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2022-01-17 11:01

论文总字数:19050字

目 录

1 引言 5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1.2研究方法 5

1.3本文结构 5

2 文献综述 6

2.1国内研究综述 6

2.2国外研究综述 7

2.3本文创新 7

3 理论框架 7

3.1人口年龄结构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的生命周期模型 7

3.2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的传递机制 8

3.2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9

3.2.1生育水平与劳动力供给 9

3.2.2劳动力成本与劳动力供给 10

3.2.3人口规模与劳动力供给 10

4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现状 10

5 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 12

5.1统计性描述 12

5.2实证分析 12

5.2.1模型的建立 13

5.2.2变量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13

5.2.3实证分析 14

5.2.4实证结果描述 15

6 结论政策建议 16

6.1结论 16

6.2政策建议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 引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建国初期,我国尽管出生率极高,但由于较为落后的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死亡率也极高,人口因此呈现低自然增长率。之后二十年,国民经济复苏,并开始迅速发展,带给了国名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水平,同时社会的医疗水平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起来,人们的寿命明显延长,人口死亡率也逐渐降低,人口逐渐呈现高自然增长率。而后,国家计划生育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总人口的规模,以及往后数十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人口出生率最高,这一时期出生的人数最多,而七十年代往后的社会生育政策导致了出生率的下降。因此,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我国适龄的劳动人口数量逐年大幅增加,而新生儿的比重却快速降低。由此可见,未来二三十年,我国老龄人口比重会逐步呈现最大化,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则均会大幅降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优势不再。转而代之的高抚养比,尤其是老年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其抚养比的逐年迅速增加,增加了青壮年人的抚养重担,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

近年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将会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我国过去几十年来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将会逐渐减退,富余劳动力以及低廉劳动力成本的时代即将过去,这对我国未来劳动力供给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同时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消极影响的同时,也会有与其相对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是劳动力资源主要的构成部分,是劳动供给数量的最大组成,这一年龄阶段的劳动参与率相对来说是最高的。而当前少年儿童所占全国总的人口数量的比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数十年适龄的处于劳动年龄人口范围的人口数量,决定未来社会上劳动力资源存量的多寡。因此当人口基数基保持不变时,当前少年儿童的抚养比越高,未来对市场供给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在一定程度上,老年人口也会向市场提供一定量的劳动力,但由于老年人口自身身体机能的退化,对市场提供劳动力的能力并不大,但不可否认,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未来劳动力方面的问题,符合条件的老龄人口再就业也会对劳动力供给紧张的问题起到缓解的作用。

我国目前人口年龄结构颇具老龄化趋势,当前的适龄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而新生儿出生率则不断下降,因此新增劳动力的数量则不断减少。当劳动力新增的速度落后于老龄劳动力退出速度时,新增加的劳动力数量或者新生的未来劳动力数量则会渐渐大幅少于落后劳动力的退出数量,劳动力市场上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来说会比劳动力的实际供给要多。国家目前推出的鼓励二胎的社会政策,主要针对的就是新生未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未来人口年龄结构中生产性人口不足的问题。

1.2研究方法

为了对我国未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进行预测,以及其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行判断,本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人口中非劳动人口与实际劳动人口之比的抚养比为解释变量,以实际就业人口为被解释变量,基于2005年至2014年十年间全国31个省自治区以及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定量分析三个不同生命期人口比重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3本文结构

本文有如下的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引言,简单地对本文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供给的背景和研究方法进行介绍,提出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对以往学者相关的研究做出描述,并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总结,然后提出自己的创新性的观点。

第三部分,理论框架的提出,简单分析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组成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相互影响的传导机制。

第四部分,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从中推论出我国当前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发展趋势。

第五部分,先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构建实证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第六部分,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相关的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综述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在不断发展的,其发展趋势往往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但同时,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较为直接的影响,进而会影响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郑真真,廖少宏(2012)分析了人口变动在一定条件下对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他们认为对人口年龄结构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影响着适龄劳动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的同时,也对劳动参与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参与劳动人口年龄的老化在减少劳动力资本存量的同时,必然会减少实际劳动供给的数量[1]。董环宇(2009)在研究中发现,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劳动力数量和结构产生的影响尤为重要,我国劳动力供给量在最近几年会表现为上升的趋势,这种趋势可能在2025年达到顶峰,其后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问题[2]。刘云晨(2014)提出过去的四五十年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规模是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的,但是在近几年却明显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越发明显的下降趋势意味着未来我国的劳动力供给量会加速减少,未来四十年内,由于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势的减少和消失,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导致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减少[3]。刘雪飞(2009)通过对成都市几十年各年龄段人口数量以及其当前的人口年龄结构加以探索研究,同时推断该市未来三十年内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趋势,提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会对消费结构、人口总量,特别是劳动力供给发生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变化和影响会使得我们不得不面对最终的就业压力,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引起的社会负担的加重这两个方面双重施加的压力和挑战[4]。周宇(2014)通过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进行分析,我国过去几十年的低劳动力成本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的优势,作者考察了这几十年到如今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的变化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发现从2009年以来,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有原先的下降趋势逐渐展现出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已经渐渐消失,而这种变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有关[5]。刘越(2014)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实证分析分析了内蒙古地区近十年的人口状况和人口结构,并以此对该地区人口红利的变化状况进行探讨判定,发现相较于全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状态,由于内蒙古地区发展较慢,导致其最近几年以及未来相当的一段时间是仍然处于人口红利阶段[6]。牛永录(2013)主要研究的是甘肃省的劳动力供求量,并对这二者进行预测和分析对比,同时还考虑到了劳动力数量在不同省市之间的流动,他发现如果考虑这种流动带来的偏差,甘肃省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而不考虑其省际流动时,则劳动力的供给少于劳动力的需求;从中可见,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在其长期发展中受诸多因素影响的同时,也会受到短期内纵向因素的影响[7]

