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网络监督的困境与出路

 2024-01-04 10:01

论文总字数:9256字

摘 要

作为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以其平等、自由、便捷、即时、隐匿等特点为公众提供了新的民意环境和表达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大多网民已经习惯了使用网络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意见和观点,并通过网络对执政党行使的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决策者也能通过网络更直接更客观地了解民意。这种监督渠道的出现,既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无尽的动力和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让民主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网络舆论监督体制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机理,研究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网络舆论监督发展提出理性的建设性意见,力求对我国网络监督体制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监督;民主政治;困境

The Dilemma and Transcendence of Network Monitor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Fu Sh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Jiangsu, 223300)

Abstract: As one of the greatest inventions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Internet with its equality, freedom, convenient, instant, concealment, or other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a new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and express channels. To some extent, most Internet users have become accustomed to using the Internet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on events and through the network of the ruling party to supervise the exercise of public power, decision-makers through the network more direct and mor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opinion. When this supervision channels, both provide endless power and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but also to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cy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 In this paper, a network system for the study of public opinion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its own existence, and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and striv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our network monitoring system from to a certain role.

Key Words: network monitoring; democracy; dilemma

一、网络监督的含义

(一)网络监督的涵义

从广义上来讲,网络监督“是政府或人民大众通过互联网对某一件事的了解、关注、研究,并提供信息或介入支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条件下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比如说网络问政、网络围观等,都属于网络监督” [1]。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网络监督,“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行使权力的行为进行监督的过程,是私权利对公权力的约束,以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2]公民在网上了解国家实事,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各抒己见,行使监督权;公民在网上提供信息线索,推动网络舆论的形成,使虚拟的网络变成现实监督的平台。因此,从公民权的角度来看,网络监督的积极意义就在于保障公民利用网络行使宪法所规定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本文所说的网络监督是指公民通过互联网对国家事务进行了解、交流、发表意见和建议,并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进行监督,是狭义上的网络监督。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监督国家公共权力。事实上,网络监督是传统的监督方式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和发展。

实现公民网络监督的主要方式:第一,保障网名的话语权,保障网名对国家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第二,信息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人肉搜索”引擎,寻找发现信息、揭露事实真相;第三,权利和义务并存,网名既有行驶网络监督的权利,但也要承担相应的义务。

(二)网络监督的特点

1. 群众性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网络已成为“第四媒体”,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5.13亿,手机上网用户2.3亿,人民网调查显示,有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舆论的热点问题,当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3.3%的网民表示会选择网络曝光。网络监督正在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政治生活。[3]

2. 开放性

网络传播迅速及时,使得网络舆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网络传播克服了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每一个网民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将信息公布于网上,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互联网上共享性的信息在网上公布之后,由于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这些信息可以以最快的速度随时随地公开传递,从而使相关事件暴露在广大公众的视野之下,广大网民都能够随时了解事情的发展动态,并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从而使得网络舆论高度开放,而且公开透明。[4]

3. 实时性

网络监督信息一旦在网上出现后几乎同步被上级领导和普通网民所了解。网络传播“瞬发而即至、始悉而周知”。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地域之广是令人惊奇的。

4. 难控性

如果说传统媒介作为党的喉舌,还要受到政治纪律的约束的话,网络舆论监督的可控性就明显要弱得多。网络上的舆论监督使得各级政府和官员的一言一行时刻受到全方位的关注,承受来自全社会的问询和质疑。研究显示,一条热点信息在网上出现两小时后就会在各种网站、论坛、贴吧等迅速转载传播,达到不可控制的状态,个人根本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删除。广大网民的舆论压力会让相关部门迅速采取行动。

5. 低成本

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自由传播信息、发表意见,这些信息和意见为舆论监督提供了大量的线索。参与网络监督,几乎不需要额外付出任何时间和物质成本。利用网络进行举报、开展监督无需实名,“安全系数”较高,可以使相关人员得到保护,这大大降低了举报付出的“风险成本”。

6. 负面性

网络监督正处于兴起的阶段,是把双刀剑,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一是我国上网群体存在年轻化、低学历、低收入的特征,网民的意见不能做到客观、公正、理性。二是存在民粹主义倾向。当前,官员、警察、城管、教师、医生被列为网上“黑五类”,尤其是少数领导干部的劣行被无限放大,导致领导干部普遍被“妖魔化”。三是少数网民会将舆论监督作为泄愤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影响监督的可信度。

二、网络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有大量的权力滥用、贪污腐败、违法乱纪案件就是首先通过网络曝光出来而被查处的,可见,网络监督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效。但网络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民主进步、完善防腐败机制的同时,也暴露出机制不健全、法律保障不力等诸多问题,这值得我们对其问题的产生和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的作用。

