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光中诗歌乡愁母题的诗美构建

 2022-01-28 10:01

论文总字数:55572字

摘 要

Abstract 1

第一章 绪 论 2

1.1 余光中乡愁诗歌研究现状 2

1.2 余光中乡愁诗歌研究概述 2

1.2.1八九十年代研究概况——萌芽奠基阶段 2

1.2.2二十一世纪研究概况——繁荣深化阶段 3

1.3 总结与展望 5

第二章 余光中乡愁母题书写的特殊性 6

2.1 母题內核阐述 6

2.1.1母题释义 6

2.1.2台湾现代诗坛乡愁母题的延展 7

2.2.1对大陆母体的寻根之念 9

2.2.2对台湾乡愁的双向态度 11

第三章 余光中乡愁母题诗歌的历史资源研究 13

3.1 余光中乡愁母题诗歌的古典化策略 13

3.1.1古典诗词的现代化运用——与李杜苏等人的隔空唱和 14

3.1.2施事用典——精神同源的契合 16

3.1.3特定古典要素的集结出现——节日叙写 18

3.2 现代主义手段融合西方文学资源 20

3.2.1引西方资源风格之变:由鲜明到晦暗 20

3.2.2西方情感认可之变:由艳羡到审视 22

第四章 余光中诗歌乡愁母题诗美构建手段 23

4.1 乡愁诗歌意象美研究 24

4.1.1原型意象新韵,兴寄美感的现代贯彻 24

4.1.2普通意象的独特组结,纯净美感的呈现 26

4.2 乡愁诗歌特殊技法的美感融合 27

第五章 余光中新古典主义诗学的践行 31

第六章 余光中乡愁母题诗“诗美建构”的研究价值 34

6.1 乡愁书写新范式:三阶段定型乡愁情结 34

6.2 乡愁诗歌永久的身份追寻 38

结 语 39

致 谢 40

参考文献 41

论余光中诗歌乡愁母题的诗美构建

摘 要

余光中乡愁母题诗歌在中国现代诗坛形成一种风潮,将台湾乡愁诗歌带入中华文化圈的视野,并使得边缘化的台湾诗坛为之一震。余光中乡愁母题书写的特殊性在于对象、情感的二元性,余氏乡愁母题诗歌上承新月审美,下启现代之趣,主要以意象、语言的全新组结方式为其诗美构建的主要方式。同时余光中以新古典主义指导其诗歌创作,并在乡愁情感的表达之外寻求“大陆人”身份认同。

关键词:余光中;乡愁母题;诗歌;诗美

A STUDY OF YU KWANG-CHUNG’S PEOTRY NOSTALGIA MOTIF OF POETIC AESTHETIC SENSE

Abstract

Yu Kwang-chung’s nostalgia motif poetry crane poets’ eyes to look forward a new form to write poetry among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He brings nostalgia poetry in Taiwan to the sight of Chinese cultural circle, besides that, he makes Taiwan Parnassus does it one brace up. Yu Kwang-chung’s nostalgia writing is a particularity that the strong duality between objects and emotions. He learns after the New Moon Poetry School, open the modern interests and charm. Yu Kwang-chung uses a whole new image and language construct poetic beauty. Meanwhile, he directed by new classical poetry creation, outside the expression of nostalgia, he looks forward the mainland identity.

KEY WORDS: Yu Kwang-chung, nostalgia motif, poetry, poetic aesthetic sense

  1. 绪 论

在现今不少的探讨中,大多学者将乡愁母题与诗美构建完全的隔离开,文学母题研究旨在探讨其之于“乡愁”母题的创新利用与延展,针对其创作本身而言,形成创作方式、理念的纵向剖析研究,并热衷于挖掘其怀乡情感所蕴含的中国民族情结;而诗歌美学研究相对较少,多以具体诗歌映照新月“三美”审美研究,寻找余氏诗歌对中国传统诗歌审美趋向的继承与发展,同时注重诗歌语言“话语蕴藉”及其诗歌语言安排陌生化的研究,意象美、格律美同样也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笔者将这两部分研究融合起来,以其“新古典主义诗学理论”为指导,旨在全面分析余光中乡愁母题诗歌在华文诗坛的延展及影响,同时对重点从传统视角出发,探讨其意象美、特殊技法使用创造出的现代诗之美。