国内的许多学者在关于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研究方面,大多是结合我国国内的具体国内现状和国情加以研究,并提出许多针对性的意见。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确实呈现出总人口数量依然增加,但后继力量已然不足的现象,显而易见,未来十年二十年我国的人口红利会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会是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所以,我们需要及早着手应对老龄化趋势。

2.2国外研究综述

世界银行在1994年出版的《避免老龄化的危机:保护老年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一文中深刻的研究了老年人口复杂而多变的趋势,提出人口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对国家的财政安全产生危机和影响,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不能忽视。Chong-Bum,Seung-Hoon (2006)研究中发现少年儿童的抚养比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呈现出一种“倒U型”的特殊关系,他们认为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少年儿童抚养比的降低能够增加适龄劳动人口的市场参与率,促使劳动力供给量增加;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少年儿童的抚养比降低,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将来十年至二十年后能够从事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人口数量的减少,即当前为将来预备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供给量呈现下降趋势[8]。Andersson (2001)通过对1950-1992年这43年欧洲几个国家相关的数据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人口结构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相关关系,他发现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快速提高即意味着总的人口抚养比的下降,劳动人口的抚养负担就会减少,这对经济增长会有积极的影响[9]。Misbah, Elhorst(2010)通过研究中国、巴基斯坦与印度三国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各国的人口红利效应,发现这些年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同时也指出未来半个世纪我国的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对经济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过去的三十年,我国的人口结构人口数量一直是一种优势,这一优势带来之前几十年丰富的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谓不大[10]

2.3本文创新

国内外的许多学者沿着不同的思路以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最近三四十年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发展,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出现,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优势逐渐下降,但大多数的理论都只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当前时期的影响,未对劳动力供给的不同影响作出具体分析,从而不能对其影响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力供给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本文认为通过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劳动力供给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进行讨论研究,发现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呈现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这种变化对劳动力供给会有一定的负面消极的影响。这篇文章采用了2005年到2014年十年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以之为研究的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和讨论,从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文中以人口抚养比不间断的变化来表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发现老年抚育比和少儿抚养比的不同变化趋向,对未来劳动力供应的数量和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3 理论框架

3.1人口年龄结构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的生命周期模型

本文尝试套入生命周期模型来解释劳动力供给量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少儿老年人口抚养比之间随行时间变化的关系。生命周期理论开始提出于上世纪30年代,通常包括了发展、成长、成熟和衰退这几个阶段。

本文也将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变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A阶段,总抚养比数值是呈持续上涨的趋势,而与之对应的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在最初总人口抚养比的上升可能更主要依靠少年儿童抚养比的增加,而老年人口的抚养比并不高;但在A阶段的后期,少儿抚养比的数量会有所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会有大幅的上升。如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发展,从六七十年代至今,我国很显然处于周期变化的A阶段,在六七十年代新生人口数量大幅增加,之后的十年的少儿抚养比也因此大幅增加,但20世纪初出生的人口数量并不足以带给七十年代大量的人口抚养比,因此当时的老年人口供养比比之少年儿童人口抚育比要低得多,所以总人口的抚养比的上升主要还是因为少年儿童抚养比的上升。但在A阶段发展靠近M点时,总人口抚养比的比例达到最高,适龄的劳动人口比重降到最低,而这时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即将进入大增长时期,即进入我们所说的人口红利时期,适龄劳动人口增加也意味着宏观上劳动力供给会有所增加。而当人口年龄结构发展到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B阶段和C阶段),总抚养比持续下降,而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上升,这表明在第一阶段中大量增加的新生人口数量已经转化为劳动力人口数量,第一阶段中劳动年龄人口转化为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但其增加的速度远比不上第一阶段少儿抚养比转化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速度,因此第二第三阶段出现最明显的人口红利,劳动力供给数量快速增加。而在C阶段结束时,人口红利已经开始逐渐消失,在到达N点时,便是人口红利的一个拐点,进入D阶段时,人口红利完全消失,劳动力供给不足,而国家进入人口老化阶段,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9050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