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3-11-19 02:11

论文总字数:11507字

摘 要

:课堂生态化教学是高效益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更是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教学的新要求。目前,在生态化原理和理念下的教学研究大多都是停留在理论的陈述上,教学实践研究相对较少,课题从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构建生态化教学的原则、构建生态化教学的策略以及构建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阐明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提出了“二三六制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态化教学,教学模式

Abstract:Ecological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and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effectively. Particularly, it can improv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make students master more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informational society for teaching. Currently,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principles and concepts, most teaching researches stay on the statement of theory, however, studies of practical teaching are fewer. The research will clarify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teaching from some aspects which include the problems existing classroom,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teaching, the strategies of building ecological teaching and building eco I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etc. The "Two, Three and Six Standardize" I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s particularly proposed for high school IT classroom, which promoted the reform of high school IT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high school,internet technology classroom,ecological teaching,teaching mode

目 录

1 引言 5

2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5

2.1 主题的生成性不足 5

2.2 资源开放性不够 6

2.3 活动参与性不高 6

2.4 主体的互动性不强 6

3 生态化教学的内涵和原则 7

3.1 生态化教学含义 7

3.2 构建生态化教学的原则 9

4 构建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 10

4.1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工具 10

4.2 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10

4.3 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 10

4.4 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11

5 利用“二三六制式”构建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11

5.1 “二三六制式”教学模式 11

5.2 “二三六制式”模式的教学过程 12

结 论 21

参考文献 22

致 谢 23

1 引言

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驱动下,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有力武器,它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高中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普及信息技术知识的最适宜阶段,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以及高效益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已经是教学工作者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充分认识课堂和改造课堂,使课堂生态化,构建系统性、多元性、共生性、动态平衡性的生态化教学课堂,营造和谐、自由、民主的生态化教学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在生态化原理和理念下的教学研究基本上都是停留在理论的陈述上,教学实践研究相对较少;部分学者只是从宏观角度去审视生态化教学的意义,很少有针对具体学科提出具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说课堂生态化教学还处在一个探索发展的阶段。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态化教学的构建在淮安市清江中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多年教学实践和调研以及重庆市万州清泉中学提出的课堂教学“三三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信息技术学科提出了“二三六制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自由、民主、和谐的生态化学习环境更能让学生乐有所学,乐有所得,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和满足感。课堂生态化教学是高效益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目标,掌握所需的信息技术更是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2 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2.1 主题的生成性不足

生态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过程,强调目标、资源、活动和评价等多要素的生成[1]。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本质则是师生以某一个主题为触发事件来学习交流的过程,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多样性和生成性,通过不断的创新、修改和升华来提升话题的探讨价值,否则探讨过程将会变得单调而缺乏多元性[2]。但是从目前来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学习主题具有强烈的预设性、固定性,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主题的设计者和决策者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担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并且机械的针对该主题进行学习讨论,几乎没有参与主题设计的机会,这就违背了新课标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割裂了主题内容和学生特点之间的协调性关系,导致学生对预设的主题缺乏兴趣,很难让学生持续的关注这个主题;有的学生因为主题枯燥无味而宁愿充当旁观者,对主题活动置之不理。当然还有许多学习情境的设计索然无味、形式表现单一,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最终致使学习者对问题的观点逐渐趋于统一。在主题学习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动态生成的热点话题和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给予忽视和置之不理,不能充分利用和有效改组,阻碍了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的生成性信息和更有探讨价值的新主题的生成。

2.2 资源开放性不够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学生、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环境就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获得生长和活力。然而,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参与度不足,为了所谓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教师将会限制学生上网甚至不给予学生上网的时间和机会,只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和书本上的信息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操作练习,这无疑切断了学生获取满足自身需要资源的途径、错过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局限性。

2.3 活动参与性不高

信息技术生态化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主张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交往和多向互动[3]。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有利于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而且学习者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然而,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每周的课时安排较少,而且课堂时间也是有限的,学生只是期待着每节课的上网时间,往往会忽视教师布置的任务,更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助合作学习,整个活动过程中他们的参与情绪消极、互动层次狭窄,最终导致了信息技术课堂失去生命力。再有就是教师组织的活动过于老旧,没有创意,激发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和兴趣;再有就是活动远离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产生一种陌生感以及不需要感,从而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在课堂上,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不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支持,导致学生丧失参与积极性以及参与的意识也逐步减弱和萎缩;再有就是每个高中生在以往学习过程中接受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从而每个人的计算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面对或难或容易的活动,他们有时会望而却步,有的会过于轻视,态度不一,而系统的联系性就因此被打破。久而久之,就会浪费学生大量的隐性知识。

2.4 主体的互动性不强

无论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虽然现代信息多媒体设备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设备的掌控者——教师往往忽略了现代媒体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使信息技术课堂面临着低效和无效的弊端,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交互功能,仅仅将过去的黑板变成了“电子幕布”,教师成为了幕布的“放映员”,从过去的“人灌输”变成了现在媒体技术下的“计算机灌输”,将书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搬到媒体软件中,机械地放映每张幻灯片,与学生没有交互,没有交流,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虽然学生是坐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台电脑,或许他们一节课都没有动过,上机实践的时间因为理论知识的讲解被剥夺了。

