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

 2022-01-17 11:01

论文总字数:21334字

目 录

1我国校园暴力现状………………………………………………………1

1.1校园暴力定义………………………………………………………………………………1

1.2我国校园暴力现状…………………………………………………………………………2

2我国校园暴力成因………………………………………………………3

2.1社会因素……………………………………………………………………………………4

2.2 家庭与学校因素…………………………………………………………………………4

2.3 法律因素…………………………………………………………………………………5

3发达国家校园暴力的防治及借鉴………………………………………6

3.1日本…………………………………………………………………………………………6

3.2法国…………………………………………………………………………………………7

3.3美国…………………………………………………………………………………………7

3.4借鉴…………………………………………………………………………………………8

4我国校园暴力防治措施…………………………………………………8

4.1校园暴力定义的明确……………………………………………………………………8

4.2现行校园暴力防治手段……………………………………………………………………9

4.2.1法律防治……………………………………………………………………………9

4.2.2政策防治……………………………………………………………………………9

4.2.3家庭与学校防治…………………………………………………………………10

4.3对现有防治制度的反思…………………………………………………………………10

4.4具体完善措施……………………………………………………………………………11

4.4.1校园暴力的立法完善……………………………………………………………11

4.4.2《校园安全法》的颁布及其要结构内容………………………………………11

4.4.3刑事责任年龄的讨论……………………………………………………………12

4.4.4联防协作机制确立………………………………………………………………12

4.4.5惩戒制度的建立…………………………………………………………………13

4.4.6教学环境的改善…………………………………………………………………14

5结语……………………………………………………………………14

参考文献…………………………………………………………………14

致谢………………………………………………………………………17

浅析校园暴力的成因及防治

章亦欢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era of high media development, social problems are more likely to attract a wide range of social concerns, contradictory sharpness is more easily amplified, and campus violence is one of the social problems affected by it. Campus violence, also known as campus bullying, although the problem has been deposited for a long time, but because of the place, violence and the main reason for violence has been the social recessive scar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ampus violence in China,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violence on campus and the concrete measure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Campus violence; cau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1 我国校园暴力现状

1.1 校园暴力定义

将校园暴力比作社会的隐性伤痕是不无道理的,无论是法律上,还是社会上,甚至校园内部本身对校园暴力的具体定义都没有统一的概念,这充分说明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没有正视校园暴力问题,或者将其提升至立法高度。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表示,在对校园暴力的定义尚不明确的情况,一定要首先准确把握定义,尤其是明确“暴力”与“非暴力”之间的区别,将校园暴力与一般的“打闹玩笑”区分。[1]但实际上,在讨论校园暴力问题内涵及囊括内容之时,学者将更多的争议点集中至“校园暴力”具体名称的确定上,即“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二者概念的区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许身健认为二者概念存在明显差异,校园欺凌概念大于校园暴力[2],所谓“欺凌”泛指以“大”欺“小”,而当下被广泛关注的校园欺凌事件,集中于极端暴力事件,属于欺凌中形式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海涛则认为,校园欺凌概念应该小于校园暴力[3]。任海涛教授通过分析国务院和教育部2016年对校园暴力问题的定义名称,以及过去教育部“校园事故”的说法,认为“校园欺凌”概念范围更小,而“校园暴力”同时还包括校园环境之外的暴力事件,例如校外人员暴力产生的伤害。

综合评价两种观点,笔者认为,首先,无论是“欺凌”还是“暴力”只要内容定义准确,名称并会产生太大影响。而两位教授可能都局限于传统观点中对于“欺凌”和“暴力”的定义,反而忽视了内容定位准确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次,国务院、教育部,甚至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官方表述为“校园欺凌”,可能是从社会影响角度考虑,“暴力”的社会影响明显大于“欺凌”。此处不应该过度解释。事实上,2016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从标题可以看出,国家并没有完全放弃“校园暴力”一词的定义,将二者并列表达,笔者认为此举为了搁置名称争议,率先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在“欺凌”和“暴力”概念差别没有影响的情况下,本文将采用“校园暴力”的作为定义名称,以强调该校园问题的严重性。

