绵的区域市场网络,最终城市化的末端为形成以某一大城市为中心,众多相邻小城市而组成的城市经济圈。

国内学术界关于都市圈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才真正起步。于洪俊、宁越敏(1983)于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首次引进了“巨大都市带”这一名词与含义,正式向国内学术界介绍简·戈特曼的思想。

国内著名区域经济学研究学者高汝熹先生(1998)将都市圈重新定义为:以一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发达、城市功能辐射能力强、范围广的大城市为核心,若干个在经济上产生联系、在地域上临近的区域共同构成,且都市圈的最大半径就是其城市功能所能辐射到的、能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作用的最远范围。

总而言之,虽然都市圈、城市群、大城市带在观察角度和概念界定上有些许不同,但是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用来描述一个或两个以上中心城市与其周边若干个小城市所构成的区域在经济、人口、社会发展等方面产生的紧密联系。

本文选用都市圈这一概念,原因有以下两点:一,刻画形象生动。都市圈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一个圆或者类似于圆形的不规则区域。都市圈的圆心就是中心城市的所在,圆的半径就是能够接收到中心城市的有效吸引和辐射的最远距离。二,概念准确性。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城市系统可以划分为日常、区域、国家城市系统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于城市圈、都市圈和都市带。毫无疑问,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三大经济圈都属于区域城市系统,因此本文采用都市圈的概念较为合适。

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2020》以及已有文献的相关内容,本文界定长三角都市圈的范围包含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舟山市、台州市这16个城市。

区域创新能力内涵

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这一概念是随着区域创新系统和创新环境两大分支学派的研究过程而诞生的。区域创新系统学派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是政府部门与公共机构“创造和提供集体性竞争品的能力”以及“激励与维稳区域内企业、高等院校、技术机构、科研机构以及各行政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与合作的能力”[2]。该学派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指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知识能够转换为商业价值的潜能,并且能够产生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一种能力。创新环境学派著名学者Lawson(1999)认为,企业通过相关机构在经济社会中的互动机制,在区域中营造出有利于集体学习的创新环境。他同时提出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的流动与分享、新知识的吸收与创造、区域创新积累习惯。国内学术界大多比较赞同国家区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的说法,即区域创新能力就是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劳动者数量、知识在区域间流动与传播的能力、企业等创新主体研发新技术的能力、创新的基础环境和社会氛围以及创新的经济转换率要素构成。

国内外相关研究

区域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一大研究热点便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宏观视角出发,学者Braczyk和Cooke(1998)认为各个区域间的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差别与技术转移制度、教育制度、科技经费的投入程度、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社会创新氛围等基础环境高度相关。另一方面则是从微观市场角度出发,Todtling(1992)认为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别与部门专业化、功能和组织特征有很大的关系,另外的因素还包括创新产品的生产潜力,特别是Ramp;D存量。学者Slavo Radosevic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有 4 个层面的决定因素:从国家层面上讲,主要有私有化、R&D的投入力度;从部门上讲主要有科学技术、资金、市场规模与需求;从微观角度上讲,主要有市场参与者,架构,沟通能力;从区域的层面上讲有当地的自然资源存量和社会储蓄存量。Porter,Michael E.,Scott Stern则认为创新能力还取决于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以及创新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

另一大研究热点就是关于一个地区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价。创新能力测度的关键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对于区域技术体系产出效率的评价。国外学术界的焦点问题一直聚焦于区域创新体系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评价。学者Fritsch(2002)用创新活动的投入要素作为指标来测度区域创新体系的投入效率并且运用了合理科学的生产函数方法来测度区域创新活动的产出弹性。四年后,他对之前创立的以创新活动投入要素为指标的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修正,采用定性知识生产函数和随即效应生产函数对于德国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学者Gracia(2005)将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比例、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例、中高端技术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专利申请授权量等指标纳入到创新活动的投入体系,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创新活动的产出指标,运用数据包络法对于欧洲各国的创新能力产出效率进行了测度与评价。

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起步较晚,国内对于创新的研究开始较迟,自主创新与研发的能力较弱,大多数都是单纯引进或者介绍国外的已有文献和研究成果,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具有重大革新意义的研究成果较少,导致整个社会的创新氛围不强,众多行业缺乏核心竞争力。199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国内关于创新能力的研究也陆续开展。一开始,学术界普遍关注的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与提升,傅家骥(1995)将技术创新理解为一系列跟科技研发、商业转换、金融活动、生产活动相关联的综合过程。

而后,国内研究学者的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上。学者黄鲁成(2002)认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就是指在地区内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出全新的产品和工艺以及服务的能力。甄峰、黄朝水、罗守贵(2000)提出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在充分运用当代各种高新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基础上,在生产活动中不断将新的知识、技术、信息存量等纳入到已有生产技术中来。一个地区的综合创新能力是对于该地区知识水平、信息发展程度、技术更新换代程度的最好反映。柳卸林(2002)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视角出发,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相关概念的扩充和延伸。学者张苏梅,顾朝林(2001)提出了创新区概念,认为创新区是一个包括创新源、联系通道、空间梯度和创新扩散的空间。