(一)参与面窄

网络监督的成效取决于网络监督的主体,监督主体的现状直接影响到监督的效果。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网络参与者规模虽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网络监督的主体构成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不足。网络监督的主体存在着阶层不够完整的问题,其组成主要体现年轻化、城镇化和学历化的特点。网络监督的主体主要为城镇人群中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这部分人接受新鲜事物快,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有条件和经济基础参与到网络中,知道对身边的一些贪污腐败和违法乱纪现象进行监督和曝光,而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的群众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经济基础薄弱、法律意识淡薄,仍在网络信息传递范围之外,使得网络监督在主体构成上不够完善,不能完整地表达出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就难以获得受众的信任。

从城乡结构上看,据CNNIC第31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为27. 6%,相比2011年略有提升,规模达到1. 56亿,比上年底增加约1960万人。”[5]农村人口所占比例与城镇人口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从年龄结构上看,据CNNIC第31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网民中10-19岁人群比例从2011年底的26.7%下降至24.0%,这与我国该年龄段整体人口总是下降相关。此外,网民中40岁以上各年龄段人群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互联网在这些群体中的普及速度加快。”[5] 10岁至40岁的中青年仍然占很大的比重。

从学历结构上看,据CNNIC第31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高中和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己经到了较高的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饱和,网民的增长动力来自低学历人群,截至2012年底网民中小学及以下人群占比提升至10. 9%。”[5]接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群仍然占主导地位。

因此,我们看到网络监督主体在不断壮大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络与现实的差别,少数网民的意见不能代表全体国民的意见。

(二)不当干涉

在过去的处理事件习惯中,往往事故发生后,一些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害怕事态扩大,导致乌纱不保,习惯于封锁消息,对发生的事故进行不当干涉,采取遮掩、瞒报的处理方式,即使相关人员知情,也想方设法让其保持沉默,甚至对采访的媒体记者采取威肋的方式,更有甚者对网络上已经出现相关信息报道也动用各种力量将之迅速删除、封杀。

(三)监督乏力

现实社会生活中,权力过于集中,网络监督主体很难对权力的运行形成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而我国新闻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又缺乏独立性,过多的被国家权力所掌控,甚至把被称为“第四权力”的新闻媒体变成党和政府的传话筒。

所以,网络监督主体还存在着监督乏力的现象。首先,网络监督主体特别是网民的网络监督行为,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下,没有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公众的网络监督行为予以鼓励、规范和保护,更没有专门的网络监督监管机构对各类网络举报信息进行过滤、吸纳、处理和反馈;其次,一些网民和网络媒体往往开始参与到网络监督时热情很高,他们采用各种方式通过网络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并提供证据,还认真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但很多都石沉大海,有些相关部门甚至以没有管理权、没有法律依据予以回复。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打击了网民参与网络监督的积极性,还拉远了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距离。所以,只有处理好集中和分权的问题,才能“把责任担在肩上,把权力交给人民”,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监督的效力。

(四)信息失实

网络的虚拟性使很多网民可以在网络世界为所欲为,造成了网络上大量虚假信息泛滥,这不仅不能起到网络的舆论监督作用,还会适得其反,混淆视听,给正常的反腐倡廉工作带来阻碍,从而破坏网络监督的公信力和声誉。另外,不少网民为了吸引他人眼球、赢得人气,发布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甚至为了自身利益打击报复他人而炮制虚假信息,以牟取暴利和噱头,对他人造成声誉上的伤害。而有些媒体人由于专业素质欠佳,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使得信息发布得不到及时的审核,甚至为了扩大自身媒体的影响、骗取点击率,转载失实信息,使得不明真相和缺乏辨别力的群众迷失于虚假信息中。

如此种种的网络虚假信息不胜枚举,若这些虚假信息中涉及到有损党的形象和声誉的内容,势必对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发布把关机制也是势在必行。

三、完善我国网络监督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网络监督是一项新兴产物,对公共事务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网络监督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过程,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网络监督的发展路径,建立健全保障网络监督顺利开展的长效机制,使网络监督切实发挥效用。虽然目前的网络监督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它一直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只有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任,网络监督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政府畅通网络监督渠道,不要遮掩事件真相,及时向公众解释说明事情的缘由,在网络事件爆发之前,给予社会大众满意的答复和处理结果。在网络监督下,政府机关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尽快适应这种新兴监督模式。下面,针对上述影响我国网络监督发展因素,以弥补缺陷为主,净化网络环境,实现网民与官员的良好互动,给出完善我国网络监督体制的对策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9256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