对于校园暴力具体内容的定义,我国各学者都不能莫衷一是。在口头表述之时,尚可以举例分析一二,但落实到文字固定,则很难规制明确。南京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办公室主任余红认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等行为,造成肢体、心理及精神上伤害的结果。[4]尽管定义中行为、结果较为准确,但对于暴力主体的定义是从刑事诉讼的角度出发,存在狭隘。目前校园暴力防治整体发展的趋势不再局限于施暴主体为学生,存在暴力行为由社会人士或者教职工引起。尽管成年主体,或者已满14周岁的主体可以受到刑事责任追究,但这仅利于最终责任的归纳,不利于校园暴力的预防。其次,调查研究表明,75%的校园暴力大多发生于中学生之间,其中高中生占42.5%。[5]大学生群体作为成年人,虽然也存在暴力情况,但作为成年人,理应对自己的行为和权利享有负责,可以依据相关法律直接处理,不应当归纳于校园暴力问题中。可以说,校园暴力受害主体大多数为中小学生,包括中专生。

欧美国家,以及韩国对于校园暴力的定义都曾有过较大的争议,但最终国内都趋于统一。挪威卑尔根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奥尔沃斯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为一名学生反复长期遭受一个人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为影响,此学生即可被认为遭受了校园暴力,而其中的“负面行为”包括了口头、肢体、语言甚至心理上的。[6]这一结论被多数国家接受并用于对校园暴力问题进行定义。这其中对于施暴主体的定义就不再局限于“学生”群体。笔者对于国外这种通用定义,同样也存在着不同看法,校园暴力行为并不能排除突发型或临时起意型暴力行为,并不一定是反复长期暴力。

因此,借鉴上述两种定义,笔者将本文所述“校园暴力”定义为,作为受害主体的高中以下或中专学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遭受精神或者肉体上的负面影响,负面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殴打、侮辱、歧视、孤立等精神暴力和肉体暴力。基于此定义,笔者将展开描述我国目前校园暴力的现状。

1.2我国校园暴力现状

校园暴力的受害主体为学生,且大部分集中于未成年或刚刚成年的青少年学生,且多发生于校园内。学生的社会任务主要是学习,而学校惯常被认为是远离社会的净土,用“神圣”二字形容校园是不为过的。历来教育政策都重点关注校园安全和教学环境,例如学校周边禁止存在网吧,也不禁止贩卖烟草等。但这些社会一般看法和政策重心偏移反而造成一种错觉,即校园内部本身不存在问题。即使是关注校园安全的政策法规,也是出于营造校园内部安全环境或者避免社会对学校整体造成客观的影响,没有以学生作为加害施暴主体进行考虑。从各个时间节点来看,2002年教育部出台《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5年公安部颁布《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为配合其实施,教育部同年印发公安部《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的通知;2006年以教育部为首的10部委又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笔者查阅上述办法措施发现,这些文件都在重点清除校园安全隐患,明确事故责任,但所谓隐患却没有涵盖学生本身造成的不良影响后果。例如2006年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只强调学校、各级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校外人员在维护校园安全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事实上,前文中笔者就已经提到,校园暴力问题是社会隐性伤痕。无论是立法者、执法者还是一般社会机构,个人都意识到校园暴力是切实存在的。腾讯新闻2017年的对3万6千网友进行调查,超过一半被调查者曾经参与过校园欺凌,其中1/4的参与者欺凌过他人,而更多数的参与者也被他人欺凌。[7]但“意识到”却不能等同于“认识到”,在过去的安全防范措施中,责任部门更倾向于将校园暴力当作校园事故,是学校应当极力避免的。而社会一般看法则是学生自身不学无术,学校应该履行管理职能,甚至对此种状况已经习以为常。所以校园暴力是一种隐性伤痕,它真实存在,但上至权力部门,下至社会平民百姓,鲜有被完全揭露,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深入追究探讨,学校只需要作为整体维护安全,创造良好环境。

长期的忽略,使得这种社会隐性伤痕越发严重。一方面是校园欺凌的参与人数占比较大;另一面以2015年八大校园暴力事件为例。[8]校园暴力的手段和严重性已经完全超出了社会容忍限度。安徽怀远一小学副班长,“以权谋私”,不仅以检查作业为由收受同学“贿赂”,更逼迫不服从的同学喝尿吃粪。漳州芗城某中学,一名女生在校外巷内被5名女生殴打,脱光衣服进行拍照。2015年5月12日福建晋江学生校外打架甚至造成伤亡事故。总结我国近年来校园暴力现状,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21334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