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近些年也逐渐变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议题。在国外学术界,学者Salter John(1992)通过大量研究表明,技术进步是各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同样的,学者Kuznets Paul指出,科技进步和新知识的出现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之源。Pierre J.Tremblay(1998)提出,技术变革是解释国家之间生产率水平及其变化速率差异的一个决定性变量,通过发展技术能力进而产生技术变革带动经济增长日趋重要。张立群(2010)对美国1929-1982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美国实际产出增长的34%来源于创新能力提升所做出的贡献,表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作用。Andreea Maria Pece、Olivera Ecaterina Oros Simona和Florina Salisteanu (2015)通过使用多元回归模型估计了波兰,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等CEE国家,并采用了专利数量、商标数量、研发支出等变量,研究表明区域创新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增长能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在国内,学者陈柳、刘志彪(2006)利用1987-2003年我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综合分析了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得出结论为区域创新的进步能对地区经济增长率的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是区域创新能力存在的差异。

孔晓妮、邓峰(2016)利用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探讨了我国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省际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一个地区对Ramp;D的投入不仅显著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还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显著影响临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且该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就越大。

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战略总体发展布局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世界公认的最为活跃、前景最为广阔的都市圈之一,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引领者,肩负着长江经济带区域发展一体化任务的领头羊角色,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自然资源禀赋最为优异、交通城市设施建设最为完备的地区之一,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起步最早、发展最好的地区。

长三角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同时也充满着生机与现代化。从经济增长的横截面来看,2017年,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国土总面积中仅有0.80%,在我国总人口中只占6.26%,但是长三角地区却创造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96%和进出口总额的10.76%,实际利用外资总金额占我国的41.43%,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增长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位列前列。从经济增长的纵向发展角度考虑,2009-2017年这九年间,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经济增长的迅猛态势有增无减。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GDP平稳增长

2017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地区GDP为7.67万亿, 根据各个城市加权平均计算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7.6%。以全国0.8%的土地6.26%的人口, 创造了12%左右的GDP。

表 1长三角地区GDP总量排名前五名

排名

城市

GDP(亿元)

1

上海

13908.57

2

苏州

8290.12

3

杭州

5688.66

4

南京

5488.73

5

无锡

4933.23

各个城市 GDP 增长的速率在5.3%-9.3%范围内,浙江省大多数城市GDP增长的速率与上年同期相比有一定的提升,江苏有一定的降低。

表 2长三角地区16城市GDP增速

城市

GDP增速

城市

GDP增速

城市

GDP增速

城市

GDP增速

舟山

9.30%

杭州

8.10%

镇江

7.60%

泰州

8.10%

台州

8.60%

扬州

8.00%

无锡

7.20%

宁波

7.80%

湖州

8.40%

南京

8.00%

绍兴

7.20%

嘉兴

8.00%

南通

8.00%

常州

8.00%

苏州

7.00%

上海

6.9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二、三产业占比提高

长三角地区16城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第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分别是2.7:44.1:53.2,其中第一产业降低了0.3%,第二产业增加了0.2%,第三产业增加了0.1%。

  1. 工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由已经对外公布工业增加值的城市而言(泰州与上海两市单单对外公布了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然而并未公布详细的数据信息),2017年上半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工业增加值达到了23657.23 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 7.3%。
  2. 服务业迅速发展。2017年前6个月长三角地区所有城市的三产增加值超过了 4 万亿元,高达40826.01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8.8%,与GDP增长速率相比多出了1.2%。

投资稳定提升,消费市场较为活跃

2017 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稳定提升,其投资总额达到了4368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8.0%,占据了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5.6%。

表 3长三角地区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排名前五名

名次

城市

投资额(亿元)

1

南京

3005.07

2

上海

2989.91

3

苏州

2887.45

4

宁波

2697.08

5

杭州

2547.13

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综合发展系统,涉及到创新活动的资金投入、人员投入、知识创新文化氛围等投入要素,也涉及到高新技术产值,专利申请授权量等创新活动的产出要素,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地区技术、知识、信息的发展状况。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风暴来袭,优越的区位因素以及经济增长的长期积累,为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长三角地区经济继续以稳定而快速的步伐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合理稳固;高新技术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长三角地区聚集了国内许多重要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府,这些机构和学府在知识技术自主创新的系统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创新活动中的知识要素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下文主要从江苏、浙江、上海三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资金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投入和地区专利授权量三个指标着手分析。

图3-1 长三角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资金投入(万元)

图3-2 长三角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投入(人年)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321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