1. 1 余光中乡愁诗歌研究现状

余光中从大陆逃至台湾,更是铭记带着民族情结的逃离。他的经历与祖国从发端伊始便无法剥离,所以一衣带水,浅浅海峡阻隔其浓浓“乡愁”,在其无数作品中繁复吟唱这无法排遣的愁绪。其作类型极为多样,数量极大丰富,数量庞大,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四处寻访,虽年少历经漂泊动荡,然乡愁之作却温和厚道,恰似叶芝时代的“智者”一般,累积生命的长度与质感。

从研究数量整体观之,八十年代伊始,便已有少数学者开始关注到余光中先生个人智趣浪漫诗风的探究,其中李元洛对此研究甚多。2005年至2015年这十年间,是余光中乡愁诗歌研究集中爆发的时段,研究论文多达2000余篇。

从研究侧重点观之,34年间研究范围更是逐渐系统化与精细化,从将其台湾现代诗歌流浪者的乡愁书写的大潮流中剥离出来的单独研究,到针对《乡愁》一诗的主题与形式剖析,到余光中乡愁母题的研读,再到以余光中为核心的乡愁文化圈的形成研究,伴随两岸文化圈的融合再此将其推向乡愁文学的中心。

在此,笔者将结合时间段划分,梳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余光中乡愁诗歌的研究,并将余光中乡愁诗的研究成果分为三类,提炼价值观点以整合。总结研究前人观点,从而把握学界研究现状与动态,同时于空白之处加以自身观点与前景展望,揭示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放逐”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

    1. 余光中乡愁诗歌研究概述

1.2.1八九十年代研究概况——萌芽奠基阶段

总体而言,1982年至1999年这一时间段,对于余光中先生乡思的单独研究数量极少,多将其纳入台湾现代诗歌乡愁书写的大背景中加以研究,作为论证台湾整体诗风的论证之例。对其诗歌艺术的探讨极少,仅有李元洛《隔海的缪斯——论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艺》深入浅出的探讨。这一阶段的研究为读者区分出一个研究概念,余光中先生“乡愁诗”研究实质上有两层意涵:其一,《乡愁》一诗单篇研究,其中便包含内形式与外形式的融合;其二,其诗歌乡愁母题的解读研究。后世学者便在此基础上进行侧重不同的研究,单篇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专业的文学作品赏析类,而“乡愁”母题的研究便更多被纳入文化学的范围内进行阐释,其乡愁情结也被解读出更多不同指向的意涵。

其一,余光中先生乡愁诗歌作为台湾现代诗初潮思乡愁绪例证的研究。1982年洪申我《台湾现代诗的思乡愁绪与流浪悲歌》便论述台湾现代派诗歌的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状况,并着重讨论台湾现代诗中思乡愁绪与流浪悲歌的书写。90年代初谢冕一文《列车找不到终站——评台湾现代诗初潮》,同样从台湾现代诗歌总体境况出发,论述台湾诗坛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发展历程,围绕日本“超现实主义思潮”的引入造成台湾现代主义运动展开论述,余光中在由此获得开放的诗观,创作《白玉苦瓜》等中西方融汇的成熟作品:“余光中先生的作品并非回归传统的典范,而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大成之作。”[1]笔者以为余光中先生是利用古典策略加之以西方诗艺的理念与风格,创造出一种饱含中式情结的诗化的表现形式,这种结合便打开台湾新诗写作的新局面。

剩余内容已隐藏,请支付后下载全文,论文总字数:55572字

您需要先支付 80元 才能查看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该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