3 生态化教学的内涵和原则

3.1 生态化教学含义

“生”是一种动态的、有生命力的、可以生长的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发展;“态”是一种状态和形状;“生态化教学”就是让生命主体在平衡和谐的环境中持续健康自由的生长。信息技术课堂就是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由生态主体因子和生态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的,主体因子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者和网友;环境因子主要包括教学主题、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5]。如图1:

3.1.1 主体因子

对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核心主体的学生而言,教师、学者、网友等其他主体因子都是为学生服务、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存在条件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和督促者,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多种学习支持服务;在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学者专家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深学习顾问,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专业化准确性的建议;网上朋友也成为了学生疑难问题解决的助学者,在网络的支持下完全可以向他们求助,他们可以从不同视角陈述对问题的见解和观点。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堂为学习者提供了在多边的人际环境中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的空间平台,在交流互动过程中,这些主体因子也构成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惠互利的生命共同体[6]

3.1.2 环境因子

教学主题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线,主题选择是否成功是影响教学活动实施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活动是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系统中影响学习者发展的中心因子,是主体因子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于学习者的桥梁;学习资源尤其是Internet中的资源是学生知识增值的必需条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的物质支撑;教学环境通过对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以此带来着不同的学习质量和学习结果。学生所需要的学习养分就来源于不同的生态环境因子通过不同方式、以不同的程度协调作用的结果,生态化环境因子为学生提供了成长所需要的给养环境。同样,生态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学生在受惠于学习环境的同时,又不断地反作用于学习环境、对环境因子进行优化和改造。在整个过程中,主体因子和环境因子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最终促进两者的协同发展。

3.2 构建生态化教学的原则

3.2.1 整体性原则

信息技术课堂是由生态主体因子和生态环境因子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的有机整体。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各种学习资源之间要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一方的存在和持续发展要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7]。共生性、系统性是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的两种基本属性。生态系统中,各种生命体的成长要是全面而系统的成长,作用于学生的任何一个生态因子紧靠单独的影响不会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只有充分发挥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协同作用才能产生我们期望的课堂效果。

3.2.2 开放性原则

信息技术课堂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它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以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能力的信息素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主体因子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不断的进行交流沟通、知识传递,并且即时的获取各种学习资源来维持着信息的持续流通,以此确保信息技术课堂这个生态系统永久保持着活力和生机。开放性不仅仅是主体因子的开放性,也要保证环境主体的开放性,不仅仅是信息的流入,同样也要有信息的流出。

3.2.3 多样性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每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是不同的,尤其是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高中生,来自不同的学校甚至是不同的地区,计算机操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我们要承认学生的多样性,并且要能够确保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挥,尊重他们的差异,要因材施教。生态学认为,影响有机体发展的因素是多元化的。尤其是因特网上的资源,无论是人力资源还是非人力资源都因为网络这个平台而呈现丰富性,教师、学者、网友等各种类型的助学者,以及各种教案、课件、网站、素材等学习资料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物质支持。

3.2.4 平衡性原则

信息技术课堂生态化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沟通,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互相表达,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生态化教学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平衡,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相平衡,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自我需求相平衡,教学评价要与学生的当前能力相平衡,教学环境要与学生的个性张扬相平衡。平衡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系统平衡的打破都将会影响生态因子的持续健康发展。[8]

4 构建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的策略

4.1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工具

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有利于他们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在信息时代,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评价反馈的方式应当多种多样。除了教师的评价外,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通过检查表、等级量表以及频数表等评价工具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和产品的评价,更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客观性的评价,从而避免了传统课堂的主观因素在评价中占主要部分的弊端。

4.2 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是支持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外部条件,是满足内部学习过程的基础,包括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规范环境。生态化教学的学习环境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具有系统性、平衡性、开放性和自组织性,要满足学生舒适、审美、方便和安全上的感受[9]。物理环境的设计既要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安全;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学习氛围以及归属感是社会环境的要求,师生以及生生之间应该能相互沟通交流,互助合作;规范环境是一种学习约束机制,但是也要符合个性化的需要,符合教与学过程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体现民主与自治。

4.3 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

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最大化吸收来源于多种因素。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在接受教学之后能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其次是教学内容不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传授,教师要宏观把握系统化知识,明确主题,以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方式,让他们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工具进行发现式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此外,教师还应该把握课堂契机,不是所有的学习资源和问题都是预设好的,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超出预料之外的答案或信息,这就要求教师要善待并利用好这些随机生成的资源。

4.4 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而应当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所需的步骤,或者说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针对完成一个作品的制作方法;其次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学习支持服务软件解决问题,比如帮助软件、人机对话等,学会利用各种搜索引擎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10];信息技术课堂技术性和实践性的学科性质就决定了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永远是教学的组织者、协助者和引导者。

5 利用“二三六制式”构建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讲授——示范——练习式教学程序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自始至终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探究精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新课标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在遵循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基础上,任务驱动式教学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生态化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而且,根据重庆市万州清泉中学创立的 “三三制活动课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以及淮安市清江中学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调研的基础上,在本文中提出适合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二三六制式”教学模式 [11]

5.1 “二三六制式”教学模式

“二三六制式”教学,即一节课学生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少于二分之一,学生操作练习以及完成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单向讲解时间不超过六分之一。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11507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